《小说的越界》是一本由刘剑梅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喜欢作者对小说的解读,非常细腻,对理解小说主旨以及体会小说的魅力很有帮助。
这本文学评论集的名字起得也很有意思,“越界”让小说具有了超越性,还带点叛逆和对现实的冒犯。我想通过《家的忧伤——女性的写作》分析一下这种越界。
在《家的忧伤——女性的写作》中,作者介绍了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女作家的小说——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以及韩国女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书写的越界。三部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不同国家的女性的故事,但都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到的压迫。主旨的相同,让小说跨越了国别,成为了一种全人类共同的话语,全世界每个国家的女性都在承受同样的命运。三部小说流露出的对不公的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冒犯,又超越了现实。
书中提到了女性视角,但似乎作者把女性的视角定性为感性、敏感、流动的,不稳定的,此时“女性的”不再是表示所属,而变成了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形容词,可是这种定性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们当然需要看到更多的女性站出来发声,可是提前预设女性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似乎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仍然在遵循男权社会塑造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女性是被压抑的对象,感性、敏感、流动、不稳定同样也是,可是二者之间真的存在必然的联系吗?如果把二者捆绑,那么要冲破压抑的就只有女性,但是把二者分离,被压抑的就还有男性,抗争就是全性别的事情了。
我很喜欢作者在讲解外国小说的时候,时常提到国内的作者,这种对比形成了一种对话,除了发现不同,更加重要的是发现相同之处,不同的文化当然会产出不同的作品,可是太过强调差别,会忽略原本存在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很可能是我们去理解不同文化的钥匙。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二):什么是“小说的越界”?文学是否也可以“越界”?
小说看过很多本,从世界经典名著到穿越网络言情,每次读小说,都是为了获得一些消遣,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争取一点点自我放松的时间。
所以我看小说时,喜欢看故事的情节和故事的内容。以至于如果让我去评价一本小说,我会根据在小说中看到的内容、主角人物的特色等等去评价作者的叙事能力、写作能力、人物刻画能力和小说作品本书能够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不过在读了《小说的越界》这本书之后,我会去想,读一本书,首先不管书的内容好坏,第一评价的是这部作品是否具有巧妙的技巧去突破现实中以往固有的文学模式,是否有勇气去争开这些束缚,达到一种文学作品上质的跨越。
这本书是出自在文学批评领域有极大的影响刘剑梅之手,她曾出版有专著《狂欢的女神》、《共悟红楼》(与刘再复合著)、《革命与情爱》、《彷徨的娜拉》、《庄子的现代命运》等优秀作品,所以这本《小说的越界》,可以说是她独有的作品评论文集。
这本书一共有4个部分,分别是“女性的水上书写”、“文学的变幻之旅”、“文学的各种维度”以及“文学随笔”。
“女性的水上书写”主要是描写刘剑梅老师对玛丽莲·罗宾逊、韩江、阿兰达蒂·洛伊等四位女性作家勇敢的跨越了“男权”的界定,展现自己的独立女性意识。可以说,我在读这部分的时候,从来都不知道,原来玛丽莲·罗宾逊的作品,是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也不知道,“家”其实是可以被定为界限,限制女人的成长和独立的。
而第二部分“文学的变幻之旅”中,刘老师则是深入地剖析了博尔赫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中外作家,是如何以梦、幻想来跨越现实中小说文学的疆域和束缚,完成“越界式”的飞翔;
“文学的各种维度”和“文学随笔”则是分析波拉尼奥、格雷厄姆·格林等杰出文学大师的作品,讨论了文学的各种维度,引导读者摆脱来自现实的种种压力、苦恼和束缚,清新自然的向读者说着一系列经典小说中蕴含的现代情怀……
刘剑梅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在观察是否作家的文笔变得更加敏捷和轻盈?他们是否成功避免对现实的描写变得‘石头化’?他们是否更具慈悲心,看到终生平等,无大小贵贱之分?
想来读完,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深刻体会何为“小说的越界”。小说不仅仅是只有故事性,还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情怀,每一个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并不单一化,而是富有各种的情感与文笔。且不说这本书如何评判小说作品,单说刘剑梅如微风般轻轻吹拂的文笔,读来就让人心情愉悦,确实值得被一读。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三):《小说的越界》:一场文学老餮执掌的解剖盛宴
在当今社会,读小说的人数目庞大,地铁上,公车里随处可见捧着手机阅读的人们,这其中不少人都在看小说。大部分人读通俗小说,网络小说,也有少数人会选择真正隶属文学范畴的严肃的小说。
普通人读小说是为了消遣和放松,所以大部分人看的是故事和情节。
而这本《小说的越界》是刘剑梅教授撰写的一本小说评论,从专业的角度,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犀利剖析了不同的小说家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完成“越界式”的飞翔。
作者的阅读范围之广,洞察力之深,表达之贴切,令人叹服。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放佛是一个食客在观看一场顶级的金枪鱼解剖秀:往日只知道鱼肉入口鲜美,不知道其根源就囫囵吞枣吃下去了,而刘剑梅老师则可以游刃有余地用锋利的薄刀片将庞大纷繁的肢体解构,让你清清楚楚地看到食用对象的每一个部分,所谓庖丁解牛,大概就是如此。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评价一部作品的标准是这个小说家叙事的能力以及他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反映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本质。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一部好的作品还应该有足够的勇气以及轻盈的技巧去突破现实和以往固有的文学模式的束缚。
就像书中作者谈论到的每一位作家那样,实现身法轻奇的跨越。
刘剑梅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在观察是否作家的文笔变得更加敏捷和轻盈?他们是否成功避免对现实的描写变得“石头化”和固化?他们是否更具慈悲心,看到终生平等,无大小贵贱之分?
这样的叩问引人深思,所谓的敏捷和轻盈,那种毫无滞涩的辗转挪移,我想很多时候和作家本身的技法和知识储备毫无关系,或许只有以一颗孩童般天真的,完全没有偏见的心灵去对待万事万物,才是获得这种能力的奥秘。
类似的叩问,在书中俯首皆是。
作者的评论按照一个个主题进行,每一个主题选择几本不同的小说来阅读,例如关于“家”,关于“变形”的主题,提到的作品都在相应的主题下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出了自己的突破,他们都是文学领域的开疆拓土者,而作者带领我们充分领略了这些充满灵性,轻舞飞扬的超越之举。
作者还特别对博尔赫斯和舒尔茨做出了精彩的评论,但很遗憾,我对于这二位作者了解有限,只读过一本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因此无法完全体会作者彩线串珠般的流畅而深邃的洞悉,读完这本书,下一个任务就是把书中提到的自己没读过的小说读一读,然后折返回来,再次体会刘剑梅老师的分析。
相信到那时,再读《小说的越界》会像盛夏里仰头饮下一杯冰啤酒一样酣畅淋漓。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四):论文学作品中的的情怀——读《小说的越界》
《小说的越界》是一本优秀的文学评论集。全书分为“女性的水上书写”、“文学的变幻之旅”、“文学的各种维度”以及“文学随笔”四部分。知名文学评论家刘剑梅以女性视角的敏锐与细腻,清新自然的文笔,向读者析说着一系列经典小说中蕴含的现代情怀……
小说的越界评价人数不足刘剑梅 / 2020 / 天地出版社通篇读罢,最能打动笔者的当数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和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玛丽莲·罗宾逊以茹丝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家族中一大一小两代有着自由灵魂的“游民”,两个不为世人所容纳,有个性的“叛逆者”,着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书中描写了光,黑暗,水,心灵,寒冷,纹理,声音和气味。仿佛印象派画家,抽取各景观的一部分,以此来提醒我们是被各种元素包围的,我们始终被彼此,被过去和未来影响着。她摒弃了当代小说中的虚假和自负,混合精省的文字、诗意的韵文、强烈的情感以及大量的典故与暗喻。
我们再来看《微物之神》。这是一部旨在为“无声者的微物之神”发声的现实主义小说。众所周知,印度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厚的。作者透过其女性敏锐的心灵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观察南印度一个小村庄的宗教、社会和历史,处处流露着深沉、古老的悲伤,但悲中却不见一滴眼泪,喀拉拉的女人和孩子早已流干了眼泪,生命中只剩下些许的苍凉,无可奈何的嘲谑、嘲笑沉溺在种姓阶级制度黑暗之心中妄自尊大的男人,但也嘲谑她们自己。除了自我嘲谑,她们实在不能做什么。这是一部典型的全球化情景下的后殖民小说,也是一部让人欲哭无泪的小说。
关于作者:
刘剑梅,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思想家,红学家,评论家刘再复之女。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五):作者的私人阅读史
不管怎么样,我越读越谦卑,越知道自己的局限。
《小说的越界》是评论家刘剑梅教授的文学评论集,也可以说成是作家私人的阅读史。
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还有点担心会不会是文学理论,太枯燥了读不下去。但是读完第一篇《家的忧伤——女性的写作》之后,才发现出乎意料的有趣,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吗?书中收录了上百个作家和书籍,分门别类,纵论横比。对于我这样的初级阅读者来说,更像是图书安利指南,或者名著赏析。完全可以把《小说的越界》里提到的书看一遍,再来做对比阅读,把自己的感想和作者做比较,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小说的越界》的作者刘剑梅教授,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终身教授。曾出版中文专著《狂欢的女神》,《共悟红楼》(与刘再复合著)《金庸现象:中国武侠小说与现代中国文学史》(与何素楠Ann Huss合编)。在文学批评领域有极大的影响。
《小说的越界》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小说,散文……文学的作品,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更重要是打破现实的局限,创造新的生命。
《小说的越界》看完全书,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阅读量和记忆力真的是太惊人了。近300页的书本,涵盖了上百本书几十个作家。从作者的文字当中,可以感受作者对于文学的热爱与认真,对语言的智慧和敏锐。
“最好的作家,也是最厉害的阅读者。”
阅读是项技能,不是翻翻书就算了,量子阅读都是哄小孩的。我自认不是很会读书,有的时候看书只是为了知道故事情节怎么发展,主角的结局是什么,好像只要看到最后一页,一切就圆满了,现在看起来还真是肤浅。
每个行走的灵魂,都渴望有个有形的家。女性评论女性作家会是什么样?
《小说的越界》开头就介绍了三部女性作家的作品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印度女作家阿兰达.罗伊的《微物之神》,以及韩国女作家的《素食主义者》,三位女性跨越三个国家,不同的叙述手段跨越不同的家。
最近的《三十而已》大火,三位女性面对30+的年纪如何摆脱困境,重新做回自己。在电视剧里,编剧选择直接避开这个话题,什么也没说,表面上是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实在上就是懒,写不出来。全剧从头到尾也离不开“女人的成功要靠男人”。
相反这三本女性的小说,都在挑战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定和限制,直面女性的困境和不平等待遇。刘教授的评论让我从故事的情节中跳跃出来,看到了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女性在面对不公和社会冷漠时,依然有选择做自己的权利。
最后一篇《关于书的挽歌》中,提到了我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小书,《过于喧嚣的孤独》,说它是小书,是因为就薄薄的那么一本,初中上课的时候偷偷地看完了。当时觉得是一个很震撼的故事,汉嘉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回收站工作整理废弃图书,却不忘对书充满执着热爱,最终死在回收站。但是还是没怎么看懂,觉得好,也不知道好在哪。看了刘剑梅教授的评论才知道,书里还涉及了道教,古希腊哲学等等,包含历史车轮和个人生命的对抗……这之后再看《过于喧嚣的孤独》,就更能理解汉嘉的心情。
看完全书,感觉自己更加渺小无知了。
作者自谦这是她的阅读笔记,补课记录。何尝不是我的学习笔记,原来有那么多书我没看懂。《小说的越界》给了我很多的阅读启发,书还可以这么读,评论也可以这么写。其实好书是要反反复复的阅读,做笔记,评论,比较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作者的表达意图是什么,也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一起加油吧!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六):我在《小说的越界》里,捕获一枚“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小说的越界》是我最近刚读完的一本小书,作者叫刘剑梅。
刘剑梅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当然并非她不厉害,只是因为我本人读的书比较杂,记性也不大好,也不太关注作者姓名(看过就忘)。
来自网络,侵删但今天能够读到刘剑梅女士这本《小说的越界》使我倍感荣幸,之所以想读这本书,完全是对于书名的好奇:小说就是小说,还怎么越界呢?
谈起小说,我只在读大学那会特别喜欢读。像《何以笙箫默》之类的言情小说我看了很多,但能记住的不多。尤其是工作以后,阅读上更偏向工具类和功利性,在我的刻板印象里读小说只是拿来打发时间的,多读不利呀!
但通过《小说的越界》,我对小说有了新看法:以前是我看小说的姿势不对,应该多看那些大家作品,看那些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的小说,看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弊病的小说。这也许就是《小说的越界》为什么叫小说的“越界”的原因吧。
来自网络,侵删比如上半年看的《82年的金智英》,揭示女性生存现状,在育儿、家务分工和社会认同上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看这样的小说有助于女性认清自己的现状,对于是否结婚、是否生娃能想得更清楚,然后做出理性的抉择。
而刘剑梅女士在《小说的越界》中也针对女性的处境和女性作家的作品给予了自己独到的解析——女性写作比男性写作来得更艰难,而最大的阻碍来自“家”。
即便是2020年女性仍然是家庭琐事的主力,更加别提在21世纪以前的女性作家了。她们总要在操持完家务,照顾好孩子、老公、公公婆婆之后才能得空坐下来看看闲书,写写字。
如果想了解女性写作的具体处境可以看看巴西作家玛莎·巴塔莉亚写的《我的隐藏人生》,还有刘剑梅女士在书中剖析的三部女性作品: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以及韩国女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
女性的处境为何如此不堪,真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造成的。还有“这些家庭里的‘暴君’,这些维护男权社会的习俗和规范的女性”才是最让人痛恨的,而刘剑梅女士介绍的《管家》《微物之神》《素食主义者》正揭示了“最麻木不仁和无情的‘黑暗之心’,是家庭里的‘黑暗之心’”。
家,无疑是一个阻碍女性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强大阻力。
刘剑梅女士用了书的四分之一来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并反映书中作者的处境和时代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困惑。
这些阻碍和困扰至今存在。
《小说的越界》共四辑,后面三辑分别从小说在文学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小说在各个维度上起到的作用,和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等。
通过读这本书,除了被安利了很多本值得一读的小说之外,对于刘剑梅女士我也十分敬佩,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努力:
第一,读书要系统。作者分析那三部女性作品时,不仅仅着眼于作品,还能够横向做比较。这离不开她对某类作品整体的阅读和分析,比如想了解王小波,咱先把王小波的所有作品读一遍再说话。
第二,术业有专攻。《小说的越界》虽然分成四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讲。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围绕小说进行的,通过阅读小说,剖析作者想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像我们读书时,每学一篇课文,老师总爱问我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有时代背景,能反映问题,甚至提出解决方案的小说才是值得一读的。——《小说的越界》中谈到的小说无一没有这个特点,所以阎连科称赞其为“被现代情怀滋养的经典析说”。
好佩服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对各种作者和作者作品那种信手拈来的豪气,所以,选定一个专业,深钻很重要。
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有说话分量的人,这又离不开第一点了。
第三,善于学习和谦虚的态度。这点在后记中令我感受最深,同时也特别令我羡慕。她已年近八十的老父至今仍手不释卷、笔耕不断,这点咱没法比,只能自个儿创造。还不吝承认自己的孩子在西方经典名著的阅读上是自己的榜样,值得自己学习。等等。
如果你喜欢读小说又不想浪费时间,那么我建议你可以看看《小说的越界》。
读完这本书除了上面被安利的三部女性作品,还有波拉尼奥的《2666》、赫拉巴尔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萨漫·鲁西迪的《午夜之子》、安部公房的《箱男》《宫女》、博尔赫斯系列作品、奥维德的《变形记》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作者似乎更喜欢奥维德的《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