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03 00:2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精选

  《达洛维太太》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一):克拉丽莎的一天——读吴尔夫《达洛维太太》

  

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中,曾一针见血地阐明,当读者面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达洛维太太》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于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通篇运用了多元视角的意识流手法,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此书的感受,很难用“愉悦”之类的词汇来形容。 这种打破时间顺序叙述的方式,为阅读设置了障碍。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的感受是经常“掉线”,人物的出场与情节的推进,都需要我们进行重新梳理。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达洛维太太平淡无奇的一天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事实上,吴尔夫深入到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得以窥视他们的意识流动,人生中的往事与回忆,内心的联想与反省。这种心理描写深受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打破了关于宇宙的秩序和意义的刻板印象。 吴尔夫的叙述冷静而有理性,正如“一把锋利的刀插入一切事物的内部,与此同时,又在外部观望。”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如达洛维太太,彼得•沃尔什,塞普蒂莫斯等人,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镜子与倒影,在时光的涟漪中,又模糊又清晰。 达络维太太是世俗的,她所过的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生活,所谓精英阶层的空虚、孤独与虚伪,都在吴尔夫讽刺的笔触下一览无遗。小说对达洛维太太晚宴中各色人物的点评,体现了吴尔夫的社会批判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刷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看法。爱情与宗教都成了虚幻。战争创伤让人类的精神,濒于崩溃。 要么麻木不仁地活着,要么真真切切地死去。达洛维太太的人生岁月,就在每天的腐败、谎言与闲聊中慢慢逝去。塞普蒂莫斯的纵身一跃,让他的狂想与幻象得到了解脱。 小说的第一句话“达洛维太太说她要自己去买鲜花。”就足够文学研究者们写出汗牛充档的高头讲章。多少世纪以来,婚姻成为女性的束缚,让她们成了隐形人,物化与异化。吴尔夫的创作代表了一种真正的女性主义精神。她的讽刺手法继承了斯威夫特的英国传统,但那种现代主义文学上的创新,则是属于二十世纪的。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期就读过吴尔夫的作品,那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尝试意识流的手法。几十年后,汪曾祺还笑称有评论家说他是作品中最多使用括号的作家,我们读吴尔夫的《达络维太太》,会发现括号用得更多! “如果现在就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思想有时会觉醒与反思,然而行动总是迟缓、怯懦与无能为力。克拉丽莎用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爱情,换来了安逸空虚的世俗生活。得之乎?失之乎?克拉丽莎平淡无奇的一天或一生已成过往,而吴尔夫笔下人物的“时时刻刻”仍在以某种方式附着在我们身上。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二):以笔做刀剖开人生世相

  

如果把一座城市的某一天像面包一样剖开,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如果给剖开的面包里加入蔬菜沙拉,做成一个大大的汉堡,那么,这个城市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天地为汉堡,万物为沙拉,众生灵生活在这个大大的汉堡里,感人生之情感,思天地之幽情,念岁月之悠长。这就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的长篇小说《达洛维太太》所要表现的内容。

这是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达洛维太太及其周围人物在一九一九年夏季里一天的行动与心理,描写了书中人物大半生的经历、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达到个体反映群体,微观蕴含宏观地相效果,多层次地展示人物性格。小说从达洛维太太清晨离家为即将举行的宴会买花开始,到子夜晚宴散席为止。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角及内心波动,描述了伦敦上、中层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及世相众生。作者紧扣中心人物的思想情感,通过意识的捕捉、思维的挖掘、细节的刻画,突出纠葛与冲突,精准体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并使事件步步深化,趋向高潮后又戛然而止。

阅读《达洛维太太》,小说语句短小精悍,描写准确有力。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读者不由跟随书中主人公,徜徉在流动的思绪中。小说运用内心独白,抒情旁白,自由联想、隐喻象征等手法,利用时空交错、立体交叉及多维结构等技巧来推进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如小说一开篇:达洛维太太说她自己去买花,于是通过达洛维太太在购鲜花的路上,由清晨的空气联想到少女时期在故居布尔顿庄园的夏日之晨,勾起对往日的情人彼得·沃尔什的记忆,并把他与现在的丈夫理查德进行比较;之后又想起战争中牺牲的士兵,触发对生与死的思索;通过买花,想到出席晚宴的贵妇,又联想到女儿伊丽莎白,由此又想起专横的家庭教师基尔曼等等,在叙述过程中作为转折点,使一个人物的意识流转到另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达洛维太太的想象中使小说更加人物形象丰富。如小说中屡次描述的伦敦大本钟,不仅显示地方特色,更把人物从沉思或幻想中唤醒;还有克拉丽莎和彼得久别重逢时,她手中的剪子和彼得手中的小刀,象征着割裂与分离,暗示这对有情人不可能成为眷属。将象征隐喻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垂青。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典型的塑造,如庸庸碌碌的理查德和不合时宜的彼得,渴望自由的伊丽莎白和窒杀性灵的基尔曼,尤其是克拉丽莎性格中的矛盾及内心冲突,或此起彼伏,相互映带,或交错如网,密而不乱。尤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针锋相对的典型:威廉·布雷德肖爵士和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通过文本阅读,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前者的谴责和对后者的同情。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当达洛维太太的晚宴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贵宾们都在觥筹交错、尽情欢乐,突然由布雷德肖夫妇传来赛普蒂默斯跳楼自杀的消息。也许对于布雷德肖夫妇,这就是一件新奇的事件,但在达洛维太太心中掀起强烈的波澜,她立即意识到,这是赛普蒂默斯以死来抗议压制与迫害,保持自由的心灵和人的本色。但是对于达洛维夫人来说,她毕竟是位贵妇人,世俗的桎梏牢不可破,她不愿意也不可能同贵族势力决裂,相反,却以根深蒂固的虚荣心迎合上流社会。于是她采取折衷办法,离开热闹的宴会,悄悄躲入斗室,以消极方式护卫纯净而孤独的心灵。

在书中,警世金句频现,如思考人类生与死的句子:“多少年后,伦敦将变成野草蔓生的荒野,在这星期三早晨匆匆经过此地的人们也都只剩下一堆白骨,唯有几只结婚戒指混杂在尸体的灰烬之中,此外便是无数腐败了的牙齿上的金粉填料。到那时,好奇的考古学家将追溯昔日的遗迹,会考证出汽车里那个人究竟是谁。”这是人们对时间流逝、对生与死的无奈,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因此读来会心一笑。如对时间的赞歌:“时间这个词撕开了外壳,把它的财富泻在他身心中;从他唇边不由地吐出字字珠玑,坚贞、洁白、永不磨灭,仿佛贝壳,又似刨花,纷纷飘洒,组成一首时间的颂歌,一首不朽的时光颂”等等。在本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版作品中,将此类金句用双语标出,感受作者深邃思想;书中精致的插图更加深读者的理解深度;附赠的小册子、明信片,给予读者画画、做笔记,思考、写日记的便利,让读者通过小说了解吴尔夫时代的伦敦,用笔与一百年前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三):意识流的巨树与死亡的倒映

  

弗吉尼亚·吴尔夫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新版《达洛维太太》

意识流的巨树与死亡的倒映

——读弗吉尼亚·吴尔夫《达洛维太太》

不久前刚读完多丽丝·莱辛的短篇代表作《到十九号房间去》,她被称为是“吴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主义作家”。这两天又读了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代表作《达洛维太太》,还再次观看了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电影《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这些作品中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继承与发展。《到十九号房间去》的主人公苏珊与达洛维太太一样是物质丰富而精神荒芜的贵妇人,都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与真我而苦苦挣扎。而电影《时时刻刻》中劳拉·布朗独自来到旅馆,关上门,准备自杀的情节更是与莱辛《到十九号房间去》中苏珊逃离家庭桎梏的方式如出一辙。

《达洛维太太》发表于1925年,此时一战刚刚结束。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战争给无数个人,无数家庭,甚至整个国家带来的都不是胜利的喜悦。弗吉尼亚·吴尔夫以女性作家独有的敏感和细腻,感受到了笼罩在人心之上的战争阴云,也感受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在以前所未见的力量摧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和精神世界。她感受到了人潮汹涌的都市中个人的疏离感与孤独感,“她有一种最奇怪的感觉,觉得自己成了隐形人,不为人所见,不为人所知。”

《达洛维太太》正是对这一感受的深刻表达。

《达洛维太太》写了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从早上出门买花到晚上举办宴会的一天的生活。达洛维太太是一个上流社会的中产阶级贵妇,她的生活物质富裕,是许多底层人梦寐以求的,但也遭受着精神的禁锢。她在这一天纷飞的思绪,以及对往日的友情、爱情的深情怀念中,开始思考婚姻与生命的真实意义究竟为何?逐渐发现有一种“在她的生活中很少见”、“重要的”东西,“这东西被闲聊所环绕,外观被损坏”,“人们每天都在腐败、谎言和闲聊中将它一点一滴地丢掉。”

在这部作品中,克拉丽莎·达洛维的一天就像是一段树干,是整个故事的支柱,但故事本身要蓬勃得多,繁茂得多。它的根须伸入三四十年前的过去,伸入回忆和幻想,伸入懵懂的青春和初恋。而它的分支延伸到许许多多与克拉丽莎有着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人物,比如他的旧情人彼得·沃尔什,曾经直率大胆的朋友萨莉·西顿,以及休·惠特布莱德夫妇等。这些分枝人物的意识又分别发散舒展成茂密的枝叶。这树干、根须和枝叶共同组成《达洛维太太》这一意识流小说的巨树。

为了让这棵巨树更加立体,弗吉尼亚·吴尔夫甚至还创造了塞普蒂莫斯这一经历战争,深受战争创伤而最终选择自杀的人物,作为巨树的倒影。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吴尔夫

达洛维太太和塞普蒂莫斯看似是两个完全不同且毫无交集的人,但吴尔夫利用同一时空中交织在他们周围的声色犬马的现实与相同的精神困境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将他们两人真正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面对的同一对象——死亡。

克拉丽莎·达洛维也曾有过美好的、真实的生活,有过彼得·沃尔什这样追求爱情充满浪漫气息的恋人,有过萨莉·西顿这样赤裸着穿过走廊,敢于打破传统禁锢的朋友。但她和达洛维议员的婚姻改变了这一切,从此以后,她成了一个物质充裕但精神空虚的阔太太。在婚后的十多年里,她作为丈夫的附庸,过着和其他所有上流社会的太太们一样看似滋润丰富实则枯燥乏味没有自我的生活。因为这场政治宴会,因为昔日恋人彼得·沃尔什和昔日好友萨莉·西顿的出现,因为对过去乡下庄园生活的无限回忆,她开始变得伤感,变得悲哀,开始意识到自己表面风光的生活背后灵魂的孤独与委顿。她开始想到死亡,甚至觉得“如果现在就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

塞普蒂莫斯曾经也是一个理想青年,为了保卫英国,保卫自己心爱的人而走上战场。可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喜悦,只带来了“弹震症”的伤痛和精神崩溃。战友死亡的场景一次次在他眼前重现,如同梦魇一般一直缠绕着他。这种负罪感压迫着他的精神,所以自从战争结束以来,他一直经历着与达洛维太太一样的孤独,一样的恐惧。最终也一样想到了死亡。

关于死亡,吴尔夫在书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你孤身一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但是,她笔下的两个主人公面对死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塞普蒂莫斯最终选择拥抱死亡,解脱自己,而达洛维太太选择继续忍受生活。或许正如电影《时时刻刻》里所以演的那样,吴尔夫本来是想让达洛维太太去死的,可她最后改变了主意。

但其实,塞普蒂莫斯的死亡也就是达洛维太太精神的死亡。他们是一棵巨树的本身与倒影,他们是彼此的相互映照。

2021年1月29日夜

曹文学于潍水之滨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四):时光流逝了,而我依然在这里

  

时光流逝了,而我依然在这里

——读弗吉尼亚·吴尔夫《达洛维太太》

冀宏伟 《达洛维太太》是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先锋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作品从克拉丽莎.达洛维早上买鲜花开始,到午夜家庭晚会结束,以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和心理活动,内心独白为结构,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叙述了一个女人从十八岁到五十二岁,三十四年的人生历程和情感纠葛。一天即一生,瞬间即永恒。人生易老,倏忽而逝。《达洛维太太》令人想到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那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从早上到晚上,以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百年沧桑巨变和凄美的爱情。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艺术手法,创作的一种新概念小说。其突出特点是颠覆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达洛维太太》是弗吉尼亚·吴尔夫的成名作,也是以意识流创作为标志的牛刀初试。瞬间的反应,即逝的情感,短暂的刺激,游离的思绪在小说里不胜枚举。建构与解构同在,女性化,私人化写作与女权主义并存。意识的狂欢,想象的盛宴。纷繁庞杂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汹涌而至,符号化、碎片化、寓言化,犹如一枚又一枚意识的集束炸弹,给人以持续的情感互动。 “当时她站在敞开的落地窗前,预感到有某种可怕的事就要发生;她观赏着鲜花,观赏着烟雾缭绕的树丛和上下翻飞的乌鸦;她站着,看着,直到彼得.沃尔什说:“对着蔬菜想什么心事呢?”——是那么说的吧?——”我感兴趣的是人,不是花椰菜。”他过些天就要从印度回来了,是六月还是七月,她记不清了,因为他的来信总是那么枯燥无味;倒是他常说的几句话让人忘不掉;她记得他的眼睛、他的折叠小刀、他的微笑、他的坏脾气,还有,在忘掉了成干上万件事情之后,还记得他说过的关于卷心菜的诸如此类的话——多奇怪呀!” 彼得.沃尔什作为克拉丽莎.达洛维少女时代的初恋情人,贯穿于小说始终,与克拉丽莎.达洛维并驾齐驱,一直不曾缺席,彼得.沃尔什无疑是克拉丽莎.达洛维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男人。这个手拿折叠小刀的男人出现在开篇克拉丽莎.达洛维买鲜花的早上,注定与克拉丽莎.达洛维悲欣与共、暧昧纠缠、缠绵悱恻,是克拉丽莎.达洛维一生都无法释怀的情结。 “宁静降临到她的身上,平静,安详,此时她手里的针顺利地穿入丝绸,轻柔地停顿一下,然后将那些绿色的褶子聚敛在一起,轻轻地缝到裙腰上。于是在一个夏日里海浪聚拢起来,失去平衡,然后跌落;聚拢又跌落;整个世界似乎越来越阴沉地说:“完结了。” “是啊,我是想过和她结婚,彼得想;那件事还差点儿让我心碎,他想;他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当中,这痛苦在上升,有如从台地上看到的月亮,在白昼余光的映照下美丽得吓人。自那以后我还从来没有那么忧伤过,他想。他觉得自己仿佛真的坐在那个台地上,于是向克拉丽莎挪近一点儿,伸出一只手,抬起来,又放下。那轮明月就挂在他们的上方。她也仿佛和他一起坐在台地上,沐浴着月光”。 穿针引线,针扎线缝的女性情感意识,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心理活动,细腻传神的回忆联想、成熟男人的隐痛,把彼得.沃尔什和克拉丽莎.达洛维爱不得,放不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寸断肝肠,刻画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彼得.沃尔什是一个性格复杂,身世曲折的人物,具有哈姆雷特式的怀疑与反叛的双重性格特征。彼得.沃尔什是随着克拉丽莎.达洛维的意识形态出场的。一次久别重逢,重叙旧情的场景,使人感觉到克拉丽莎.达洛维与彼得.沃尔什处于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暧昧不清,柔肠百结,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困境当中。“别忘了,今天晚上我的晚会。”是克拉丽莎.达洛维留给彼得.沃尔什一个邀约。直到晚会开始,再次重逢,在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里交织碰撞出情感的火花。这火花既有友谊的微光,也有爱情的灰烬。 《达洛维太太》通过克拉丽莎.达洛维的视角,运用大量心理意识,内心独白,回忆联想,重点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形象:彼得.沃尔什和塞普蒂莫斯。彼得.沃尔什是一个健康与克拉丽莎.达洛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男人。而塞普蒂莫斯却是一个自杀的精神病人,与克拉丽莎.达洛维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一个象征着甜蜜的爱情追忆;一个昭示着对健康与病态,生与死的思索。这两个境遇不同的男人与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心理情感交织在一起,寓意着克拉丽莎.达洛维作为一名上流社会的女性,却身陷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桎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于依附状态。虽然置身鲜花盛宴的克拉丽莎.达洛维,却面临的难以调和的精神困惑,矛盾冲突,现实处境。同时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给人们造成的难以弥合的焦虑、抑郁,恐慌等心理阴影。就像克拉丽莎.达洛维那种奇怪的感觉:“她觉得自己成了隐身人,不为人所见,不被人所知,又无处不在。她觉得自己非常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地衰老。她像一把锋利的刀穿入一切事物的内部,与此同时又在外部观望。”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彼得.沃尔什、塞普蒂莫斯与克拉丽莎.达洛维,三者之间是一种互补与映衬的关系,三个人像三条平行线,看似互不相交,实则亦步亦趋,相互观照。 一次家庭晚会,好像一个人生大舞台,时代大背景,生旦净丑各种角色粉墨登场,在超现实意识流动中长久浮现,产生出超越语言之外的艺术审美效果。而在举办晚会的一天时间里,时代图景、世相万千、人生百态、爱恨情仇、流年碎影,在克拉丽莎.达洛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识屏幕上争相上演。从克拉丽莎.达洛维早上准备晚会开始,所有的叙事都在为晚会达到高潮而捧场,而结局却出人意料地随着精神病人塞普蒂莫斯的自杀,一切都有了暗示和定数。“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死亡之中有拥抱”。原来前面出现的精神病人塞普蒂莫斯,看似与克拉丽莎.达洛维毫无关系,实则在暗示中步步紧逼着克拉丽莎.达洛维,直到在生与死之间开始醒悟,这是她的灾难,她的耻辱。一场晚会最终也成为了克拉丽莎.达洛维,无可幸免的灾难和耻辱的见证。弗吉尼亚·吴尔夫善于把握再现人物心理晴雨表和情感温度计,在一些看似杂乱无章,千头万绪的碎片化叙事中,最后总会在暗示中神奇地各自相遇,各归其位。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然后给心灵以毁灭性的打击和起死回生,脱胎换骨般的觉醒。 大多数作家都习惯在作品和主人公的灵魂去处,建立一个乡愁之地。弗吉尼亚·吴尔夫也不例外,伯尔顿村在《达洛维太太》里反复出现,在克拉丽莎.达洛维的意识里挥之不去,伯尔顿既是克拉丽莎.达洛维从纯真走向诗和远方的始发地 ,也是一个在物质上富有,在精神上空虚的贵族夫人,对乡愁频频回望的精神之乡和灵魂归宿。 弗吉尼亚·吴尔夫的《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女性问题小说。意识写作的气息浸透笔墨,爱与痛的慈悲联翩而至,灵与肉的错位瞬间呈现,身与心的分裂直抵时代。诗性的语言翻手为云,履手为雨,是意识的舞蹈,也是人性的吟唱。《达洛维太太》是一个女人从少女到中年的精神漫游,也是一部灵魂渴望自由飞翔的突围之作。人最大的悲剧,就在于自己是自己的奴隶。于是想起了另一位以私人化、女性化写作和揭示女性心灵史而成名,中国先锋女作家陈染的一首诗《时光流逝了,而我依然在这里》。 推开灰色窗户,我不能不想哭泣 把我带走,要不把我埋葬 请为我打开这扇门吧 我含泪敲着的门 时光流逝了,而我依然在这里…… 人生苦短,去日无常。克拉丽莎.达洛维,请多珍重。

注: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严禁抄袭,侵权必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