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8 04:1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精选

  《达洛维太太》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8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洛维太太》精选点评:

  ●“和花椰菜相比,我更喜欢人”

  ●《时时刻刻》里面起承转合的那部小说,意识流派,还不算艰涩难懂。

  ●life is about flowing

  ●第一次读意识流,因为《时时刻刻》认识了伍尔夫,很美。

  ●伍尔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罅隙

  ●读意识流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

  ●传神的人物描写,不走神的话可以读得很流畅。对比总是在抓墙壁的人们,或许一跃而下的才是最幸运的。

  ●太意识流,不适合当作睡前读物。近期内不会再读吴尔夫。

  ●读的第一本意识流小说,与电影大不相同,各有千秋

  ●摒弃客观生活情节,我们只有主观感受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一):是发现了什么

  先要说,里面的心理描写让我很震撼,看了这本,随手翻起图书馆的其他小说,看到全是对话堆积起来的,觉得好无聊,一本别的书都不想看了。

  但是感觉伍尔夫在站在远处去看这些东西,没有撕心裂肺的痛,没有全情地投入,是诉说不是呐喊,现在在看她的《到灯塔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二):意识的直接表达

  越看,就越能感觉到她手里的笔在飞疾,为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赋予她所看见的色彩与存在的意义,丝毫没有停下喘气的意思。

  看见头脑中闪现跳跃的思想,从一个人的脑海跳到另一个人的脑海,中间几乎没有转折的标记,哪些是旁白,哪些是独白,还需读着的人自己去辨别。但我逐渐可以理解,她是如何迈向《海浪》的高难度的——将所有过渡都去掉,直接让人物的旁白与独白结合为一体,直接让情景与人物的心灵结合为一体,不受任何阻碍。甚至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的思想(或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思想)冲破最后的文字形式的界线,达致人与人之间思想互通、归一的境地。

  文字是思想的形式,但文字往往过于罗嗦,伍尔芙直接捉住的,是思想本身的存在,更贴近思想的本质。思想,是人存在于每分每秒之内的证据。

  伍尔芙和乔依斯相比,还是伍尔芙的比较有看头,她的观察更深刻,也相对易懂。不过这样的书实在不宜多看,除非你想成为意识流派的作家。正如由此书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里的一句对白:

  ——这小说他花了十年时间去写。

  ——大概也要花十年时间去读。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三):death was defiance

  嗯,象我这样心理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宝宝,居然会喜欢患有抑郁症,迷恋死亡并最终抛下丈夫和两个孩子沉河自尽的女同性恋者吴尔夫,只能说是因为人总是为自己没有的特质所吸引吧。在开始读她的小说之前,便先见识了她在Mrs. Dalloway 里的一段名句:

  Death was defiance. Death was an attempt to communicate, people feeling the impossibility of reaching the centre which, msytically, evaded them; closeness drew apart; rapture faded; one was alone.

  恺蒂的译文:人们觉得无能为力,找不到生活的中心,一切都不再神秘,人们逐渐疏远,快乐消失,只剩下孤独。这时,死亡是一种抗议,死亡是一种交流的企图。

  这立刻诱惑我开始寻找这本书。

  读达洛维夫人,我是用一种很好玩的方式,先从图书馆借了原文书,放在床头读了几十页。隔天在图书馆上自习,又忍不住想读,又跑到二楼阅览室拿着中文版站着读了一百页。然后再回去接着读英文版。后来做完大作业溜回家,成天忙着家里的一堆闲事,便还剩下个尾巴在那里。比较起来,还是吴尔夫的英文更有直达心底的灵气。有那种一句话就把你打的楞在那里,原形毕露的功力。

  再读意识流小说,才发现,也许这样的叙述方式才更接近生活的本色。我们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客观的真实,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的只是每个人主观的感官感觉。无数伸出摸索的盲人的手,拼凑出一副大象的图象。以前觉得厌烦,可能半是缺乏阅读经验,半是因为当年一窝蜂而上的效颦者功力不足吧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四):流到大海去~~~~

  还记得老师在讲到crossing the bar的时候 提起里面那个海的意像 她说在西方有一种说法 每个人都是一条溪流注定流向大海 一生就是像这样流淌到死亡

  那么自杀的人呢 我在想 他们的河流可以就这样凭空的跳过前面的路程就汇入海里么 然而我们都知道科学上它是不成立显然 那又应该怎样理解 但是又何必为这样诗意的描绘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呢

  可是我还是自我解释通了 那就是蒸发 生态循环的一个构成 每条溪流都在蒸发 他的生命精华不可能一滴不落

  所以我想那样的他们 只是拥有了最灼烈的太阳 燃尽芳华 在最清澈的时候 变成那些剔透的水分子 随着风 伴着云 流向大海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美好的权利 这一过程的实现只有那些人才可以 而我知道你就是

  Virginia Woolf

  终于我还是读完了这本我以为永远也读不好的小说 小说么? 其实他有故事么? 更多的 我觉得就像是一部纪录片 记录下那些男男女女一天的日子 还不如就借用Theo Angelopoulos的永恒和一日 一日就道出了他们的永恒 

  看了时时刻刻 明白她写书的时候处在那样一个临近崩溃的边缘之地 便不难理解书中的达洛维和那个男人 就是她自己的写照 两个她 求生求死 是这样庸庸的的继续着夫人的生活办着让大家喜欢的聚会

  还是这样为自己的罪孽为那个人性的压迫而飞下那个窗口  而身边的人或是他们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或是那些摧毁他们的原罪却那样毫无自知的 她最后听到他死了 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可是那一瞬间她却感受到了他的灵魂 终于自由了 而她自己依然困在这人群中 站在peter的面前

  书中明白的显现了vw对生活的那种恐惧 犹豫 挣扎 为了一个早已经知道的结果

  所以在那样一天

  她穿着她最爱的裙装 

  步姿优雅的漫步在湖畔 

  摩挲着口袋里光滑的鹅卵石 

  让冰凉的湖水浸湿裙摆 

  让湖底的泥沙渗进她小羊皮的鞋子里 

  让这湖吞没在她生命里

  只剩下那一小串气泡

  上升

  上升

  好美

  好美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五):从前的笔记

  吴尔芙笔下的人物有种奇妙的单纯,但是你又并不能完全了解他,即便你已经跟随他的内心独白或个人视角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你依然不确定你所知就是他的全部。有什么隐藏着,你感觉他是活生生的,却掩饰着什么。《达洛维夫人》是本很可爱的书,其实吴尔芙的每一本书都很可爱——当然也很体面。有人问我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用体面这个词,我想它代表着一种真挚的、蕴含着纯洁的高贵,洁癖和聪慧在里边作功。我想书后面的吴尔芙是一个心智活跃的富于幽默感的女性,她一点也不造作,她的虚无感很可爱,但这可爱并不减弱它的绝望。在读完《达洛维夫人》之后,我又一次想到了这个词:“整合”。我们的达洛维夫人是一个将自己的分裂完善地整合的女性。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该怎么好好地生活,她选了理查德而不是彼得。彼得不是一个可以整合自己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来说是“笨拙”的,并且会一直都是。而理查德多么适合这个世界,一个单向的人,但是他又具备那么一丁点儿自省的智力(若他连这一点也没有达洛维是不会容忍自己嫁给他的)。而且他还有这样一个优点:他不会去过问达洛维的另一面,他只是把自己完全的倾倒给她,而她也轻易地配合着接受了,她用他的一切成就了自己好好生活的这一面,但是她也完整地留下了自己的空间,她知道理查德是不会察觉的。这隐蔽的珍贵的空间只对两个人开放着:彼得和萨利。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朋友,地位,金钱。宴会也顺利地开始了。直到赛普蒂莫斯,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自杀的死讯传来。达洛维夫人完善的内心世界在那一刻龟裂了。不,裂缝一直都存在着,只是她平时要么看着裂缝的这一边,要么看着那一边,她自如地跳来跳去,巧妙地避免了去面对那裂缝本身。而那一刻她不得不去看那道深深的裂缝,并且注视着它,无可选择。书里不只一次提到海浪,这波涛汹涌的重复的运动。看来《海浪》这本书早就在吴尔芙的脑子里了。事实上,在读《达洛维夫人》之前我就有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这本书是关于一个发生在船上的故事,而那其实是发生在她的另一本书《远航》里,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远航》这本书的存在。海浪一直都是属于她的主题的形象。《远航》,《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直到直接模仿波涛运动形式的《海浪》。这变迁又不断重复的一切,涌动,呼啸,冲上岸,破碎,消逝,这让人无法抗拒的生命。

  2004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