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与骨》是一部由雅克·欧迪亚执导,马提亚斯·修奈尔 / 玛丽昂·歌迪亚 / 伯利·兰内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锈与骨》观后感(一):歌迪亚演技真赞
这部片的节奏很慢 细水长流 丝丝入扣 坚强冷血的拳击手也有温暖流泪的一刻 那时候他只是一个父亲 而歌迪亚作为一个残疾人 由完美到破碎不堪再到重拾信心 他们彼此相扶相持 “你不要扔下我” 真让人心疼 歌迪亚演技超赞
《锈与骨》观后感(二):还是长不大
法国佬拍电影真是细腻多了,大光晕大逆光睫毛颤动都看的我直想给五星。
倒不感觉是所谓的励志片,有一段是女主坐在轮椅上做着自己还在训鲸时的手势,自信而有力。这段儿要是放在国内来拍的话可能会出现自带悲伤bgm的主角痛哭流涕,四十五度凝视天空绝望到不行(摊手
《锈与骨》观后感(三):阿里和斯蒂芬妮
这是个无家可归的拳手与一个失去双腿的虎鲸训练师之间的故事,也是个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若不是本届戛纳获奖,若不是女神加盟,此类题材可不是我的菜。两位主演的表演自然而具张力,床戏自然到位就如同生活本身无需刻意雕琢。女神毕竟是女神,即使一副沧桑面目,却依旧掩饰不住她的美。
《锈与骨》观后感(四):成长
失落,是因为遭遇后,你认为已找不回人生乐趣。乐趣的找回,也便意味着生活的回归。
而乐趣过high,却如同一个缺失责任感的顽童,儿戏人生,以致于可能错失你需要珍惜的那些人。
以篇幅而言,责任感的认知要比乐趣的找回更难吧。
但我们总是需要一次事故后,才能拾取吗?
《锈与骨》观后感(五):电影微评:锈与骨
7分。一个无家可归的拳击手和一个没腿的鲸鱼训练师相互依偎取暖的故事。难道这就是现在的爱情么?先约炮,再谈请?不管怎么说,这炮至少让男人去掉了身上的“锈”,也让女人找回了心中的”骨“。Marion Cotillard的表演算是正常发挥,Matthias Schoenaerts那张路人脸算是给了些惊喜~~
《锈与骨》观后感(六):两个人的成长故事
影片算不上是一个爱情故事,也算不上是励志题材,换作好莱坞或许就拍成了狗血片,兴许运气好的话还能剩下演员的演技。但到了欧洲文艺片导演手里,各种细腻的细节拍出了一种细水长流的感觉,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连角色自己都轻易控制不了周遭的变故,一对男女都因为外在的变故改变着自己的内心,让《锈与骨》更像是两个人的成长故事。
《锈与骨》观后感(七):光线与生活
生锈的肉体和碎裂的手骨,看似柔和的光晕下却隐藏着波澜汹涌的生活与经历,你永远不知道我们的人生在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我们曾迷茫,曾被打败,但永远不会被毁灭。影片的男女主角自我修复,自我重生,互相扶持,一部爱情励志电影折射出耐人琢磨的道理。在这充满光晕与激情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弱小的群体,我们的心底永远埋藏着伟大的灵魂。
《锈与骨》观后感(八):爱情,本不复杂。
含蓄的浪漫,这是法国佬的特长。
没有老美dick fuck满天飞的狂野,就连女主吃醋男主约炮,也少了些中国妇女的剽悍,多了梨花带雨的温婉。亦如那条短信,想做了,“待发”。尽管床戏镜头不断,可少了大长腿,能产生原始冲动的人也是不多。
全是普通的细节,为钱所困,为爱踟蹰,腐锈的肉体,碎裂的骨头,阻止不了在尘埃中绽放的爱情之花。
《锈与骨》观后感(九):标题
面对难以承受的悲痛,最有效的消解方式,包括天真与性,这都是最原始最美好的东西。
在某方坠落的时候,适时的伸手托住,这种平衡很好。如镜头数次的逆光,不刻意的冷和暖,明或暗,自然与不卑不亢,绵长到惹人深思。
锈与骨,对腿,对拳,都是再生。不止于爱情。
相较于在好莱坞的花瓶角色,玛丽昂歌迪亚在本片中多次素面仰天,迎着阳光的样子,印象深刻。
《锈与骨》观后感(十):故事细腻
法国的电影,总是有着很细腻的感情,镜头里的表达,是能触动心灵的。阳光,微风,金光闪闪的海浪,一步一步走向故事的主线。哪怕是惊心动魄的剧情,也能安安静静的讲述出来,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快节奏,但却描绘到人心里。法国人是开放的,思想,行为,生活,那些别有深意的镜头。两个悲剧的人生,最后组合出了和谐,苦难后的再生,会更有深意吧。抛开剧情,我更喜欢的是爸爸和儿子的部分,海滩上,雪天里的玩耍,看得心里好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