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2 02:23: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100字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是一本由史永 / 蒋悦 / 张茜 / 陈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一):带孩子去博物馆学历史!寓教于乐~

  

之前我就说过,培养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素养,需要靠培养他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因为只有孩子们提起了兴趣,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时候,才会简单许多。

但家长们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只充当一个保姆、保安的角色不免有点缺失孩子们了解博物馆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底蕴的里去,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利用博物馆这个“百科馆”进行学习。

所以作为家长,首要任务就是自己先培养对于传统文化、历史的兴趣,先行一步去学习相关知识,才会在带着孩子们去博物馆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真正的“游玩”博物馆。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就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博物馆图书,一本不仅仅适合孩子们更是适合家长们的图书。书中选取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文物,进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灿烂的文明,从远古玉龙,到古蜀文明的太阳神鸟金饰;从商代的妇好玉凤,到唐代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等10篇内容,每一篇都展示着文物最美、最具意义的一面,将文图搭配进行描述,展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研究价值,从一个国家的兴衰折射到民族命运、历史进程的宏观内容上。

读书的时候,我总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历史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并记住这些历史,是做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做的事,你也许可以忘记,但你需要了解,可以“温故知新”,但不能毫无所知。

而《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书中的这10篇内容,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深入去学习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让他们身临其境,带她们回到几千年前的时空,去领略古老文明的美。

可是,读“文物”,可以从一定上提升一个人的审美,培养审美观,做为家长来说,读懂了“文物”,不仅可以教授孩子们学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培养审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说点题外话,我真的很喜欢书中关于文物的实拍照片,可以让你更加直观的记住这些文物所代表的含义~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二):江苏地底挖出的大金兽,商朝王妃家的“动物园”,文物背后趣故事

  

翻阅《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这本书时,摸着质感顺滑的纸张,看着神态各异的文物,是一种有趣的阅读体验。

它的内容有趣。虽然说的是历史悠久的文物,但它说的不只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文物,而且大多是动物类的、颇有故事的文物。

它的语言有趣。从目录来看,可能都看不出它要说的是哪一件文物。但是看了对应的内容后,会发现这个标题起得挺贴切,比如《喂!你把我绕晕了》能看出是说什么文物吗?

这本书的封面,有很多文物围绕在书名四周。特别显眼的是一只趴在地上的“金兽”,它是什么来历?

1982年正月,在江苏省一个村庄,有位姓万的村民在疏通排水沟时,挖出了一块黄澄澄的金属。大家都很惊讶,村民把它放去水桶洗干净后,发现是一头金光闪闪的“神兽”!

现在,它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迄今为止全国考古发现的最重的一件黄金铸品,重9100克,也就是18.2斤,纯度高达99%。

这么贵重,专家推测这头“金兽”不会在生活中被使用,而是作为一个象征,代表了主人的财富和权势。还有可能是古代国库的镇库兽,用来守护财宝。

不过它是哪种动物呢?看起来像是老虎,又像是狮子。考古学家给出一种说法是,它是豹子。豹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神兽,有辟邪的作用,适合作为国库的镇库兽。

可是为什么它看上去很乖巧,与豹的个性不太相符?原来这头金兽的脖子上有套着一条项圈,这是被驯养的标志。而我国驯养豹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

再看金兽的身上,有一个一个的“小斑点”,这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在古代,它们可是工匠们使用小锤子一个个锤出来的。而且这些“斑点”的大小均匀,说明做到了受力相当。无数的“斑点”,就像是给金兽披了一件黄金麟甲。

这只耀眼的金兽的存在,体现了古人将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撞击工艺的完美结合。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运用这种制造方法的文物只有这只金兽,可见它的珍贵。

商朝有位王妃叫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妃子。妇好的陵墓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商朝贵族墓葬,她的墓中一共出土了755件玉器。这些玉器中,有很多小巧可爱的玉雕小动物。

为什么妇好的墓中有这么多玉器呢?原来她的人生颇为传奇,拥有多重身份。首先,她是位高权重的占卜官。商朝时人们还是很相信鬼神的,所以妇好的地位很高。

其次,妇好是英勇善战的女将军。考古发现,她在一生中参加过很多大战役,并且立下赫赫战功。

另外,妇好还是一位收藏家。那么在她的陵墓里发现大量的玉器,也就不奇怪了。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这本书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一条龙开始,说到辽朝的胡人乐舞纹玉带,介绍了很多的文物,比如还有太阳神鸟金饰、子仲姜盘等。

从文物被发现的过程、制作的工艺方法、背后的历史故事等多方面,展现了它们鲜为人知的、跨越了千年的传奇。

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先生说过:“博物馆的功能便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这本书就是选取了中国不同地方博物馆珍藏的文物,向我们呈现那些远古时代留给我们的瑰宝。

2020年10月27日星期二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三):带孩子打卡博物馆的正确姿势是啥?你得帮娃先解锁背后的历史知识

来自网络

前两年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掀起一股参观博物馆的浪潮。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儿子成了小小历史迷。央求我给他买了不少历史方面的读物,现在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元明清,都能头头是道地说出点名堂,上语文课的时候,对书中提到的朝代背景如数家珍,还被老师夸赞“知识面广”,这样一来,小家伙的兴致更加高涨了,我也趁机带他去参观不少博物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认知。

上周末本来打算带他去南京博物院,谁知突然遭遇意外被迫改变行程,小家伙一肚子不高兴。为了弥补他的遗憾,我淘到一套非常有趣的小书作为礼物送给他,书名叫做《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分为上下两册:中国国宝篇和世界国宝篇。书中囊括了不少著名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不仅行文浅显易懂而且配图都是超清级别的,细节可算是纤毫毕现,跟亲自去博物馆看体验差不多。

来自网络

这套《走!去博物馆学历史》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看的,所以编辑阵容是很专业强大的。

主编:史永,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院长、国检教育特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文字:蒋悦和张茜都具有多年美术教学经验,多年来共同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绘画:陈颖,自由插画师、美术教育指导师,精通水彩画。

最后还有5位编审把关,可说是毫不含糊的,家长完全不必担心粗制滥造。

来自网络

下面以这本《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为例,看看到底有哪些有趣的知识点吧。

云集了超多博物馆

书中提到博物馆众多,比如重量级的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小众化的则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翁牛特旗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你估计都想不到中国竟然有这么多非常有特色的博物馆呢。足见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宝贝数不胜数呀!

实拍

10大难得一见的珍稀国宝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篇,主要介绍了10大珍稀国宝,这些可都是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轻易不对外展出的,即使你亲自去现场,都不一定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呢。

编者为了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特地精选了好几个非常有趣的动物形象。比如:中华第一玉龙、妇好玉凤、太阳鸟金饰、鹰顶金冠饰、金兽、牛头鹿角金步摇等,这些或拙朴或精致的文物,让孩子们一见就会深深地被吸引住呢。隔着几千年的光阴,就能一下子联想到古人当年的生活场景。

实拍实拍

这些文物中,我儿子最喜欢的是来自内蒙古博物院的鹰顶金冠饰,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的王冠,十分精美。在这顶金光闪闪的王冠上,一只苍鹰傲立冠顶,象征着睥睨众生的王者气概。跟中原王朝的风格一点也不相同,充满了异域风情。

实拍

高清大图展现细节之美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件宝贝,书中给出好几幅高清插图,对于文物上的图案和纹路含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怕大家看不懂,甚至画出细节示意图。匈奴人为什么喜欢动物搏斗的场面?其实这跟他们游牧民族的特性分不开,这些特征也出现在世界上同时代的其他游牧民族身上,比如这条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的黄金项圈,上面也有六头怪兽撕咬骏马的图案。通过横向比较,让孩子们更能深入地理解历史成因。

实拍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一段沧桑的故事。他们在地下沉睡几千年,有一天以某种不经意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引导人们去解开背后的谜团。孩子们多读读历史,就能形成宏大的世界观,明白祖先是如何用艰辛的劳动来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多未解之谜等着孩子们去发掘、那么多文化遗产等着他们去保护,任重而道远。

读完这套《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再去逛博物馆就不再是走马观花,了解背景知识再去看看实物,印象更加深刻、体验也会更特别。

推荐小学生阅读,对于丰富课外知识大有好处,尤其是对于学好语文特别有帮助。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四):让孩子们告别博物馆的走马观花

  

上海的初中生顾则行翻看《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一册)第41页时,看到引用了两枚古钱币照片,文字标注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铜钱太和五铢和宣和通宝”。

在他的记忆里,宣和通宝的“宣和”不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他立即上网查了宋徽宗、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同时查阅其他古钱币书籍,确认“宣和通宝”是宋徽宗时期所造。

为此,他向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第七届理事傅为群求证。傅为群直言“这是硬伤”:“如果具备一些钱币学方面的知识,就能发现这个明显的错误。‘宣和通宝’不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货币,书中配图和说明都错了,中小学教材更需要科学严谨。”

“我比较了有关的图谱,发现教科书中的这枚古钱‘太’字在字体、锈色上也有些可疑。”顾则行说。

傅为群鼓励顾则行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教科书上这个小问题,建议教科书中插图注明博物馆或藏家名,既有利于严谨考证,也可供感兴趣的小朋友前往参观。

因发现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顾则行上了热搜,网友大赞他质疑权威的钻研精神,后生可畏。但同时也引起家长们的反思,历史该如何去学?如何引导孩子像顾则行一样对历史及文物有兴趣去研究,而不是读死书、背诵年代史事的枯燥学习。

01、教科书学史的局限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浓缩在中学阶段的教科书中,实属不易,历史教科书的编辑质量暂不评论,孩子想完整而饶有兴趣的接触历史,还需要从课外,额外去获取吸收历史知识,丰富信息量。

影视节目《国家宝藏》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两档节目就受到青少年的喜爱,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最高兴的就是家长,当历史搭上文艺,打开孩子们的信息通道也是显而易见的。

两个节目的共通之处,以真实物件展示,拉来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进程,这给孩子们提供了小开口、低入门的进入历史的途径,好奇之心引领下悄悄的揭开历史卷轴。

所以说,孩子学历史,形式是重要的变通,拿到历史教科书之前的少年时期如何接触历史,也值得探究和发展。

儿童历史教育学者陈卫平教授指出:“真正精明的家长,给孩子用力的方向,应该是给他看似传统、陈旧,却具备永恒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你心目中的新东西。”

每年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的人数在猛增现象,就已经表明很多家长都已经领悟到了:去博物馆感受出土文物是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最好方式,文物是学习历史最直观的资料,文物自身的神秘色彩和历史价值可以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一座博物馆即使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文物的真实感通过视觉可以刺激孩子的兴趣,但新的问题来了,如果在之前头脑中没有历史知识的很多孩子不想再来第二次了。

问题有三:第一、文物文字介绍精华,不符合儿童兴趣点;第二、大量语音导览语速快,内容量大,不易儿童记忆;第三、如果儿童没有历史储备知识,很容易形成断裂感。

所以在去博物馆前,父母可以先带孩子阅读一些文物知识和故事,有的放矢去的去感受博物馆——我们终生学习的场所。

02、以物观史、格物致知

其实,每一座博物馆都掌握考古文物真实的挖掘故事,有研究专家的考古细节过程,这本身就是从无到有,从发现到认知的求知过程,而如果能把这背后的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就不会走马观花的游荡在博物馆间了。

中信出版的这套《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之《中国国宝篇》,就从中国七大博物馆选取了10件国家珍宝:玉龙、玉凤、花鸟铜镜、金兽等等,详尽细致的考古过程趣味化的文字讲给孩子听,“文物”有了来龙去脉,活了起来。

1992年考古人员发现了西周晋献侯夫人的陵墓,一串红色玛瑙、绿色料珠、白色美玉项链,目前在山西博物馆保存,叫做“六璜联珠组玉佩”。

“虽然陵墓中的棺木早已腐烂,夫人肉身也已朽尽,然而在她胸部的位置,散落着保存完好的玉石。”

有玉佩考古学家发现西周诸侯夫人的玉璜数量不一样,多代表位高,少代表位低,且走起路来会发出响声,所以走路的声音也能辨别出位权的高低。

这和《诗经.郑风》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所描绘的玉佩发出的悦耳声音,就好理解了。

这让通过一件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与各类知识都串联起来,多角度的建立知识联系,是非常能够让孩子感兴趣的学起来,增强记忆力。

而此书很特别的地方在于每个文物,都会讲到平民或者考古学家挖掘之时的情况,还有入博物馆之前的“流浪"经历,这曲折的考古经历也增加了孩子们对此文物的认识深度和兴趣。

介绍国家博物馆的“中国第一龙”玉龙时,采用的是故事叙事法,“在它还没被确认为国宝之前,居然是一个小孩儿的玩具!”1971年一个6岁孩子在玩黑乎乎“铁钩子”,这是他哥哥干农活挖出来的,1984年才被专家们确定了它是“玉雕龙”,推测来自公元前4700-2900年的玉器。

这样的故事化叙事,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灵活现,让历史不再难以亲近,通过考古挖掘的过程,也增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人人都可以考古,人人都有保护文物的职责。

除了文字的记载,我们对于历史只能从文物中去揣摩研究分析,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探索之路。不仅仅依靠现有的考古学家,更要有传承下去吸引更多新一代历史专家去探索和发现历史之源。

03、鉴往知来

孩子们很难通过文物感知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发展规律,但他们可以通过文物窥以前的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建造家园,这对他们很重要。就像第一次知道父母也曾经是个婴儿,父母也会走向死亡一样,打开了思维里面一个流动的时空。

而鉴往知来的“鉴”不仅仅要借鉴历史,还应当品鉴历史,从兴趣出发,去好奇之心想象文物之初心,沿着一件件物品的历史脉络,感知历史中的人的衣着、用品、思想、文化的精细之处。

历史不仅仅是用如教科书上列出的重大事件,还应当有骨血有迹可循的一件件故事,一个个连接起来的丰富群像。博物馆摆在橱窗里的,永远不是用来敬畏而远之的古董,应该是用好奇之心探索、去揣摩端详的历史“痕迹”。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五):孩子足不出户,在家逛博物馆,看国宝看文物,轻松学历史

  

文|凝妈

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说:博物馆的功能便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选择一天去博物馆。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带孩子去博物馆,是好事,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阅历,丰富孩子的历史知识,做一个学识渊博、懂事明理的人。

但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比较好的博物馆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孩子只能长途跋涉赶往大城市参观,这很不现实。

现在仍然不能大范围的外出,但是孩子学知识的黄金时间也就是小学、初中,错过最佳年龄,很容易耽误孩子。

不过有个好方法,《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一本书就可以解决无法去博物馆的难题,而且比去博物馆还能收获更多。

这本书的主编史永,是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院长,国检教育特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作者蒋悦,具有多年美术教学经验,致力于研究“博物馆课程”和“通识教育”。

作者张茜,是高级美术教育指导师,编写了《美术馆儿童基础教育课程》《我是小小艺术家》等书籍,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

手头这本《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国宝篇,让孩子宅家也能逛20余个博物馆,看10件珍稀国宝和100余件文物,学历史长见识。

01让孩子足不出户去20余个博物馆

100多页的书,却可以带孩子去多个城市的博物馆,有我们熟悉的,也有陌生的。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恐怕一些博物馆这一生都不会知道。不仅有国内博物馆,也有国外博物馆,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去到这些博物馆。

国家级、省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

很少听说的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翁特旗博物馆、朝阳博物馆、查海遗址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徐州博物馆、敖汉旗博物馆。

国外博物馆: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乌克兰历史珍宝博物馆、日本东大寺正仓院。

02让孩子了解10件珍稀国宝、100余件历史文物

我们的国宝是什么呢?很多成人都不了解,除非对这方面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会专门去研究。但是孩子了解更多,会更充满民族自豪感,既然有条件,就让孩子多了解。

这本书介绍了10件珍稀国宝,有玉龙、妇好玉凤、太阳神鸟金饰、六璜联珠组玉佩、子仲姜盘、鹰顶金冠饰、金兽、牛头鹿角形金步摇、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胡人乐舞纹玉带。

除此之外还介绍了100余件历史文物,有陶尊、圆雕玉龙、龙纹陶片、双凤玉牌、甲骨、嵌绿松石青铜戈、妇好石牛等一系列藏品、大金面具、T形帛画、大型青铜神树、玉斧、齐国人形铜灯、金龙项饰等等。

每个国宝和文物,都代表着一段历史,孩子每多了解一种文物,就能多了解一段历史。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辽朝结束,让孩子来一次大穿越,了解古代中国。

03让孩子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渊源

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由考古学家挖掘出土,有的文物居然被当作一个普通物件,甚至是孩子手中的玩具。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厅,“中华第一龙”是一件国宝,但是曾经是一个孩子的玩具。1971年,内蒙古一个6岁的孩子在玩一个“铁钩子”,结果“铁钩子”越蹭越亮,在阳光下显现碧绿光泽,原来它不是铁钩子,而是玉器。

1984年,专家确定这个玉器来自红山文化,也就是公元前4700-前2900年,是当时首次发现的玉雕龙,从而获得“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当初从农田挖出来的时候,谁会想到它是一个文物?在很多古代人活动密集的区域,文物其实并不少见。我们生活的那个县城是古九州之一,在盖楼建房的时候,经常发现文物。第一次不懂,以后就知道找博物馆专家鉴定一下了。

04有趣的小故事,让历史变得妙趣横生

历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趣味。这本书每一个章节都有有趣的小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后羿射日的故事,天空中出现10个太阳,恶兽趁机出来作乱,后羿带着弓箭制服了恶兽、射掉了多余的太阳。射下的太阳不是简单的火球,是爆裂之后,变成一只黑色三足乌,在烈日照耀下闪着金光,称之为“金乌”。这个故事和我们以前听到的不同,又多了很多细节,刷新了认知。

关于金乌,还引用了《山海经》的一个神话故事,有一位天帝,叫帝俊,妻子叫羲和,他们的孩子是天上的十个太阳。羲和让十个太阳轮流升空照耀大地,一个回来,另一个出发。太阳的坐骑就是金乌。

这两个故事结合在一起,倒是能讲得通,估计是十个太阳调皮一起升空,被后羿射下,太阳爆裂,金乌就飞出来了。

05文物细致的描写,让孩子学会观察,并学会生动表达

对于文物的介绍非常细致,配上精美、清晰、逼真的图画,从整体看,又从局部细节看,让孩子学会调动五官仔细观察。文字描写生动贴切,富有想象力,也让孩子学会灵动的表达方式。

比如介绍中华第一龙时,是这样观察的:

从整体看,玉龙弯弯的身子像是一张微笑的脸,又像英文字母C,也像优美的体操运动员,还像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这想象力也足够丰富了。

从局部看,玉龙的发型很飘逸,脸蛋小巧可爱像马首又像鹿头,还有胡子和额发。

如果我们带孩子去博物馆,顶多就是看看这个文物,读一下名字、年代,感叹造物之精巧,其他没下文了。而书中细致入微的介绍,却可以让孩子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06结语

在没有文字的古代,记录历史的载体就是文物,了解文物就能了解古代历史。

以前看文物就要去博物馆,现在不必了,在家看《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一样可以实现逛博物馆的梦想,而且一口气逛20多个,不同省份、不同国家的都可以去。

还可以了解10件珍稀国宝、100余件历史文物,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