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8 00:05: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读后感摘抄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是一本由史永 / 蒋悦 / 张茜 / 陈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读后感(一):走,去博物馆!带孩子们来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吧

  

都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法国历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历史学十二讲》中曾经写道:

“历史学不是要培育关于过去的充满了彼此永远隔阂的怨恨和认同的回忆,而是要努力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何发生。它是在寻找解释;它试图确定原因和后果。”

古人云,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确实,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不仅仅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也可以从中发现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文化前进的脚步,并当你以此来返观现实的社会时,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读懂了历史,你也就读懂了人,读懂了这个社会暗藏的底层逻辑。

从写作以来,我自己也看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确实受益匪浅。

所以呢,我也特别赞同应该给孩子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这不单是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增加文化底蕴,还能让孩子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更愿意带着孩子去博物馆零距离的感受历史。因为博物馆里一定收藏了某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文物宝藏,也一定最能够集中展现这个地方的文化特点。

不过,如果要把我们国家或者世界上最著名最有趣的博物馆都逛过来,那估计我们很多人都难以做到了,毕竟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能在居住的附近逛逛博物馆都不错了。

况且,有很多博物馆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而有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可能连参观博物馆的机会都没有。如果真的要去一趟,说实话,对大人来说,毕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我觉得,如果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看书。不仅效率高,而且书籍本身的信息量还很大。

那么,这套书籍《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应该是很多家长的不二首选。

这本书由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院长史永,以及多位文艺工作者共同编著而成。这套文物国宝系列总共有两本,它包括中国版和世界版,涵盖了13个博物馆里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物宝藏,以及文化发展历史。

比如,以我手中的这本《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为例,它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10个古典文物的来历,以及其中的文化渊源。

我们挑一个其中的小故事,让大家来感受一下。

例如,书中讲到了埃及博物馆中关于各类皇宫贵族的造型装饰文物。有一种超级豪华的项链叫做韦塞赫,它可是古埃及贵族的标配。

古埃及公主的韦塞赫

你可以在很多关于埃及的壁画中看到它的存在。

这种项链工艺复杂,造价不菲,里面注入了大量的黄金。那么问题来了,黄金这么重,贵族们带着这个项链难道不会勒脖子吗?

哈哈,不用担心,工艺师们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它里面可是有玄机的呦。

一方面,在韦塞赫上,会有很多的流苏小尾巴,它们就是起到平衡韦塞赫前后重量的作用,从而缓解脖子承受的压力。

韦塞赫中的平衡坠

另一方面,韦塞赫上左右两边的黄金坠头都是左右对称的,也是起到了平衡和固定的作用。这样,链子带在脖子上就不会晃来晃去啦。

韦塞赫两端的黄金坠头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各种各样好看的链子,造型各异,别样生动。

各种漂亮的韦塞赫

最后呢,书中还专门讲解了韦塞赫的制作工艺,以及埃及文化的总体概况等等。

韦塞赫制作工艺壁画

另外呢,书中不仅仅提到了古埃及文明中的文物,还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文明,自己太文明,阿契美尼德王朝,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的各类宝藏,真真让人大开眼界。

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文物科普书,语言非常生动有趣,充满童真,内容涵盖量大,文化讲解也足够透彻。

这套书籍比较适合6岁以及十几岁的孩子阅读。

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孩子们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并从文物本身的背后感受到民族命运的兴衰盛亡。

让我们一起在时光机的穿梭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光辉吧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读后感(二):博物馆那么多,请让孩子在这里“大开眼界”

  

01

知乎上有个问题:学历史有什么用?

有个高赞的回答说,“孩子,我把你高高举在肩膀上,手臂都酸了,不是要你重复我走过的路,把账户里的钱越存越多,妈妈只是希望你能看见我没有去看顾的过去,和未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在历史考试结束,还会认真地翻开历史书,细细品读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感觉历史枯燥,“不好玩”。

但是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是高考必考的重要科目,还对语文、地理等其他学科交叉运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018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曹婧怡,就是学好历史的受益者。

曹婧怡高考分数为713分,其中语文137分、文综290分。谈起自己的成功,她坦言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迷”。

“我的历史启蒙是从历史漫画开始的,这份兴趣对我而言不只是开阔了视野,对我的学习帮助也很大。”

02

确实,学好了历史,实际上是和古人先贤最精华的思想进行深度沟通。“太阳底下无新事”,好的历史读物,更会指导孩子学会为人、处事之道,增长他们的人生智慧。

也许你会说,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历史读物太多,怎么才能挑选出心仪的一本呢?

也许按照博物馆的藏品作为线索,会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博物馆的展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探索其中就能“激发起一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收入不高,没办法带着孩子飞遍全球,纵览博物馆。

那么,这套《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博物书的会是很多父母的最好选择。

03

就拿我手中的这一本《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来说,就囊括了全球六大博物馆的10件著名藏品:

大英博物馆的古罗马浮雕; 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图坦卡蒙月亮船项链 梵蒂冈博物馆的黄金扣针……

足迹横跨亚洲、非洲、欧洲等,以10件主文物为线索,牵扯出200件以上的关联文物,介绍了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伊特鲁里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给孩子无以伦比的文化洗礼与历史知识盛宴。

不要担心书中的知识枯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展现方式,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动人瑰丽的历史画卷。

比如我最喜欢的介绍古埃及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一章,用少年法老“重生”记为题,月亮船项链为引子,引人入胜地点出了少年法老短暂又神秘的一生。

月亮船项链是图坦卡蒙陪葬物,

“项链上有一轮满月,满月的下方还有月牙、满月和月牙的组合,代表月亮的一个周期。”“顺着五颜六色的串珠,还可以看到这一奥月亮船项链的末端有一朵硕大盛开的睡莲,它的两边各有一个花骨朵,这些睡莲不仅代表了重生,也有实际的作用,它们是项链的平衡坠。”

书中还介绍了图坦卡蒙的陵墓情况,以及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是如何发现他的,为我们生动还原了历史。

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图坦卡蒙的其他陪葬品,这些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堪称艺术,让我们重拾了古埃及文明的繁盛昌华。

低龄段的孩子,可以用这套书作为历史的通识启蒙,在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建立对历史和世界的宏观印象。

高年级的孩子,可以用这套书来参考学习,拓展历史课外阅读在精不在多。

这套书也适合喜欢历史的父母翻阅,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检教育等专家审定,涉及的知识严谨准确,讲述方式又是老少咸宜。

准备这样一套书放在书架上、茶几上,一家老小都可以随手翻翻,内容也不会过时。

不用怀疑,一套好的历史读物能看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还能提高生活的品质感。

愿孩子们的眼睛里 能容纳下不同维度的世界 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和一副见过世面的模样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读后感(三):饰品与雕塑上的文明传承,图腾中讲述的古老故事:独特的世界历史

  

1.跨越千年的历史文物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用图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那些想要告诉后代的故事,都通过图腾壁画的形式,刻在了墙上。在没有专业解读的前提下,我们也只能是走马观花,那些细微的图案到底代表着什么,普通人一时又无法参透。

参观博物馆是开眼界的一个好方式,但世界太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亲眼看世界。尤其是孩子,他们的世界由我们塑造。除了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外,了解以前的人如何生活,对他们世界观的塑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尤其喜欢参观博物馆,看着好像就是一堆破碗碎片,但一想到这些物品历经千年,还能与自己相见,就会莫名地有种感动。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许是古代神明的穿越,今生今世再看到那些记忆的碎片,恍如隔世。

2.足不出户看世界

我喜欢我们祖国故宫的宏伟瑰丽,我喜欢敦煌莫高窟的华美壁画,我喜欢我们祖国的青铜礼器,还喜欢那些不知名的碎片倾吐无言的秘密。

不能出门的时候,我喜欢看书。这也是让我自己精神游走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我很享受这样的便利,如今的出版业越来越发达,网络也如此快捷,但对于那些新奇事物的探索,我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的方式。

阅读总是能让我静下来。静下来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沉入了一片海洋,那是非常美妙的享受。

我的孩子也尤其喜欢读书。不过他通常喜欢读带有插图的书籍。

我带他读的第一套历史书,不是按照朝代来编排的,也不是按照区域划分的,而是从历史文物的角度,以博物馆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为引子,讲述有关不同文明时期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整个世界的历史。

这套书籍的名字,就叫做:《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它一共两册,分别是“中国国宝篇”和“世界国宝篇”。

每一本书都有十个章节,介绍中国和世界的精美文物。尤其是《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中,它为我们带来了10个有关古典文明精美文物的故事,那些文物是如此精美,那些时尚的元素,有很多还流传在当下。看来,关于艺术和美的享受,的确是经历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探索才得以沉淀至今的。

以故事的方式来讲文物,这样的一种编排方式非常的新奇,读的时候,人们不会有特别大的思想压力,虽然有些字孩子还不认识,但那些故事,他都很喜欢。

3.《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

这本书中,介绍有苏美尔文明时期的普阿比王后的滚筒印章,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黄金青金石项链,还有图坦卡蒙的月亮船项链,更有古希腊文明的圣欧费米娅王冠。

看这本书中精美的图片,我们很难想象这是几千年以前人们的工艺,更有很多工艺,在如今也已经失传,成了千古之谜。古人的智慧不容低估,我们在游览博物馆的时候,常常会惊叹于历史的伟大,而我们反观自己,又会觉得当下的繁荣不是一代之功。

当我们怀有一颗谦卑的心态,我们将更容易在游览博物馆的时候,吸取到古人的各种新鲜元素,把它们和我们当下的流行结合起来,正是最好的时尚。

当下的很多艺术产物,都是基由古老元素的再创造。《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它用故事把我们带入到几千年以前,我们除了惊叹人们的手工艺的高超,也常常感受到当年人们生活的不易。

这些故事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古埃及文明时期的图坦卡蒙。

4.图坦卡蒙:古埃及最年轻的法老

图坦卡蒙,他当上法老的时候,年纪还不到十岁。稚嫩的面庞却要扛起如此巨大的责任,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禁为之捏一把汗。更何况,他要接手的,还是一个烂摊子。

尽管他励精图治,但依然不能平息人们的怨愤。刚刚成年,图坦卡蒙就突然去世了。他的陵墓都还没有建好,以至于他被安放在一个很小的陵墓里。但幸运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众多法老的陵墓被盗,唯独图坦卡蒙的保留完好。

从图坦卡蒙的墓中发现的众多饰品中,有非常多的睡莲图案。睡莲是古埃及的一种常见的植物,它喜欢阳光,在夜晚会沉睡,在清晨又会开放。它预示着重生,这些图腾也暗含着人们对于法老重生的美好愿望。

如今这愿望也确确实实以另外一种形式实现了。人们重新认识了图坦卡蒙,那些精美的饰物是文明的传承。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历史也得以重现。

5.博物馆,承载活着的历史故事

这套《走!去博物馆学历史》,非常开阔孩子的眼界,同时那些精美的饰物,又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艺术的启蒙,历史观念的形成,都应该从小进行。带着孩子亲子阅读,《走!去博物馆学历史》,让人更身临其境地观摩古人的生活。

历史就在那里,有关民族的命运与历史的兴衰,它们都无声地沉淀。跨越千年,却依然熠熠生辉。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读后感(四):少年法老的宝石项链,希腊女神的黄金桂冠:文物珍宝里的世界史

  

作为收藏、展示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各大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或精美,或粗粝的展品呈现出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形态,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我们在欣赏这些古老文物时,为什么会深深为之着迷呢?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玛莎在BBC纪录片《文明》中,提出了一种颇为有趣的观点,古老文物本身就是伟大艺术的载体。

因为“在过去5000年间,人类一直在任何能够找到的材料上、以任何能够想象到的表现形式,留下各式各样的印记。而这些伟大艺术在诞生之初,就把分割我们的时空壁垒给打破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暂停,让我们以无数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重新构想这个世界。”换言之,时间与空间不停转换,但总有一些东西,能够让不同时代的人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喜悦。

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则从更为实用主义的角度,给出了他的观点:“博物馆的功能便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琳琅满目、来自不同国度与时代的展品,会激发人们对遥远历史的兴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是教室之外,另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

01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一堂妙趣横生的历史课

博物馆有着如此神奇的魔力,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物珍宝背后的艺术与历史呢?特别是当家长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参观游览时,从哪里入手讲解文物?用怎样的方式能更好地诱发他们的探索欲?

中信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新书《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就提供了一种“从博物馆看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它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循循善诱的讲解,辅之以精美细致的插图,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沉浸在文物的世界里,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这套《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共有上下两册,分别是中国国宝篇和世界国宝篇。在“世界国宝篇”中,编者精心选取了来自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老文明体系的数件文物奇珍,其中既有“少年法老”图坦卡蒙陵墓中发现的月亮船项链,也有属于4000多年前苏美尔王后普阿比的首饰和滚筒印章,还有献给希腊神话中女神的三角楣造型黄金王冠等等。

作为一本历史入门读物,《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在内容上的亮点有二:一是采用“提问式”的叙述逻辑,以某一珍贵文物为起点,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文物与历史、古代与现代之间建立起联系,非常适合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二是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为主,避免将历史科普变得沉闷无趣。

我们以苏美尔王后的滚筒印章为例,编者先是从王后华丽繁复的首饰讲起,引导读者把目光集中在手臂处的小小印章,提出第一个问题:印章上的图案是什么?然后用放大图展示印章的具体图形。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印章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一一讲解清楚之后,又以小故事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另一件与之形式相似的19世纪莱亚德夫人套件,“老古董”的生命力原来如此旺盛。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串联起包括普阿比王后首饰、阿卡德人滚筒印章、莱亚德夫人套件、乌尔王旗等多件文物。在描述苏美尔人绘制的人物与动物形象时,将之概括为“大眼萌娃”,滚筒印章的使用方式则与人们更熟悉的火漆封缄相联系,这种妙趣横生的讲述方式,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古老文明之间的距离。

02 古代人的审美趣味:大眼睛、睡莲造型,与青金石

在博物馆里欣赏文物,人们最先注意到的自然是它们造型各异的外观、或绚丽或质朴的色彩与材质,这些归属于审美范畴的“外在”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文明中,各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距今有4000多年的苏美尔文明时代,神明崇拜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能够与“神”更好地沟通交流,他们便在壁画、旗帜等载体上,画上有着大大眼睛的人与动物形象。因为在他们看来,眼睛越大,似乎就越能接收到来自神灵的启迪。

至于画像中人物明显不合常理的身高比例,则是他们身份高低的象征,通常来说,身份高贵者,往往会被画得更加高大,苏美尔人的等级观念,在这些古老的画像中显露无疑。

同样是河流孕育出的古老文明,埃及法老们所偏爱的事物和苏美尔王族大不相同。

在对少年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多个物件上都有睡莲造型的存在:法老的头部塑像被置放在睡莲形的底座上,陪葬品中的月亮船项链末端,是绘制着盛开睡莲的宝石,就连雕刻成亭子样式的装饰品上,都不忘在柱头上画上睡莲。

法老对睡莲元素如此钟爱,一来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在尼罗河流域,睡莲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植物;二来与古埃及人的死亡观念有关,他们认为死亡是通往来世的一个阶段,就像太阳傍晚西落,第二天清晨仍会升起一般。睡莲清晨绽放,夜晚沉入水中的生长特征,似乎也带有死而复生的美好寓意,因此很受埃及人的追捧。

在古埃及《亡灵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啊!你这朵属于涅弗吞的荷花,我虽然是一个凡人,但我知道有关荷花的经文,我熟悉那些管理来世的神的情况。”荷花是青春之神涅弗吞的化身,墓葬中的睡莲形象自然就寄托着人们对活着的永恒渴望。

除了美轮美奂的造型,珍贵的材质也是人们欣赏文物的重点之一。在《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中所介绍的珍贵文物里,有不少都是用黄金、玉石、青金石等贵重宝石制成。其中青金石大都是舶来品,从中亚阿拉伯等地辗转来到埃及、希腊等地,成为法老面具上的精美装饰线条,或者碾碎后调和成颜料,化身为壁画、油画上奢侈的一抹蓝。

03 珍稀国宝是古人智慧的凝缩,也是文明间关系的见证

如果回溯到文物产生的年代,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古老物件的背后,既凝结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折射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

古埃及的贵族墓葬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名为“韦塞赫”的项链状物品。这种装饰品的设计乍看有些不大合理:多达六七排的黄金与宝石珠串,再加上一条链子,分量着实不轻,让人不禁会生出几分疑问:戴的时候会不会行动不便?或者勒得脖子痛?

但仔细观察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古埃及工匠们用两个小小的细节,很好地打消了以上顾虑:他们在韦塞特两侧分别加以黄金装饰,以保证受力均衡;在项链背后,还有一个平衡坠,以有效减轻脖子的压力。

于是,在美观性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虽然历史书中没能记录下这些无名工匠的姓名,但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老文物,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令世人赞叹不已的才智。

文物,是特定时代人们的创造物,但在今天的各大博物馆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从万里之外“舶来”的物件:古希腊风格浓郁的圣欧费米娅王冠,在某位斯基泰贵族的墓葬品中被发现;古埃及神像佩戴的黄金韦塞特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藏,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黄金臂环则出现在大英博物馆里……

在文物“迁徙”的表象之下,有着古老文明间彼此交流的踪迹。在4000多年前的黑海西岸,古希腊人和斯基泰人已经开始了贸易往来,斯基泰人向希腊人出售牲畜、鱼、皮毛,作为交换物,希腊人为他们制作了精美的黄金饰品和陶器,圣欧费米娅王冠大概就是某位斯基泰贵族的“特别订制”。

黄金资源匮乏,又对金饰情有独钟的苏美尔人,早早地就开始从伊朗、土耳其等地进口黄金,然后用精湛的技艺制作成各式装饰品,其工艺后来更是流传到埃及、希腊等地,进而催生出更多的艺术珍品。

但在另外一些时刻,文明间的冲突同样触目惊心。特别是到了19、20世纪,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殖民者们纷纷来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淘金”,他们中的一些人打着“考古”的旗号,或者干脆在战争中“趁火打劫”,掠夺了大量当地文物珍宝。直到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想一窥前人留下的文物精品,还只能千里迢迢去往海外,时间与金钱成本之外,又有多少的无奈与痛苦。

04 结语:博物馆里的万千奇妙故事,等待我们一一解锁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奇妙故事,折射出一段鲜活生动的历史。

从数量上看,《走!去博物馆学历史》系列书籍所呈现的文物,只是浩如烟海的博物馆陈列中的万分之一,但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审视文物的有趣视角:从外观到年代,从工艺到材料,每一个小小的文物,都能够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当我们再次置身于博物馆中时,或许可以试着借鉴书中所提供的思路,用全新的眼光去解读文物里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世界国宝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