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摩衍那》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2 01:3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摩衍那》读后感1000字

  《罗摩衍那》是一本由[印] 阿什娅·萨塔尔 著 / [印] 索纳莉·佐赫拉 绘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摩衍那》读后感(一):齐天大圣的背影

  

说起史诗,人们会联想到《荷马史诗》, 这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而在印度,同样流行着蚁垤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内容主要是,以坚战为首的般度族,和以难敌为首的俱卢族,本出一脉,却走上同室操戈之路。神族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战争,般度族多为天神降落,而俱卢族多为阿修罗。而史诗《罗摩衍那》主要讲述了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

为了美人而战,这样的场景,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因为美女海伦而发生。悉多被罗刹王罗波那变身的金鹿劫走,罗摩为此不顾一切地率众多的猴子与之搏斗,悉多的“被掳”是男性利用性别优势的暴力劫持,也是男性对女性支配地位的极端表现。不过,在作者萨塔尔的笔下,罗波那变身老人引诱悉多,怎么会如此像童话《白雪公主》里,老巫婆引诱公主的情节? 在《罗摩衍那》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众猴,在吴哥窟女王宫的外墙上,雕有罗摩帮助猴王杀死其兄波林的故事。罗摩王子手持弓箭帮助猴王射杀其兄,其身后是其弟弟罗什曼那。看这两猴相斗的场面,还真像是《西游记》里的真假美猴王之争,你能分辨出谁是波林?

在所有猴子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神猴哈奴曼了,他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从罗波那手中解救王妃悉多,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在《罗摩衍那》的影响下,胡适认为中国古人把哈奴曼本土化为“孙悟空”,他把哈努曼称为“齐天大圣的背影”, 学者陈寅恪、季羡林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 有趣的是受到印度的影响,《罗摩衍那》的传说在泰国也广为流传,并被编成《拉玛坚》,不过哈奴曼在《罗摩衍那》中几乎不近女色,而在《拉玛坚》里可以算是妻妾成群。在老挝也流传着《罗摩衍那》,只是这儿心向罗波那。 作为天神毗湿奴的分身,罗摩竟然怀疑起悉多的忠贞,令读者有些失望。后记里有段话:千百年来几乎每一种印度语言的诗人都一次又一次地讲述过这个故事,他们每个人都在增删事件。罗摩的故事无论在哪个版本中都精彩而意蕴深长,但悉多的结局无论在哪个版本中都令人厌恶罗摩。

  《罗摩衍那》读后感(二):《罗摩衍那》:来自2500年前文明古国的“印度大史书”

  

在印度的历史上,罗摩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逐步完善成书的《罗摩衍那》,被称为“印度大史书”,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最近得到的这本《罗摩衍那》是插图重述版,著作者是印度古典文学博士阿什娅·萨塔尔根据蚁垤的《罗摩衍那》版本编著的;书中的插图是由索纳莉·佐赫拉绘制的。纯正的印度文学风格,与原汁原味的印度绘画风格,相得益彰,引领读者们进入印度神话的世界。

蚁垤是蚂蚁洞口的小土堆的意思,相传蚁垤出生于婆罗门,由于常年静坐修行,身上长出了蚂蚁窝的小土堆,故而以“蚁垤”命名。他是在大约2500年前以梵文写成,采用比较押韵的叙事风格,阿什娅·萨塔尔在重述时非常好地延续了蚁垤的这一叙事特点。

《罗摩衍那》的故事中有嫉妒与背叛,有爱情与荣誉,有勇气和信仰,有友谊和忠诚,故事产生的背景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士族之间大肆斗争与杀戮,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渴望着和平、统一,追求自由的生活。《罗摩衍那》就是这一淳朴思想的展现。

“罗摩衍那”在梵文中的意思就是“罗摩”的漫游,讲的是阿逾陀城十车王的儿子罗摩娶了弥提罗国王的女儿悉多为妻,过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十车王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想立罗摩为太子,然而王后吉迦伊出于嫉妒,让十车王立自己的孩子婆罗多为太子,将罗摩放逐山中十四年。罗摩不忍心父亲为难,带着弟弟罗什曼那一起进山隐修。罗摩的本意是不想让悉多跟他们一起去受苦,但是悉多认准了爱情,甘愿与罗摩一起被流放。在流放之地,罗摩得罪了罗刹女首哩薄那伽,招致了罗刹王那波罗的报复,将悉多绑架走。后来在猴国的帮助下,罗摩终于救回了悉多。但是悉多因为被罗刹绑架走,众人都不相信她的贞洁,她为证明自己,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后来罗摩一直没有忘记悉多,他最终回归梵天,与神圣的吡湿奴合为一体。

从《罗摩衍那》中,可以看到许多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优良品质,或许同为东方文化的缘故,印度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观与中国古代的价值观非常接近。

就像是罗摩为了不让父亲危难,甘愿自我流放,进入森林。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打击,但是罗摩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带着弟弟、妻子流放十四年。这是一种对长辈的大孝,是一种大德,因其难得,自古以来都是被推崇且的。

就像是罗摩与悉多,他们的爱情命运多舛,悲欢离合之间,体现了一夫一妻的伦理观念。在森林中罗摩拒绝了首哩薄那伽的引诱,而被掠走后,悉多对罗波那更是不理不睬,对于伴侣忠贞无比。在悉多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后,罗摩在王座边上立了悉多的雕像,一直怀念自己的妻子,终身未再娶。

但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很为悉多感觉不值的。抛家舍业的跟随着丈夫进入流放森林,由于丈夫的疏忽,被罗刹人掠走,吃尽苦头;被救出后,罗摩怀疑悉多已经不洁,为了自证其身,走入火神的怀抱,被神仙救出才算是得到罗摩的谅解;回到阿逾陀城后,为大臣们和居民们怀疑,再次被罗摩遗弃于森林中;忍辱负重生下了罗摩的双胞胎儿子,还要在众人面前再次证明自己的贞洁,最后投入大地的怀抱。以当今的眼光来看,罗摩是妥妥的渣男无疑了,而对于悉多,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考虑到《罗摩衍那》2500多年前的历史背景,倒也不能过于苛求。

《罗摩衍那》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神猴哈奴曼了。包括胡适、季羡林等人都认为哈奴曼就是中国神话中孙悟空的原型。虽然没有最终得到统一的认知,不过这个观点还是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在书中哈奴曼确实很容易让人想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哈奴曼跳得高,飞得远,神通广大,要说孙悟空的筋斗云灵感来自于哈奴曼,也未可知。大闹魔城楞伽,让罗刹王族们惊慌失措,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何其相似。还有当罗什曼那受伤危在旦夕时,哈奴曼去寻找起死回生的草药,情况危急之下将山峰连根拔下,带着山与草药回到楞伽海岸,终于将罗什曼那的生命挽救回来。神通广大的哈奴曼,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对比品味两大文明古国的神话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另外在中国古建筑都有脊兽,根据级别的不同,分别有三、五、七、九等不同的规格,唯独故宫的太和殿上,在九种脊兽: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獬豸、狻猊、斗牛之外,多了一个脊兽行什,形成中国建筑风格中最独特的存在。而这个行什,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有翅膀,有的学者认为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也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来源于《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可见《罗摩衍那》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之深。

阿什娅·萨塔尔重述的《罗摩衍那》行文流畅,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了解印度文化和世界遗产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

  《罗摩衍那》读后感(三):《罗摩衍那》:饱受争议却又令人不忍释卷

  

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这里说的“不是国货的猴子”指的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相传,哈奴曼可飞腾于空中,其面容和身躯可随意变化,能移山倒海。罗摩与罗波那之战,哈奴曼凭借聪明才智和自身的优势帮助罗摩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萨尔曼·汗饰演的帕万就是哈奴曼神的忠实信徒。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叙事诗之一,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以梵文写就。印度古典文学博士阿什娅·萨塔尔在新版《罗摩衍那(插图重述版)》后记中写道:千百年来,几乎每一种印度语言的诗人都一次又一次地讲述过这个故事,他们每个人都在增删事件,以使故事符合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在世界上所应行之事的理解。

罗摩是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最疼爱的长子,在即将继承王位的前夜,十车王屈从于王后的威胁将罗摩流放。临行前,罗摩对母亲说:“母亲,服从父亲的愿望是我的正法、我的职责。”

正法,正确的法则、制度。罗摩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森林,王位将由王后的儿子婆罗多继承。令人感动的是,当婆罗多得知罗摩被流放森林时,他带着王族和大臣们一起追赶罗摩,意图令罗摩回心转意登上王位。

最终,婆罗多带着罗摩的凉鞋返回阿逾陀城。随后的十四年时间里,婆罗多将罗摩的凉鞋放在王座之上,自己则陋居城外,等待着罗摩的归来。

正如新版作者阿什娅·萨塔尔讲到的那样,后人从未停止对史诗《罗摩衍那》的增删,这其中改动最多的无疑是罗摩与悉多重逢后,罗摩对悉多的态度。

在新版中,罗摩两次对重回身边的悉多发难,一次将悉多投身火海,一次将悉多放逐森林。

罗摩说,我从未怀疑过悉多,但我不得不抛弃她,好叫我的人民高兴。让她在这里当着阿逾陀城人民、世上的国王和仙人的面再次证明自己的清白,然后,他们都会相信她的美德。

罗摩这种“自证清白”的方法是否切实可行,很难说得清楚。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罗摩的这种做法无疑与抛弃悉多无异。

不过,我更愿意将这些看作是对罗摩和悉多的考验。

罗摩自梵天而来,是毗湿奴的化身,化身凡人是为了保护世界不受罗波那的伤害;悉多是大地母亲的女儿,她美丽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发生在罗摩与悉多间的种种猜忌,与其说是罗摩对悉多的不信任,不如说是它是对罗摩、对悉多深情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罗摩衍那》是一个关于爱、关于责任的故事,有阴谋、有邪恶,也有勇气、有冒险。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简单的为爱拼杀的故事。就拿罗波那的弟弟维毗沙那来说,当维毗沙那看到罗波那不听劝阻,不肯将悉多还给罗摩执意与罗摩展开战争之时,毅然离开了楞伽罗刹国,转去罗摩一方。

维毗沙那不认可哥哥罗波那的所作所为,不愿意看到战争将罗刹毁灭。单从维毗沙那“投敌”的行为来看,维毗沙那是个背叛者。然而,维毗沙那是为了罗刹子民的安居乐业而“投敌”,这又如何能将维毗沙那称作为“叛徒”呢?!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之所以能够如此经久流传,深受喜爱,或许正缘于它饱受争议,又精彩纷呈现令人不忍释卷。

-END-

  《罗摩衍那》读后感(四):可以一口气读完的《罗摩衍那》(文末有彩蛋)

  

1)蚁垤所著《罗摩衍那》共七篇,两万颂上下,一般人要读完,不可谓不难。这本插图重述版,将《罗摩衍那》浓缩到七万字左右(版面字数),占150多页(其中40页是全彩插画),辅之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优美如诗的文笔,可以让读者一口气读完。

2)沿用了原版封面,可能是因为所选纸张优于原版,印刷也比较到位,中文版封面比原版好看。

3)封面用到了触感膜(虽然这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对我而言却是第一次尝试)。铜版纸印封面+覆触感膜可能会是一个将会频繁用到的组合方式。

4)为了不让插画和文字割裂开来,便保留原样,让插画待在原来的位置,而没有挪到一块儿,放在同一个印张里印刷。这导致了整本书采用四色印刷,成本攀高,而普通读者却感受不到我们为此付出的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四色印刷的优势,但又不至于生硬地破坏内页本来的美感,将大标题和每一页的页码改成了蓝色,做成了“双色印刷”的模样。

5)作者履历不凡,是个专门研究《罗摩衍那》的印度古典文学专家,文本质量可以信赖。

6)插画师是年轻的印度人,本土生长,原汁原味。这种大色块、粗线条的表现方式,比较适合古老的神话传说。

7)虽然做编辑已有十年,但除了32开(绝大多数)和16开之外,还未尝试过其他开本。这本书在制作之前,先请教了印务同事,她给我画了两张草图,讨论了20开和24开的可能性。

最后这本书用的是24开,成品尺寸195㎜×195㎜,比英文原版略微大那么一点点。

8)电影彩蛋常常有对续集的预告,本书也不例外。这里预告的是另外一本体例类似,内容却是迥然不同的插图重述版《波波尔乌》——所谓玛雅人的《圣经》。

《罗摩衍那》付印之际,正是《波波尔乌》开始翻译之时。本书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出版(一般来说完不成,那么就推迟到后年上半年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摩衍那》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