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背征途》是一本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胶订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背征途》读后感(一):读来意犹未尽!
一口气就读完了,可读性不错,确实很用心,就像作者自己书中写的,初写想技术文档,但润色过之后很好。把探月工程的过程写得很清楚,不过意犹未尽啊!希望作者或者中国的航天人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关于中国航天的科普作品,不管是嫦娥五号还是天问一号,希望能有更多作品问世。
读的过程中,一会心潮澎湃,一会万分紧张,也是趣味十足。再加上书中描述的很多探测动作和对象都只说了过程,还没有结果,让人着急。虽然也知道,这些探测结果都是要让科学家好好研究,或许要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表,但却又迫不及待想知道。以后要是能出一些针对探月工程科研成果的科普读物就好了。
《月背征途》读后感(二):了不起的嫦娥四号工程
勉强四星。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乃至过去一年新闻里看到的嫦娥五号,中国航空和探月计划取得的成果太值得国人骄傲了。精确的轨道修正节省下来的燃料,使得航天器不但顺利完成计划任务,还甚至多次远超完成额外的挑战性任务,从月球轨道前往日地系统L2点、将鹊桥号送到日月系统L2点晕轮轨道、玉兔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等等,每一项突破都非常了不起。这本来自项目团队的科普加纪实报告读来非常振奋。 但是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正如文末所言,技术报告的痕迹依然很重。篇幅最长的玉兔日记那章,不停地重复描写了多次月昼期间玉兔休眠唤醒、规划路线、躲撞击坑、拍拍照片这些事情。这些对控制团队来说是很重要的工作,对读者来说显得很琐碎,读到后面难免有点倦意。 作为读者,我很想多看到一点关于月球科考的成果,比如提到的神秘石头、溅射状物质的组成成分有什么故事?玉兔在哪些方面增进了我们现在对月球表面的了解?我也想知道嫦娥项目中做出重要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名字,而不仅仅是总指挥、负责人这样不带感情的职称标记,这些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科研工作者在文中值得拥有姓名、值得被读者记住。
《月背征途》读后感(三):月背征途
#阅读打卡#《月背征途》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计划阅读150min ,实际阅读189min,完成率100% 摘录: “鹊桥”有一个展开后口径约4.2米的伞状抛物面天线,这是目前人类深空探测历史上最大口径的卫星通信天线。 感悟: 对中国航天事业了解不多,通过这本书看到这些光环背后的故事,还是不免为国家的强大而激动、自豪! 每一次的探月任务,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十分艰难,尤其是在技术力量全部来自我们自己的时候。从2007年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到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着陆,仅仅十二年的时间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进行着陆和探测的国家,中国的国旗在“玉兔二号”上闪闪发光,而玉兔二号也成为在月球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长达700多天,打破了苏联1970年以来的记录,而且目前还在奇迹般地工作着。 从发射火箭到进入地月轨道,从被月球捕捉到紧张着陆,从两器分离、两器互拍到一次次避坑前行,这背后是科学工作者们辛苦地大量计算、耗尽心力地定制方案、小心谨慎地耐心操作,还要不舍昼夜地观察、分析、决策各种突发状况,他们足以称为伟大的人,受到最高的敬意。 更可爱的是,这一本书是一群“理工生”写出来的:最初像技术笔记,接着他们学习研究如何修改得更通俗、更具有科普性质,最后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本有趣而不乏技术知识的小书。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精神也在这本书中完美地体现出来了,即使对科技了解不多也可以读一读,太硬的知识跳过去即可,影响也不算很大。
《月背征途》读后感(四):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探月来龙去脉尽在本书!
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的读者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极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地球引力使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从地球上就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球背面”。
今天,科学家们可以用激光精确测量地月距离和监测月面情况,普通天文爱好者也可以用望远镜了解月球正面的每一片月海和每一座环形山。但是在“嫦娥四号”探月之前,人类的探测器还从未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原因也很简单,地面与月球背面不能直接建立通信测控链路。
2019年 1月 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中心)大厅里,我国探月工程的有关领导、专家和广大科技人员共同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两器互拍”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飞控中心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突破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的最长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探测到了月球背面的最低温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不断刷新中国人进军太空的纪录。
这是一项突破自我的大胆尝试。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航天人总是讷于言、敏于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时代要求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成为人类航天史的创造者,还要成为航天历史的书写者。欣闻飞控中心要出版《月背征途》,介绍中国探月的相关科普知识,分享驾驶“玉兔二号”探测月背的精彩故事,我感到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很有必要,由衷地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点赞、喝彩。
这是一本记录挑战过程的科普佳作。身心系于天外,真情凝于笔端。翻开书稿,犹如打开一扇“时空之窗”,忠实记录月背探测之旅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们能够循着“玉兔二号”的足迹,跟随驾驶员团队,直面月背的孤寂与神秘,体味探索的艰辛与乐趣。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中国探月的来龙去脉,透彻理解很多“高冷”的专有名词和科普知识,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探月团队克服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的一个又一个任务、刷新的一个又一个纪录,以及这期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留下的难忘记忆,所有这些共同组成了“玉兔二号”漫步月背的非凡历程。
唯有真实打动人,最是梦想激励人。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 6569万千米,中国航天人的目光也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的读者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