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W. 萨义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格不入》精选点评:
●写得很美,凄然如梦
●这几日我看这本书,仿佛去看一个隐性自我的独白,去嗅一个同类的气味。我震惊于自己的耐性——去深入一个有着阿拉伯名字的英国人(大概是吧)的生活与回忆,我太宠爱这个隐性自我了。
●豆瓣之前,高中。补齐。
●失去重心的萨义德;散漫的记叙炙烤着残留余温的意义;他所展示的不再是骨架,而是外观;「格格不入」指向了仪态,而非精神,于是他变成一个不完整的人;如今,「萨义德」是一个光荣的词汇,因他如此巧合地为这个生硬的时代作了如此重大的代言。
●关于家庭、童年、流徙和病痛的每一笔记录都混杂着自卑和自省,是精神分析的好范本,同时是一种悉达多式的流浪成长史。一窥学术大师的屌丝生涯,不可错过。而且翻译不亚于单德兴,为文本增色不少。
●没有家的人生,割裂、流亡、颠沛流离,格格不入
●是一本作者写给自己看的书,重内心感受的刻画,对外围人物故事不是很有趣,但是透过去还是能够感受得到那个已经逝去世界的种种
●中东世界的傍晚街边凉风,下雪的黎巴嫩,年迈独居的叔公,拿着古老的雨伞
●自我,民族,世界
●格格不入久了,非常态也就成为常态了~人生如此,历史亦如此~
《格格不入》读后感(一):爱德华说
在这本书的开始,萨义德一直和自己的名字edward较劲。
呵呵,其实他的名字edward said可以理解成爱德华说。
实际上以前没看过一本回忆录对自己在童年时代和父亲母亲之间的关系分析得这么客观和残忍。和这本书相比其他的回忆录都成了伪回忆录。
《格格不入》读后感(二):FOR EDWARD
撕开包装
拿掉伪饰
摊开痛苦
直视丑陋
承认那阴霾久久不去
这样的事
你敢不敢做?
恐惧
为了无法与内在的自己相处
它不完整
不够美好
它背井离乡
流离失所
它又悲又苦
无人可说呵无处可去
格格不入
我已习以为常
《格格不入》读后感(三):很意识流的写法
最近常说这个写法,纵横交错,时空腾挪,刚看的时候很懵懂,快看完的时候则意犹未尽,作者对自己足够剖析,似乎这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像最近的《剥洋葱》,说幼年的“自我滥用”,成年后的“远近爱恋”,对自己不留余地的心理分析,自然而不做作,颇有屈原所谓“色而不淫”之味。对其夫其母的描写,一浓一淡,但都让人感同身受。
《格格不入》读后感(四):格格不入
最近读了萨义德的回忆录,这位巴勒斯坦裔的美国作家,开篇说了一句话:“人生最悲惨的莫过于流亡”。虽然“流亡”不能用在我身上,他的处境毕竟和我相差很远,但相同的便是人生有许多错位,他是民族、血统、使命与战争带来的,而我则仅仅是欲望,他认为这种错位换个角度看对他大有裨益,因为身份的认同怀疑、集体主义的巨大创伤也使得他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双重视角。我没找到错位的好处,唯一可以自嘲的便是我能养活我自己。坦白说我很喜欢这个老头,喜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格格不入》读后感(五):06.03
十年前买这本书的并不知道作者去世,十年后我依旧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自传有其夸张和想象的地方(或许只是我的揣测),Said在这本书中描述的他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除了描写他在不停地寻找平衡,发现矛盾外,并没有真正的思索探讨。
环境的确重要,在他还不知自己家庭拥有的一切时,就已经处于大多数人都得不到的熏陶之下,作为孩子这是一件幸福事情。配图里母亲希尔妲是真美。不过二十左右就嫁给了比她年龄大了一倍的男人的情况,想必在当地依旧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吧。
总之还是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