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我七十年》是一本由周海婴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与我七十年》精选点评:
●撑着看了一半 实在看不下去了 前边还行 私生活里的鲁迅 后面就是和许广平的生活了 尤其是主观情感后来越来越浓 身为名人之子考据意识也太强了 失败
●原谅我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想法是想要跟鲁迅的后代交朋友。 海婴的这本回忆录可以与冯雪峰的《回忆鲁迅》、许广平的《欣慰的纪念》《鲁迅回忆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鲁迅形象的构建历史。 作为鲁迅后代的海婴一方面凭借这种身份能和郭沫若、杨霁云、宋庆龄、何香凝等一大批的名人进行交往,并得到一定的帮助,但另一方面这种身份又给自己带来种种不便,例如状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有贪财而不配做鲁迅后代的闲话和因令飞的婚事就要让他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实际上无论是状告出版社还是自由恋爱不都是鲁迅曾经干过的吗)。 书中写到鲁迅轻哼海婴为“小狗屁”和美国之音片段实在是太搞笑了,原来美国之音在上个世纪就成了谣言的代名词,哈哈哈。
●似乎与鲁迅关系不大,许广平的笔墨倒是不少,可能因为鲁迅去世的早;兄弟失和的部分有失客观,而且对解放后的生活感触怨气深厚;
●当年读它,比较关心的是“鲁迅之死”。究竟如何,也还不清楚。
●多角度 多侧面的了解
●想家的时候再读一次
●有年代感的文字,技术宅儿子。四星是因为开头几章独家记忆。
●作者之才,庸;但是文中“骂”周作人,爽!我也不喜欢周作人!后半部意思不大,基本就是罗列其母“保护”鲁迅遗物的事,还有长长的民主进步人士名单,很难记完全。鲁迅的基因可惜了!幸好海婴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文字中有怨气。却也不够淋漓尽致。
●很少看这样一类的书,很琐碎的一件件事,还有因为某件事的解释,分析,辩解。就是一个老人回忆前尘往事,颇多无奈,可能还有不甘,但是只能自己对自己说,都过去了。 很喜欢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特别是写鲁迅在世的时候的种种场景。即使是鲁迅,生活依然是琐碎的。在孩子眼中,鲁迅就是一个认真工作,待人热情,心疼自己的父亲,一个温暖的父亲。 后文有很多因为历史原因的无奈。只说说周令飞。尤其欣赏鲁迅的长孙周令飞,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不当“鲁迅”孙子的决心,都让人敬佩和感动。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一):重读旧书
周海婴写的这本回忆鲁迅的书,几年前我在大学里已经读过了。现在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作为鲁迅之子,虽没有父亲那样的成就。不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的感情!其中也让我们这些喜爱鲁迅的读者从中知道了许多有关鲁迅小说以外的事情。我是蛮喜欢阅读有关历史和回忆录的书。因为它比较真实。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环境。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二):鲁迅怎么对待孩子
周海婴六七岁时,在弄堂里疯玩摔倒,玻璃割破手腕,鲜血淋淋。鲁迅默默取纱布伤药为其包扎,未发一言责备。(如此从容,几位家长能做到?)
鲁迅虽早逝,亲子关系却极好。鲁迅自奉甚薄,但在给孩子创造丰裕的精神滋养环境方面,毫不吝啬。他经常安排海婴看动画电影和其他适合孩子看的电影,海婴的玩具,有一柜子,小儿好奇,自己动手,大部分玩具均拆的七零八落,鲁迅听之任之。总之鲁迅和许广平的育儿之道,和今日流行的“无条件养育”“爱与自由”有无数共通之处,可见人之旷达,并不在于某种理论。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三):雨
快过年了,母亲命令收拾房间,于是便翻到了这本书,是高一时买的,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席殊书屋,书放在一个角落,眼看就要被送到“折扣区”,结果我把它带回了家,一直看到夜里十二点,看了将近一半多,从此就再也没有翻开过。它对于我的意义是书本以外的,那天,我不是去逛书店,而是躲避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那天,应该是上午,春末夏初的样子,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电影,距离不远,要求我们排队步行。到了电影院,放的什么不记得了,没有人看,大家都在聊天,吵得要死,我都听不见电影的声音。这倒是次要的,我和一个同学换了座位,想和她聊天,我刚把头转过去,她居然站起来,坐到其他地方去了。******。。。。。。我***不看了。。。外面下起了大雨,我走在街铺的屋檐下,雨夹着风,吹来吹去。眼看身上湿了大半,先是走进了一家奶茶店,喝了杯珍珠奶茶,后来才去的书店,为了泄愤,想把身上的钱都花了,索性只有几十块,买了这本书,又去吃了一笼汤包。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四):第廿八回 真真假假岁月说话 是是非非历史无声
1.第99页,倒数第六排,“贵处要用我还可以给兑回一部分去”不通,应于“用”、“我”之间加一逗号。
2.第122页,倒数第十一排,“受到同席老餮的钦佩”有误。”“老餮”按俗应作“老饕”。
3.第149页,正数第五排,“那种设备是不足以有把两膝烧焦的”,为病句。应删去“有”字。或在后面加上宾语。
4.第216页,倒数第五排,“这条船为了安全总共才上三十几个人”不通,应于“全”,“总”二字间加一逗号。
5.第317,正数第七排,“她这一番淫威当然吓不倒傅、刘两位”不通,应加上宾语。但由于后句有“傅崇碧同志……”,所以加“先生”、“同志”皆不宜。最好是在“两位”前加“这”字。将“傅、刘”变成宾语。
另,还有一处页码已忘,偏书后。将萧红、萧军称为“二肖”,不知是配合后文时间,还系误作。不过我在这里指出来,只是希望大家做个参看。
因为前面皆作“萧”。
这些瑕疵,如是作者误写,可为代注,或恐非。可见编者大意。
《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感(五):都不爱鲁迅
以极快的速度翻这书,做一番很浮浅的总结。
1.说来说去,GMD也好,GCD也罢,没有人爱鲁迅,都把鲁迅当工具,好用且用之,不好用就宰之。当然不是杀害,他太有名了,明目张胆不太好。老毛说,要么闭嘴,要么坐牢。已说明一切。
得说,老蒋还算客气。
要是鲁迅活到解放后,不费力可以混个文联主席文化部长之类,不过我猜,他绝不会赴任。
2.周海婴以七岁的记忆,对父亲的叙述和怀念,用的也多是二手资料,有些二手资料也经过自己加工,比如说到周建人的同居周丰三的自杀以及作者对周作人的态度,不见客观。
兄弟失和,鲁迅和周作人都未着一字,为父辈隐算是美德,周海婴对其叔父大加鞭挞,动辄以汉奸呼之,有失厚道,不懂规矩。别人可以这么讲,你没有道理。
3.许广平解放后成为高干,贵为政务院副秘书长,无非是鲁迅的巨大影响力使然。然而母子二人时时却因鲁迅而担惊受怕,又不得不说,国家机器之强大,其能量无处不在。你若一言一行,不符合鲁迅家属的身份,都不能说或做。
4.解放前,许多文化名人皆富有战斗精神,坚决同黑暗势做斗争,令人佩服,但解放后他们为何集体失声,空话连篇,自取其辱?这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MAO主义究竟有何效力,能让众人变哑巴,失去独立人格。
5.周海婴没有做空口文学家,这甚好。但他爱鲁迅吗?理解过父亲吗?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他有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