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鲁迅与周作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6 01:55: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鲁迅与周作人》读后感摘抄

  《鲁迅与周作人》是一本由孙郁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75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与周作人》精选点评:

  ●不够公正,个人态度强烈,但还是值得一读的书

  ●极烂。像这种传记还是不要看好。

  ●故事差不多都知道,想看是因为据说作者文笔不错?

  ●最早想看《周氏兄弟》,那种迫切感,隔断了几年,后来看到这本,差强人意。

  ●值得读

  ●读的晚了仍然觉得很有可取之处

  ●买的书,可能会看第二遍。一边看一边百度当年的资料,对,鲁迅先生的一切都让我痴迷。鲁迅有长子的担当,周作人习惯被照顾,于是就没有了责任心;鲁迅爱自然、爱孩子、爱绘画、爱文学、爱所有美好的东西,周作人爱书、爱学问?鲁迅幽默、热血,周作文刻板、淡漠;鲁迅在1936年死了,虽然短寿却死得恰逢其时(次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沪淞沦为战场),周作人“寿则多辱”,晚年名节不保各种苦楚尝尽;鲁迅的每一个字里都住着他的灵魂,从来不掉书袋,而周作人热爱引文到让人发指的地步,连自己的旧文都长篇大论地引用;苏雪林是疯子,其他想起来再记

  ●一个家庭,两种人生,斗士与绅士。而流氓鬼的我看玻璃上映出你的面目。

  ●弱攻渣受·兄弟相杀·情感理智·一应俱全

  ●一般般。老生常谈。

  《鲁迅与周作人》读后感(一):简评

  晚间看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不妨看作二人之略传及思想变迁之合传。

  想到几点略提于下:

  1.并非一群人带来一个时代,而是一个时代带来一群人,正是在某一种环境下,才可以使某一种群体显现出来,因为时代把闪光灯打向了那个舞台,你不站上去,自有别人站上去。现如今自不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了。身处后集权时代的中国同时又受迫于商业文明,社会的焦点早已不在文化二字上了。

  2.章太炎有一段评论妙极:他认为人性健全,体魄健壮,则文学的景观亦阔大。后来文风萎靡,异族入侵是个原因,而人性的弱化,缺劲健之力,乃是其敝的根本。

  3.辛亥双十之后,周氏兄弟所撰一篇《望越篇》,提及虽已由帝制入共和,但心性二字,殊难于一时改造完毕。

  故作者写下:“在革命年代,头脑依然如此清醒,且又多宿命之感,这是唯有思想明晰又深谙历史者才有的感觉”

  2011.10.30

  《鲁迅与周作人》读后感(二):鲁迅与周作人

  

其实书中不乏精彩的论述,也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但整体感觉还是差了些什么。我想,也许是因为作者始终在将二人在各个方面进行着对比,初中老师在总结阅读技巧时,给“对比”这个修辞手法的定位是“突出强调了……”。也许本书也是如此,作者最终还是以鲁迅作为一个参照系和“标准答案”来理解周作人吧,所以虽然标榜“以平常心待之”,却不难看出作者的个人取向。不过也可以理解,作者长年从事鲁迅研究,且至少在出发点上已经有意识地试图恢复二人的真实面貌。

读下来兄弟之间的分歧,觉得这也是大时代下知识分子普遍精神状态的一个缩影。在那样剧烈变动的时代,各种思潮、主义轮番登场,思想还未能定为一尊。五四时代之前,所有知识分子尚可以用“科学”“民主”等等宽泛的语汇进行统一。然而,五四后这些原则性的理念奠基以后,分歧是必然产生的,因为即使对“什么是科学”“要如何民主”等问题就有无数种解答。对这些争论,很难说何者是更标准的答案。兄弟俩的矛盾,可能也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理解。而且正是因为二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感与坚守,都是清醒的思想者,所以便几乎没有中间的道路可供他们选择,对立也是难免的了。

很多人(包括原来的我自己)都很轻视周作人,觉得他只是迂腐的绅士罢了,鲁迅才是那个不停地战斗的人。然而其实这可能还是以鲁迅为参照系来评价周作人,而没有把周作人独立出来。周作人阅读之广博、文字之洒脱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他(周作人)的存在,可以校正文化上的偏激运动,可以看到一种反正……虽为支路上的人,但于干路大有益处。”(P342)并且我在思考,所谓“绅士化”的生活,不就是中国传统的“中产阶级”生活吗?如今选择附庸一些大V的生活,不也是一种模板化的生活,进而不也是当代的一种“绅士化”的生活吗?这不也是对社会其他面向的一种有意无意的漠视吗?也许批判他人是容易的,而看清自身却未必那么简单。

  《鲁迅与周作人》读后感(三):关于周氏兄弟研究

  孙郁先生这本书,仍旧是一如既往的文风,感情充沛,晓畅易读。感情充沛这一点可谓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入的体悟,另一方面若过了头的话,就难免会沦为论者自己的主观臆断。很多鲁迅研究者都会有这个研究特色,如钱理群,孙郁,王晓明,林贤治等等,大概是因为鲁迅本人亦是感情激烈之人,研究者若要深入地揣摩他的心境和思想就很难不在研究中带入自己的感情。而且,鲁迅这个人的文字、思想、人格等等是具有难以言喻的魅力的,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每个研究者都在不由自主地受着他的影响,像孙郁先生这种年纪的研究者的笔下,还会出现“旧的时光永远地逝去了,但它依稀的痕迹和朦胧的记忆,却使往日的一切成为永恒。我快意于这寂寞的漫游,虽然我未必获得昔日的原本的存在,但重新经历或体味已逝的灵魂的立场,使我感到了巨大的满足”(本书第2页)这样明显的几乎不加修饰的“鲁迅体”,固然让人感到了孙郁先生对鲁迅敬慕之深,但不知道孙先生在写下这样的文字时,是否也会感到一种“影响的焦虑”。

  回到周氏兄弟研究这个正题。孙郁先生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又担任过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对鲁迅的浸淫和研究之深自不待言,对此书中处处可见精彩文字。但这也多多少少掣肘了他的周作人研究和周氏兄弟平行研究,虽然以他鲁研专家的出身来说,能主动将周作人和鲁迅并置而观并给予其较高的评价已属可贵。从全书来看,虽然论述周作人的部分也有不少鞭辟入里的见解和极高的评价,但作者在感情偏向上很明显是偏于鲁迅一方的。做研究,既要入,又要出,既要仰视,又要平视,孙郁对鲁迅能入而难出,多仰视而少平视,虽然鲁迅的确值得仰视,但这不可避免会损害到著作的研究价值。

  周作人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大的悲剧性存在。他一生追求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但生前既不能独立和自由,身后也只能依附于鲁迅研究才能在学界占一席之地,虽然我认为这与他的成就并不相称,但这是历史使然,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君不见有多少关于周作人的研究文章都是在《鲁迅研究月刊》上登出的,又有多少周作人研究者是从鲁迅研究转入周作人研究中来的(据我所知有钱理群、孙郁、倪墨炎等),如孙郁在此书中所说的那样,周作人生前身后都笼罩在鲁迅巨大的阴影底下,周作人自视甚高,而且也的确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重镇,如此境况,实在令人唏嘘。而且由于周作人本身“附逆”的史实,像是周作人研究之上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成为了周作人研究的“原罪”。

  然而,一个民族应该有承受历史、审视历史的勇气,一个足以自尊自立的民族更应有承受历史、审视历史的能力。不管是怎样的历史,都是人创造出来的,都与人有关。耻辱的历史因为后人不能接受和冷静地审视这些历史而更为耻辱。笔者本人过去也曾经不屑于阅读周作人的著作,读了也不甚读得进去,但是随着笔者对鲁迅阅读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到要研究鲁迅,就不得不研究周作人,从此开始认真阅读,发现了一片精彩异常的新天地,周作人博雅丰赡的学养,冲淡自然而又亲切熨帖的风格,化俗为雅的神奇手笔,以及对世间一切悲哀不平的深味,都是难有人及的。而且在周作人的著作中,笔者感受到了与鲁迅息息相通的脉搏,很多鲁迅想说而未说或不说的话,在周作人这儿得到了详尽的阐释,兄弟二人仿佛一体两面,其背后的复杂而耐人寻味的互文性并不是特殊的个例,而是中国历史文化高度浓缩的一个“有意义的参照”,如孙郁所说,鲁迅与周作人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典型范式。既然二人互为参照,那么周氏兄弟研究就不能把其中某一方定为一尊,在充分肯定各人的独立价值之外,也必须注重他们之间的殊途同归和同途殊归之处,这不仅有利于鲁迅与周作人各自的独立研究,对于这个中国历史文化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研究。

  笔者极希望将来能有研究者以客观平正的态度、兼收并蓄的胸怀、既深且博的学识来写出一部更加详尽深入的周氏兄弟研究著作,孙郁先生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

  《鲁迅与周作人》读后感(四):要么鲁迅,要么周作人?——评《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周作人——两个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无可回避、颇有份量的名字。人们常常在两者间添一个“与”,或是直接唤作“周氏兄弟”,因为血亲缘故,因为同时代背景,抑或因为调侃。无论因为什么,多了这个“与”字,人们的视线就从两者伟大的成就倏地落入家长里短中,揣着一颗窥私的心。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也许孙郁的这本《鲁迅与周作人》并不适合你。

  由于该书没有序言,我最先读了《后记》。“坦率地说,当我试图沿着历史的旧迹去复原历史的过程时,我发现其实自己并不真正地了解过去。历史积下的尘土太多,要画出历史人物的灵魂,有时就不得不做一些铲土的工作。中国向来是以史学的博大而著称于世的,但我们的史书里,却有着那么多虚假的东西。鲁迅当年痛恨旧史书上的“瞒”与“骗”,便是对 国民旧的积习失望的结果。所以,这本书如果说还有值得看的地方,那便是自己写作时的真实感觉。”不得不为作者在《后记》中的坦率折服,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中国,“还原历史是一件极苦的事”,从作者的口吻来看,想必这本书他是尽力而为了的。

  在我看来,这本书算不上传记,更像是略传或思想成长史。少年,周家败落,长子鲁迅“整整4年,他差不多天天出入当铺和药店里,‘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呐喊。自序》)”,疲惫、压抑、世态炎凉、人情世故重重地砸给了少年鲁迅,“外婆家的避难,鲁迅受到了乡人的冷眼,寄人篱下”,这是鲁迅“第一次尝到被压迫的苦果”,“这大概是促使他早熟的一个原因”,“直到中年,提及此事,他依然耿耿于怀”;“但周作人,因年龄与性情的关系,避难的日子却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他所看所感,却与哥哥大不相同。两人的个性差异,在这时就显示了出来。”。青年,兄弟二人一同在日本“蓄积力量”,可“鲁迅内心总承受着沉重的东西,又不耽于个人享受,读书也远离自娱者流,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在仙台的学习使鲁迅“科学救国”的梦瞬间破灭,“他已经看清了中国人的一切个人的不幸均与国家的不幸相联系着”,这是鲁迅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的起点;而周作人没有这样一段经历,“6年,他渐渐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一个心性温和、中庸、学者型的心境,便在那时悄然形成。”。在二人人生最重要的思想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段,如此反差的价值选择,为后来的分道扬镳埋下了重重地伏笔。回国后,两人同样陷入被现实落差击溃的困境,回归“骨董”,回归“译介”,过上了一段“翻书谈说至夜分方睡”的平静日子,可“周作人是喜爱有情调的艺术作品的,但鲁迅却很注重精神性的东西。他领着弟弟译书,不太受日文译界的影响,学了德文,又不去啃显学著作,而是通过德文,了解东欧弱小民族的世界。周作人深深感到了哥哥的选择,他的主观性很浓……”兄弟二人对学术研究的目的与兴趣所在可见一斑。作者认为“后人曾以种种目光,来揣摩二人分手的因由,其实多以神秘的哀叹而告终。或许,未来的学人于此中可演绎出许多故事,但那也只是吊吊世人猎奇心的胃口,要深味其中苦情,是大难的。我无意在此多费笔墨,亦不想断定二人是非。在人生苦海的面前,世俗的价值与理性是无力的。我于兄弟间由挚意到分手的故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残酷。”,想看“热闹”的读者丝毫不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满足,我想这也是将本书与其他挖掘私密、迎合大众的相关传记拉开档次之处,也可以从中看出,这位曾经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是秉承一颗单纯、虔诚的心研究周氏兄弟的,如果这本书“记录了我与已逝的灵魂交流时的心态”,那么我能感受到这位学者潜心研究的严谨精神。同时,他也以此向我们传递自己的处世之道,“人是最无法解释自己的动物。当我们对己身与客体存在无法断言的时候,沉默,或许是最好的表达罢,此外,还会有什么呢?”

  “懂得鲁迅的,莫过于周作人;同样,深解周作人的,乃是同胞长兄。因为彼此太了解,又深谙对方之短,不相容,便十分自然。我一直认为,倘若不是羽太信子的存在,二周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前面看似传记式的铺陈,实则是作者沿途为我们扒开暗藏在深处的引线;全书看似规避落入窥私的窠臼,实则依然以“俗”为目的,沿途索骥,更便于挖掘二人孕育多年的深层的反差。而最终,告知我们“今天,只要你直面生活,你便不得不遇到这种价值难题。要么选择鲁迅,要么是周作人。”。“一个张扬着生命 热力,在对苦难的抗争中,把生存意义指 向了永恒;一个恬静超然, 默默地品尝着生的苦涩,在忍受与 自娱中,得到生存的快慰。”,鲁迅的世界更多承担着社会与历史的价值,周作人的世界更多局限于个体生存的价值。的确,这是一个永恒反复的课题,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又一个渺小的个体,无数次地面对类似的抉择。我喜欢书中这样一段比喻:鲁迅“犹如地火突地喷吐出来,无规则、无情面的流动。但它压迫着你,使你从这血色的世界里,感受到伟大的热力。周作人永远也没有这样的热力,他仿佛一道清风,除了给你爽快,便不再有什么,虽然它永远散着诱人的情致。”。这段话无疑透露了作者对周氏兄弟的价值判断,也表露了对读者的价值导向。“周作人的全部困惑在于,他在陷入了对政治的绝望与对民族的绝望的同时,把个性的觉醒与民众的觉醒对立起来,个体价值成了超越万物的尺度。”“不肯袒露内心非理性的情感,永远捍卫着自我闲适的情趣,因而,在社会动荡的时代里,委身于异邦侵略者的足下,便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对周作人悲壮式的价值沦陷定义地精准而深刻,同时给读者敲响人生警钟:在缺少“一种深沉的自我解剖精神和否定精神”时,切勿固执地坚守“自我”,否则可能像周作人一样跌入深渊,无法抽身。

  历史长河中涌现的那些时代弄潮儿往往选择的是鲁迅式的价值,跳出流水,永立潮头,需要的是动态的精神,是献身于社会而又超脱于大众的姿态。可历史同样不否定,周作人式的价值,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举,没有推动历史的长辙前献力,而是为我们描绘完全不同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般现实生活的一个“桃花源”,一种闲适怡然的个体诉求,给予人们更多一种选择。

  如果人生面对鲁迅和周作人两种选择,你又会怎样抉择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鲁迅与周作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