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是一本由[捷克] 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别处》精选点评:
●人总是为了更好地和这个世界搅和在一起而沉醉
●一开始想读这本书,是由于clara与我聊天的时候提起过,她的一个墨西哥朋友来了中国,和他们说墨西哥的他的朋友、家庭等,说自己在那非常愉快。然后clara问他:“那你为什么要来中国?”他想了一下,回答:“生活在别处。”我直觉地非常热爱这句话,便对这本小说特别感兴趣。果不其然,这本是我读过的最喜欢的米兰昆德拉。两天读完。喜欢其间的梦的故事。语言与隐喻。也许我太像诗人。也许大家都像他。悲剧性倾向,自我中心,表演欲,爱情只是投射出来的自恋的影子,控制欲的对决...最后他倒在水里。我与他一样自恋又平庸,我们都是在洪流中无法逆抗的小人。我们都是无用的诗人。也许因为消极的东西更能共情。
●“我因为你而来到这里。而你不是。你总是在别处。”
●我的文艺人生基本上被这本书给毁了。专治自我幻想、爱好抒情的文艺少男。
●诗,革命,梦,女人...
●每次看昆德拉的书都是惭愧之情溢于言表,从自恋狂的主人公身上总是能看到自己身上丑陋的那一面。
●我应该画什么?画家说:就画线条,画你喜欢的线条,要知道,画家的责任不在于再现事物的线条,而是在于用自己的线条在纸上构筑一个新的世界。如果米兰昆德拉写书仅仅是为了对于东欧的意识形态的反动,那么他的书里的主人公还能不能吸引人?主人公雅罗米尔在数学里通过什么样的群或者是变换可以成为《堂吉诃德》?写作提倡一种“复调”的与音乐配合的东西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在别人眼里他们应该这样做的,特别是为了这个原本应当这样却未能这样的世界,为了上帝的创造。正是因为反抗造就了现在的我们:刽子手成了牺牲品,影子自认为具有真实性。但这是人的本性,就像好兵帅客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是在自我欺骗。但是必须好好活着
●要远离一切有恋母情结或被母亲控制或顺服于母亲的男人~~
●光是书名即可成功吸引我的注意
●昆德拉的小说经常是讲着讲着,就跳出故事来一段哲理性的对话思考。这一段才是与读者共鸣的时刻。撇开历史背景,“生活在别处”是一种梦想,存在于自己难以企及的远处。就如同,你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你,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一):大学时代读的书
一直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推荐米兰.昆德拉
与书中的感觉有些共鸣,
有时候总想,我是谁?在哪里?现在是不是梦中?
其实,我们一样,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二):总体来说确实不错
我始终不明白,是不是成功的诗人都不太正常呢?很多人是这样,本书中的雅罗米尔也一样,他有个不守妇道的妈妈,很小就对性充满好奇......
但总体来说确实是本好书,不算薄的书一口气看完。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异乡里的墨脱情节
“一个人若是生活地严谨,那他定是在异乡的土地上。”-瓦尔登湖
记得这是一个故事的泉源
用眼睛去诉说的灵感
成为这个文明世界的旅人
我们想念在陌生的土地上
怀着那蓝空的渺远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四):匆匆那年!
这本书的故事~关于爱情的那些事
因为想读 就去不断地找
冒着雨 取回来 结局那又怎样
匆匆很多年过去了 书还在书架上 身边的人换了
终于书有了本身的意义
好好读 只因为自己喜欢!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五):生活在别处
看到许许多多懦弱的虚荣的粗暴的无知的你你我我,还有那可怕的自以为是的母爱。总有一些人无法迈过成长的门槛,也总有一些人即使迈过了门槛身后仍拖着长长的暗影……
它引起了我太多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隐忧,我不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