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热情何在》是一本由(法)高更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热情何在》精选点评:
●有好几处都让人忍不住笑起来
●小众死了,这书
●高更说,呵呵,“小心,不要沾染上那该死的‘品味’,不然你永远都做不完的事……”
●混杂了烟味和霉味。
●美丽的颜色,流澈的文字
●三星半。有一位能监督我每天读书的的朋友真是幸运啊,从书架里翻出这本小册子,一下午的时间读完。印象最深的一篇是“我被神秘禁地诱惑了”,来自欧洲文明世界的高更终于摆脱了他所鄙夷的枷锁,获得了灵魂的洗礼,那一句NoaNoa(芬芳、芬芳)让文字之外的我也能感受到一份满足呢。
●好像内容和诺阿诺阿差不多……
●朴素的美与简单的快乐,轻轻的敲打我的审美。
●因为看过《月亮与六便士》影响深刻,特别关注高更,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看到他的原作时还特别的激动,看本书可以更多了解他的生活。
●简单的原始的美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各位豆瓣的书友好!助家生活App2.0即将上线,你可以用它来找保洁阿姨,找家装工人。
目前我们正在做APP上线活动,从即刻起,关注“助家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回复“豆瓣读书”,即可送69元话费!!赶快拿起你的手机,轻松得话费。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二):生命的热情何在
整理书柜,翻出了它。几年前,在市图借阅后,便非常心水。去年,与阿桑闲逛新开的大庆书苑,只买了一本,便是它。
已经是第二次重读。并不想在其中挖掘出什么,只是单纯地被“热情”二字蛊惑以至沉迷。
说到底,高更是有道德及人格缺陷的。但是,从第一次看这本书到今天,我的视角始终囿于文字的表面,不在乎他那些童话般的画作,也不在乎他对梵高做过什么,更不在乎他是否言行不一以文明世界的智慧曲解原始土著的快乐。
“为了让灵魂前进,一切都该让路”——惠特曼的诗句,机缘巧合地诠释了我对高更的大溪地之旅的在乎。
计较生活成本计较楼市行情计较投资回报计较子女教育计较养老医保计较同事政治……在层出不穷的计较中,有赚钱的热情ML的热情酗酒的热情旅行的热情甚至过日子的热情,却未必拥有生命的热情。这,就是绝大多数的我或我们。做不到某些事时,便说另一些事才是正常的——好可爱的鸵鸟。
今天,高更的大溪地,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逃避现实的视觉标志,那里,如同桃花源。我或我们,靠着意淫或短暂的停留,为浸染成都市灰的灵魂寻找快感,却忘了彼得潘的永无乡和小王子的星球不过是虚构,它们,只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最深处。
深入荒蛮探究生命的热情,临终前惦念着阿凡桥的冬雪,却不能说高更的寻找是虚伪或错误,要问自己:换成是我,会付出一生吗?
反正,在生命面前,我,要做一只坚定的热情持久的小兽,不管以何种方式。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三):大溪地里快乐的高更君
最近几天在看高更的大溪地之旅,这个法国帅哥实在是太疯狂了,坐了63天的船,到了生活着土著毛利人的大溪地,寻找欧洲文明丧失掉的淳朴和自然。结果他学会了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学会了土著的语言,与邻居们成为朋友,还在一起环岛旅行的时候,娶了一个大溪地的女人蒂呼拉,那个女人非常有意思,13岁,为了避免尴尬,高更还注解道:相当于欧洲女人18岁。自从跟她结婚后,他的生活便不再枯燥,每天观察和研究她,通过她研究大溪地文化,变成高更的乐事。
高更的文字很不错,对于景色的描绘仿佛可以想象出他笔下的画,还有一个观点很有趣,一次有一个土著小伙子带他去一个神秘境地,他恍惚间把那个小伙子想象成一个女人,在他看来,土著民男人和女人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他恍惚地感觉到,那个小伙子,会不会就是森林,无性却诱人。“对于赤裸身子的民族来说,两性的分别不如我们欧洲明显。凭着束腰和束胸之功,我们成功地把女人弄得人工味十足,
于是一切变得反常,依循遗传法则的大自然,也成了我们把女人复杂化,衰弱化的帮凶,我们小心地把女人关在精神紧张的虚弱中,让她们体力远逊于我们,然后为了保护她们不致累坏,我们剥夺了她们一切发展的机会。如此一来,以奇怪的苗条才是美的洗脑下,女人和男人一点共通处都没有,这也让她们在道德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
类似的话比比皆是,通篇贯穿着高更的思考,思索,探索和反省。据说他后来死在此了,还没有看完,还没有答案。不过,在大溪地的生活,高更是那么地快乐。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四):毛姆百年名著《月亮与六便士》里对高更的描述
在毛姆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菲利普在巴黎波西米亚社区跟几个学绘画的朋友交谈时,听朋友提到过一个古怪的画家:
“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曾经是个brasseurd'affaires,我猜你们英语里叫‘证券经纪人’。他有老婆和孩子。他把一切都抛弃了额,只想当画家。他离家出走,在布列塔尼住下来了,开始画画儿。他没有钱,差点饿死。”
“那他的老婆孩子怎么样了?”菲利普问。
“哼,他把他们遗弃了。他离开了他们,让他们自谋生计。他对老婆孩子的行为像个十足的无赖;他的行为一直都像十足的无赖;对待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有时他只是靠朋友们的善心而免于挨饿——他的态度简直太恶劣了。可他碰巧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毛姆在书中还是假“我”之口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如何度过?
总有一个时刻,你要面对这个巨大的问题,做出选择,然后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这样回答——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享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糟蹋生活吗?
当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年赚得上万英镑,娶个漂亮妻子,这就是成功吗?
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要对社会尽到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五):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塔希提
长久以来,印象中的塔希提岛(大溪地)只是一件挂在晾衣绳上的旧外套,写有蛮荒、狂野与热带风情的外表是它虚荣的装饰,内里的空空荡荡让它只能在空中飘来荡去。我甚至想,塔希提于高更,就如同格林威治村于美国的穷艺术家,左岸于法国的后现代们。曾经落寞而名不见经传的前者因了后者的艺术而声名远扬。而后,金钱闻风而至,给它们披上了一件件取悦大众的外衣后,把它们在全世界都卖了个好价钱,而它们真实的面目却由于艺术家的离去而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了。
然而,一本薄薄的书却彻底纠正了我对塔希提的误解。这就是《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 。一本一百多页的书,在关于高更的众多书籍中或许只能称其为小册子,但它却是独一无二和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是第一次从塔希提回国的高更自费出版的塔希提日记。书出版后,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不过[这对于高更也许并不重要,他的目的或许只是想完成一种见证:让一本书来见证自己内心的挣扎及古老的毛利文明对心灵的拯救。这种见证仅靠画作无法完成,因为画作是他为自己构筑的理想王国,是梦幻而色彩斑斓的;现实的记录就让写作来完成吧,如同白纸黑字,简洁而真实。感谢这种真实,它为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还原了一个真的塔希提,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哲人高更。
塔希提上的生命是原始的却也是健康的。热带炽热、明亮的阳光剥去了人类的遮羞布的同时,也蜕去了现代文明植根于人内心的阴暗。这种健康来自于体格的强健更是由于内心的单纯。那里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与其说是爱人不如说是同志或朋友,彼此和谐地住在一起,无论快乐或是悲伤,都是相互扶持着,甚至,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邪恶。”这种健康散发着生命的芬芳。是的,芬芳、芬芳!就是高更在书中不断提到的芬芳。它停留在塔希提女人耳畔的桅子花上,也来自那原始森林的黑檀木中,更重要的是它弥漫于每个原著民祥和的内心。正是这种芬芳让高更感受到了“生活和快乐之道”,他说:“我更像个野蛮人,不过却更聪明了……野蛮人教导了我这个从文明腐败来的人许多事……最重要的是,他们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他们给了我最深的道理。”
塔希提的文明是古老的却并非落后的。它让“一直在逃离人工虚假、因循陈腐和社会规范”的高更“终于进入了真理之中”——“我成为了真正的‘正常人’,不再受无用的虚荣束缚。”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高更“简单的思考”。简单并不等于浅陋,它往往比复杂更容易触摸到事物的核心。在对待文明的态度上,它把那个在现代文明的潜移默化下多少有些居高临下的欧洲人拉回了地面,他开始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这古老的文明,用哲人的态度去思考那些“野蛮的”习俗,例如杀婴,并为这些在文明人眼中不可理喻的风俗找到了科学的解释。凭借这种客观的态度,他领略到了毛利文明的古老之美,也清楚地看到“欧洲人的入侵及一并带来的一神教,摧毁了这些带有自主光辉的文化遗产”,侵入的文明让塔希提人丧失了那种能感知人类和动、植物之间的和谐之美并将其表现到艺术及建筑上的天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和我们的‘学校’相比,他们真的变成野蛮人了。”因此,对这古老的文明,高更心存感激,他说:“我因为你而变得更好,因为我已经全然了解并爱着你的灵魂。”
1893年5月,回到法国的高更带去了有塔希提作品的后印象派画展,以及如他自述的“老了两岁的年纪和年轻了二十岁的心情”。此外还有什么呢?我想这本《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也是不该被遗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