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宋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6 01:1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宋史》读后感摘抄

  《宋史》是一本由陈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7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史》精选点评:

  ●宋史必读

  ●特别详细的宋史

  ●在孔夫子上买的第一本书

  ●优秀的宋代断代史著作,作为宋史入门绰绰有余,可惜因面面俱到而浅尝辄止,因广度而缺深度。考证功夫精湛,理论修养欠佳。

  ●据说是优秀的入门级读物,看完之后才发觉,所谓入门其实是专业层面的。惶恐惶恐

  ●2017。据说作者陈振是邓广铭的学生,但这本书写的实在不怎么样,只是对历史资料的筛选堆砌,没有多少作者自己的个人观点,对很多争议事件只是下简单的结论一笔带过。繁冗复杂的宋史这样写实在没什么意思。不过作者关于各个时期的军事,财政,文化,律法等的叙述还是值得看的(这些本就没什么争议)

  ●躺尸读物

  ●比较经典的宋史教材,作者功底扎实,将宋朝事件、制度的发展变迁娓娓道来,并时而加入自己的论述,尽管在今天看来内容已不算新。本书的好处是四平八稳且面面俱到,坏处在于本书虽然不薄,但信息密度依旧巨大,致使内容繁杂,叙述散乱,影响阅读体验。

  ●制度剖析得非常详细,但我还渴望看到一些别的大事件的详尽表达。

  ●对很多重要的地方着墨太少是遗憾。另外全书引号错误出现数十次..

  《宋史》读后感(一):《宋史》

  這部《宋史》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斷代史系列」之一,由內地宋史專家陳振編寫,內容翔實、資料豐富、立論精闢。從政治到科學、社會文化,無所不包;而在政治及經濟制度方面,論述更為詳瞻,是很好的一部宋史概覽。美中不足的是書中欠缺與外族、外國外交及文化交流方面的論述,令人遺憾。宋代雖云積弱,但其實唐代以來的開放政策和態度未嘗中斷,除契丹、女真、黨項外,與大理、吐蕃、王氏高麗、日本等交往頻繁;加上海外貿易興盛,與南洋及中東諸國也應關係密切,治宋史者似乎不應忽略。

  《宋史》读后感(二):偏课生宋朝

  从书的本身来说,如果从历史事件的描写上来看,不如《细说宋朝》来的生动有趣,甚至也不算细致,人物分析也几乎不多。但几乎可以说的上史料充分,表述客观。

  书中的论述结构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以时间线的方式,从历史事件、行政制度、军事制度、户籍赋税、思想文化、学术科技、教育科举、交通、社会生活、宗教等,在每个重要的时间截点都有细致的阐述,各个方面将宋朝描述的比较全面。

  历史事件基本大部分史书都会描述,除此以外,该书提及宋代的交通,非常有趣,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轿子是在宋代发展而成,而随着社会经济、商业城市的逐渐形成,民间艺人活跃在城乡各地,以两宋首都开封、杭州为代表的大城市种,出现了成为“瓦子”的综合消费场所,不仅有各种商铺,还有四周有围挡的“勾栏”和上有顶棚的“棚”,演出曲艺、傀儡戏、(纸、皮)影戏、杂剧,以及相扑、魔术、武术等。

  宋朝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与其混乱的政治结构、孱弱的军事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了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晚唐的乱世与赵匡胤的出身,赵匡胤之所以创立宋朝,皆因武将政变,从而宋朝一朝,对武将的提防与不信任,导致了宋朝军事实力严重不足,在明君很少,名将更是稀缺的情况,宋朝依靠着强大的经济力量,撑了319年,我真的觉得是个奇迹了。

  《宋史》读后感(三):2019.7.7

  近段时间一直在读陈先生的《宋史》,收获良多。此书以时间为线索,着重描写了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的有关内容,而文化方面的篇幅相对较少。

  作者对政治史的描写非常出彩,极为清楚的描写出了北宋的各类制度。之前在学习宋代政治制度之时,颇感其草率杂乱,总感到一头雾水。但是通过陈先生的文字,对宋代的官职、军事制度总算有了大体的了解。以“参知政事”为例,本文详尽的书写了为何其因陶谷的一知半解,而成为副相职衔的称谓。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又不显无趣。

  作者对王安石评价极高,而其笔下的保守党领导人司马光却俨然成为了一个误国误民的小人。相信陈先生若能在北宋出仕,定是一个坚定的改革派。

  高中课本上曾大致讲过王安石变法的始末,并且认定其为失败。但是通过对《宋史》一书的阅读,我对于变法是否失败的问题,存有巨大的疑惑。因此查阅了漆侠教授的《再论王安石变法》,可以确定熙宁变法确实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了国家财政有关问题。可是陈先生却又在书中提及:“蔡确……却没有能阻止保守党上台和新法被废的命运”。尔后的一章陈先生却又说:“因而‘废罢’新法,大多只是废除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只是改头换面,真正被废除的很少,而且废罢过程相当长”。由此不得不对新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感到疑惑。

  但是我想,纠结于成功与否,应该是非常不可取的。

  《宋史》读后感(四):一部宋代百科全书

  陈振的«宋史»,堪称一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其着力点放在宋代的官制、政府结构、经济、税收、文化等方面,而对历史大事件和人物则是一笔带过,书中大量引用历史文献原文予以观点佐证,是一部严谨的教科书般的正史。然而,相比于如虞云国的«细说宋朝»,«宋史»对于入门读者稍显难度偏高,但与«细说宋朝»结合起来看,一主线一枝干,一宏观一微观,相得益彰。

  从书中可以看出,陈振和虞云国在某些观点上是有不同意见的,如虞云国对于刘太后摄政,多有赞美之词,而陈振认为其所用皆奸臣和贪官污吏,对于内库钱财也是消耗无度,实际上加重了真宗朝国家的衰败;此外,对于王安石变法,虞云国多持谨慎中立态度,虽赞扬其变革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也指出其行事偏执以及用人不当,而陈振对王安石变法内容逐条阐述,大为赞赏,但对其实际执行中的问题几乎避而不谈,此外对司马光上台后无脑废黜新法予以斥责,后期在北宋末南宋初,新学与理学之争时,对王安石也多有维护,可见陈振也是一个“王安石粉”。

  «宋史»对于宋朝政府结构和官制的详尽阐述,可以让我们看到北宋为了化解隋唐五代权臣武将夺权和造反花了多大的心思,其官职之繁复冗余,军队之管理混乱,直接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此外,«宋史»对于宋朝的经济也有极其详实的论述,从鼓励开荒、屯田制度、租佃制度、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税收制度、货币制度等等,可以看出宋朝在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从纯粹的农业经济向部分商品经济过渡),以及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之道(经济高度发展,硬通货币不足,被迫发行纸币,而随着政府的堕落,难以抑制纸币滥发和贬值的冲动)。我们还可看出君主专制下,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的深刻影响,不幸的是,偏偏宋朝是一个皇帝个人问题突出的朝代,北宋年间九次皇位更迭,每一次情况都不同,南宋皇位更是夹杂于权臣和宫廷政变之中,更别说生不出儿子导致的皇位在太祖太宗后裔间的更替,以及赵家遗传精神病的影响。宋朝皇帝个人素质的低下,导致了党争、权臣、底层社会混乱黑暗、令人瞠目结舌的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内忧外患直至两次亡国。

  毫无疑问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其科技、文化、经济成果令人赞叹,但其对外积弱的形象也令人叹息,宋朝消除了豪强和军阀的威胁,建立其避免中国内部动荡的机制,完善了士大夫治国的官僚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宋朝是一个让中国进入稳定发展的一个转型的承上启下的时期。

  《宋史》读后感(五):《宋史》中的“一人一事”

  一人,先来说一说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赵匡胤算是官二代,后汉乾祐元年,赵匡胤应募从军,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步,他的人生由此走上历史舞台。

  曾读过知乎上李淼“带你看日本”专栏里的一篇文章《那些家里蹲的年轻人》,这些“家里蹲”当然不是指那些在家SOHO的、经济独立的自由职业者,而是那些“啃老”的死宅的无业游民。他们可能偶尔会出门去超市采购、买些杂志、去公园散散步,更有甚者一星期、一个月都不出家门,丝毫没有工作的意愿。

  文章里提到一个匿名在2ch上的网友,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因最初没有收到心仪的offer,选择在家学习考公务员,然而因为在家的可支配时间都是自由的,所以他选择了看电视节目、看录像、上网跟人起口水战……一恍惚,四十年过去了。四十年的时间,他的人生就被简单的概括完了。

  日本的“家里蹲”现象,看似与赵匡胤的“应募从军”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世间万千现象、云泥之别之中,有时候只是一开始“做”与“不做”的区别。

  当然了,去做就一定能做得好、建立丰功伟绩吗?未必。

  赵匡胤给了我深思的第二个理由。那就是他做事很有计划性。

  首先,他要集聚人才。有一句俗语:“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的更远。”确实,如果你只想独善其身、闷声发点小财,一个人足够。但你若想成立更大的事业、发大财就必须俘获人心,将一群人集聚在自己周围。古往今来,成伟业者,莫不如此。从来不见谁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得到天下,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成为郭威下属后不久,一批投靠郭威的年轻军官结为“义社兄弟”,这是赵匡胤后来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义社兄弟”让赵匡胤找到了组织,组织的力量当然强于单干,用流行的话,叫做“人脉”。赵匡胤后来组建幕府,赵普、吕余庆、王仁瞻等都相继投入幕府,这些人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赵普更是兵变建宋的主谋之一。

  后来,赵匡胤一步步晋封到开国候,这时小皇帝即位,年仅七岁,“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始了。此不可不谓是“计划周密”。

  一开始赵匡胤谎报军情,称契丹与辽军入侵,内应次相王溥极力撺掇首相范质,派赵匡胤领精兵北上,这时赵匡胤兵权在握;同时将与赵匡胤名位相近而关系较疏的慕容延钊调离北上,并散布流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请求在出军的时候,策划拥护点检[即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皇帝),此是舆论基础也是陈桥驿兵变的借口。

  正月初三,赵匡胤领大军到达陈桥驿,此时慕容延钊已渡过黄河北上,不在兵变现场。而京城里早就布满内应,随时等待兵变之后赵率军归来夺取政权。

  次日清晨,将士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于是历史洪流的变向,滔滔不可阻挡了。

  联想到岳飞,他一路北伐抗金,正在节节胜利的时候,宋高宗却下令班师回朝,岳飞遵令,不日回朝,于是功败垂成。不禁气愤痛惜岳飞的忠厚。一开始还在想如果这时候岳飞抗旨继续北伐,而这也正是民心所向,没准也跟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呢,后来才明白自己想的太简单了。国君还健在,岳飞又刚打完仗,伤亡不少,又是忠厚良臣,没有内应,所以“黄袍加身”,永远只是读者的一厢情愿的幻想,归根结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赵匡胤让我深思的第三点,便是他做事“守规矩”。“规矩”不是“潜规则”,“潜规则”更像是一些黑暗面的东西,而“规矩”则是一些必要的礼貌礼节,与人、成事之道。

  赵匡胤控制京城以后,知道至关重要的是取得后周首相范质的支持。因其在从军之初,就看到郭威兵变之后因没有得到首相冯道的支持,没能代汉建周,不得已利用出兵之机发动了二次兵变。因此他在回朝之后就脱下黄袍,面对范质的质问,赵匡胤也只得假装呜咽流涕说,我搞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部下逼迫呀!旁边有军士举刀威胁范质,今天必须要立一个君主。范质不得不从。

  于是赵匡胤正式成为宋太祖。这里的“规矩”,就是君臣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伦理道德,已被刻入人心,贸然违背,在舆论上是立不住脚的,他还怎么得人心?顺理成章的号令天下?言不正则名不顺,不得到全天下的公认,他就还是乱臣贼子。

  这让人想到曹操,196年,曹操挟持献帝。208年,任丞相,大权独揽。216年,献帝晋封曹操为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古代帝王出行时,于所经路有侍卫警戒,清道止行)此时就差一个天子称号了。但是曹操就是按兵不动。他知道政治斗争是一种艺术,讲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到火候不揭锅。

  过早的轻举妄动是一种盲动,引而不发才是高手。“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上得意的一笔,这个“规矩”,曹操咬得很死。这一点,曹操与赵匡胤不谋而合,只是曹操将这个“规矩”演绎的更为出神入化。

  诚然,世界是属于胸有城府的人的,而像我等蚁民,没有政治家的野心,保持真诚就足够了,因为“有些套路可以通往真诚,但真诚本身是通往一切的套路。”

  一事,宋与金的交战。

  自北宋末年到南宋,与金、元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有些统治者消极抗战、偏安一隅。他们本想用自己的委曲求全换来片刻安宁,殊不知政治从来都是血雨腥风、敌强我弱,敌弱我强,“一山不容二虎”,哪里会有真正的“和平”?毛主席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就很好的诠释了敌我双方永远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徽宗、钦宗、高宗……这些皇帝们,丝毫不知想要立足自己的脚跟,靠的是自己的实力,而不是跟别人讨好求情。讨好别人总有讨好不到的时候,欲壑难填,有了一次退让,别人会要求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灭亡方休。

  请看:靖康元年正月,金军越城南侵,宋钦宗决意投降求和。这是首次退让求和。同年九月,金军再次南侵,顺利渡河南下,金军提出以黄河为界,钦宗随即同意,派人议和。不久金军再次兵临城下,终于北宋灭亡。

  南宋,尤其高宗时期,也是一个敌人不断进攻,宋方不断退让乞和的过程。宋高宗即位之初,便摆出了一副向金摇尾乞怜的猥琐状态,奉表请和。建炎二年,金军南下,此时高宗已逃到扬州,建炎三年,金军继续南下,高宗逃到杭州。高宗一面南逃一面派人向金议和,狼狈姿态可见一斑。

  可笑的是,岳飞上书请求抗金,竟然也以小臣越职被夺官放归田里。最让人痛心的便是“十二道诏令”追回岳飞,是时,金将们与岳飞交战后都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假以时日,岳飞收复失地也是可能的。但是最终岳飞权衡再三,决定班师,收复大业,终于功败垂成。

  奸相秦桧在世时,与高宗积极与金议和,秦桧死后,宋高宗仍然采取降金臣附的国策,但是金朝新统治者完颜亮则要消灭南宋,统一天下。“绍兴和议”乞求来的和平,最终被金军南侵的铁蹄所踏破。金的血盆大口终于张开,不知此时宋高宗有没有明白一点?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如果你想留住自己的尊严、价值、地位、财富、江山乃至友情、爱情,依靠的都是自己的实力,从没见过乞丐有依靠乞讨发家致富的。一味退让,而没有了底线,自己即受了委屈,也让对方看不起。

  嘉定六年,金朝兵变,金帝被杀,是时南宋奏请停给金的岁币,当时被蒙古军打的狼狈逃窜的金宣宗,仍不将南宋放在眼里,不愿白白少收岁币。南宋在金的软弱形象,管窥一斑。

  一部《宋史》,其他心得还有很多,诚如那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的困惑与忧愁,彷徨与纠缠,其实只是在重复古人的轨迹罢了。

  在千万人的故事中,你总会发现一些放之四海的行事、处世智慧,从而变得越来越理性。但是它带来的仅仅如此吗?不尽然。就如我在读到北宋中叶刘太后专政时期,刘氏将宫女李氏所生之子据为己有,想到《少年包青天》中有一节“狸猫换太子”便是据此演绎。

  在早已匍匐于成人压力良久时,忽然想到年少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少年包青天》的无忧无虑时光,岁月忽忽淹去,黯然无声,而回忆刹那温暖灼目,而这,都是阅读所赐予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宋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