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第一卷)》是一本由[德] 特奥多尔·蒙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史(第一卷)》精选点评:
●如同儿子绝对服从其父,但并不自以为卑于其父,所以公民也听命于其王,但并不认其为王优于自己。
●基本所有章节都和20世纪音乐一样读好长一段平淡乏味的译文才有一两句结语发人深省悦人耳目
●读完第一卷就能感受到,Mommsen其实是一位相当博学多才的历史学家,而且我相信德语原作肯定会比这个中译本还要好。这本书译成中文当然功德无量,但中译本里面有很多概念翻的很奇怪,德语和拉丁语的专有名词没有区分,而且有的拉丁文没有放对位置,另外有些希腊文其实是打错了的,特别是符号。读的过程中修正的一个观点是,Mommsen并不像印象中这个时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坚持“如其所是”的客观:坚实可靠的事实、材料和方法固然重要,但还原真相,与其说是最终追求,毋宁是合理立论的基础。这本书里面把民族的统一和政治上的集权当成是线索和规律,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解释,不仅罗马历史给出的证据如此,而且似乎在任何情况下也应当如是(如果考虑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也不难理解);以至于有一种借罗马观当下之感。
● 看的是黄皮译著版。完全走学术范儿,如果没大概罗马的了解,看不下去呢。蓝皮第一本对着黄皮第一本的一半。里面没故事和八卦。
●虽然文笔生涩,但内容有趣,对比的手法也很特别。
●从语言学的各种研究,比较难懂。罗马人早期就形成一套法律。读起来费劲。
●小册子。阅读有点苦难,还是读完了。印象不深。
●同一概念译法三四种还是有的。百人会、百人队会、百民会。毕竟关涉描述时所引不同语言种类及文风,严格说,wiki式对译也有不可回避的“混乱性”。
●古史现代化。唯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著作。
●翻译orz
《罗马史(第一卷)》读后感(一):罗马史(第一卷)
作品是鼎鼎大名的罗马史著作,并不亚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感觉过于专著了,阅读起来有些枯燥。 此书是第一卷,可以说是简介,先由亚平宁半岛地理开始,然后是居民来历,以及罗马建国初史状况,宗教、法律、社会构成等介绍性内容。由于过于专业,读起来很是令人索然无味。 另外书中还简单表现了罗马从王政时期改变为共和国的历史源流。罗马的辉煌自此开始了。
《罗马史(第一卷)》读后感(二):很失望
书很薄,但读起来很累,几次打算放弃,最终还是放弃了。
这本书显然不是针对于我的需求而写,究其原因:
一,我希望看到简明流畅的风格,而本书不是。
二,我希望看到的是对历史的基本还原,而本书中充满了叫人摸不着北的评论。
三,我希望看书能保持强烈的兴趣,而本书带给我的却是课堂读书的负疚感。
总之,这可能使一本好书,但不适合于和我同类的读者。
另外,正如有人已经说过,翻译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罗马史(第一卷)》读后感(三):mensis
“一切语言中的月亮都因为人类用它来计算时间而得(mensis)。”——在地铁摇晃的节奏中读罗马史,仿佛身处的隧道确实能通向亚平宁山脉和内海,那肯定是个足够远的地方,因为今天我们只能透过语词和在想象中设立坐标来触摸它。有时候你觉得历史并不比神话距离人更远,无论神祗们是否有在人间游荡的习惯,你熟知它们就像了解自己的梦境和所有神秘事物的气味。而“mensis”不过是一块小纸片儿:你无法猜测,在那些不知是否存在过的夜里它怎样缓缓移过群山;它怎样照耀着古战场上的血与军马;集会广场中有通宵达旦的灯火与狂欢的人群,它望着这一切如同窥探夜夜梳妆直至老去的姑娘——它的每次诞生都紧连着消亡,就像所有的正史、逸事、全集和番外篇一样。
《罗马史(第一卷)》读后感(四):隽永的范例性
作为兰克学派核心之一的特奥多尔蒙森秉承了兰克的史学思想和人文叙述方式,立于知识考古的基本原则,让史学著作人文化、隽永化,语史化。
这部因为非凡的才华和人文价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试图于表明具有这样的能力,而且也是作为读者的我深深感知到的:超越时代,永远保持现实意义,在激励我们的几辈前人之后能以同样的力量作用于我们和我们的后人直至遥远的未来,使我们喜爱并使我们的后代喜爱,提出永远具有活力的问题——它们对于文学、艺术、哲学、道德或者科学的永恒的范例性,使它们不同于另一些作品:虽然曾经激励、唤醒或推动了作者同代人的行动,但只是在有限的阶段发生作用,最后变成死星。这后一类作品只有历史价值:它们封闭于它们的时代之内,只同对它们感兴趣的人相关,因为它们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使它们能够充当研究这个过去时代的史料。
它严格的与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史书范例(含教科书)区别开来,让我看到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诠释学方法、品行论方法,以及从政治经济史到社会史的方法——虽然商务印书馆这套书翻译的许多名词词汇并不科学,但是翻译却非常契合的秉承和保持了作者的隽永性人文理念——特奥多尔蒙森用区别于其他史书的作品的永恒范例性去界定和叙述这部作品,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再者,说翻译不好和体例不好的,请对比对比其他人的史学作品和思考一下自己日常接受史学的思维和那些史书的语言方式,思维习惯和知识吸收方式非常容易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当然,我也在内。
史书不仅仅提供知识,同时,它也是语史的一部分,它也有永恒的范例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