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10篇

  《罗马史(第三卷)》是一本由[德] 特奥多尔·蒙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一):关于两次马其顿战争的一个短评

  就蒙森中涉及两次马其顿战争以及叙利亚战争的内容,很明显蒙森将罗马看作是希腊的解放者,或者是希腊自由的保卫者。在它看来,至罗马的时代,希腊世界已经彻底腐化了,无论是政治上还是道德上,希腊都不再具有曾经的荣光,因而也有不配有曾经的自由。因此,蒙森谴责罗马,或者说是弗拉米尼努斯的希腊自由政策,这种虚荣及对希腊的爱最终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希腊世界的混乱,而蒙森认为,罗马所做的应该是将腐化的希腊纳入到新的秩序之中,通过强硬的统治取代希腊世界松散的自由,最终革新希腊世界的风气。 另外,在蒙森的心中,始终存在一个希腊民族概念,他也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希腊世界的自由,在他的笔下,希腊民族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在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中,仅有马其顿还保有希腊曾经的阳刚美德,因此马其顿本应承担着统一希腊民族,抵御外族的重大历史使命,进一步说,马其顿应该在必要时刻成为抵御罗马人的重要力量,但是菲力五世为了一己之私,使蒙森的这一幻想破灭了。然而问题仍然是,一方面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希腊民族,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个如蒙森所设想的那样一个近代含义的民族,我们并不清楚。另外,罗马是否有对东方的兴趣,而马其顿是否足够可以成为领导希腊人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我们不得而知的。我们仅知道的是,马其顿的菲力五世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南方世界,罗马不过是他目光所及而已,与汉尼拔的契约也不一定意味着马其顿已经有了征服意大利的雄心。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二):失望呀,好多错字

  看了十多页,就发现了三处错字。这真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质量吗?

  该不会是我买到了盗版吧。

  译文似乎也有些问题,译者似乎为了体现原文的古雅用了一些半通不通的用法。

  “这大军也未对他讹变。”

  “众目睽睽都盯到了他的身上。”

  “既前220年的春间。”

  “在饮恨归国,历残酷的利比亚战争。”

  真是让人不忍卒睹。

  再怀疑一次 ,我是不是买到了盗版??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三):罗马史(第三卷)

  对迦太基之战是罗马建立全球帝国的第一步。罗马很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并初战告捷。可是好景不长,战争竟然打了二十年依旧未见成果原因有许多,但我想主要原因是罗马还没有从陆上思维转为海上思维,罗马公民们不愿去从事舰队的划手之类,而只有雇佣希腊人等,而这些人士气不高。这就如同士兵们在前线浴血奋战,而后勤却无法提供军火粮草,又怎能胜利。而在指挥,军官,做战方式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辛苦建立起来的舰队被逐次消灭。   不过迦太基也一样,其商人立国的本性决定了其失败的远景,公民不愿参军,只能花钱雇佣士兵,可是商人的本性又决定了开战时大肆许愿,战争结束时又苛刻万分,于是激发起雇佣军的反叛(《萨朗波》出色表现了这次反叛)。严重地削弱了迦太基的实力。甚至其杰出的统帅哈米尔卡离国去西班牙,开始训练士兵和西方最出色的统帅其之——汉尼拔。   汉尼拔来了,他是西方四大战神之一(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是罗马共和国最凶狠的敌人。在坎尼之战中,他竟然以数千人的代价消灭了七万罗马军。此战后连亚平宁半岛上的许多城邦都投靠于他,而周围各势力怕都以为罗马要失败了。不过汉尼拔不相信,罗马人也不相信。罗马最光荣时期到来了,罗马人拒绝停战,出色地证明了:只要敌人在国内,就决不和谈。罗马进行了全面动员,一方面以老持慎重的统帅牵制汉尼拔军,另一方面对汉尼拔的后勤基地西班牙以及投靠汉尼拔的势力进行扫荡。汉尼拔是一个人战斗,而罗马是全员战斗。在这点上汉尼拔有些与项羽类似,项羽到达哪个战场,楚军就获胜,可是别的地方楚军就立刻失败。终于罗马人在年轻的西庇阿的指挥下,赢得了胜利,迦太基投降了,汉尼拔出逃了并最终自杀了。   而罗马共和国也创造了一个奇迹,竟然越战越强,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停战后不久便开始征服亚洲,马其顿、亚细亚等势力接连灭亡,亚历山大帝国势力被灭亡了。罗马共和国成为了世界帝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