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词格律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22 00:3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词格律读后感精选

  《诗词格律》是一本由王力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词格律》精选点评:

  ●6.5,谈得很浅很泛很简略,可以用来了解基本概念,不是很实用。

  ●怎么说呢,毕竟也是那个年代的东西吧,你们懂的。

  ●写的很好,但是看得出是跪着写的,骨气一点没了。

  ●M

  ●万恶之源

  ●入门小书,可资一读。

  ●诗词格律的入门书

  ●这就是让文科生来总结规律的结果

  ●专业人士的读本。

  ●《古代汉语》诗律通论细化,大体差不多。

  《诗词格律》读后感(一):标题要很长吗~~

  标题其实不用长,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关于毛泽东的感想

  我何以能评价毛泽东

  只能让他遗忘在风中

  哎呦,不错哦

  韵脚就出来了哦

  你妹啊,评论到底要多少才够

  《诗词格律》读后感(二):秀才遇到兵

  介绍古典传统文化的一本大家小书,只可惜烫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读者开卷,欲待与千年之前的古人交游,却有个现代人动辄冲出来搅局,提醒你不要因诗情画意而遗忘了阶级斗争,至为扫兴。

  看得出了一先生当年写这本书每逢引例时,只要可以,用的必然是伟大领袖的御制,剩下空当才轮到太白、子美、坡公、放翁……

  如此取舍,无论是否心甘情愿,都难免令后人太息。

  《诗词格律》读后感(三):初识诗中平仄意,可惜我非吴粤人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吴语 吴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音素,保留了入声、浊音等。 (1)阴平/ 开,关   (2)阴上/ 撒,水   (3)阴去/ 胖,看   (4)阴入/ 杀,只   (5)阳平/ 鞋,爬   (6)阳上/ 抱,笨   (7)阳去/ 饭,洞   (8)阳入/ 特,白

  《诗词格律》读后感(四):长知识没那么容易

  在我饥渴读书的年代,家里连本《唐诗三百首》都没有,遑论宋词、元曲了。

  那种情况下,接触的诗词主要来自课本,更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押韵、平仄、对仗。

  我也从没有做过作一首旧体诗的美梦,看这本书纯粹就是想长点知识而已。

  看完本书,感觉只明白了一点点,糊涂之处就更多些,更不会尝试去作诗填词了。

  诗词要押韵。

  韵大致可以理解成拼音里的韵母,同韵母算押韵。

  原来可没这么简单,作诗用字只能严格按照韵书里来--《红楼梦》里作海棠诗就提到过。

  据说唐朝时,韵书和口语基本相符,后来口语慢慢变迁,翻韵书作诗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声调分为四声,古时的四声和现在普通话拼音的四声分类都不同,南方人的方言里声调还不止四声,怎么搞清楚它们的分别让人头大。

  几乎可以这么说,不查韵书,大部分情况吃不准。

  平仄,平指平声,其它上去入三声算仄声。

  讲平仄就是诗词用字符和平声和仄声的节奏,容易吗?

  平仄不合的句子叫拗句,许多时候前面拗句后面还要在平仄上补偿,叫“拗救”。“拗救”也很灵活多变,我就不敢多研究了。

  对仗简单说和对对联差不多。

  律诗最讲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讲究,更有常规的中两联对仗、首联对仗、尾联对仗等用法。

  古体诗是格律很宽松格调很朴拙,唐朝演变到严谨的律诗差不多算今体诗。讲究多了当然更显水平,可是路子也就越来越窄了。

  王国维老师说,古诗发展到今体诗差不多就到顶了,唐人的高峰连艺术水平极高的宋人都没有超过。于是大家开创新行当写词玩,可是宋朝牛人太多三百年不到又给基本上谢绝了。

  老鲁老师(就是区区在下了)说,元人更操蛋,好好的曲子不到百年就折腾得后人没得玩了。

  王力老师说: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

  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假如我们学写旧体诗,就应该以格律为准绳,而不能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完全不讲韵律和平仄。(老鲁老师注:这很可能是在提前影射“兆山羡鬼”的王副主席老师)

  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

  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先要熟谙格律,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诗词格律》读后感(五):诗之妙

  《诗词格律》书评

  首先在看到“诗词格律”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回想了我这短短接触诗词的几年。会读、会背、感觉理解了诗词的意思、自顾自的赏析诗词、最重要的是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认为它们是美的。就这么多,这是我和诗词的前半生,我也浅浅地听说过入韵、平仄、格式这些东西,我想,既然要和它们走完余生,我应该要理性和深刻一些了。于是,我找到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能对诗词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由于我选修课程的原因,我主要细读的是本书“诗”的部分,通过对本书的揣摩,也得出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几个小点,在此之上,我写出了这篇读书笔记。 首先,在引言部分,王力先生就表明了自己的书中例子主要由毛主席的诗和一些思想比较健康的古人的诗。然后也提到了要通过形式去了解内容,除了欣赏美,更重要的是体会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性。还特别提出与毛主席相呼应的“不在青年中提倡写旧诗”“本书供参考”的语句,作者的倾向性可见一斑,肯定或否定意义都不大,但我更主张“为艺术”。 其次,就格律本身,我有几个很感兴趣的点。 第一,拗救。拗救主要分为三种情况:(a)本句自救、(b)对句相救、(c)半拗,可救可不救。拗救是平仄方面比较复杂的情况了,我想,精于此道的人必讲究音律,才能把文字玩的如此高深。诗中如单将就某种情况我认为并不复杂,但是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中用(b)和(c),还可以两两结合,这样就有些复杂了。这些不禁又让我想,今人有模仿的必要吗? 第二,对仗中的借对和流水对。我认为这两种情况很能显示中国人从骨血中带来的细腻与灵巧,就像看一幅画,欣赏者总能在画的背后看到作画者的内心深处。借对大多都是借意和借音,而流水对就如它的名字一般,“流水不断”,诗意也不能断,必须两句在一起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义。结合课上周老师所讲,对仗分为很多种,我想正因为是情况更多,诗人的选择自由也就更大了吧,明显对仗不用像平仄那么严格,有时过分的为了对仗去挑选字词无可避免地会损害诗歌本来的内容,我想这也不太“艺术”了。 第三,唐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王力先生有意打破时间顺序,先讲近体诗的格律,在叙述古体诗的格律,其原因,他在书中也讲了。古体诗的格律主要讲究押韵,其它的不太追求,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歌。唐代作古体诗的诗人中,首先唤醒我记忆的就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这些诗歌雄起奔放、俊逸飘逸,不仅押韵,而且抒情色彩相当浓烈。古体诗不用句句押韵,还可以换韵,粘对、对仗、字数什么的都没有限定,纯任自然,不受束缚。但是,唐占主导的还是格律诗,在拟古的过程中,诗人们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律诗的影响,所以也有入律的古风。为了区分二者,诗人在平仄方面尽量避免律句,多用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就连对仗也求其拙。那我又在想,古体诗的格律如此自由,王先生又何必要专门来叙述呢?古风可入律又可不入律,不可捉摸。也正是如此,这些才让我有了探究的兴趣。 如今,的确也有很多诗人写诗,但更多的是写现代诗,写旧诗的诗人越来越高龄,这让我觉得旧诗的创作是一种夕阳文化,希望有更多本书的读者尝试写诗,让诗歌创作变成朝阳文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词格律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