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是一本由[美] 雪儿·海蒂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精选点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有点杂乱吧 不过 借鉴性还是很有的
●感觉整篇内容都差不离的意思
●我表示看了以后觉得很多女人都神烦。男人们是怎么忍受的?难道这就是爱的力量?
●文化背景不同的话,很多事就难说了。不过越看越觉得是一群大婶在吐槽。。。
●帮助自己更了解自己和自己的伴侣
●女性思维里对男性思维的默认跟从和社会的双重标准,这么一想确实是
●大一从图书馆借的,还给弄丢了~
●科普
●i like
《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读后感(一):独立女性
两性不平等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个体案例
弊端
缺少科学研究 無逻辑推理概括
仅提供市场调查数据 無分析無条理
有明显女权主义倾向 非客观不中立
男性
社会压力-->厌女/变相施虐
情感压抑 不易恋爱-潜意识‘释放感情是柔弱的表现’ 不会表达
身心分离 + hunter 抽身速度 - 不易恋爱/恋母倾向
追求''自由'' 心理幼稚 无自省过程 --> 向外索取型
女性
社会压力--> 双重标准 婚姻/长期被动劣势角色/生理原因
情感外放--> 付出 包容 忍让-->变相受虐潜质
性与情感不可分离 --> 进入角色快 母性气质
mistakes in common
赞美-性关系-贬低-n种恶性结果
一个一开始就不懂得/伪装尊重女性的男人 极小可能会改变= 不可逆性
这与社会舆论导向 家庭环境 教育程度 个人经历均有关
女性身心不可分离
渴望稳定 长期精神交流附带身体交流的恋爱模式 使得她们不会轻易选择结束一段关系 并始终幻想对方会应自己无节制付出而改变
独立女性
经济独立 对外部无物质依赖
精神独立 生活有重心 事业、兴趣爱好
身体独立 无限制满足性要求 =纵容冷暴力 = 生活被动失平衡
空间独立 个人空间
身心不可分 solution :
#!!!要学会自娱自乐!!! 知道使自己开心的方法 生理+心理
#多目标 平摊爱能力 重新定义relationship 勿盲目 plan B永远都存在
#得到的应是尊重 平等 关爱 交流 女性魅力肯定 性和谐
#如有悖 则不该尝试 如已经尝试 则要迅速停止并调整 如调整失败 应果断放弃
#过好生活 好女人才会吸引好男人 档次非与生俱来
1/3无性-高潮 2/3无法阴道刺激达到性-高潮
tips of manipulation
# compliment ego- autre+ make ppl feel superior --> ACTION
# insult --> feel inferior --> need of self-improvement --> ACTION
# visualize images--> make it as real as possible --> ACTION
# point en commun --> blow it up --> ACTION
# menace --> si tu ne... je ne... --> ACTION
《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读后感(二):书摘
男人自我观念很强,以自我为中心。爱用语言贬损,羞辱女性,否决女性,表达男性优越性女人劣质性。女性受抑郁。女性一旦因此不满就指控女人敏感甚至下贱。女人不能抱怨不然会被贴上唠叨,难以相处的标签。和男人做个人就得要竞争的文化有关。
男的爱插嘴。遇事总要站在对他有利的那一方去考虑。只要不认同他反驳他就是女人的错。
男女都表示和女人交流更愉快。男人和男人说话太多会被抓住把柄,流露出情绪会被发现脆弱,所以男人更爱和女人聊天。
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时,男性不以为然且认为女性好战无理。
婚后男人不愿意了解妻子内心世界,只以性为交流,女性会觉得自己像妓女。
男人害怕女人依赖,却忘了自己有多依赖女人的生活照顾和情感支持。
男人有妻子提供情绪支持和生活照顾才能在外安心工作。
男人需要女的爱,这是从其他男人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如果男的不回馈 女人就会被吸干。
嫁给婚后无法沟通的男人是女人一生中最寂寞的时候。情绪孤立。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结婚一点价值都没有。还喜欢在孩子面前损妻子。平时男人对待妻子还不如同事有礼貌。对小事万般挑剔。情感暴力。孕期坚持做爱导致小产。做菜不合口味就倒进马桶。。每天活在伤害之中。
控制女性不能表达情绪 不要想改善关系,要乖,不然就不可爱了要离开她了
极少数男女关系是平等美好的,尊重,宠爱,照顾。
社会洗脑女人关爱,付出,不能主导,不可要太多。要压抑忍气吞声。及顾家和结婚是高于自己和事业的。男人则以自我为中心。
男人以一种需要她们的方式来爱她们。这不是被爱,而是有用。
男人需要家的安全感和女人照顾她。还把妻子贬低成老妈子。出门又希望想单身好一样自由。
爱不爱一个女人对男人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谁对他有多好令他有多舒适。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
除非你能完全为孩子牺牲,否则不要生育。
女人不要投入爱情,不要感性,自己最重要,多照顾自己。受伤害不要忍气吞声要反击。不要有性别观念,不管男女谁强谁优秀就认可谁。
大部分男性都不是和自己最爱最优秀的人女人结婚。因为为了统治权。不愿平等的对待女人。
爱错人会造成不小的损失
男性朋友最终目的几乎都是上床
文化教导男孩只有完成性交后才会变成男人,视女性为获得性经验的对象
男人三次约会原则,第三次还没睡到就换人
大多数男人以为女人很渴望男人,愿意为男人做任何事。
已婚的装未婚追求优秀女人
33岁还没结婚的是不想结婚的,把婚姻当陷阱。
比男人更现实,利用男人,多学习有事业
一开始就说明目的,是奔着结婚为目的。给自己定下期限,不行就换人
很多女的婚后是丧偶式育儿,丈夫不但不帮忙还对很多琐事挑剔
很多女的很小年纪就知道用性感的力量了
女人有没有性生活都可以,男的离不开
把第一次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男人向女人施加压力,多做享受sex才是正常,不然是老古董。
男的把性视为一种运动,把性和爱分开,感情到上床后为止。然后突然消失
《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读后感(三):非常乱的一点笔记
没有沟通,男方避而不谈的态度,不愿倾听。先入为主认为女人讲的话毫无意义、不值得听。男性下意识把她们归类为“付出爱的人”,如果她们是“坏女人”,就会被归为“吝于付出的人”。只是要对方付出,并不是为对方的魅力所折服。没有回馈,女性迟早会被“吸干”。认为付出爱是女人的天性。生命中最寂寞的时光,82%的答案竟然是嫁给无法和自己沟通的人。所以女性选择伴侣一定要慎重,单身也比这样的情况好啊。男性拒绝亲密谈话,因为要扮演“大男人的角色”,以不沟通或疏远的行为来显现他们的优越性。79%的女性因为男女关系中的男方暴怒而感到痛苦。78%的女性表示在爱情关系中不抗争就没有权利、尊严,这种情况很悲哀,但是太普遍了。在争论时男性会静默地退缩一旁。最好的吵架就是让双方都了解彼此的观点。27%的受访女性表示她们曾被殴打一次,觉得生气、丢脸,而且丧失人格。 文化体制背后的意识形态——女性要付出,男性“不需作为”。所以一般人把好女人的定义是职场和家庭要兼顾,而不嫖娼不赌博不家暴的男人就有人称之为好男人。女性要付出,男性不破坏就行。 女性:设法延续关系的一方,而男性自以为是性关系中的主角。84%的女性说她们相信爱情关系应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现今的女性矛盾:想要深入爱情关系,而且认为爱情是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却发现想要如愿简直是不可能的。女性不分年龄,一再提及在她们与男性的关系中,越来越失望,而且梦想似乎逐渐破灭。歧视女性和污蔑女性的固定观念无孔不入,甚至渗入她们与所爱男性之间最亲密的时刻。价值系统意味着女性应该爱护男性,然而男性只要存在、获得爱护便可,不必负任何责任。阶级——男性意识形态的核心。最近几年,女性的压力:要她们放弃传统的价值观,采取男性的价值观,不过分沉迷于爱情。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无法令她们满足。如果女性屈从压力,采取男性价值观和男性行为(不再照顾他人),仍然因此受到男性的驳斥。 一直想找个人谈,但肯聆听别人讲话,不加批评和建议的人少之又少,除非你去找心理医师,但我一直负担不起门诊的费用。 很喜欢第三位48岁单身女性的自白: 正在寻找“我是谁?我应该怎样生活”的答案。 有时候女人对于别人批评她们的话想得太多。佩服特立独行的人。有件事一直觉得很诧异,就是男人竟然可以忽略你的存在,用很恶劣的态度对待你,但是又期待你在他想做爱的时候,用爱意来回应他。 现在单身的我享有完全的隐私、绝对的自由,爱到那里就到那里,没有人能控制我,或者要我屈从他的意志。当然,其中也有许多寂寞的时光,但我觉得我这辈子很幸运。 我是个女权主义者,早在大家接触到女性主义这个名词之前,便身体力行了。虽然我偶尔会因某些女权运动者的直言不讳而感到害羞,但是我知道:为了让社会大众重视这些问题,语出惊人是必要的。 父权社会要求女人以结婚来证明她们自己。强迫我们把焦点放在女人有没有结婚上面,这不但不可理喻,而且使我们采取了不必要的防御行为。我们就是我们!为什么这样还不够呢? 老处女和单身汉的双标。单身汉在我们心里的印象是一位不上班就下乡去陶冶性情的男士,而“老处女”是坐在家里没人要的女人。 用“太太”和小姐来区分女人已婚与否,但无论男人的婚姻状态如何,就只有“先生”这一种称呼。 根据女性本身的评估,任何年纪的单身女性,都不会比已婚的女性更不快乐。其实,单身女性的快乐指数比已婚女性高。 虽然独自生活应该是比较孤独的,但大多数女人却都喜欢独来独往,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许多女人在独处时,比其他时间更能毫无顾忌地做她们自己。 在被问到“你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消遣时间,让自己快乐一点”时,有92%的女人以“独自活动”来作答:玩乐器、读书、看电影、海边散步、骑马、逛博物馆、看旧信、整理书架、把旧书丢掉。 有位女性说出了单身最重要的感觉: “事实上,单身的人有机会改变世界,因为男性思考模式太过僵化,而且与男人有关系的女人又难以完全顺从。单身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控制你,或是轻视你(希望如此),生活也比较有弹性。至于单身的缺点,我想,主要是缺乏安全感和受到的肯定太少。在这个时代中,爱情关系对女人的身份、价值的影响比对男人的影响大得多。女人会想要实质的肯定,是因为她们感到非常的贫乏。由于女人无法充分肯定自己,所以在期待男人给她们实质肯定之时,陷入了危险之中。我想女人非常渴求权力团体的肯定,其实我们无须如此。”
《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读后感(四):爱情的谎言
这本书有点奇怪,名为《情爱篇》,实际上却只有来自女性的叙述,男性的话语在故事中缺位了。或许这也正是普世的男女关系的反映:女人谈得太多,而男人说得太少。
序言中点出在婚姻与爱情关系中存在着一项不证自明的“感情契约”,契约要求女人时刻服从、无偿付出,她得到的报偿则是男人的爱与经济支持。然而大部分女性婚后都会失望地发现:
“男人觉得最该忠诚的不是对妻子,而是对社会和他的职业及其他男人。这对于梦想一个平等关系的妻子而言,是莫大的失望。”正如《男人篇》中所论述的,男性被塑造为更看重社会关系,而女性则被告知个人关系才是终生幸福的来源。因此若男性表露出对浪漫爱的迷恋、为了配偶拒绝好友的邀约或者是把家庭放在事业之前,则容易收获没主见、怕老婆、不上进的污名,背后隐含的假设仍然是男性应在一段感情关系里居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即便是两性平等的关系也会被看作是男方的懦弱或女方的强势。
让女性尤为困扰的是交往过程中男性的情绪骚扰、言语贬损及有意无意中透露出来的性别优越感。英语世界中有个词是此类行为非常形象生动的反映,“mansplain”,意思就是男性以一种高人一等或屈尊降贵的方式向女性进行解释。通常这个词会用在男人对某个领域一窍不通或知之甚少,却仍然向另一个(对该领域有所了解的)女性解释的情景总。
《马男波杰克》里就吐槽过这个现象:
“There has been another mass shooting. I am totally unqualified to cover a news story this important, but as a straight white male, I will plow forward with confidence and assume I’m doing fine!”
大意就是主持人知道自己完全没资格报道一件枪杀案的新闻,但他自嘲说因为自己是个白种人直男,所以会自信地把这件事做完且默认自己做得很不错。
或许能让女性好受一点的消息是,男性这种交流风格并不针对女性,而是在与其他男性交流时也如此。主流的男性气质(dominant masculinity)是十分脆弱的(fragile),需要依靠不断地证明来维护的。男性之间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就是通过戏谑、玩笑与揶揄打压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而另一方则要通过同样的方式反击,以维护自己的自尊。此种交流在我朝还有变体,即刻意压低自己、吹捧他人,可谓捧杀,二者实质是相同的。这也正是我刻意避开某些男性朋友的原因,皆因不健康的沟通模式难以带来亲密的友情,只会让我在拒绝和回应之间摇摆不定,消耗心力。
另一重谎言牵涉到依赖。大众媒体常将女性描述为柔弱的、无能的、依赖于男性照顾的、没有男人就活不下去的,可实际上这通常不是真的,或者说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常见的情况是男性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而女性提供更多的的情感支持,人们往往只强调了第一部分而忽略掉第二部分的重要性。情感和婚姻中,男性常常仰赖女性的抚慰、支持与奉献,却又难以意识到这点,或是羞于说出口,造成许多家庭纷争。
一切的一切,造成了难解的困境:
“如果男性不愿和女性维持平等的伴侣关系...这种矛盾的行为会对人产生何种影响?也就说,如果对方经常在情感上与我们保持距离,令人无法捉摸,甚至取笑你,根本不理你的心声;另一方面又时而转向你,期待你给他爱和情感,还说他是爱你的——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毋庸置疑,面对如此疯狂的境地,女性常常也陷入矛盾与无解的漩涡里,成为“歇斯底里,失去理智,咄咄逼人”的“不可爱”的人。
两年之前,我在教科书上看到一种“女性主义心理疗法”,心里还觉得很奇怪,女性主义和心理咨询有什么关系?如今稍微有些明白了。作为两性群体中弱势的一方,女性的心理福祉跳脱不开这个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很多困境本身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集体的命运在个人身上的缩影。来访者在和女性主义咨询师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平等的关系,或者至少是两人一起努力帮助来访者追求男女在关系中的平等。同时,来访者可以意识到,她不需要完美无缺才能获得爱、赞美与感激。有些问题可能永远无法被解决,但这不是她的错,不是源于什么先天或后天的缺陷,而是社会结构的桎梏。
《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读后感(五):【一些摘录】
近年来,有两位女性思想人物最引起争论,但也就在广泛的争论中,她们
大步伐地改变着目前正在调整中的男女两性关系。
这两人之一,乃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法学院教授麦金侬(Catharine Mac
kinnkn)。她专注于语言、对女性之暴力,以及女性人权等方面之研究。认
为色情出版品乃是对女性之暴力的滥觞,因而它侵害的已非女性,而是人
权,应予禁止。将女性问题拉离以往两性关系的轨道,并重新定义为一种
新的人权问题,而在美加两国进行宪法诉讼,以麦金侬教授为首创。她的
宪法诉讼在加拿大获得了胜利,1992年加拿大的最高法院裁定她的诉讼获
胜,往后加国将加强女性非人化的色情出版品之限制,加国最高法院认为
“限制使女性非人化的言论,重要性大过言论自由的保障”。
麦金侬教授将女性问题拉向最高的宪法位阶,以此为起步,企图从最基本
的法律秩序上,重建两性关系,这是女性主义者在“公共域”上崭新的开
展。与此相比,在“私人域”方面,则要推雪儿•海蒂(Shere Hite)
了,她从1976、1981年,以《海蒂性学报告》“女人篇”、“男人篇”、
“情爱篇”三部曲这三本通俗性的实证著作,清楚的呈现出了一个基本结
论,那就是:无论两性的性关系或感情关系,都存在着一种模式构造,而
这种模式构造所对应的,也是社会的实体构造和权力构造;也就是说,两
性的性关系和行为感情关系,乃是社会系统所制约及制造的产物,它是文
化的,而非本质的。基于此,当两性关系重聚,必须从各类习以为常,而
且视为当然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进行全面的重新定义。
围绕着“海蒂性学报告”而出现的争论,最有建设性的,厥为有关女性研
究方法论上的探讨。由于“海蒂性学报告”并未采取主流学术界那种传统
的量化分析——因为那种逢机分层取样、被动式的调查方法,势必将使女
性的立体认知,淹没在样品代表性的大海中;因此,她采取了独特的问卷
模式,除了针对行为及感受作量化设计之外,更让受访者自己以文字进行
散文式的叙述,用以突显受访者们的立体性,而不让它被样品的大海所淹
没,这种研究法大违常规,此其一。其次,“海蒂性学报告”由于方法论
独特,加以问卷分送普遍均以妇女团体等成员为主,加以回收率不高,大
约在50%左右,因而其代表性是否充分,当然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其三,则
是这种着重受访者散文式感想叙述的研究方法,极有可能造成有问题的女
性才答复,没有问题的女性即不太愿意参与的结果,那么,它的问卷结果
会不会造成问题的“过度呈现”甚或扭曲?
以上这些方法论的争论,确属有意义的争论,声援雪儿•海蒂的女性
主义学者认为,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归集并呈现女性观点,因
此,这乃是一种“典范”的转移。传统的量化分析和性学研究,为求虚假
的客观性,而将一切主观感受的细腻问题,排除于研究方法之外,表面上
是“科学”,但一切有助于差异呈现和发现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在各种
数字中被平均掉了。因此,当代主要女性学者如凯特•米烈(Kate
Millet)、葛洛里亚•史特瑞恩(Gloria Steiriem)、爱金逊(Ti-
Grace Atkinson)等人,均推崇“海蒂性学报告”在方法论上的创发性,认
为企图用方法论的旧规格,来否证“海蒂性学报告”的客观性,乃是一种
“男性主义的反挫”。她们并认为,以主观感受和意愿呈现为目标的新方
法论,更具有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言,它也更能让受访
者参与研究计划,她们不再只是研究中的一个取样样品,反而变成了作者
里的一员,她们用散言形式写出来的感受,会变成书籍报告里的核心部分
,受访者与研究者不再是对立的两造,却成了新的整体,这种新方法论毋
宁才是更民主、更有意义的研究方法。
不过,女性主义学者的雄辩固然有其妥适性,然而,有关这种方法论使问
题被“过度呈现”的可能性,则显然未被她们合理的答复,这就需要研究
者面对研究的数据和资料,在作解释时自我抑制了。对此,雪儿•海
蒂本人,倒似乎有着极高的警觉,从1976年起,三份“海蒂性学报告”,
在进行资料叙述时,前面的均较大胆,愈到后头,也就愈有所压抑,并极
力避免自己的女权运动“运动家”的形象,她不将自己研究中的发现,往
“本质主义”方向过度延伸推论,甚至在许多场合也还就此有所表明。雪
儿•海蒂这种研究者的自觉,显示出了她的知识忠诚的另一个侧面。
对于一种问题,如果不了解整体,就不会了解整体中的部分;不了解部分
,同样无法理解这些部分所形成的整体。因此,意图了解“海蒂性学报告
”三部曲的任何之一,都必须将其置于三部曲的整体架构之下,这个整体
的架构是:目前人类社会乃是漫长历史文化过程中所塑造的产物。于是,
人的各种面向,从“公共域”的法律和制度,到“私人域”的行为感情,
也就一并都在这样的过程和架构下被制约塑型。在过去久远的过程里男权
操控着一切,当然他们也就透过种体发展和论述编排的机制,替一切事务
作出定义和规矩,女性的身体和性行为的定义被狭窄化,女性的主权、快
乐、渴求被理解和亲密的意愿被掳夺,总体性的掳夺有着全面性,它从最
基本的女性性行为以及性器官开始,向语言、行为等生活空间以及私人性
的亲密关系里延伸,一种具有等级差异的角色扮演、性别分工,由此形成
且被固定;美国两百多年的自由民主,并不能撼动这种被固定化,被各种
习以为常的迷思所包裹的结构。因此,在男女关系开始逐渐调整的这个时
代,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被重新定义,新的行为模式从性关系开始,也都
需要重新探索与规定。它的终极结果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只能揣度各
种可能性。两性关系的调整乃是个巨大的革命,未来的行为边界和崖岸是
个新的开放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