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争与和平(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1 15:03: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争与和平(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战争与和平(上下)》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10,页数:10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上下)》精选点评:

  ●开始总是记不住那么多的人名,慢慢就放不下了。。。

  ●爸爸的书

  ●这也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部名著。其实我对于名著,尤其是中译本,总是感觉有些晦涩不好读。可是这部书却让我手不释卷,一遍一遍的读下去。像是自那时起就对俄罗斯大地产生了一种柔情,仿佛那里是我另一个归宿。

  ●大家 巨著 长到读了后面都要忘了前面 可是还是好看 震撼 既深又广 值得再读第三遍~

  ●皮埃尔别祖霍夫还有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康斯坦丁列文是我梦想的样子,不是背景,是人

  ●没看进去

  ●托尔斯泰三大本之一。

  ●俄國的名著都以宏偉著稱,尤其是列夫托爾斯泰,可能初二讀這樣的名著會晦澀不明,但是現在想起來還能感覺到交戰時俄國各階層的生活。

  ●侃侃的睡前读物,帮助催眠……

  ●最喜欢娜塔莎——单纯但是最后成长,描写战争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一):需要以后再慢慢体会

  因为读这书的时候还比较小,对里面冗长的战争描述都直接跳过去了,而只喜欢看里面和平的那部分。。。现在回想,之所以叫《战争与和平》,“战争”的戏份自然是领会其中神韵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自己却恰恰给忽略过去了。

  以后还会读。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二):疑似内省

  很惭愧地觉得自己好懒啊,好久没写东西,总是找理由,说什么看到别人写的太好言尽于此,无须我再重复叨叨;或者说看看别人的精神活动都来不及,output时间多了input就相应少了;又自轻自贱文笔贫弱,看高手后胡乱觉得没有斗志制造相对低下的产品。。。

  当然全部都是bullshit,孤独成长的时间固然重要,但减缓output的同时智力活动减退的疑虑也出现了,因为写文貌似也不是单纯的输出,在过程中很可能就发生了未能预料的认识深化。所以经过总结,科学的成长规律应该更接近于孤独-输出-孤独。

  也写了很多零碎的东西,在别人的菜地上刨了很多槽子,不亦乐乎地发表和交流见解。现在也是理理思路,树立自信,自己写点东西的时候了。

  翻了下从前觉得枯燥的《战争与和平》,精妙,赞叹。作为最一流的作家中的一员,托尔斯泰基本涵盖了男女作家的关注内容,既有男性宏大的视角和叙事风格,也有女性化的细腻描写和心理活动(虽然更加基于男性视角),大概这就是伟大心灵的共性吧。当然他也有缺陷,但作为一个人类的个体考虑,创作上趋于完美。与题材局限的现代作家相比,古典作品的土在于“十九世纪就比较流行全知视角,那时人的思维惰性,接收信息也比较老实。现在的读者口味刁的很,非得写成侦探小说一样,一点点喂给他们,吊他们的胃口才行”。全知视角内功要求过于深厚,对生活的洞察力和人性哲理的思考深湛可畏。现代派们只能在技术上下苦功,“如果依赖情节,太窄了。就好像手头只有胡萝卜和青菜的厨师,只好在装盘,配色和刀工,调味上下苦功了。”

  古典派也需要技术,但技术和真心并不冲突。古典作家描写人类古已有之的感情和人性,在人人都会的东西上取得全胜,自然高妙非常。《战争与和平》作为托尔斯泰相对初期的作品,主要人物是如此的鲜明美好,纯洁可爱,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饰演的形象几乎可以和娜塔莎重合。人物那样可爱写的又那么绝妙,在一派老式作风的作品中,跃然而出,如同土土的《中央车站》里那个又肥又丑却把我感动的一塌糊涂的老女人。所以,伟大的东西不在于够新够有劲。如果《罗马假日》没有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就是一个缺乏新意的二流爱情片。大批人们不看散发着霉味的老土经典,它们就像凯瑟琳赫本或朱丽叶比诺什,在外形上无法和Elizabeth Taylor这样的标准美女匹敌。但在相貌平平的她们身上,倏忽即逝的火光透过眼睛、面部表情和整个身姿闪现出来,折射出暗影下绚丽的灵魂瑰宝。

  说起《中央车站》,作为严重视觉系的我从来没想过被一个又肥又丑的老女人折服。impossible is nothing啊,这事还是发生了。

  经过实践,发觉自己还是不想写东西,就赖倒做了。脑子动了,意思太难表达,放自己一码。hoho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三):一场精神的盛宴

  前言:托尔斯泰大概在我整个青春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在那动荡不安的年少岁月里滋养了我,让我得到了安慰。

  ---

  《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

  《战争与和平》有三个主要人物: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

  其中安德烈、皮埃尔这两个人物都有托尔斯泰本人的影子,皮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烈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们感到亲切。最终他终于抛弃了“为什么”这个人生意义的桎梏,坦然地面对新生。

  皮埃尔跟《安娜卡列妮娜》中的列文是比较接近的一个人物,在精神上可以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

  而安德烈总体是个有点阴郁的人,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他遇事会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

  妻子去世后,他怀着对妻子的深深内疚和对个人命运的深深失望,心灵很久不能平复。直到他遇到了娜塔莎,唤起了他自身生命的热力,他又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热焰。后来娜塔莎由于过于热烈的生命所犯的错误差点与一个放荡的年轻军官私奔,这让他的心灵受到重创。不久安德烈又上战场了,安德烈是不幸的,他又一次倒下了,最后他在死前又遇见了娜塔莎,他在娜塔莎的看护中死去。最后他宽恕了娜塔莎并且灵魂得到了升华。

  但总体上安德烈是个行动者,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烈的写照。

  我很喜欢安德烈这个人物,他的“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关于娜塔莎,她所犯的错误也是她本身不是思想者,她就是生命本身。她就是青春、就是快乐、就是阳光。而即便一个阴郁的生命也是要寻找阳光的,一个严肃的生命也是要追求快乐的。她被许多人爱、被人喜欢:家人、客人、多年的朋友,乃至只是过往的路人。甚至古板的军人杰尼索夫、势利的鲍里斯、放荡的阿纳托利也被她吸引。她想爱所有的人,也希望被所有的人爱。她也是和平,她是和平时期的主人公。她热爱美,在一个美丽的月夜,她站在阳台上,向往着抱紧自己的胳膊飞翔起来。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但她已能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她受过两次重创,一次是因她自己的过错而导致与安德烈废除婚约;一次是安德烈的死。但她又复苏了。是她强大和青春的生命力本身使她治愈、使她复苏,因为她就是生命。因为有女性,生命才不致被男人过于好斗的激情摧残和毁灭,也不致被过于沉重和严肃的思索所掩盖或变得暗淡无光。

  ---

  引用书中安德烈对娜塔莎的心理活动,我很喜欢,摘录几句:

  “她是那么单纯又那么智慧,那么善良又那么坚毅,心灵那么平静,为人处事却那么富于活力;体态、声音、举止,永远始终如一,永远亲切温柔。”

  “我爱她那内在的精神力量,她那真诚,她那由衷的坦率、爽直,她那仿佛和肉体融为一体的灵魂;正是这样的灵魂,我爱的如此强烈,如此幸福。”

  “第一次想到她的灵魂。于是我明白了她的感情、她的痛苦、耻辱和悔恨。”

  “我仍然爱她的那种,我所体会到... ”

  ---

  娜塔莎让安德烈原谅她,安德烈说:“我原谅你什么呢?我比以前更爱你了!”

  ---

  《战争与和平》也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从下面这些字句中大致也就能感受到托尔斯泰的对于爱、人生智慧和宗教情怀的体察与感悟。

  ---------

  最难做的,但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即使受苦也要热爱生命;因为生命就是一切,热爱生命就是热爱上主。

  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所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我现在也体验到了那幸福的心情。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爱有着各种表现的上帝。爱亲爱的人,可以用人间的爱;但是爱敌人,只能用神圣的爱。因此当我觉得我爱那个人的时候,我感觉到那样的快乐。他的情形怎么样了?他还活着吗?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这是唯一的原因。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我们不知道的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了地球不动的概念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好的统帅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质,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类最高尚、最好的品质——爱,诗,亲切,哲学的、探究性的怀疑。他应该是克制的,坚决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上帝不许他有人性,不许他爱什么人、同情什么人,想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死亡是一种醒悟,如此简单。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为什么从未留意到这高高的天空呢?不过,如今总算注意到了。我真是幸福,没错。除了这辽阔的天空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欺骗,除了这天空外,任何东西都有不存在。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烈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部分内容选辑)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四):读<<战争与和平>>:漫话 “安得烈”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极为璀灿的三颗宝石.我相信,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科学如何进步,这三部巨著将始终是人们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食粮.

  很早的时候,我就希望能阅读<<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直到最近,才终于如愿. 和许许多多的小说家不同,托翁写的这部小说,不是为了单纯地写而写,不是为了名誉,金钱而写,若你仔细读完这部巨著,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会惊讶地发现,他是在为他的信仰而写,他是为自己归信的主----上帝而写,是为了见证和荣耀上帝而写,也是为了把上帝对全人类的启示,通过残酷的战争和人们平时的实际生活,通过各色各样活生生人的言行,包括心理活动,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在这部小说里,托尔斯泰并不是在简单地写战争题材,或描述和平时期的事情,他是为了表现一个突出主题,.这个主题乃是世界上每个人都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什么是人生幸福?” “如何才能拥有人生幸福?”,以及另外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死亡是什么?” 这是他竭力要通过小说,通过他笔下人物的一系列表现和最终的命运来告诉读者的.

  .在<<战争与和平>>这部气势磅礴,场面恢宏,人物繁多,描写精彩,文字奇美的巨著中,托尔斯泰着重刻画了五个主要人物: 安得烈,皮埃尔,尼古拉,玛丽和娜塔莎.

  一

  托翁笔下的主人公,常常让读者感到竟是如此真实,似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一定可以找到具体实例.安得烈便是托翁塑造的这样一位人物.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聪明善良,坚强勇敢,有理想,有抱负,无论是在军界,还是在政界,他都能够大有作为,若不是战争残酷过早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在仕途上一定会一帆风顺,飞黄腾达.

  在未从戎之前和刚从戎之时,安得烈满脑子想的是,脱离上流社会那种使他长期感到痛苦,早已被他厌倦了的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骄奢淫逸生活,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像他心目中的偶像----如同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那样,建功立业,被世人,被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所景仰和尊崇.

  他是如此想的,也是如此努力的.然而,命运使他在尚未施展才华,崭露头角的时候,便第一次负了重伤,且成为敌军----法国人的战俘.与另一位主人公尼古拉相比,安得烈在战场上从来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任何畏惧和惊恐,相反,当他看见身边的俄军纷纷弃甲溃逃,在总司令手足无措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地高举着战旗,奋不顾身地带头向敌阵冲去…...

  就在他倒在血泊中,在与死亡相遇的时刻,他的良知苏醒了…….这个时候,他从前的世界观,从前的理想抱负统统成了不切实际,毫无意义的东西,连他一向崇拜的偶像---拿破仑本人,也已不再引起他任何的兴趣.在法国人清理战场的时候,他已负伤倒下很久,拿破仑碰巧在后来走到他身边,甚至关心他,问候他,他始终无动于衷,因为在他的心目中, 这时拿破仑的形象已变得十分渺小.

  二

  安得烈伤好之后,本来要开始新的生活,爱自己的妻子,补偿从前对她的亏欠, 开始与她一起好好过日子,却不料,美貌,善良,无助的妻子却因难产,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他专心疼爱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埋头庄园事物,开始了告别仕途,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好友皮埃尔来庄园造访…..

  这时,皮埃尔已是共济会成员.他用自己的信仰说服安得烈:

  “…….活着如果只是为了不作恶,不悔恨,那还不够.我曾经这样生活过,为自己而活,却最终毁了自己的生活,只有现在,当我为他人而活,至少尽力为他人而活的时候,我才明白生活的所有幸福.”

  “……..人类最大的幸福就是努力追求真理和美德.我们要好好生活,要有爱心,要相信,我们不仅今天生活在这一小块土地上,而且过去和将来永远都生活在那里,生活在整个宇宙中.”

  托尔斯泰为了形象地描述安得烈思想的转变,描述他人生历程新的开始,这时传神地引入了一棵橡树,通过这棵橡树在安得烈观感上的变化,神奇地揭示了安得烈在皮埃尔造访以后和他去罗斯托夫府上回程时心灵深处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棵老橡树已经面目一新,它展开天蓬般苍翠欲滴的枝叶,全神贯注地站在那里,在夕阳的余辉中轻轻摇摆.无论是多节的手指和岁月的疤痕,还是昔日的怀疑和悲伤,都已全然不见.透过粗硬的百年老树皮,在没有枝条的地方竟然钻出一簇簇嫩叶,简直令人无法相信,这样一棵老树还会披上绿衣.”

  皮埃尔的影响,再加上深深打动安得烈心灵的娜塔莎,一个纯真,活泼,快乐,善良,充满生机,对生活,对他人充满热爱的少女,点燃了安得烈的生命之火,唤醒了他心灵深处一直沉睡着的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渴望和追求.

  所以,他不但在自己的庄园里,解放了属下的农奴,进行了一连串有益的改革,还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相关的社会政治活动,力求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娜塔莎的订婚,更使得安得烈的生命焕然一新.在妹妹玛丽公爵小姐的眼中, “他看上去快活,温和,亲切,…..很久没有见到他这副样子了”.然而,老父亲对他婚事的干涉和反对,特别是后来阿纳托利对未婚妻娜塔莎厚颜无耻的勾引,以及天真的娜塔莎竟不辨真伪,盲目愚昧的背叛,使得刚从心灵深处获得新生,对人生满怀憧憬的安得烈重又陷入黑暗.他这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无论找到天涯海角,都要向这位破坏了自己一生幸福的情敌报仇雪恨.他第二次重返部队,正是带着这一目的.

  三

  在掩卷沉思的时候,我想到了德兰修女的爱和美好高尚的一生,想到了为中国人献身的英国传教士戴德生等人,我对托尔斯泰以及人类历史上的这些先贤们和他们确立的共同信仰,满怀着崇敬之情.

  关于饶恕,我也想到了许许多多的实际例子.虽然其中的一些人没有如此崇高的信仰,也竟然能做到饶恕,可见饶恕并非是难以做到的普世尊崇的美德.

  愿爱和饶恕的光辉,照亮中国!照亮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

  (待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争与和平(上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