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做壹年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0 03:20: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做壹年的读后感大全

  《做壹年》是一本由萧元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壹年》精选点评:

  ●排版扣的分

  ●不谈采访质量,能将艺术行为记录下来就已经很好了

  ●鲁迅说:中国人管文物,懂行的就给你偷完,不懂行的就给你糟蹋完。

  ●本书是一部访谈实录加上作者的提炼总结。访谈者不断宣兵夺主、强加或曲解艺术家的语意,因此读时必须时刻去伪存真。内容上,本书介绍了谢德庆的五个一年计划,对于创作理念的讨论很浅显(一方面是因为谢德庆本人无意多谈),主要篇幅浪费在了打着“把艺术家还原成人”的旗号,实则牛头不对马嘴的问答之中。不过无论如何,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行为艺术家传记,此书仍帮助读者瞥见了谢德庆对于艺术的思考,尤其是对《打卡》的解读很精妙。书中关于“生命”和“时间”的荒谬关系的讨论、“重要的是活下去,而不是怎么活”,以及最后谢德庆本人对于自己作品意义的彻底消解,从“有”迈入“无”,展现艺术家的无能等,都体现了一种游离在艺术最边缘的大师、圣人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此书为“没什么了不起的”,反而更符合艺术家的心愿。

  ●大学时期看的

  ●萧云被抓了

  ●书中大对数是以对话展开的,有些无聊。这个评价是对书的评价,谢德庆的作品还是非常棒的。

  ●对于傻逼的采访者提出的问题以及各种打断被采访者的回答我真心不好评论了。。。字排得巨大,一看就是蹭页数。算是坑爹

  ●当年把我震了

  ●欣赏一下行为艺术。 在微博看见的,好奇封面两个人拴在一起怎么生活的一年。

  《做壹年》读后感(一):随便说说感想

  我知道谢德庆的名字,还是前些年在《读书》的一篇文章里浅浅提到的。当时就觉得他太了不起了。在三折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

  书很快就看完了,这个人的故事比我以前了解的那些还要精彩。但我想说说采访者的问题。常常在看些访谈文章时都会跳出这样的想法:这采访者怎么会问这么苯的问题!!

  有些采访者是严格按自己设计的采访提纲提问,并且只着重他想听到的。有些则被被采访者牵着鼻子走,以崇拜的追星族式语气提问(这似乎是演员王刚的最爱类型嘛)。

  萧元做的其实还好。他有艺术阅历,而且能看出事先有做功课,能把比较蔫的谢德庆挤出那么多话来。但是他的提问太琐碎了,常常前后反复重复,真是要耐着性子喝口凉茶才能看下去。要是本书能挤出30%的水分,即可达到力荐的程度。

  《做壹年》读后感(二):行为艺术之王

  当代行为艺术就像当代诗歌一样边缘,不被大众接受,但这并非什么坏事,唯其纯粹,方才边缘,主流必沆瀣或迎合。  

  在纯粹而边缘的行为艺术界,出生在台湾的谢德庆,堪称“行为艺术之王”。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代表作:    

  一、笼子:1978—1979年,他将自己关在一个11英尺6英寸×9英尺×8英尺的笼子里,一年期间不读书、不看报、不写作、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不听广播、不与任何人交流。    

  二、打卡:1980—1981年,每小时打卡一次,一天二十四次,持续一年。    

  三、户外:1981—1982年,生活于户外一年,不进入任何遮蔽物中,包括建筑物、地下道、洞穴、帐篷、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等。    

  四、绳子:1983—1984年,与女艺术家LINDA以8英尺长绳子互绑于腰间一年,每天24小时形影不离,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呆在一起,即使上厕所也不例外,但不做任何身体上的碰触。    

  五、不做艺术:1985—1986年,不做艺术、不看艺术、不谈艺术,仅生活一年。    

  其实,不需要再多说什么,这五个“一年”作品摆在我们面前,足以使谢德庆封“神”。每个“一年”作品里,我们都能感受到很多东西,只要你有足够的敏感,你就能觉察到它的深刻。

  比如笼子,笼子是一个小世界,世界是一大笼子。我们全都生活在“笼子”当中,而孤独是我们的宿命,谁也逃不掉。所以,我们更需要交流,更需要娱乐。满足食欲之外的一切需求都源于孤独,而孤独无时无处不在;

  打卡记载了时间的冰冷,在时间无情地流动当中,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我们所做的无非就是重复,再重复,把石头推到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然后我们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就是这样,我们所做的,毫无意义可言;

  户外是笼子的反面,户外是更大的笼子。最开始,我们都在户外生存,后来慢慢走进了室内,直到现在,一切都离不开房子,一切都在房子里进行,房子成了我们安全感的来源。一旦我们把自己彻底暴露在户外,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绳子让我们直面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将两个独立的人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以及我们为什么必须得在一起?通过绳子,我们也看到,彻底的暴露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同样,它也是婚姻的可怕之处。那我们究竟该如何相处?

  最后的不做艺术像是一个句号,对前面的所有行为进行了否定、推翻和颠覆。也许普通人会觉得这第五个作品没有什么大不了,其实不然,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艺术是融在他血液里的,一年时间内,不做、不看、不谈艺术本身就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就好比让一个赌徒,一年时间内不赌博;让一个烟鬼,一年时间内不抽烟一样。这是一种和内心欲望的较量,是一种忍受。当然,前面四个作品,同样也体现了忍受的力量。谢德庆在完成这一系列作品之后,居然没有崩溃掉,简直是一个奇迹。

  最终,谢德庆用他那无与伦比的行为艺术作品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做什么都等于没做,做什么都是在浪费时间。人生就是无意义,人生就是忍受,直到死为止,就是这么丧!

  《做壹年》读后感(三):世纪末已经过了,他在干吗?

  当初买才8元,大概库存很久了吧。

  在一度对所有宣称艺术已死的艺术家们都有盲目崇拜的年纪里,我以为谢德庆是最酷、最可怕的人。最后一次看到关于他的报道,是他公布的最后一个行为艺术作品计划:“從他36歲生日-1986年12月31日- 開始,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做藝術而不發表”。

  但是世纪末已经过去了,他在干吗呢?

  最早知道谢德庆这个人,是通过某个台新闻时间仿佛临时插播的一个采访(现在想起来,好像皮皮鲁不小心打开了“-0”电台一样)。当时大概谢德庆刚刚结束他为期一年的第一件艺术品,在监狱一样的屋子里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问他,你在这一年里不无聊吗?他闪着像犯人一样的眼睛,说,怎么不无聊,无聊到我收集自己掉下来的毛(阴毛),数着它们过日子!

  这就是他的第一件艺术品,名字叫“笼子”(1978-1979,自我孤独监禁,生活于笼子内一年,一年期间,不做语言交流、不阅读、不书写、不听收音广播、不看电视)。

  笼子里挨过一年,谢德庆并没有如外界猜测的疯掉,而是很快又马不停蹄地接着每一年做一个行为艺术,统称“做壹年”——当然,这些后话都是我从《做壹年》上得知的:

  打卡 (1980-1981)

  每小时打卡一次坚持一年,即使深夜每一个整点也必须起来打卡。每天24个小时,恨不能有24个闹钟一起伺候他,一年里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也不敢离家超过3公里远。

  户外(1981-1982)

  户外生活一年,不进任何遮蔽物中,无法洗澡、无法遮风避雨。在抗住了夏日暴晒和冬天零下20度寒冷后,却被警察弄得差点前功尽弃:书中有他被警察当流民欲拖进警车的照片,这样就破坏不进遮蔽物的规则,照片中的谢德庆有难得一见的歇斯底里。幸好朋友赶到为他解释清楚。)

  绳子(1983-1984)

  与一个女艺术家以8英尺长绳子互绑于腰间一年,其间不论任何时间、地点都在一起,并且不做任何身体上的碰触。据说一年结束解开绳子,那个女艺术家立马仓皇而逃。

  不做艺术(1985-1986)

  不做艺术、不看艺术、不谈艺术、仅生活一年

  不发表(1986-1999)

  20世纪最末日期间,做艺术,但不发表

  谢的艺术品在无声无息中完全否定了那些解剖尸体、自残的行为艺术,从访谈的字句中也可看出,谢不愿意与此类艺术家站在一起。与那些以血腥、丑陋、肮脏著称的作品所不同在于,谢没有视觉上的冲击,而是心理上的,充满强迫性、破坏性和可怕的理性。每小时打一次卡,我想是他对忽略时间的“笼子”所做的另一极端行为。在笼子里无事可做,时间完全没有意义,分和秒不再存在,连起床、吃饭和睡觉这三件唯一可做的事,也变得模糊不清。相反,一个人完全记录每一小时,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个整点,又不得不警惕每一分钟的流逝,这个世界突然变得琐碎、紧张不安、莫名纷扰,直至生理上寝食难安。

  长久以来,很多本身很无聊的行为艺术,总是被艺术者或者观者赋予很多解释。比如,艺术者想表现人是被束缚的,所以用绳子捆绑自己。但是谢说行为艺术所思考和印证的东西,应该是在行为之中,而绝非之前!最初人们也是这样理解谢德庆的:笼子,讽刺人类的自我监禁;打卡,具有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悲剧和毁灭感;户外,对笼子的另一种诠释;绳子,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思索……但萧元的采访中,谢德庆一再否认这样的定义和理解,他说他只是在体验,而这种体验的细节是无法让一个没有去做的人感知。所以,这些定义对他而言显得浅薄和无味,谢是一个彻底的实践者,是一个理性得可怕的艺术家。记者问他,在笼子中有没有想过出来,他说,没有;问在解禁后,有没有胜利的欣喜,也答说,没有;问到对强迫性有没有厌倦,仍然回答,没有。这样的艺术家才适合做行为艺术,做具有破坏性的行为。

  虽然萧元本人对观念艺术、对谢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偏颇,但这本书不失为一场很具有现场感的访谈,两人谈话中提到的行为艺术都有非常珍贵的图片(行为艺术时效性很强,所以这些图片很难得),而且即使有些地方萧元不能理解,作为传递者的他也能抛开个人成见、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所以这两点上萧元很了不起。

  《做壹年》读后感(四):时间标本:做壹年

  《做壹年》是时任《芙蓉》杂志主编的艺术批评家萧元在2000年针对艺术家谢德庆和他最重要的6个行为艺术作品所做的采访记录。谢德庆1950年生于台湾屏东南州,10岁接触绘画,18岁跟随台湾画家席德进学画,1974年利用在油轮打工的机会“跳船”去纽约,直到1988年美国大赦,拿到绿卡。书中讨论的6个作品即是1978年至1999年之间,谢德庆在纽约所做的最主要、至今仍被他自己认可的作品(他对早期作品持否定态度,认为是不好的,应该剔除)。前5个分别是《笼子》、《打卡》、《户外》、《绳子》、《不做艺术》,称为 ONE YEAR PERFORMANCE (做一年),最后一项是长达13年的《不发表》。据说在2000年之后,他除了在欧美和亚洲做一些演讲和展出之外,没有再继续创作。

  在偶然买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行为艺术是感到隔膜的。这隔膜不仅仅因为我是艺术的门外汉,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至多只能算爱好者,还因为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行为艺术作品让我很不喜欢,甚至厌恶和排斥。它们大多是一种身体的裸露和展示,与肮脏物体的接触,挑破限制,怪异,血腥,甚至自残。这种挑战常规、刺激人忍耐力极限的行为,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我觉得它疯狂、恶意、粗暴、挑衅、野心勃勃,在内涵方面不能够打动人。谢德庆在1978年之前所做的几个作品也是这个方向,他做过《跳楼》,从二楼跳下,折断了腿和踝骨;《马粪》,整个人泡进马粪桶,直到无法呼吸;《呕吐》,大量进食到不能再摄入,再顷刻呕吐在玻璃碗里;《油画棒》,用油画棒在脸上涂抹,再用刀刻,划伤,流血,留下疤痕;《石灰板》,重达半吨的石灰板压体,磕断了锁骨……这些危险的伤害性行为,他觉得体现了他性格中破坏性的一面,“那个时候我没办法实现艺术的转换,没办法转换好,所以变成有自虐的倾向,那也是我自己不想展现的。”他发现不能再这样做下去,而是要把破坏性朝建设性的方向转变,于是,1978年,他开始做《笼子》。

  《笼子》的概念很吸引人,1978年9月30日至1979年9月30日,整整一年时间,他封闭在一只11英尺6英寸×9英尺×8英尺的笼子内,不阅读、不书写、不收听广播、不看电视、不做言语交谈。笼子在一间不透光的房间内,靠一只灯泡照明,没有手表,不分日夜,只携带一面镜子。他靠一日三餐的送饭约莫掌握时间,每天最大的乐趣是在墙上刻下一条表示日期的竖线,每三星期对外界公开展示一次,如此度过一年。期满之后,他没有欣喜若狂,反而因为长时间不说话而暂时丧失了语言能力,并在起初的两星期因为过度敏感和不适应而社交恐惧。

  在《笼子》之后,他逐渐把这种“以一年为期”的方式转化为自己固定的创作模式,继续进行了《打卡》(1980至1981,每小时打卡一次,24小时不间断);《户外》(1981至1982,风餐露宿一年,不进入任何遮蔽物中,包括建筑物、地下道、洞穴、帐篷、交通工具、餐厅等);《绳子》(1983至1984,以一根8英尺长的绳子与艺术家 Linda Montano 绑在一起,无论任何时间地点,必须同处一室,但不允许任何身体接触);《不做艺术》(1985至1986,不做艺术,不看艺术,不谈艺术,生活一年)。

  之所以对 ONE YEAR PERFORMANCE 感到兴趣,并不因为自我囚禁、打卡、露宿、捆绑本身,而是谢德庆引入的时间概念。他把这些行为复制、拉长,不可置信地持续整整一年时间。我可以一天不看书,两三天不说话,一星期不出门,一个月不与人交流,但365天在一个没有娱乐的空洞时空里,没有白天黑夜的区分,只与自我相处,这让我感到震惊和恐怖。在阅读他描述当时情况的文字时,我觉得非常压抑。所幸他能够通过送饭来判断时间,如果是完全孤立,连时间的粗略刻度都体会不到,我相信这个实验更难完成甚至不能完成,因为人在那样一种原始的时空荒漠之中,失去所有感知存在的坐标,会精神崩溃。

  由此,“时间”变为了他创作的对象之一,他依存于时间的涡流之中,又把自己从公共时间中提取出来,像划定一小块培养皿,进行繁殖和解剖。他的作品有一个共有的概念:耗时间。在他的认识里,人生无论做什么,说穿了无非是在耗时间,只是方式各有不同。工人做工是在耗时间,创作思考是在耗时间,吃饭睡觉,站立行走,一切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打发时间。所以采访者萧元打电话去他家时,问他“在做什么?”他的回答常常是:“呆着。”这种摆脱了所有附加意义的“呆着”,满足了我对人与时间关系的好奇心。我总是想知道,人在日常生活之外还能够怎样过活,“过活”的本质是什么,一种脱离了日常模式的极端行为长时间进行之后,人会暴露出如何的限制、特性、或者缺陷。

  在整个采访中,他的表达很平实,这是我喜欢的另一个原因。许多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为他的作品附加引申含义(并非贬义,我写这篇东西也跟他们一样),但他大都坦陈当初并没有这种意图,或者没有想这么多。当萧元问及他的“跳船”,甚至他整个人生是否可以看作一个行为创作,他很明确地否认了,“因为这样的话就什么东西都搞乱了,我以前就是为了跳船,跟行为创作没有直接关系”。

  在1986年,他发布了最后一张海报,声明1986年12月31日(他的生日)到1999年12月31日,他将做艺术,但不发表。到期后,他说:I KEPT MYSELF ALIVE. 只是存活下来了,没有更多。

  我很喜欢这本书,如果有了解这方面相关书籍的朋友,希望能向我推荐类似的好的讯息。

  网站:http://www.one-year-performance.com/

  《做壹年》读后感(五):做壹年,在北京

  一个在抱着不纯粹动机高举文艺大旗和纯粹动机面对生活在十字路口茫然徘徊被生活无情抛弃死死扯住时间后腿被拖得遍体鳞伤依然脸上挂着笑容抬头让阳光温柔照耀患有严重躁狂抑郁症的胖子在北京朝阳区西坝河东里57号楼20层一个阴郁的周末平静呓语

  以上是这篇文字的副标题,太长,所以单独写了出来,并且删减了153字。

  上大号的时候我必须看东西。在家的时候很好说,每天都会在去厕所的路上顺手抄起堆积如山的报纸,我喜欢那些整版整版广告的,密密麻麻,乱七八糟因为我必须发散我的思想,这样才不会在本来憋得不能在憋的时候却把精力集中在排便以外的事情。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会发疯一样到处乱转,和同事协商,保证从他们那里拿走去厕所看的杂志保证不会沾染到任何厕所的气息,尽管有时他们会非常不乐意或者乐意但就是想看我憋得不行却没有杂志看得痛苦表情故意和我慢条斯理地讨价还价,我还是会很耐心地和他们周旋,想看我拉裤子,难,上次拉裤子还是二十几年前我年幼无知,下次拉裤子想必是六十几年后我大便失禁了,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光。在北京的房子里我很惬意,厕所里面有个贮物架,上面常年放着手纸、书、书签,每每都可以毫无估计地冲进厕所,待坐定后再悠悠然抬头看看今日需要在厕所读下的文字。

  前段时间在看一些无聊的早年间南方周末上的市井版的集子,挺没劲的,多时描写广州一些市井人群的生活无聊小事,里面无论从文字本身来说还是描述的场景来看,都不能和每天疯狂阅读三联、新周刊、城市画报的我同步,但是无奈我又有个挺不好的习惯,一本书,无论写的什么样子,也一定要读完。这个习惯给我最痛苦的打击就是大学时候冲动下买了一本英文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里面充满了大量的生疏的古英语单词和语法等等,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崩溃了,硬着头皮囫囵吞枣一般,把3个月的快乐建立在阅读这本书的痛苦上,瘦了好几斤。

  昨天终于把这本稍显落后思想的书读完了,感到一丝的轻松,在书架上往复来回搜寻下一本厕所读物,犹豫不决。上次在当当上哗啦哗啦买了太多打折书,后来仔细看看购物单子,觉得没有几本是我真正需要的,索性堆积在一起,落了很多尘土,就这一本吧,反正本来也挺脏的,想必在当当的仓库里面也是很久没有发出的积压产品了。

  《做壹年》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萧元 艺术批评家、作家。1957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辽远。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从事出版工作凡二十余年。1998年10月任《芙蓉》杂志主编,致力于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和前卫艺术的推进。个人著作有小说《四如意》、《一天一日》、《谁比谁美丽》、《春天的故事》、文艺评论集《自言自语——萧元文艺评论选集》、《湘军百家文库·萧元卷》、美学著作《书法美学史》、《初唐书论》等多种。现任任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

  谢德庆,观念艺术领域的“世界拳王”,他的行为艺术创作都是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做不了的,而谢德庆在做完了他的一系列行为之后,居然没有精神崩溃,还能像一个正常人一亲生活,实在是一具奇迹。谢德庆及其艺术创作已达引起当代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的广泛注意,并成为当代艺术研究和哲学研究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障碍。

  在厕所里面看了十几页,我就做出了一个挺伟大又挺渺小的觉得:换个地方好好读读。当然我还没有到那种忘我的地步,大号后的卫生工作搞得井井有条,并冲了澡,将周末昏死睡眠后的疲惫扔到了一边。

  期间我出去走了走,呼吸了一下新鲜的空气,今天北京阴天,而且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外面越来越阴了,这样的天气真适合听着收音机,喝着伏特加,然后睡觉,当然如果一男一女的话还可以加上做爱周甜蜜依偎着,可惜我一个人。买了一份凉皮、三个烧饼、一堆素丸子、两注双色球的彩票、一堆西红柿,换来鼓鼓囊囊的一堆零钱,整理出一块来,以便明天早上上班坐车用,然后拖地,干干净净的,可以光脚走来走出,上网看看MSN上的人少的可怜,终于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打发了,开始看书。

  对于行为艺术,我挺好奇的,那个时候没有网络,在天津古文化街的旧书店里面看到过一本书介绍过,大为惊喜,想想居然有人这样做,有人那样做,后来我还是在传统的中国儒家思想下长大,对于行为艺术的事情,也就大抵忘记了。

  有段时间又被炒作起来,大概现在又有好多行为艺术者搞到地上来了吧。特意在网上搜索关注了一段时间,除了第一次在那本书里看到的印象深刻的一个行为艺术然我感到震撼之外,我越来越被所谓的行为艺术恶心到了,彻底恶心到了,非常彻底恶心到了,非常彻底十分恶心到了。

  现在我还记得那个让我稍微有些好感的行为艺术,大概就是一个人,面前一个空碗,然后他拿起一张报纸,撕成一条一条的,放在碗里面,拿起身边的筷子,就像吃面条一样,并且还剥了一头大蒜,悉溜悉留地吃着。就我的判断来想,他可能要表明当下的传媒没有什么深度,或者信息爆炸的弊端什么什么的,看过媒体的东西,就像吃面条,滑溜溜,看完了,几个小时,一次大号,就over了。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我就深深感到网络带来信息爆炸后的诸多弊端。初中的时候,我用将近2个小时来阅读每天的晚报,往往还是剩下好多版面没有光顾,现在我每天用20分钟在新浪上浏览150多条新闻,我的多页面浏览器往往同时运转着20个页面,可是我仿佛每天什么都没有记住或者说我只记住了标题,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OK,就到这里,剩下的你要是问我细节问题,我会看都不看的回答你:自己google去啊!

  再回到后来让我恶心的行为艺术,列举一些,总之是约来约恶心的:

  在身上烙上自己身份证号码

  一家三口在长城上的爬行

  和驴子结婚

  谢德庆不是这样的行为艺术,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止我对于行为艺术遏制不住的恶心,甚至开始觉得自己还关注这些东西,实属太tmd无聊了。

  其实我思考了一下,我还是可以从谢德庆的一些东西里面学到一些东西的,但于行为艺术无关。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我爱你,与你无关。

  换个方式套用一下:我行为着,与艺术无关。

  在1978年至1979年把自己关在一间笼子里保持不读书、不看报、不写作、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不与任何人进行语言交流的状态整整一年;

  在1980年至1981年于自己的寓所隔一小时打一次卡,保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状态整整一年;

  在1981年至1982年生活在户外,保持不进任何遮蔽物,包括建筑物、地下道、洞穴、帐篷、汽车、火车、飞机、船舱等整整一年;

  在1983年至1984年跟一位名叫LINDA MONTANO的女性艺术家以8英尺长的绳子相互捆绑在腰上,其间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一起,但不做任何身体接触整整一年……

  这就是谢德庆,一个挺让我佩服的人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个失败的行为艺术者。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想想当今这个年代,能用一辈子来做的事情也只剩下吃喝拉撒加呼吸了,剩下的,好像没有谁能一辈子一辈子地做一些事情。太伟大了往往就成为虚幻的膜拜了,那缩小一下标准:一年。能一年中做一件事情,并且是挑战自我的非常规性的吃喝拉撒加呼吸的人,我想没有多少,然而谢德庆做了几次。

  他挺神的啊!

  这是我对于他行为艺术的唯一评价。

  我为什么,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学英语?

  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减肥?

  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不谈感情?

  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不伤感?

  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攒钱?

  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不抽烟喝酒?

  ……

  最扯淡的是,我为什么

  为什么不能连续一年中500万?

  哎呀,我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不艺术,而且最要命的是我根本不想去艺术。

  还是现实点好啊,尽管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正是生活么?

  谢德庆也非完人啊!在他行为并艺术着那些日子里面,口口声声说不近女色,可是却靠超量的自慰来解决问题;和那个女艺术家捆绑的岁月,倒是肌肤不亲,可是之前和之后几个星期却忍不住去找人家嘿咻嘿咻;年近50了,坦然他要找个女孩子了,我日,还女孩子呢,你不是艺术么?要是有个大妈能理解你的艺术你会和她激情燃烧的岁月么?

  甚至我以小人之心卑劣的想:丫肯定是憋不住了,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丫前几年憋的太多了,小姑娘要小心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做壹年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