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年轮》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的年轮》精选点评:
●一个人心理障碍的背后往往有深刻的文化根源
●写得不深 但是有意思 我说作者是不是狮子座啊
●别人推荐的。在心理学描述那部分还行 其他naive。
●不喜欢偶尔流露出的皇汉情结和始终弥漫于文中的那种不舒服的东西,但此书依然非常值得推荐。作者对中国人性格的观察非常准确和透彻,点破了我许多的困惑,而且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世外,而是积极的寻找解决办法。更可贵的是,作者是真正怀着爱、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写成此书的,这才是改造自己的第一步。
●用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中国文化 很有新意
●高考完那个暑假看的2008.8月
●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不仅给后代留下了厚厚的历史卷宗,也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群的心灵上刻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历史的年轮。每一次历史转身、每一次大事件都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心灵。因此每一个中国人不仅活在当代,也活在被悠久历史涤荡过的民族心灵的浸淫之中
●不错的一本通俗心理学读物。虽然分析社会现象和文化产品的部分,偶尔觉得有点附会,但整体的分析确实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人口欲期的奴性十足,而又偏好口舌之利颠倒黑白的分析。人心在历史中慢慢变狭小而较真。偶尔回忆起看古文观止,其实文风也是一个从坦荡直白到好弄辞藻华丽的一个过程啊。当今的文化官员和电视编剧,都该多读一些能分析中国人性格的书籍,起码知道什么叫三观正啊
●出头者先有机会选梨,因此不可能得到大梨。皆知善,斯不善矣
●不够严谨的作者。
《心灵的年轮》读后感(一):通俗心理学读物
1、本来把它当作专业书籍从书馆里借出来的,看了几页才发现这是一本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通俗心理学读物。
2、老朱的文章写得很平实,像唠家常,所以我把它定性为通俗读物
3、老朱看了很多时下的电视剧,比如《情深深雨蒙蒙》、《春光灿烂猪八戒》……
4、白蛇那篇写得最认真,而其他文章有点急于应付和潦草的感觉
《心灵的年轮》读后感(二):值得一读的一家之言
作者梳理了一遍中国人的性格是如何在历代的权力更替之间,在普通民众且尤其是知识分子谋求生存发展的努力之中,一步一步发展到今日的。仿佛今日的“中国人”的总体,或者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具体的人;两千年的历史就好比这个人成长的经历;而当代的“国民性”就是这个人发展出来的人格。可是呢,这是一本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通俗心理学读物。行文流畅又平实,跟唠嗑儿差不多,并不拽来拽去的。
在作者看来,保持心灵自由与摆脱文化桎梏对民族的兴旺关系至切。整本书都透着一种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强调,尽管他并没这么说。文化对于社会运行的影响究竟如何,似乎是一个永远没有统一答案的争论。但抛开那些民族的责任等等沉重的东西,单是审视一些我们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性格特点,对于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还是相当有益的,而作者的见解也是精辟而有逻辑性的。
《心灵的年轮》读后感(三):不错的一本书
暑假时看完的惟一一本书,但发觉现在要写下读书心得,还是得翻开目录对照着回忆内容。
作者在书中沿着中国人心灵发展的历史并且围绕着“被阉割的龙”这个意象,谈了国民性与中国文化之病和对其进行疗求的观点。作者推崇秦政之前的中华民族性格,尤其是以西楚霸王项羽为典型代表的“英雄人格”和贵族精神,光明磊落,不期用阴谋诡计获取胜利。自秦后,在暴政的压迫下,士的精神逐渐在沦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各朝各代君主都极力培养百姓的奴性,中华民族一步步变成了被阉割的龙。梁启超言:“中国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皆大盗也。”“一言以蔽之,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其中提到的一些中国人之弊病,让人看来深有同感。而后发现自己就是一个被束缚的人……
不期医病治人,只求先解放自己。
《心灵的年轮》读后感(四):可以拿来读读
就因为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身,所以拿来读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高的期望,读完了也猛觉得的确应该推荐一下,从最初级的反应来看,这是我近来很少几次能安心连续读完的书。
1.必须说明我对心理学有些兴趣,也还残留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最可怜的是我总喜欢胡思乱想……所以看到简介读起来就萌发了很大的兴致。如果你对周围奇怪的心理和行为不感情趣,那这本书干脆就不要买了,也免得去随大流追赶什么心灵的年轮。
2.整本书分成好多个章节,两三页一部分,自成体系,没有必然的前后衔接,倒也挺适合当下的快餐阅读习惯。
3.列举了很多的事实和史实,努力去做“分析”,最终的确让我明白了。但是“救赎”却说的不多,寥寥几笔就带过了,似乎连作者也没有个明确而现实的操作方案。也难怪,现在看中国很多问题,当真是背后隐藏更多问题,彼此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能说的清楚也是件难事。仅凭一个心理学能提出让大家都接受的方案也是不太现实的。
说到底,看看我们周围、历史上的咄咄怪事,如果你想听到稍微合理的解释,那这本书不失为一种可听的声音。如果你想马上寻求到解脱的金钥匙,那我劝你能缓一下脚步。
如同当初开眼看世界,无论是向西方还是向日本学,都不是迈出一步就赶得上的。另外,推荐很久以前辜老夫子的《中国人的精神》、林语堂的书一并来读,或许收获会更大。
《心灵的年轮》读后感(五):一些我的看法
和有些看过的朋友看法一样,都觉得有些潦草,各章节之间重复的东西很多.书中涉及很多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内容,我认为作者不应以一句调侃似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依稀记得..."来搪塞,既然要引以为论据,即使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出于对自己学术的责任也应该加以考证.我相信作者也是考证过的,猜想是为了符合文字的情绪才这样说,但总归认为这一点是不好的,起码因该对看这本书,希望从书中得到启发的人更确切地交待.
虽然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但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我很是赞同,尤其是中国人将道德和法律的混淆.比如,我的朋友向我借东西,如果我借,那是我的慷慨,如果我不借,那是我的权利.也许从道德上你可以说我这人不通情理小气吝啬,但你没有权利来指责我,更没有权力干涉.道德是行为规范的上限,法律是行为规范的下限,对整个社会来说,用道德来约束所有的行为是不切实际自欺欺人的,道德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人自觉去形成的.如果中国社会继续这样一道德来约束行为,只会导向人心理的压抑与歪曲和社会风气的变态扭曲.
对于作者热情呼吁的中国社会风气的改善要靠心理治疗和咨询,作为一个心理学在读学生,我认为是有些不切实际的.仔细想一下,你能进行的治疗和咨询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有钱有时间有精力把精神生活上升到第一位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最讲求实际的时代?能通过精神想法的改变的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前对我们是否有去改变的能力和权力还存在这很大的质疑。
我很抱歉的说,我也不知道,这也许是学心理的人,甚至所有人应该去探索的。朱建军老师的书也许为我们提出了一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