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伦敦杂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7 03:0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伦敦杂记的读后感大全

  《伦敦杂记》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杂记》精选点评:

  ●muffin:甜烧饼。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代都这样翻译,还是只是朱自清先生这样写呢?

  ●挺有趣的小书,朱自清写来也是妙趣横生。

  ●极好朴素的字 只可惜加尔东尼市场却不在哪里了 ~ 这儿一个可怜的女人, 她在世永没有住过嘴。 上帝说她会复活, 我们希望她永不会。 其实我们倒是希望她会的。

  ●那个房东老太太的故事挺让人忧伤的,然后伦敦的博物馆,经他这么一写,也让我很有兴趣。另外,对济慈发生了一些兴趣,其他的没什么。

  ●意外发现朱自清在伦敦期间住在Finchley Road,离济慈故居不远,离密大校园不远。

  ●说到那位被时代遗弃的房东太太。真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祖师爷写伦敦的小册子,距今八十多年,却风致犹存

  ●朱自清笔下的小清新伦敦,字里行间透露着萌萌的朦朦的伦敦情

  ●文人宅那篇讲到济慈和济慈故居时有些被触动了,因为不得不联想起Bright star和小本;讲博物馆、公园那几篇也写得不经意,却看得出是真诚的。

  ●包裝忒萌~

  《伦敦杂记》读后感(一):读伦敦杂记

  喜欢这本书里的有关书店和博物馆的叙述,能够欣赏到那个时代的书店和博物馆的样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哪个时代都不会很容易的生存的,但很欣赏即使那么的艰难,那房东太太却还乐观的活着,活着就好,由此也羡慕起母亲曾经的年代,即使艰难,却有安全感,而我们的时代却越来越像书中描述的房东太太的时代了,人的日子应该越过越欣欣然的,却不想越过越维艰,就很难了。

  《伦敦杂记》读后感(二):30年代的伦敦

  这本书很薄,不过读起来还是兴趣盎然。

  其一,是因为先生也是爱书人。开篇就是《三家书店》、《文人宅》,对读书人来说自是蛮有吸引力的。《博物院》《公园》当然也是文化的象征,去旅游或闲逛,应该是很不错的选择。

  其二,许多篇写的很生动,也很简短。《加尔东尼市场》《乞丐》《房东太太》都较简短,淡淡写来,充满意趣。

  其三,增长见闻。《吃的》、《圣诞节》对伦敦两方面写的也很不错了。

  不过要吐糟的有一点,这本书影自民国三十八年5版,有个别字模糊不清,许多应该是“一”的地方几乎就是空白了

  《伦敦杂记》读后感(三):冷冷清清的浪漫

  80年前的伦敦在朱自清的笔下,在近日伦敦两次的纪行里,竟无两样。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似乎有种静止的感觉。

  还是那样的书店,还是那样的博物馆,以及市场,公园,流浪汉和让人看着就发愁的食物。平铺直叙的文字,没有来过伦敦的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人,尤其是留学生,却被这100页不到的小书惊讶到了。精准又全面的,一幅社会缩影。

  想起上周四去伦敦闲逛,从Harrods去Selfridges,途中要穿过Hyde Park。十月的树叶半黄半绿,自有一番风味。落下来的那些,自由任性地铺在草地上,好似色彩饱满的莫奈。

  相比景点,也许更想融入城市的大街小巷,尤其在伦敦,微凉薄雾的早晨,昏暗灯光下的傍晚,好像一回头,就有穿着风衣的lady,撑着红色的长柄雨伞,近了又远了。

  London,是那种,冷冷清清的浪漫。

  《伦敦杂记》读后感(四):朱自清 《伦敦杂记》

  朱自清留给世间的是《背影》,因为收录进了语文课本,人们大抵都记得那位笨拙的穿越火车站栅栏为儿子送行买橘子的父亲,当然还有那篇《荷塘月色》。可能也是因为这些课文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现在我最喜欢阅读的文体依然是散文。

  其实朱自清生活的很辛苦,和“苏大强“式的作天作地的父亲关系紧张,多有龃龉。他生活拮据,有6个孩子需要抚养,还要把每月俸禄的一半寄给父亲,为此不得不时常写些散文寄给报社,换些稿酬得以养家。父亲晚年身体渐差,书信中表达了服软之意,他才提笔写了这篇《背影》,算是和解。

  最近无意中翻出他的散文集《伦敦杂记》/ 《欧游杂记》,记录他在英国留学时对伦敦及欧洲各处的览胜记游。读罢感叹,八十多年过去了,欧洲居然没什么变化,我们今日游览的还是那些地方,印象竟也大致相同。自以为开阔了眼界,其实人家早在百年之前就领教过了呢。

  以下摘录片段,管中窥豹。

  “西方人崇拜英雄可真当回事儿,名人故宅往往保存得好。譬如莎士比亚吧,老宅子,新宅子,太太老太太宅子,都好好的,连家具什物都存着。莎士比亚也许特别些,就是别人, 若有故宅可认的话,至少也在墙上用木牌标明,让访古者有低徊之处;无论宅里住着人或已 经改了铺子。

  迭更斯宅,在“西头”, 现在是热闹地方。迭更斯出身贫贱,熟悉下流社会情形;他小说里写这种情形,最是酣畅淋漓之至。这使他成为“本世纪最通俗的小说家,又英国大幽默家之一”,如他的老友浮斯大给他作的传开端所说。……. 他的人物虽只是类型,不免奇幻荒唐之处,可是有真味,有人味;因此这么让人欢喜赞叹。”

  - 摘自《文人宅》

  “伦敦的博物院带画院,只检大的说,足足有十个之多。在巴黎和柏林,并不“觉得”博 物院有这么多似的。柏林的本来少些;巴黎的不但不少,还要多些,但除卢佛宫外,都不 大。最要紧的,伦敦各院陈列得有条有理的,又疏朗,房屋又亮,得看;不像卢佛宫,东西那么挤,屋子那么黑,老教人喘不出气。可是,伦敦虽然得看,说起来也还是千头万绪;真只好捡大的说罢了。

  先看西南角。维多利亚和亚伯特院最为堂皇富丽。这是个美术博物院,所收藏的都是美术史材料,而装饰用的工艺品尤多,东方的西方的都有。

  现在该到西头来,看人所熟知的不列颠博物院了。考古学的收藏,名人文件,抄本和印 本书籍,都数一数二;顾恺之《女史箴》卷子和敦煌卷子便在此院中。瓷器也不少,中国 的,土耳其的,欧洲各国的都有;中国的不用说,土耳其的青花,浑厚朴拙,比欧洲金的蓝 的或刻镂的好。”

  - 摘自《博物院》

  “英国是个尊重自由的国家,从伦敦海德公园可以看出。学政治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名字;近年日报的海外电讯里也偶然有这个公园出现。每逢星期日下午, 各党各派的人都到这儿来宣传他们的道理。

  公园周围满是铁栏干,车门九个,游人出入的门无数,占地二千二百多亩,绕园九里, 是伦敦公园中最大的,来的人也最多。园南北都是闹市,园中心却静静的。灌木丛里各色各 样野鸟,清脆的繁碎的语声,夏天绿草地上,洁白的绵羊的身影,教人像下了乡,忘记在世界大城里。……. 西南角上蜿蜒着一条蛇水,算来也占地三百亩,养着好些水鸟,如苍鹭之类。可以摇船,游泳;并有救生会,让下水的人放心大胆。这条水便是雪莱的情人西河女士自沉的地方,那是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了。

  海德公园东南差不多毗连着的,是圣詹姆士公园,约有五百六七十亩。本是沮洳的草地,英王亨利第八抽了水,砌了围墙,改成鹿苑。 查理斯第二扩充园址,铺了路,改为游玩的地方;以后一百年里,便成了伦敦最时髦的散步 场。十九世纪初才改造为现在的公园样子。有湖,有悬桥;湖里鹈鹕最多,倚在桥栏上看它 们水里玩儿,可以消遣日子。周围是白金罕宫,西寺,国会,各部官署,都是最忙碌的所在;倚在桥栏上的人却能偷闲赏鉴那西寺和国会的戈昔式尖顶的轮廓,也算福气了。

  以上几个园子都在市内,都在泰晤士河北。河南偏西有个大大有名的邱园(Kew Gardens)。却在市外了。邱园正名“王家植物园”,世界最重要,最美丽的植物园之一;大一千七百五十亩,栽培的植物在二万四千种以上。”

  - 摘自《公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伦敦杂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