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6 02:3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读后感1000字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是一本由俞晓红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精选点评:

  ●注释完备,希望在《红楼梦评论》下面随意批评发表自己意见的人都能起码先看一看这本

  ●解说部分对于理解原文还是很有帮助,但后面的分析感觉不很中肯,偏向王国维,对反对王国维的说法一一破解却最终还是在混淆的概念里打转。

  ●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注释详尽

  ●王国维 红学

  ●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论文,我是不会读的。可惜我对那种类文言的格式还是读得很吃力——所以,我只是翻了翻,随便找了一段感觉比较接受的。

  ●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研究红楼梦,人生之欲和解脱。

  ●值得一读~

  ●终于看了

  ●第一章阐述了对人生和文学的基本看法,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为一。论艺术观分为两层,其一认为艺术美优于自然美,因为自然美因人而异,而艺术美“物非有形,心无所往”所以“观者不欲,欲者不观”。艺术美优于自然美还在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论艺术美的两种境界,优美壮美皆使人离生活之欲进入纯粹知识,前者使心灵宁静,后者使生活意志破裂,从而智力能够独立作用。以上两者又与使人堕落的“眩惑”对立。第二章认为红楼梦的精神主旨是人生之痛苦与解脱之道,宝玉“还玉”象征着欲望的解脱,但选择进入世界与解脱实际都在于个人的自由意志。第三章论述了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将其归于西方悲剧中的第三类,即人生固有之悲剧。第四章对叔本华的理论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对意志的一与全体关系进行了反思,看穿了解脱的不可能实现。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读后感(一):从《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中所引发的思考

  《红楼梦评论》第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国维自幼聪颖好学,接受各种思想并且在各个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但他却认为“知识弥广,痛苦亦甚。”生于那样的时代这样的心态不难理解,眼见着清王朝覆灭,眼见着国难当头,学习了西方文化再来对比当时的国内环境,知道的越多痛感愈加深刻。王国维最终投湖而亡,并在遗书中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几个字。终年五十岁,完成这本书时他刚刚27岁的年纪,但他早认为生活中的“欲”和“苦痛”会无限循环构成一段段泡在悲剧里的生活,而这样无休止的悲剧只能靠死亡这一个最终的悲剧解决,或许在世人眼里一位人间才子就这样陨落,但他却看穿世事,堂堂正正结束了悲剧。

  或许悲剧色彩总是伴随着死亡,让人消极厌世

  但最近听了一首坂本龙一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歌曲名字是圣诞快乐,却是讲的战场上的圣诞节,平静,悲怆,挣扎,最后以激烈收尾。这可能就是一点点让人动容的瞬间吧,再悲伤也要振奋起来,再艰难也要继续前进。能给注定悲剧的人生一点点安慰。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读后感(二):差强人意

  总的来看,《红楼梦评论》和《文史通义》对于文学的讨论的部分都是特定阶段的天才作品。 《红楼梦评论》是以西方理论诠释古典文献的发轫之作,而章氏之《文史通义•妇学》、《诗话》篇则纯以中国传统文论为核心。二者岂非均著真理之色彩?但前者离今人思想近而后者远尔,故后者往往被视作卫道。 《文史通义》前几篇,尤其是《易教》与《原道》,可谓以经学家话语来改造《文心雕龙》文道观念中“道”的一方面,此道非圣人之道、六经大义无可当。 《红楼梦评论》开篇讨论叔本华美学思想与老庄哲学之互融性,为后文以出世和解脱以及与社会历史经验毫无关系之艺术、美学诠释《红楼梦》主题作立论准备,《原道》为后面《妇学》《诗话》篇批评南朝古诗、乐府以及唐宋以后俗文学作品做铺垫。当然,王国维对“眩惑”的阐发本身就是延续实斋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王国维立眩惑之概念,将《飞燕外传》《牡丹亭》这种写欲望而使人欲罢不能的作品与《红楼梦》划清界限,章学诚正“妇学”之本真,将蔡琰、文君这类失节妇与才德兼备的班昭划清界限,其标准都是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 叔本华哲学对人生之欲的痛苦诘问与王国维自身气质相符,而《文史通义》批评随园文论思想和文学创作,亦与章学诚思想中属于讲求居敬的理学家的那一部分特质有关。

  《笺说》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屋下架屋,比如王国维对索隐派关于《红楼梦》以纳兰容若为原型的驳斥,《笺说》更用索隐之法添加大量材料,得到的结论不出原书内容。

  甚至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比如王国维标举《红楼梦》中两种出世解脱,一为贾宝玉之自身解脱,此为常人之解脱,一为观诸芳流散而及于己,比如惜春、紫娟,而《笺说》著者则搞反二者顺序。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读后感(三):赞彭公的《梦解红楼》及对曹雪芹的深度理解

  最近,我拜读了彭鑫鉴老师著作的《梦解红楼》,这是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长达20几万字的红学与梦学结合的专著。读后感觉,彭公不但文笔优美而且有很深的红学理论和梦学研究,别具一格地开拓了红学研究的新视角,是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自《红楼梦》出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各予己见,流派分呈,有“引索派”“红学派”,“评论派”,“自传说”等等,彭公可祘“梦学派”吧?

  彭公退休前长期从事报社记者,主编,退休后又深入研究‘梦’学,他把西方著名的解梦科学家弗洛伊德的解梦理论结合他自己积累的经验,抓住《红楼梦》书之主题即‘梦’字,对《红楼梦》42个梦进行解析,却重对《红楼梦》的人物设计,梦理潜意,情境布局,全篇架构等宏观层面以及人物心理,作者意图的潜在理境,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对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很好的研究课题。

  我在访问彭公时,彭公对我言道:曹雪芹写《红楼梦》当时的心情就是两个字“压抑”。梦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通过潜意识的桥梁,研究和分析梦的现象对于探索潜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赞成彭公和费洛伊德解析的观点。《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谓: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叹自怨,日夜悲号惭愧。再有诗云:“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西沙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空呤我,情机转得情机破,情不情兮耐我何”?道出作者怀着满腔愤恨,用梦的小说形式,发泄他心中所恨,此为绝调。

  长期以来,世人把《红楼梦》判为淫书,禁书。在文革期间的小报刊把贾宝玉这个人物说成是资产阶级的寄生虫,是一个卑鄙下流的淫棍。彭公说:否!贾宝玉虽身处大观园,但他护花惜草时时有,沾花惹草处处无。在曹公的潜意识里,有诗云“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贾宝玉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彭公查阅了大量与曹雪芹有关的历史资料,追根溯源,大约是在1724年清朝,曹雪芹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60年之久,其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少年时期,曹雪芹真是錦衣纨绔,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生活。在雍正五年,他父亲曹頫因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因此,曹家财产丧失殆尽,生活极不安定。受尽歧视和凌辱,沦落到“举家食粥”的地步。

  彭公认为,由于封建制度的压迫使曹雪芹的阶级姐妹相继死去,正如鲁迅先生看过《红楼梦》后的感叹:“我眼下的宝玉,却看他看见许多死亡……”所以,曹公意识到了盛世后面的危机,大夏将倾,岌岌可危。他识"官禄"为粪土,视“仕途”为鬼域,在长期的“压抑”下,喷发满腔愤怒,撕肝裂肺在世人面前为死去的兄弟姐妹哭诉,鸣冤。他过着清贫的生活,用10年光阴,终于哭出了一本举世无双的文学宝典《红楼梦》,这是一把刺向封建社会的利剑。书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永远活跃在人们的心中。另有曹雪芹的战友高鹗、陈伟元完全承接曹公写梦的手法,对曹公以梦表意的潜意识,心领神会,他们一同呐喊:“揚清激燭,集德行善”。

  彭鑫鉴老师在《梦解红楼》一书中,把千奇百怪的梦初步浓缩为噩梦,惊梦,惧梦,性梦,病梦,魔鬼梦,神仙梦,风流梦,春闺梦,发财梦,相思梦,极反梦,离奇梦,心灵感应梦,白日梦,连续梦,灾难梦,情结梦,焦虑梦,幻想梦,创伤梦,忏悔梦,恩怨梦,离奇梦等等,舞台辽阔,包罗万象,虚虚实实,扑朔迷离。例,第一百一十一回鸳鸯的创伤梦,第八十七回妙玉的魔鬼梦,第一百零九回宝玉的孵梦,第三十六回贾宝玉的情结梦,第七十七回贾宝玉梦晴雯的连续梦,红楼大梦中的小梦各有不同。细举一梦,且看《梦解红楼》中宝玉梦之四,即《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解析,"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梦境是: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涵走了进来,诉说忠顺王府拿他之事,一时观金钏儿进来,哭诉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确是林黛玉。在《梦解红楼》的书中,彭公从梦源、梦境、梦理上分析,此梦虽短,却道出了发生在贾府的两桩惊天公案。而又同宝玉有密切关系。一件互换汗巾的小事,引起忠顺亲王府差人到贾府,请贾政转谕令郎贾宝玉,把琪官交给他回去复命。贾政又听到金钏儿多嘴,对宝玉言:“我告诉你一个巧宗儿,你往东院拿环哥和彩云去”。王夫人知后,骂:“下作娼妇,好爷们被你教坏了”。把她赶出贾府。金钏儿受不了冤枉,一气之下就投井死了。直气得贾政老爷大发雷霆,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堵起嘴!着实打死!”此梦是宝玉被打得奄奄一息后,在家养息时做的。

  梦中琪官的“苦诉”和金钏儿的“哭说”皆是宝玉对前事的回顾,日间的经历通过诉说的形式在梦中重放出来,也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梦的求证点就是“都不在意”四个字,大悖常情。在宝玉梦中说金钏儿怎么会死,金钏儿怎么会投井呢?金钏儿活着,我们在一起哩!证明宝玉根本没有接受金钏儿投井死去和蒋玉涵被王府拿去的事实,在他的潜意识里蒋玉涵可和自己正常交往,金钏儿仍像鲜花一样在他跟前怒放。本来,宝玉对金钏儿有好感,并有言:"凭他们去吧,我只守着你"。而且宝玉本身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另加上对琪官的好感,二人相见恨晚,两人意气相投,情谊深厚。恨不能日日同游同乐,猛然就被王府索拿问罪,怎不叫他惊心动魄,如果这些都不在意,他就不是宝玉,而是“石块”为"都不在意"四个字,常人百思不得其解。彭公在《梦解红楼》的书中解析此梦是一种“极反梦”。所谓“极反梦”是梦主所做之梦与事实相反,是另一种潜意识。世界著名的梦学家弗洛伊德说:“梦运作”还有另一种处置梦思中感情的方法,除了把他们转变或减少为零。更能把它们变得刚好相反,因为愿望满足本来就是把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从其反面来置换。所以,彭公在第三七四回解析中,运用了马克思的辨证法,也运用了弗洛伊德的解梦理论综合了民间的解梦观念,加上他几十年来记录的一万多个梦的精深研究,根据曹雪芹的身世和他笔下塑造的贾宝玉与人为善的人性,正确的解析为“极反梦”的道理合情合理,我十分认同。只有了解到作者的意图,才能通解书中的潜意。

  彭公年已七十七岁了,但他没有忘记要把毕生研究《红楼梦》的知识传授给后人,让年轻一代踏着他走过的“红学”和“梦学”相结合道路,真正探索出我国文学宝典的潜意识与真谛,开拓研讨《红楼梦》的新天地。

  原湖南日报特约记者: 贺赞明

  2018·11·8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读后感(四):评论钱钟书评论《红楼梦评论》

  今天忙里偷闲,看了一本《王国维点评<红楼梦>》,对那篇大名鼎鼎的红学评论又有了一些认识。看似王国维借叔本华哲学说红楼梦,其实他是在说自己啊!

  人生实苦,解脱之道不在自杀而在出家。但王国维却最终选择了自杀。有些人分析起别人来头头是道,等轮到自己身上时,就不知所措了。

  命运真是吊诡啊!

  下面是关于这部论文的介绍,概括与摘抄。我学识尚浅,只草草看过两遍《红楼梦》,没资格评价王国维的红评,只能先学之。

  1904年,红学史上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美学观点评论《红楼梦》的长篇宏文问世,这就是时年二十八岁的海宁王国维撰写的《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评论》共有五章,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第五章《馀论》,凡一万四千多字。

  这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当中他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故事内容、人物描摹着手,系统探究小说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是红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论述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借叔本华哲学,认为人生的苦痛在源于生活的欲望,使人免除利害的念头的只有美。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

  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

  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而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普通的欣赏的美为优美,如眼前一朵花;激烈的大起大落使你心情摇曳的美为壮美,如悲剧。)

  至美术中之与二者相反者,名之曰眩惑。(将人从纯粹审美状态中拉回到生活现实中的一种媚美。)

  而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人生,故吾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曰《红楼梦》。  

  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

  男女之欲强与饮食之欲,使人逃脱人生之苦欲的解脱之道,哲学在叔本华的《男女之爱之形而上学》,而文学在《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解脱之道不是自杀,而是出家,是绝欲。

  男女之爱之形而上学:恋爱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繁衍,繁衍是为了种族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恋爱的热情依靠的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会让人把种族目的当成个人目的,一旦种族目的即传宗接代完成,幻觉就随之消散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叔本华的《论性爱》。

  玉,欲也,还玉,还欲也。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

  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

  故苟有生活之欲存乎,则虽出世而无与于解脱;苟无此欲,则自杀亦未始非解脱之一者也。

  而解脱之中,又自有二种之别: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

  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的冲动,用叔本华的话说:大自然的内在本质就是不断地追求、挣扎,无目的、无休止地追求挣扎,而这同时也是人的全部本质。这本质无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维系自身的生存,二是繁衍子孙后代。所有这样的意志可以称之为生命意志,就是王国维常说的生活之欲。生命意志的客体化创造了我们所能看到的、触摸到的表象世界,这就是王国维所谓的“宇宙----生活之欲而已”。

  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因黛玉悲惨命运属于叔本华悲剧说中的第三种。这是一种轻易的、自发的、从人最自然的行为和性格当中产生的、近乎于人的本质所必然产生的东西,换言之,悲剧就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怪不得任何人。可能,黛玉生下来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此书中壮美之部分较多于优美之部分,而眩惑之原质殆绝焉。

  叔本华置诗歌于美术之顶点,又置悲剧于诗歌之顶点,而于悲剧之中又特重第三种,以其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

  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

  极具美学价值的解脱之道,出家依然具有伦理学的价值。以人眼看,宝玉出家不忠不孝;但以天眼开,宝玉出世能掩饰父母祖辈的过失,即“原罪”,仍不失为孝子。从叔本华的先天意志来说,这正是弥补人生的过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夫人之有生,既为鼻祖之误谬矣,则夫吾人之同胞,凡为此鼻祖之子孙者,苟有一入焉未入解脱之域,则鼻祖之罪终无时而赎,而一时之误谬反覆至数千万年而未有已也。

  美术之价值,存于使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

  要之理想者可近而不可即,亦终古不过一理想而已矣。

  夫如是,则《红楼梦》之以解脱为理想者,果可菲薄也欤!夫以人生忧患之如彼,而劳苦之如此,苟有血气者,未有不渴慕救济者也。不求之于实行,犹将求之于美术,独《红楼梦》者同时与吾人以二者之救济。人而自绝于救济则已耳,不然, 则对此宇宙之大著述,宜如何企踵而欢迎之也。

  尽管真正的解脱遥不可及,但这个理想境界仍然值得所有人去追求。因为人生充满了忧患与劳苦,而美术如《红楼梦》使人可以暂时放下忧虑,享有片刻息肩之地。

  第五章《馀论》

  对《红楼梦》评论中的索引、考证等方法进行质疑,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具有典型化的特点,指出作者不等同于虚构人物。即使作者性格与人物性格完全不同,也可以将人物写得极富艺术魅力。

  这也是我认同的,什么索引,考据全都是用错了地方,你不去研究文学怎么美,反而研究出处、影射、玄机、品评等乱七八糟的,真是丟了西瓜,捡了芝麻。

  苟知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唯一大著述。

  叶嘉莹先生评价它说:从哲学与美学的观点来批评文学,这在今日的文学批评界已经被认定为一种必当遵循的途径。

  下面是钱钟书在他的《谈艺录》里面对王国维写的《红楼梦评论》的评价:

  然《红楼梦》现有收场,正亦切事入情,何劳削足适屦。王氏附会叔本华以阐释《红楼梦》,不免作法自弊也。

  盖自叔本华哲学言之,《红楼梦》未能穷理窟而抉道根;而自《红楼梦》小说言之,叔本华空扫万象,敛归一律,不屑观海之澜,而只欲海枯见底。夫《红楼梦》,佳著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阨。此非仅《红楼梦》与叔本华哲学为然也。

  吾辈穷气尽力,欲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为一家。参禅贵活,为学知止,要能舍筏登岸,毋如抱梁溺水也。

  高!

  喜欢就点个赞吧,顺便关注一下我的个人公众号:偷心的人,会持续更新文学内容的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