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6 0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字

  《寂寞的十七岁》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80,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的十七岁》精选点评:

  ●初二的时候看得白老的作品,现在再想起来,那种青春的暗涌,也是非常贴切了。

  ●原来早期的白先勇一会儿像鲁迅,一会儿像塞林格

  ●突然翻到这本书,想起那年在大活上演的的牡丹亭,便以为,白先生是个戏子样的人。事实上,看完书还是坚持这个感觉。他在唱一出出撕心的戏,还拽上了日月山川为伴。

  ●寂寞

  ●十七岁时看的 有几篇印象很深 '藏在裤袋里的手' '谪仙记' 好像花城这些年出的好书不多了

  ●看到一半居然有看到三毛的感觉……难过得想哭想笑。喜欢台湾文学作品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因为比大陆作家多了细腻,比日本作家多了起伏,比西方作家多了文字的亲近感——眼角的半滴泪,嘴角的一抹笑,都藏在了每个字里。

  ●也算看完了吧

  ●白先勇的书大部分都是在大学里读完的。

  ●作家摆弄人性就如同画家在调色。

  ●2008年11月阅读。白先勇的文还是很好看的,不得不说。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一):白先勇

  《白先勇文集》是我睡觉前在读的书,第一个故事是《玉卿嫂》,看了几节下来大致看出来这是个传统女性的故事,为了爱不顾一切那种,虽然她已经有了些年纪是个寡妇并且爱上了个小男生,但这种女性依旧是传统女性,为了所爱的男人不惜牺牲一切的女性都属于传统女性,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然后突然想到,N年前我好像买过一张盘叫《玉卿嫂》,当年的金马奖作品,可是连封都没有拆就不见了,于是这个故事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

  白先勇是城中有名的同志,而他经历了一个更为宏大与动荡的年代,他的角度应该是俯视那个年代吧?读他的文字能体会到一种阴柔与敏感,却又充满着气势,而读起来的时候时常是会有画面的,这让我有些羡慕。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二):寂寞的十七岁

  如果他是仓颉,他就能表达对母亲的疼爱;如果他是仓颉,他就能为自己辩解;如果他是仓颉,他的十七岁怎么可能这么寂寞

  父母的失望与责骂,兄弟的瞧不起,同学的愚弄。。。真的是超级窝囊的人生。明明可以对着陌生人口若悬河,可是对着在乎的人,恩,应该是在乎,所以才变得坦荡荡老实的可怕甚至瞬间语言失效,然后对于种种看不惯的,害怕面对的就一味的逃避。最终逃到新公园,抽烟,借火,在陌生人身上找寻到“安慰”。。。大概“青春鸟集”上又将多出一张高高瘦瘦满身毛发的野孩儿照片

  讨厌面对父母失望的泪水,讨厌听到种种关于其他孩子的比较,喜欢一个人,看书也好,玩手机也好,逛街也好。。。遇到了根救命稻草一定也会掏心掏肺死缠烂打,面对突如其来的“艳遇”会“害怕”的跑掉。。。。艺术作品果然还是源于生活,在他的身上总能看到“我”的影子,还好,我的十七岁过来了,还好我寂寞的不够彻底

  如果父母再多点关爱,给个巴掌再扔块糖果,或许他还会是小时候那个可爱的孩子。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三):寂寞的十七岁

  书断断续续的还没读完,好在故事是一个一个单独的。

  这本书放在我书架许久,一直未动,只觉得到了我这年纪再去看17岁的少年故事,肯定会无聊。有一天突然觉得不能放任自己天天刷微博看知乎,且加上快要搬家,便想把书架的书都速速看了好抓紧时间卖掉。

  读前三分之一时只觉得是故事,但还是感慨年少时的眼睛和心看到的东西果然是不同于大人的。我已经当大人很久了,看到白老师的文字,却也让我又嗅到我17岁时天空和大地的气味。

  少年眼中大人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校园里的考试,欺侮,爱恋还有公园里粘哒哒的雨,读来突然满是寂寞。年少的时候,我总是很羡慕大人,总是盼着长大,总是想着长大了,无论好不好,总归我自己是我自己了,我依稀记得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和同学在一个湖边骑车,我站着骑且骑得飞快,风把头发吹乱,但是开心得要命,好像我在甩掉一切奔向大人了。但是当了大人的许久后,我才发觉那个寂寞并没有被那天的风吹掉。要说大人们比小孩更擅长什么,也许是角色扮演,用遗忘治疗头痛还有用麻木治疗心痛。

  说来奇怪,小孩和大人总觉的对方是热闹的,可是明明大人是小孩变成的,但是大人们似乎从来不记得有这回事。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四):从人类情感渴求的艰难谈起

  人类情感渴求之艰难(以白先勇1960~1962年创作为例)

  从白先勇早期作品的解读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主题是讲述人类情感渴求的艰难。从白先勇全集第一册《寂寞的十七岁》中的作品来看,《金大奶奶》讲的是金大奶奶的情感受骗:因为察觉不出金大先生对金大奶奶的追求是源于金大奶奶丰厚的家产而受骗结婚,并度过了之后极其凄凉的一生。金大奶奶诚挚的爱和金大先生虚假的爱的对比揭示出了人与人情感的隔膜。而《我们看菊花去》中则是另一种欺骗与受骗的演绎。文中的我与患精神病的姐姐同样是人与人隔膜和难以沟通的一种表现,白先勇在故事中设定了姐姐作为一个正常人世界中的非正常人,所受到的是来自相爱的人对她的不理解(我骗姐姐去看菊花却借此将她骗去精神病院)。这里显示的真相是:连相互深爱对方的人也要做出欺骗,人们似乎难逃情感不通的怪圈。人与人的隔膜是无处不在的,更具讽刺的是姐姐和她的猫的联系:文中写到与姐姐建立了更深刻的情感联系的竟然是一只猫!似乎人的孤绝已经到达了一种顶端,因为无法在同类中得到情感的回应,而诉诸于异类。

  到了《闷雷》中则从对人与人的隔膜和不理解进一步深入到人自己对自己的不理解。人与人情感的隔膜和不理解在《玉卿嫂》 中也得到了艺术体现。《闷雷》中的福生嫂的性苦闷和性尝试的失败(出轨未遂),若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归纳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而本我与超我作为一个人的不同组成部分,其冲突更显示出人的情感渴求的艰难和不理解。

  《黑虹》是来自家人对女主人公的不理解导致女主人公对家庭的失望和厌弃,最终导

  致她的出走。但是出走后女主人公又该如何?

  《藏在裤袋里的手》又是以一个非常人的生活来展现人的情感渴求之艰难,试图解答是什么让人的情感渴求如此艰难?或许是现实社会中既存的道德规范,由大多数人制定并袭承的道德和思维定势妨碍了人与人的精神连接和沟通。《寂寞的十七岁》同样如此,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既定道德规范和准绳压抑和切断了人的真正情感沟通。但是这种解答似乎又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要试图解答为何人的情感渴求如此艰难并不能单纯归咎于社会道德和规范,其中似乎还有很多因素的制约。

  正如人们承认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也同样承认人的内在灵魂存在着差异性,即使是在相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双胞胎,我想其中也必定有不相同的部分。人的情感渴求的艰难——我们对别人的呐喊得不到回应,我们自己与自己的交流同样得不到回应。从这里可以看到人作为群居动物的矛盾,身处集体之中,却常感到自己的四周都是打不通的墙!人的生存困境由此而来。这也是存在主义一直关注的基本问题。白先勇被归为现代派作家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存在主义本身就是现代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白先勇在这些作品中揭示的人的情感渴求的艰难在我日常生活中是深有感触的。人与人的沟通从来不会因为语言和言语的存在而变得容易,相反,很多时候,我们常能感觉到言不尽意,因为无法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和想法而心生遗憾。由此,我们发现,人类在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在灵魂方面常常是无力的,我们对情感的回应常常是错位的。即使如在《那晚的月光》中变现出来的我们可能已经获得了所谓的幸福,但是这种幸福却又是不确定的,最终我们的情感渴求仍以失败告终。白先勇故事里的这些失败的悲伤故事正是揭示了人与人、自己与自己的冲突,这种不理解是无处不在和令人感到没有出路的。

  于是有时候我们会将对人的情感渴求转移到神那里。因为相信神的无处不在和超凡的能量能帮助我们完成情感的渴求,人只有在与神的沟通中才感到不那么寂寞。但是,我们在神(并非特指宗教中某一特定神,而是一切超凡力量的集合体)那里得到的成功是否是人类情感渴求的终极途径呢?

  关于对白先勇小说的分析来自《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by刘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