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广场一笑》是一本由雷蒙·费德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4,页数: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盛顿广场一笑》精选点评:
●技巧圆融,炫目。
●城市之光。初版的封面多温情。
●杰作。高度自觉的叙述意识,还有神一般的控制力,兼具悲悯情怀,以及对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精准认识。
●说是又不是的爱情
●书是一种缘分,不在对的时间读,这种所谓的后现代只会是一种折磨。
●非常规的小说……
●全新的阅读体验
●其实我是被“华盛顿广场”这个近在咫尺的元素诱惑到的。我没怎么看过后现代实验小说,于是觉得很有意思,最后的结局虽然诡异却完全符合全书的铺垫。不过由于作者夹杂了太多自己的评论,显得有点唠叨。
●关于爱情的故事,说是又不是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读这样的小说,最后那段写的真好,读的时候脑子里有首不知名字的外文歌在唱,结尾词是“苏瓦”,又恰巧是男女主人公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又恰巧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没有结局。你是愿意“卷入”还是“献身”
●有意思
《华盛顿广场一笑》读后感(一):相视一笑
首先,读这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结构”、“实验小说”等等名字的小说,是有点难读(难度)的。
因为这种小说大多数是“多向性”的,在时间的主轴上是多重,因而具有相对性、模糊性,这点倒像“测不准原理”。
但费德曼也深谙这种原理的利弊,所以这只是实验的实验一部分,非常轻盈和飘逸(特别是在后期)。
故事不长,后面的译后记也分析到位,就不多赘述了。
无论是华盛顿广场,还是那一笑,都是非常浪漫和迷人的,我想,这就足够了。
难道不是吗?
《华盛顿广场一笑》读后感(二):爱情和人生似是而非
上海古籍书店楼上有许多特价外国文学书卖,偶然间就发现了这么一本。不过呢,我是在无聊KTV在手机上开读这本书的。
我喜欢书的名字,名字本身似乎就表示了默契,想像,不确定性,暧昧,若有若无,似是而非。
而叙事结构么,语调风格么,也是这样的。所谓爱情或故事或者爱情故事,或者真实的人类生活,就是如此,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我们有无穷的想象,诠释许多的可能性;到最后,你也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了。而那些情绪,是真的,到后来,因为反复的想象和回忆,也变得虚幻了;或者一开始就是想象的,经过反复回忆,从而变得强烈或真实。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周围人跟我丝毫没关系了。
其中比较有趣的是,鸡蛋和火腿的早餐 -- 对于鸡来说,那是卷入;对于猪来说,那是献身。说的是政治活动,说的也可以是爱情。
而人可以在卷入和献身之间的尺度游走,也不清不楚了。
《华盛顿广场一笑》读后感(三):穆瓦诺与苏赛特
费德曼说:“真正的实验是永远不会,也永远不应该,印在纸上的。”即便这样,这位可敬的小说家还是在《华盛顿广场一笑》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一种无望的不可能的,每时每刻又会过分轻易地发生、接着发展的爱情故事里肯定了它的似是而非。不是如此便是那般的合理的幻觉。对于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此时,幻想或许更容易些——但是,“幻灭所带来的力量未经成熟便消失了。”——费德曼苦心孤诣的每一页在结尾安静的闭合。没留下一点通道。妥善的完美的闭合。费德曼倾注了一颗伟大爱心的闭合。
关闭了一种可能的全部,便启开了另外一种。
而对一个读者,读这本小说的经历,就像面对一个开场时嫩手嫩脚的婴儿,御风而行同时软弱。婴儿让我们感觉如此陌生。婴儿离我们如此遥远。结尾时它最后一次陌生的闭上眼睛。荒诞,却完整自有其存在。因为遥远和陌生,它的烛光烛照到了每一个人。
爱情故事虽然教人怎样谈论爱情,却不见得总能教会人相爱,故事里的女作家漫不经心的说。当小说里惟一可能真实的一幕——穆瓦诺(谁知道他真正叫什么,这个名字也是苏赛特从她杜撰的小说里造出来的)终究没有和他的幻想女友抵达“在温暖的大腿深处合二为一的时刻的到来”时,它或许可以算得上惟一一种使人信服的结局。
《华盛顿广场一笑》读后感(四):华盛顿广场一笑
遭遇雷蒙·费德曼是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春寒料峭更兼细雨,书城里的温暖和明亮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一架架热闹的、版本各异的、重复的世界名著里,令人意外地夹看几本单薄的小书,封面俗气,可名字奇特。
《华盛顿广场一笑》,由于汉语言的不确定性,这个译名容易让人浮想,是华盛顿广场引人一笑?抑或这一笑是华盛顿广场发出的?再不就是人们在华盛顿广场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不由地一笑,拿起书来,翻开封面,然后那两行谶言一般的文字跳入眼帘“献给乔治·钱伯期及其所有无端的重复”
于是知道与这本书,有缘。
书的副标题耐人寻味“说是又不是的爱情故事”,对于爱情,人们早已心中有数,无非是两个人相爱有结果,或者两个人相爱没有结果,过程千变万化,而开头和结尾却惊人相似。
还能有什么?
欧美的评论家,毫不费力地就把雷蒙·费里曼贴上了实验主义小说家的标签,归在同一类还有托马斯·品钦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这样似乎也没有辱没了费里曼,但我不能想象这样一本小说是由一个中年男人坐在办公桌前,皱着眉头、暝思苦想地经营出来的,我宁可执拗地相信那是费里曼潇洒地坐在大学课堂的讲桌上,一边跟学生们海阔天空地挪喻调侃,一边毫不费力地将脑海中闪光的灵光一一捕获的结果。
书里的人仿佛是象齐天大圣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没有理由的这场虚拟的爱情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来自美国中产阶级的三十二岁苏塞特和战后留在美国的孤独贫穷的二十三岁的穆瓦诺,两个年龄、背景、国籍、地位悬殊的人,在作者的游戏的手下,毫无抵抗地就被放在了爱情天平的两端,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我似乎听见了雷蒙·费里曼在一旁“吃吃”地窃笑。
苏塞特和穆瓦诺的爱情倒底还是脱不出普通的巢窠,和别的恋人一样,先是怯怯地试探,然后一点点地熟稔,在一起吃饭,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在性的边缘无力地挣扎,那么地真实,你几乎能看见这对恋人喁喁轻语的身影从身边旁若无人地走过,就在你将要死心塌地地同他们一道陷入这场野火般的爱情中不能自已的时候,雷蒙·费里曼又漫不经心地跑了出来,轻描淡写的提醒你,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构想,如果当时没有如此,便会那般,可能的发展方向还多着呐。
就象是奋起大力拿起的却是一块轻飘飘的泡沫石头,这种毫无防备的失落,让人不安。
故事写到最后,雷蒙·费里曼开心地、无情地将所有的事情恢复到了最初的状态,告诉你苏塞特还是那个小资的美国激进者,穆瓦诺还是那个再找不到工作就会混不下去的法国青年,他们不过是在各自的想象中进行了一场似是而非的爱情,上述一切原来不过是镜花水月,春梦一场。
掩卷呆坐,突然想起了《金刚经》里的那一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华盛顿广场一笑》读后感(五):我们把“邂逅”想的有多美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因为看过太多小说,电影电视剧,还是亲身经历过,对于一段爱情故事的起承转合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不断重复,自身都感到烂俗。暧昧邂逅,试探前进,甜蜜胶着,相互煎熬,不欢而散……可爱情还是有时可缺,无时难忍。
一部具有典型的后现代风格的小说——《华盛顿广场一笑》,看介绍原本以为是单纯爱情小说,阅完却重重一击,甚至觉得受到一阵嘲讽。广场一笑,可以猜个大概:男女相视一笑别过,是一个典型的爱情小说的开头。除了小说开头结构有些繁复,其核心应该还是简简单单的爱情小说(对于单身一年的我来说,阅读这类小说总会产生莫名的慰藉感)。期初看得愉快,但随着描写男女主人公生活状态的深入和时空不断地重复和延长。我才发现中了作者的道。我把它当成简单的爱情小说妄图从中找到慰藉感,可笑的很。
先就以最简单粗暴地方式介绍男女主人公(因为作者以一条线索叙述多种可能,我择其最主要的线索来说):男主角是穷困潦倒的法国移民在美国生活格格不入,却乐于幻想。女主角是一个热衷政治或者说是追求民主的典型美国文青,文学是她的兴趣,她也不可避免的沉湎于自己的小说世界。他们第一次见面于美国华盛顿广场,并相视一笑,双方念念不忘,男主角因为自己生活一团乱,在绝境中寻求一个希望,而一位美丽的美国女郎对自己报以微笑,或许能与她有一段妙不可言的恋情可以展开,这足以作为一个支撑的信念。那个女人,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的“可能性”具有职业的敏感,在她眼里,相视一笑,本就故事性十足,她也对这次邂逅充满幻想,开始挪用这段经历丰富自己的小说。多么完美而又落入窠臼的开端。接着,作者在描写男女邂逅之后,相恋之前的生活,并同时大量“剧透”他们相恋后的生活,爱情初期的甜蜜欢歌笑语和各自秉性毕露:女主作为旧英国清教徒的自傲高贵,而男主的自卑落寞,这些又相得益彰各自填补人生经验的空缺。这却给人一种“瞧,爱情过程就这回事,我可了解得很,我只是忠诚于现实记录”的“刻薄”。故事一点点推进,推到他们在广场一笑之后,再次相遇的场面。他们在书店遇见,又是一俗套而令人多巴胺分泌快速的开场。一切推向美满而又老套的故事预想时,作者自己却撕破叙述的表皮,将故事打得四分五裂,“如果,我现在打破我先前的叙述,创造另一种可能:那个不值一提的男主本就不可能与女主相恋,一个更加强势的男性出现,切断了他们在一起的可能,又或者说前面的开端,‘那一笑’也立不住脚,一切只是女主角自己小说的想象,又或者是那个穷男主的意淫。男女广场一笑之后再没下文。”读到这儿,又想起作者可憎而又骄傲的脸。
我在阅读和向别人转述这个故事时,总是用一种唉声叹气的主观情绪去讲述。等我自己发现这一现象时,开始琢磨为什么自己会如此着迷于小说塑造的氛围。
小说给我一种作者“玩弄感情”,对爱情的起承转合的了然于心而不屑一顾在于技巧性。这种技巧性最初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暗店街》,通过切换多个人物视角,时空不断重复和交叉叙述都给人种疏离感,陌生化,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处理方式。特别是你沉浸于作者叙述里,那种宿命感和无力感越发沉重,这就是这种叙述的优势,疏离感,陌生化处理让你陷入不可把握的错觉。
“嘲讽”之所以在读完之后出现,除了小说叙述技艺的处理导致的,更重要的是我的代入感:我和文中的男主内心情感和生活困境存在某种吻合导致我沉浸或者说把自己想象成男主角。自我反省,果真如此,总对于生活任何可能性报以幻想(特别是男女爱情方面),而幻想长久未实现对可能性就越着迷。我和女主也有重合之处,总想打破小说的故事性和现实的刻板性,说得好听叫浪漫主义,不好听就是中二病。你把“邂逅”想得有多美,你自己的急不可耐看得越清楚。现在的一大后遗症在于不相信所谓的“邂逅”,我只是那个陷入某种困境,一无是处的男主,她对于我的好感举动只是我的意淫,我只是那个女主一味追求故事性,一直试图忽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象
更何况在邂逅之后有的是责任,一种承担烂俗拖沓毫无想象力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