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精选点评:
●这是我看过最伟大的书之一,看看我们当今的那个曼城中场核心该如何做吧。
●现下的情势读来,真是本书第一句的巧妙隐喻啊。
●“但是,如果皇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身上,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
●嘲讽技能开得太过以至于没有历史知识的我有的时候搞不清到底马克思是不是真的在黑……总而言之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极尽嘲讽之能事。流氓无产阶级的胜利。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真·历史虚无主义者卡尔马克思。
●说的简直就是民国初年
●很经典的政治分析,但同时也最典型地体现出历史现实与马克思理论之间的裂痕。
●没人觉得今天最该重温的是这一本吗
●太阳底下无新事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一):比喻与讽刺
毫不掩饰自己浓烈的感情。
他把痰吐在革命者的菜汤中,为的是让波拿巴能够把它喝掉。
波拿巴是流氓无产阶级的首领,他只有在这些流氓无 产者身上才能重新找到他自己的个人利益的大量反映,他把这 些由所有各个阶级中淘汰出来的渣滓、残屑和糟粕看作他自己 绝对能够依靠的惟一的阶级,这就是真实的波拿巴,不加掩饰的 波拿巴①。他这个老奸巨猾的痞子,把各国人民的历史生活和他 们所演出的大型政治历史剧,都看作最鄙俗的喜剧,看作专以华 丽的服装、辞藻和姿势掩盖最鄙陋的污秽行为的化装舞会。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二):洋葱蜕变史——论“丑角之王”的胜利
作为课程需要来看的这本书,先开始被马克思的一些措辞无聊到了,感觉有点过时。后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越才发现这位智者的良苦用心,他的叙述是客观而又幽默的,很多评判的话语真的是脍炙人口,可以说很多的预言和现在的生活依旧嵌套。纵观全书,我把它概括为波拿巴“洋葱”的蜕变史,一层一层的剥离他的障碍,最终得到了他的目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三):以选举权的切入了解1848-1851年法国革命
1848年2月革命所建立的临时政府赋予了法国公民普遍的选举权,由此选举产生了国民会议,其中作为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的山岳党在议会具有一定势力;1850年5月31日,秩序党(保皇派)通过议案,对选举权附加以3年居住权(实际上排除了工人阶级的选举权)以对抗该年3年10日国民会议补选再次卷土重来的山岳党,以期垄断议会的控制;而知1851年10月总统波拿巴又宣布恢复1848年普选权,借助民意以对抗议会,如此反复,分别挟民意自重。
但民意何谓?马克思在文中一再提及国民会议所建立并摧毁的一切最终埋葬了自己,所谓的民意,在文中,就是不危及资产阶级统治的一切。
当然,马克思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颇有玩味的问题:1851年法国宪法修改,根据宪法规定,修订案要至少500以上议会出席并3/4以上通过方可。在修订案时,400余人赞同,300余人反对(议员约700名),借此否决了修订案,马克思再次提出一个问题:议会的多数用户总统,而宪法却保护了少数,此时,如何理解少数和多数的关系?总统是否可以借助多数的表决来否认少数?或者直接诉诸民意?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四):此书几乎是马克思思想的总括
诡异得很,在一个据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对真正的马克思都是一无所知的。我需要责备吃瓜群众们太懒散吗?
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像现在所谓(之所以用所谓,是因为我对当代政治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白左”一样强调爱与和平的人,不需要去读大部头的《资本论》,只需要看看这本书就明白了。在1848年革命后法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人,在马克思看来,纷繁复杂的政治口号下,其实都是最最真实的利益所在。
当然,个人可能会有偏好,使得他的行动略微偏离他的利益,但是当我们取一个大范围的人群,就像搜集很多人的相片,然后重叠,我们总是会得出一个“标准像”。这种利益层面的标准像,就是阶级。
然而更诡异的在于,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阶级利益的政党,最终却可能偏离其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中间的原因我还总结不出来(也许是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本质的差异导致的),但是,无疑的,说明资本主义的政治如同经济一样,必定存在一种结构性的缺陷,使得它的癫痫总是不时的发作一次。
《雾月十八》的主要缺点在于,马克思无法在有限的文本里面把政治经济学(请和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开,不是一回事。比如说马克思绝不会认为抽象的所谓公有和他希望的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掌握是一回事。)分析展开。因此某些问题和结论似乎很莫名其妙。比如对波拿巴结局的预言(现在看当然是错的,波拿巴死于外敌而不是内乱)。但是如果懂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会知道,这是基于结构进行的一种推论。真正的波拿巴固然没有被这个结构规定,但是未来难保没有一个“波拿巴”被预言中,因为结构的矛盾是超越具体事件稳定存在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五):读马克思《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
江老师在博里提及准确的说她以前的专业是马列相关的,所以读过许多马克思写的书,说马的文字雄辩之风很是迷人。自己便豆瓣查了下,发现评分很高,许多倒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对之捧高,而确实是欣赏马的文风及视角与眼光,于是自己也买来一读。
感觉通读完这本小书后,心中便模糊的对几个阶级有了明确的认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党,共和党,保皇党,各个阶级间,各个党派间的斗争。
某些党派的懦弱与不明智,放弃了自己的根本,军队的控制权,报刊的口舌之权,导致最终无情的被消灭。经济的角度划分各个阶级的归属,以及其对政权上层建筑的影响。马克思于经济与阶级的视角和讨论给我刷了这块领域的白。了解了社会上各色人的归属与流动,便在以后可以一一对应了,让我又一次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
于政治,于阶级,略过;想起以前的房东是省安全局的。
八卦的了解了下,马克思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在穷困潦倒和政治放逐的环境下度过的。亲人孩子一个个饱尝饥饿贫穷之苦,全家仅靠他微薄的稿费和恩格斯(也不富有,普通职员)的接济而生活。马克思拿的是150年前的德国博士学位,其资本论与凯恩斯的宏观调控、公共基建及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近代经济学的三大支柱(BBC有此三公的纪录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广泛的现实世界中。晚年生活在英国,每天往返大英博物馆。英国在上世纪见证了多少伟大的人物呀,凯恩斯是剑桥三一学院的,哈耶克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
虽然主题不让人产生多少兴趣,但马的视角及雄健的文风,剖析各个阶级间的斗争及深层原因的清醒,这其中还是有让人读下去的冲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