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吸血鬼》是一本由[美] 安妮·赖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一):碎碎念
正在阅读时写下所感所想才是我最真挚的时刻。每次涌起一股悲伤地感情,总想将其表达出来,却常常只是在另外的时刻去回想那种感觉,如同记下梦境必须是在清醒的时候,我用我的拙笔永远无法尽述正当彼时的奇异感觉。
他想着我们所想之事,困扰我们之困扰,迷惘我们之迷惘,追寻我们之追寻,不管几个时代的差别。我为什么存在,必定有什么理由。但这无非是我还活着时候的一种臆测。大约是人的常识之中,总不自主想要索要任何问题的答案。但总要有能值得自己追寻的事物呵。
“你想和我在一起,却不来找我。你有许多问题,却又不问。”我希望一个人能像阿曼达这样对我说,我便不需要费力地去表达了。实在太词穷。但是我真的好喜欢莱斯特,傲慢的莱斯特,或者后来痛苦得让人感觉那么单纯的莱斯特。不排除是因为我先看了电影喜欢美丽的男子的关系。此时我还不太能理解路易对莱斯特的感情。那么希望莱斯特和阿曼达融为一体,这样便可以没有矛盾地不认同路易了。
路易虽然变成了吸血鬼,但他从来没有停止作为人的思考,而他的思考正如我们人类所思考的一样。“恶,随时随地可见,善却很难有立锥之地。”路易觉得自己是被诅咒的,在善与恶之间被诅咒的他,带着人性去做魔鬼的勾当,携着善心去做”恶“事,他向阿曼德发问自己究竟是不是撒旦的孩子,他是得不到答案的,因为所有大部分吸血鬼都是依靠本能生存,而路易一直在本能与人性之间徘徊,可他本身却已经不是人类了。
quot;我们生命的伟大历险。如果你能够活到世界末日,那死又意味着什么呢?而且除了表现为一个词组之外,谁又知道究竟世界末日是什么?因为谁又知道世界本身是什么?我已经活了两个世纪了,看见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碎,而我永远年轻也永远古老,不再拥有任何幻想,一分一秒地活着,想一座银钟在空虚里滴答滴答地走着,装扮过的面孔,精雕细刻的指针没人看见,面前也没有任何人可看,被一种不是光的光照着,就像创造光之前上帝凭借其创造出世界的那种光。滴答滴答,如钟表一样准确,在一间像宇宙一样巨大的房间里。"
这就是路易作为一个存有人性的吸血鬼存活到现在的写照,拥有不老的身体,与天地同寿,经历了几个世纪,麻木了爱恨冷暖,目睹化为灰烬的克劳迪娅,告别羸弱无助的莱斯特,就如同成为吸血鬼之后向生前的家人告别一样,他们也是吸血鬼路易的家人,当然也包括曾经深爱路易的阿曼德,当他们都从路易身边消去的时候,独自一人的他还会思考什么,还会陷入什么矛盾。随着时间逝去,世纪前的过往变成回忆,吸血鬼之间的爱与恨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心底,留下的也只有既古老又年轻的路易那无限的唏嘘。路易讲完故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释怀的,缓缓地合上了书。
在谈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谈《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我的吸血鬼文学启蒙读物就是《暮光之城》,那时还在读高中,醉心于《暮光》中的爱德华和贝拉的浪漫爱情。它打开了我对于吸血鬼文化的大门。直到后来接触到吸血鬼编年史作家安妮赖斯以及吸血鬼文学开山之作《吸血鬼伯爵德古拉》的作者布莱姆·斯托克,我才发现《暮光之城》其实就是披着吸血鬼外衣的烂俗言情小说。不过,谁的青春不矫情,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那个会因爱德华和贝拉之间的纯真爱情而感动的自己。
看了那么多吸血鬼文学以及吸血鬼电影后,我对“吸血鬼”这种西方独有的文化有了新的见解。它应该是承载着西方艺术以及历史的产物,它是暗夜里散发着迷人气息的幽灵,也是人性对于欲望的投射。如果一本吸血鬼小说以上三样都未有,那么这本书不看也罢。而《夜访吸血鬼》恰好三样都满足,它也是所有吸血鬼小说中我最爱的一本。而男主之一“莱斯特”也是所有吸血鬼中我最爱的一个。
《夜访》写的是吸血鬼的寻根之旅,却更像是在写人性。活在社会的边缘,找不到归属感,暗自生存在黑夜里,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男主角“路易”挣扎在善良和罪恶之间,他身体中残留的人性抵抗着自己对于鲜血的渴望。灵魂的救赎是他一生的渴望,而他对小吸血鬼克劳迪娅的爱也许是最好的解药。他们像父女,也像情人,拥抱着彼此在黑夜里苟延残喘,一起追寻根源。我想当他看见克劳迪娅在阳光下化为灰烬的那一刻,他的心连同他的灵魂就已经彻底地死去了。
而另一个吸血鬼“莱斯特”却很懂得享受吸血鬼本性,他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衣着考究,举止优雅,爱好文学戏剧。沉迷吸人鲜血的快感,深谙玩弄猎物之道。相比路易,他才是一个称职的吸血鬼。只是莱斯特这个人物在《夜访》这本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的小说中被妖魔化了。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莱斯特这个人物,不妨去看看吸血鬼编年史的第二部《吸血鬼莱斯特》。
《夜访》更是一部历史变迁之作,几百年的光阴变换,新奥尔良这种城市的变化不言而喻,书中对于新奥尔良的环境描写细致入微,令人好似身临其中。而对于巴黎更是描绘出了一副油画般的精美质感。历史为吸血鬼这个特殊的种群撒下了一层金粉,让他们散发出世间特有的迷人光泽。即独立于世界之外,又置身于世界之中。
你们是暗夜里散发出迷人气息的幽灵,引诱着我走向你们那青春不老的面庞。当十二点的钟声再次把你们唤醒,请你们带我去那肮脏的世界里。
《夜访吸血鬼》读后感(四):死的会是谁
与我们急着赶着投胎轮回故事不同,吸血鬼另辟蹊径,干脆舍了轮回,只要永生,然而最狠的报复也在这里,致命的孤独永远行随影随,逃不了,解不脱。歌里说“看爱过的人一一告别,做过的梦一一凋谢”“满怀忧伤却流不出泪”“只留下我独自残喘千年”。
人是群居的动物,也是孤独的,因为有了思想,孤独便有了依仗,看看这世界,谁有了解你,你有真正了解过谁。
行尸走肉混吃等死又有多少人躺枪。
路易的孤独是无助的。相对于莱斯特的不屑和直接,克劳迪娅的本能,路易从选择的刹那就知道错了。委身与这个嗜血的种族,路易努力保留着人性中仅存的善良,为此莱斯特无数次嘲笑他,却也无数次靠近他。人性残留的善良像一团火吸引着他人的靠近,来汲取温暖。而路易自己则在一次次碰壁之后,一点点退守之后,最终淹没在无尽的黑暗之中,活而无望,死亦不甘。
路易痛恨莱斯特的欺骗却不想杀他,对于克劳迪娅的需求却因心思的不同而湮灭。对阿曼德始终是殊途殊途路。
在书中,长生的鬼独自踟蹰在熙攘闹市,昼伏夜出,孑孓一身。长生的代价是将灵魂交给撒旦,没灵魂的人和有灵魂的鬼同样“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不再有道德束缚时,却发觉连鬼也做不了。打破既定规则的后果不是每一个生灵可以承受。
“忙着生或忙着死”对吸血鬼来说成了一种闲,致命的闲,无孔不入的闲。
最初的路易还抱着一丝幻觉,急切的寻求同类,寻找始源,急切的为嗜血的物种找一种开脱,或找一个解决方案。这一行为如同人类锲而不舍的追寻祖先一样,渴求着答案又否定着自身。这样一种自相矛盾却更能激起寻找的愿望,只是血族的历史短暂而空洞,除却杀戮或者本身只剩杀戮这样的本能,这个物种毫无希望,对于这样的认知,路易彻底幻灭。
“我用吸血鬼的方式饮尽了这世界的美丽”
Louis: We belong to hell.
有一场戏,路易和克劳迪娅在吸血鬼剧场看戏。戏里戏外好像一下子模糊掉了。只看着各种癫狂,杀人的鬼装成人的模样演的比人还真,孤苦无助的少女人类眼睁睁的被吞噬,而无动于衷的人类看客却叫着好鼓着掌。路易的动容,克劳迪娅的冷漠,阿曼德的导演和操纵……一场戏,说尽了人性。水晶鞋与玫瑰花,阴谋与爱情。
写的是鬼,说的还是人,人性的贪婪和永不满足的欲望,人性里无穷无尽的不被理解和误读,人性里不为他人所知的另一面,人性中时刻压抑的残暴和杀戮。
安妮的吸血鬼系列,我最喜欢《吸血鬼莱斯特》,但是只有《夜访》最出色,作者在序言上说,她所写的是现代都市里边缘人的孤独,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又感觉异类的疏离和对未来的迷茫。书成以后,其实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