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3 02: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100字

  《塞耳彭自然史》是一本由[英] 吉尔伯特·怀特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耳彭自然史》精选点评: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又及,家燕在霜雪中露头了。/ 可爱的格物者,迷人的译笔。欲称之为英国小品,而实有不同于我之小品者。

  ●对自然博物知识了解得太少,导致很多地方看不太懂。但是作为一本科学小品文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20171010 很不好意思,我不喜欢这样的翻译。

  ●英国最可爱的乡村——塞耳彭

  ●周作人很喜歡的書。譯得很好,不失中國文字的空靈優雅,只是不知是否忠實於原文。

  ●超级有意思的一本书!但由于对大自然了解得太少,有些地方不太看得懂,也不太记得住,有时间要再看一遍!

  ●这是一部偏自然科学性的书信集,作者怀特骨子里还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那种对自然巨大的好奇心推动他孜孜不倦地去观察,去探求,就如书中所言:“只要好奇心不灭,新鲜事就少不了。”《塞耳彭自然史》,初读新鲜,久了就难免疲倦,过一段时间重新拾起,渐臻佳境,就越读越有趣味。 读完本书,深感怀特作为一个博物学家的幸福,也许塞耳彭只是一个乡间的小村庄,但对于他来说却是可以不懈探索的辽阔世界,从禽鸟到虫类,再到植物、天气……如此细致、兴味盎然的观察、记录,这样的人生称得上是幸福的一生。

  ●非常易读有趣的科学小品,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且能学到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上N年后,竟仍可以保持对这个地方的新鲜感,源源不断地做着新鲜的观察,并记录在册,这一点是本书让我惊艳的地方。想着自己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早已被环境的熟悉所蒙蔽,五官也已收缩。当然,这种对环境的观察和记录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博物学基础之上的,比如对各种鸟的辨识、对各种植物的辨识。但是,作者对狩猎的喜好和对动物好奇到解剖的做法,还是不太喜欢的。。。学习他对自然的好奇和敏感,谈不上做科学研究,只为保持五官的活跃和灵敏。

  ●乡间散文集,缪哲的文字也很好~~~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一):读了几章

  一本无心写成的杰作。作者写作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信件会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他只是在和远方的朋友写信,讨论一些鸟类和自然的问题。他写的很自然,很率性,因此让本书拥有了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的美。这样的书确实是上帝的恩赐,而作者,正是一位牧师。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二):接龙一种

  吉尔伯特-怀特(1720-1793)原注:中国话中的“狗”的发音,在欧洲人听来,略为quihloh。

  福斯特补注:也许是中国人在戏弄查尔斯-埃迪(即对怀特讲这事的人),因为quihloh是洋鬼子的意思。

  缪哲译注:大概粤语的发音如此,对外国人说狗在汉文中作“鬼子”,可谓“谑而虐矣”。

  莫须有小姐读注:quihloh当为粤语中“鬼佬”的发音,以称呼外国人。由此看来,该词在18世纪就已出现。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三):尊敬自然

  《塞耳彭自然史》吉尔伯特·怀特,缪哲译,花城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不知道为什么多年以来不再版,可能大家认为是无用的闲书吧。书前有周作人先生对此书(英文版)的序言(经译者缪哲与周作人先生后人协商而特别加入)。本书主要描写18世纪塞耳彭地区的各类植物、动物、及昆虫,对气候也有诸多描写,对于现代人而言,有如此翔实的观察记录是颇为难得的,许多不知名的动物植物跃然纸上,让读者无比向往那个时代,一草一木,一动一静,随着鸟儿们的律动,达到了自然的空灵与自在,对自然的了解才能对自然以敬畏,了解自然才能了解人类自身。不似当下由于人类过度开发,科技的飞速发达,导致物种消亡;给自然以蔑视,自然便悄悄地给予你承重的打击,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本书以怀特写给两位好友的信为结集,共计百来封,均有时间记载,后期因为出书略有局部改动。据记载本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编著起到一定的作用,所谓难得,从这里可见一斑。希望哪个出版社可以再此出版,二手货现在都好贵。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四):我们共同的家乡

  他喜欢水车轮的吱吱声,

  他喜欢驻足歌唱的画眉,

  他喜欢嗡嗡的蝇子

  飞舞于他的桃树间;

  他爱看落日的余晖

  返照于爬满长春藤的果园的墙,

  或歇一霎神,谛听远方的

  榉树林的布谷声。

  这是达斯廷·道伯逊的诗,它们勾勒出18世纪绅士们的生活。而这几句诗,用来描述《塞耳彭自然史》一书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的生活,颇为妥贴。格兰特·艾伦如是想象怀特的生活场景:“想透彻地理解《塞耳彭的自然史》,就应该去一趟塞耳彭,那里你会见一所老房子,临村子的主街而立,安静,不张狂,就是在这里面,怀特做出了他不朽的观察,在平静中,写下了他不朽的信……留着前窗的,固是一条在街,布满了18世纪的家居建筑,而你打开后窗看,则是一片阔大的花园与草地,上面佳木成阴(有一些一定是怀特亲手所植的),一溜慢坡伸向了垂林,那位恬淡的奥利尔学院评议员,法灵顿的副牧师,当年可能就在这里,终日坐一只粗陋的椅子,观察那些不速而来的鸟兽的。”

  怀特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地域写作者”,或“自然文学大师”,他生于1720年,1775年年,也就是35岁时归隐于自己的故乡塞耳彭,过着有教养的绅士生活。在塞耳彭,怀特观察留鸟候鸟、兽类、昆虫、两栖动物、植物、天气、土壤等等,以信札的方式写作下来,便成为他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塞耳彭古物古事记》、《塞耳彭植物》等。怀特不是当文学作品来写作,但他的文笔却不逊于一流的散文家,连周作人都称赞过他描写的传神;怀特也不是当自然科学来研究,但他的著作却有着科学的严谨精神与超越于前人的发现;将法布尔般的观察精神、美国自然文学般的情怀、宗教徒的思考融为一体,成就了怀特的伟大。

  科学家们致力于自然真相的揭秘,但却缺少了一股人文精神,作家们精道于描写与叙述,但许多人却不认识身边的生活与事物,怀特不同,他用数十年时间一点点地认识自己村庄的事物,历史、地理、气候、生物……在芸芸写作者中,又有几人有此“地域精神”?认识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却又更为困难,认识自己就成了哲学家,认识身边的事物,就成了博物学家。我们不缺作家与科学家,但我们缺少哲学家与博物学家。至于我,一个写作者,一个研究者,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是返回我黔南的故乡甲乙村,用一整年的时间去观察那个高原村庄的一切:气候、植物、动物、建筑、民俗……也许你去考察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容易,但真要去考察自己的家乡,却是如此的困难:从心理到准备。但是,作为一个热爱自然文学的地域写作倡导者,这件事,迟早会去完成。

  如果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每一个写作者,都写一部关于自己家乡的著作,那么,这世界就更为丰富与有趣,我们就可以“活在不同的故乡”。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消灭了多少故乡,而我们的镜头,我们的笔,留下的故乡的资料与情怀,却是如此的稀少。故乡正在消失,故乡的事物与面貌正在淡忘,最终,我们会成为无家可归者,甚至不知道“家园”一词含义的荒漠上的流浪者。

  1793年,怀特去世,但他的著作直接影响了达尔文的研究,1996年,美国OUTSIDE杂志评选出“改变世界的10本书”(从生态的角度),《塞耳彭自然史》名列榜中。而塞耳彭,也成了自然爱好者们的朝圣之地——我们共同的一个家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