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然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13 00:28: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然史的读后感大全

  《自然史》是一本由(法) 布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史》精选点评:

  ●达尔文: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 布封《论风格》:风格乃是人本身。

  ●这本是译者选编的版本,包含动物史、人类史和世界史中译者认为比较精彩的部分,还有一篇布封成为法兰西学术院的不朽者时发表的演讲,也就是《论风格》,还有一篇别人在他晚年时进行拜访的回忆。相比之下,布封的风格与米什莱有点像,都是以优美的散文形式进行科学或历史的创作。布封通过优美的文笔缓缓叙述动植物人类的差异人类个体的生命阶段以及地球的形成过程,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卷逐渐展开在读者的视野。后面应该找时间把米什莱的《虫》《鸟》《山》《海》看一下。 关于人类个体的生命阶段,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另一版本的人生的智慧,从如何抚养新生儿到如何面对自己的衰老,都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十八世纪已经这么了不起了。 大部分的痛苦都是虚幻的。 伯劳是个迷你斗士

  ●按今天来看,布封还真像民科

  ●没有传说的那么好看

  ●以一种不是特别科学的角度去解读自然的历史。我是为了他和好基友的……才看的= =

  ●对死亡的见解很新奇//睡眠和新生命的关联

  ●这样形容树懒:是相貌最丑陋的动物,它们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失败品,向我们展示了动物的瑕疵。~~我就是忍不住的笑了

  ●布封妈妈的育儿经,可惜只是理论。

  ●马上买

  《自然史》读后感(一):被轻视的?

  还在读,觉得作者多少有点自大情结。这一个没有在中学课本里露过脸的科学家,是不是被我们轻视了?恐怕是因为他只是一个“博物学家”,创见太少吧。

  论人的几篇挺能长见识的。从动物身体结构什么的分析人,蛮新鲜的。不过反倒觉得附录里的《论风格》是最好的一篇。

  还有封面实在很好看~

  《自然史》读后感(二):科学性的思想

  自己的见解之一,想要学习知识,多多的上些课,写一些笔记,把想要学的方面的大致框架弄明白。

  然后知道框架的模样,里面有哪些方面,自己更倾向于哪个方面,从那点出发,了解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之间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再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的细节之间的关联与逻辑,当这些都了解了之后,就学会了一方面的知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学习,有足够的记忆力和逻辑能力就够了。

  以上所表达的在于,自己始终任何对于经典的阅读,其实不会比系统的学习一门学科给人带来更多科学的见解,带来的更多的只是一种逻辑能力。于是自己不太在意这本书是否是一系列的,他的知识体系必然不会比现代人总结过的更加于自己有用,在科学性以及是否正确的方面。

  而自己更惊叹于的事情是,这些伟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可以从一个生物的构造思考到浩瀚星空,从地貌的变化思考到人性的变化,从左到右,从表及里,这是他每一本书籍都可以表达出来的思想。并非全部阅读完才能看到那样的光辉,也并非全部阅读完所以你比别人更加了解这个人,学到的更多。

  一如毛选,许多哲学性的思想自己都理解不来,因为没有任何的经历去对比。但却总能在经历之后看到那些优秀之处,那些伟人之所以为伟人的原因。

  据说布封特别瞧不起卢梭,为人处世也十分的随意,只有在谈论自己的领域时才有那种令人倾佩的见解。我想这也是他可以做到令人羡慕的将文学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因,在原来的生活上便将严肃与幽默统一在了一致。

  我想那些经典最伟大的地方便在这里,透过时间传达一种无人可以质疑的思考方式与逻辑,令你可以透过这个复杂的社会看到真实的本质,指导自己的人生。

  《自然史》读后感(三):《自然史》和布封的忠告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金 涛

  在法国文化史上,钟情于自然的大千世界似乎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许多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以毕生精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著名的来自民间的《列那狐的故事》到拉封丹的寓言诗,从布封的《自然史》到法布尔的《昆虫记》,如果进一步延伸到美术绘画领域,诸如塞尚、莫奈、高更笔下的花卉、植物及大量风景画,几乎都渗透着浓浓的崇尚自然和人文情怀的理念。这种以诗歌、童话、散文和艺术的手法去讴歌大自然的作品,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也以高超的文学性和艺术表现力给后世以深远影响。

  布封(1707~1788),法国著名博物学家,26岁入法兰西科学院,1739年任皇家植物园及御书房的总管,1753年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以50年的不懈努力,全力搜集全世界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网罗博物学的人才,兴建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同时以毕生精力撰写一部包含人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和矿物的大部头著作,这就是36卷的《自然史》,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涵盖地球形成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矿物史等领域的博物志。

  我所见到的国内译本虽然是节译本(《自然史》,布封著,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篇幅不大,但是精选了原著中的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和方法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章节,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窥豹一斑,对于了解布封的思想及科学观念、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还是很有帮助的。该书收有翻译家郭宏安题为《科学与诗的融合》的序,他指出:“如果说布封的《自然史》在科学性上多少已经过时,它在文学性上却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风格的壮丽、典雅和雄伟,还有它的细腻而富于人性的描绘,特别是一幅幅洋溢着诗意而又细致入微的动物肖像。”

  布封的《自然史》涉及18世纪自然科学的广博领域。我们今天阅读这部200年前的著作,仍然可以从书中透露的细节,从字里行间,体会当时的科学家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发现,而激起的探索热情和难以抑制的喜悦,也包括对于尚未探明的自然现象的困惑。比如,布封经营了一座炼铁厂,在离布封炼铁厂不太远的露天铁矿,岩层中发现大量完整或破碎的菊石、箭石的化石。这些海洋生物的物种如今已经灭绝,而这种化石的大量发现,意味着地球海陆变迁的历史,也提供了地球气候变化的证据,由此,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对物种起源和地球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还提到:“当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的时候,他们确实感到那儿的一切都是新颖的,四足兽、鸟、鱼、昆虫、植物等全都是不认识的,全都是与人们在那之前所见到的不一样。”于是对新物种的命名,成了生物学家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些真实的记录,为人们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提供了鲜为人知的史料。

  1777年,法国政府给布封建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对布封的崇高评价。他一生热情地赞美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也对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倍加称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的进取精神。也正是在1777年,他在《老年人的幸福》一文中对步入暮年的老年人提出忠告,他说:“有些老年人常回忆过去,徒生悲伤、遗憾,可我却恰恰相反,我让回忆充满快乐,让一些愉快的情景、宝贵的形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使我高兴愉悦。因为这些形象非常地温馨,非常地纯洁,只会给心灵带来一种美好的回忆。”他还说:“只有那些成天想到死之将至的脆弱的人才会感到离死不远了。若想让思想变得坚强,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近并关注让我们赏心悦目的所有一切,并且要远离所有让我们不悦的一切,对之鄙夷不屑,特别是对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伤心的事情,为此,要经常地看到事情的真实面貌。”他说得多么好啊!真正是智者之言。这年布封70岁。

  《自然史》读后感(四):《自然史》300年“风韵犹存”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杨新美

  这本流传几个世纪的《自然史》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文学价值于一身的经典作品,在人文社科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自然科学和文学的经典,《自然史》自然成为了“译林人文精选”中法国社科经典的代表书目之一。

  “《自然史》的出版,是源于‘译林人文精选’丛书的建设。”《自然史》一书责编江蕾介绍说。近日,继品牌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后,译林出版社在人文社科出版领域又有开拓,推出一套全新的“译林人文精选”。该系列将收罗西方人文社科的经典著作,以“精品选目,精品译本”为准则,考量作者影响力及作品一流的文化价值,依据国外权威版本,力邀优秀学者和翻译家全新翻译,以新视角、新观念启发读者的深层思考,并增加了背景、关键词注解及特色附录等,力求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呈现出经典著作更为丰富的层次。法国作家布封的经典著作《自然史》则成为其中的代表作。

  36卷的精髓本

  《自然史》原著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花费40年时间写就的长达36卷的皇皇巨制。布封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了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鉴于图书规模和时间效益的考虑,译林出版社此次出版的《自然史》则是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等篇章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将其依写作的年代进行编排。江蕾说:“如此,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其结构风貌。”

  法国版的《自然史》选本有两类,一类是综合选本,一类侧重不同主题,如《鸟》、《动物》等。毋庸置疑的是,一部36卷的著作浓缩成一本16万字的小书,挑选合适的选本和内容成为了一个难题。选择内容时,参考了不同选本并从中选取重复出现的内容,例如论人、论动物的部分,以保证最重要的信息能够出现在译本中。

  此外,《自然史》书末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1753年布封入选法兰西学院时的演讲词——《论风格》,另一篇是埃罗•德•塞歇尔的《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其中《论风格》至今仍被看做是关于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章,文中讨论了“风格”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而《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一文则是在法国学者们研究布封时常被提及的一篇文章,记录了现实生活中布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怪诞的生活习性,既揭示了布封在科学和文学领域的超人天赋,又坦言其弱点和缺陷。江蕾相信,这两篇文章有助于读者了解布封的创作理念,能帮助读者们更全面地认识布封这位伟大人物的独到思想、怪诞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

  想充分呈现出布封文字的风格,就需要一位在文学翻译上具有高超的造诣和丰富经验的译者,因此译林出版社邀请了文学翻译著述丰富的国际关系学院法文系教授陈筱卿。据江蕾介绍,在全书的翻译过程中,陈筱卿坚持手写译文,由于缺少专业背景知识,书中专业的科学术语给翻译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因此,陈筱卿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交付的译稿上可见多次修改的痕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郭宏安说,热爱科学的人可以在阅读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喜欢文学的人可以在欣赏中得到科学的熏陶。其实,布封的科学观念并不重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辨别真伪,这毕竟是一本300多年前的著作。在我国,出版这样一本书也是恰逢其时,一方面可以了解启蒙运动时的人们是怎样理解自然界的,另一方面可以认识到一本自然科学的著作可以写得多么情趣盎然。

  “译介《自然史》的目的就在于与读者分享17世纪布封先生在博物研究方面的成就,通过阅读一篇篇优美的科学作品,培养读者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对布封治学精神的介绍,培养青年读者勤奋、严谨的科学精神。”江蕾说。

  伟人光环下的怪诞

  布封,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尔,1707年生于法国勃艮第省第戎附近的蒙巴尔镇。他从小受教会学校的教育,可很早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在昂热尔学习了医学、数学和物理。布封在20岁时就先于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定理,但是没人相信。不到27岁,他就成为了法兰西科学院机械部的助理研究员。他建了一个苗圃,为法国的大路提供树木;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博物学者海尔斯的著作《植物生理与空气分析》和牛顿的《微积分术》。在此期间,他还研究鞣皮,甚至还建立了一座炼铁厂,为国王的军队铸造大炮。1739年,他转为法兰西科学院数学部的副研究员,同年7月被任命为“王家植物园及书房”的总管,此后近50年的工作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博物学家的崇高声誉。

  1748年,布封在《学者报》上公布了写作一部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的《自然史》的计划和纲要。从次年开始往后的40年里,布封写出了长达36卷的《自然史》。《自然史》的头三册书一出版,立即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很快各国都有了译本……

  上述这个“布封”大概是在百度百科里个人简介就能看到的,而在《自然史》中《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布封。1785年9月,年轻的贵族埃罗•德•塞歇尔拜访了当时已是年逾古稀的布封,记录下了布封为了科学和写作孜孜不倦,记录了他怪诞的个性。

  布封总是说自己在工作室度过了50年。从年轻时开始,即使是凌晨两点才从巴黎返回蒙巴尔,但清晨五点,一定会有仆人摇醒他,即使会受到布封的斥责。每天他一直要工作到晚上九点,然后便去睡了。从不吃晚饭,也每天只允许他儿子见他一分钟。这就是他50年间的生活。

  年近八旬的布封依旧矍铄、高贵而平静。虽然刚度过了16个没有合眼的夜晚,虽然仍忍受着闻所未闻的病痛,却精神抖擞。他的记忆力超群,他总是将自己所写的东西熟记于心里,大段大段地背诵自己的作品。让人意外的是,布封的癖好之一是烫头发。每天早晨和晚饭前都让人替他用卷发纸卷发,“卷了五条波浪形的小花卷,在后面扎上,垂在背部中间”。令人咂舌的是这位伟人“有时还喜欢嚼舌,每天起码都要说上一个小时。他在梳洗打扮的时候,就让他的假发师和他的仆人们向他叙述在蒙巴尔城所发生的一切以及他家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

  布封,曾经在我们的眼里是头罩光环的伟人;而今,我们也看到他的平凡,他的怪诞……

  风格的力量,文字“风韵犹存”

  卢梭曾拜访布封,并亲吻他的门槛,说:“他有本世纪最美的文笔。”

  19世纪的德国作家格里姆说:“如果《自然史》的体系在不同的读者看来还不是同样稳固,我们至少要承认这部作品是最卓越的小说之一,最优美的诗歌之一,这是哲学从来不敢想象的。”

  而今,布封的书已经走过了300多年,可是他的文字在人们眼中依旧是“风韵犹存”。而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还能看到这位300多年前的伟人笔下描绘的动物,《松鼠》、《夜莺》、《马》等文章。郭宏安在序言里表示:“这就是风格的力量,布封的观察可能已经过时,但是他的描绘亘久不变,他的文字更令人百读不厌。”

  “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郭宏安说,自己从未见过描绘天鹅在水上优游滑行的样子能描绘得如此传神。

  郭宏安最喜欢的是布封对动物的描写和对人的论述:“他描写动物往往是形体、面貌、行为入手,通过文学的手法突显出它们的特征,对驯养的和野生的动物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对马的描写就极具特色:既有科学的观察,又有对马的赞美,还有各种马的培养过程,可以说是科学与美的结合。可惜选文只是其部分,而其全貌无由得见。”江蕾说,布封的文字,风格上壮丽、典雅和雄伟,描绘细腻而富于人性,且通俗易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其观察的细致入微。

  布封这位博物学家如何将那些艰深晦涩的知识描述得如此生动?郭宏安说,布封有一个习惯,就是高声朗读手稿,如果朗读能够不间断地进行的话,他就认为这段文章写得很好,可以继续下去。诗人与学者的结合,在他的身上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程度。在《拜访布封》一文中,塞歇尔揭露了布封的秘诀:“他把文笔的主要注意力放在思想的精确性和连贯性上,然而,如同他在法兰西学院接纳他为院士的精彩的演讲词中所推荐的那样,他尽力地用最普通的术语去命名事物,随后才是绝不能忽视的协调性,但是,这种协调性应该是文笔最后关注的一点。”

  郭宏安说:“今天,我们把历史看做一种科学,对于把历史和艺术混在一处的看法当然是一大进步,但是从历史中完全剔除文学的因素,未尝不使历史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然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