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联想的七年》是一本由李方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联想的七年》精选点评:
●职场成长
●联想本来就是这样,只不过让大家光看光鲜的一面而已
●技术性太强了,看不懂。。。
●贸工路和技工路 到底该选哪个呢
●比较具有批判性的一本书,帮助我了解联想
●老太太唠嗑型写法,出版社出书之前也不知道编辑一下。
●干货,难得,企业高管的思考,不避讳很多东西。2004年的书,内容依然值得思考。名不副实,唯上唯利不唯实。联想与华为,柳传志与任正非。
《我在联想的七年》读后感(一):联想的文化
联想是个很厉害的公司。
早在小学,还是识字学算法的时候,我就做过“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那种题目。小学六年级家里终于有了一台联想的液晶显示器的电脑,到现在还是家里的老古董。到了大学变身商科女,接触到了更多“休克鱼”这类的联想文化。
书集中笔墨在创新和高科技,还有贸工技,技工贸。闲的时候不妨看看。
《我在联想的七年》读后感(二):联想缺什么?
读完这本书,至少印证了我几个想法。
1,联想始终没有找到如何去做技术公司的正确路线,至今或者以后若干年也只能是个销售公司。
2,联想的企业文化是“唯上”,这种类似于国企的文化是很危险的,它扼杀了联想最缺的创新精神。
3,在目前的领导体系下,也许再过10年也不会达到现在三星的高度。
4,闪联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不知道联想是否一直坚持投入下去。
以下为引用作者的原文:
联想的文化与基因注定了联想只能定位在制造型企业这个层面上,不可能上升为技术型企业或者服务性企业。除非联想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而联想目前从高层到中层多不具备这种意识,即便改也是凶多吉少。
对照这些真正的高瞻远瞩公司,联想的管理者们应该感到羞愧。从联想20年前起步,先想到的是如何赚钱,做大后想到的是脸面,而不是对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真正感兴趣,就像科学家的真正兴趣是探索真理,成名成家不过是副产品。联想高层管理者在骨子里缺乏这种精神。
《我在联想的七年》读后感(三):最近读了这本书 揭示了一些中国企业的特征
这几天晚上的睡觉前读读这本书
读之余便不由自主地将过去对联想的认识相印证,或者对难以为人知的中国新一代高速发展的企业做一番思考
1 联想的成功也是一步步迈过来的,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早期联想人的创业,还有一直贯彻始终的奋搏精神,姑且不论这些的作为有何样的效果,但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偏安于内地的人一些震撼,引领中国IT业发展的企业,是这样成长起来的;2 第一点也许是废话,但是想总结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铬印上了一些中国固有的弊端体制的特征,这些弊端使得中国的企业在成长的时候难免会交上更多的一些学费,这些学费其实可以通过对于外界发展的道理的教训的吸取来避免,但是还是犯了,一步失,则全盘都缓一个步骤;3 这本书早于几年前出版,而今联想已经将IBM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成功地扭亏为盈并且将自己变成一个总部在美国的公司,中国人自己的跨国企业,能从早期的一个计算机所的下属企业成长为今天的中国的跨国企业,我想这值得每一个人骄傲!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尤其是以今天的现实来印证昨天的历史,以作者一个资深联想人的亲历来看待今天联想取得的成绩,抚然于自己,相信会有一番启示的!
《我在联想的七年》读后感(四):让自己活得明白——用非主流视角“镜”观联想之变
也许,我们看了太多的宝典、大全、指南……也常常被舶来的故事和煞有介事的案例解析所诱导,其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在身边,可能就是你曾经经历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如果对这些,你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用多元的视角解读,那么你将有不一样的收获。这里只是以联想为核心案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联想的意义在于他是个“一滴水的江湖”。
对于联想而言,正确的认知要比无知的吹捧和无畏的批判更具有意义。
《我在联想的七年》读后感(五):我对联想的感觉。。。联想就是一卖白菜的。
说起来,最早认识联想,就是因为看见电视上面有个“人类失去联想,将会怎样”这广告知道的。
再后来在西安的电脑一条街,现在已经被拆除科贸c座(以前也就那一个最早的电脑专业市场)上面突立一块联想公司的蓝底白字的大广告牌。与之呼应的就是方正公司的广告牌。
那算起来至少是1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好像还没特别注重产品广告,各个电脑公司也就是做企业形象宣传。当年那好像什么CI、VI都还没导入。大家也就是把公司名字摆出来。
恰好本书作者也就是在这个年代到联想的。那个时代是联想电脑叱诧中国pc市场的黄金年代。基本每天都能看见联想的电脑被三轮车送来送去。
这个仅仅是表面的认识。觉得这公司还真牛啊!~!~
后来在01年,因为公司的业务合作与联想有了直接的接触。也认识了很多联想的朋友。慢慢也就发现了联想的各种不同。
有一年,西安市政府专门请联通的柳传志老先生到西安给西安的政府人员做有关联想10年的发展历程演讲。也就因此知道了一些联想的基本策略:1、对员工要扶上马,再送一程。
2、对新东西要先踏上一只脚试试,等踩稳了,再迈后面的脚。
3、所有问题都放到桌面上说。
4、搭班子,定战略。。。。(这个好像大家都知道了)
还有联想香港上市的一些情况,等等。
时间过的久,也就大概还能想到就这样的几条。
从这里有关先用一只脚试验的说法与这本书对应的就明显的看出来,联想的战略思想是我不做先烈,我一定要生存。对是市场上不明确的东西,我坚决不做。这个思路在过去联想发展的初期,应该很好的控制了风险,降低了公司运营和操作的失误。
有利也就有弊。我觉得联想失去的就是自己的冒险精神。
这书中说的所谓技术方面的发展、决策,都仅仅是冒险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反应。不敢冒险,不敢创新,这个就是联想的问题。
再有当年联想内部所有的员工都加班,都是为所谓季末考核费劲。外部当年那些分销商所关心的问题,反应给联想,仅仅也就是反应,基本没多少人重视。
有一件事情是让我对联想的企业文化特别有感受的:
在02年一次经销商大会中,我也有幸与陕西各个地方的经销商一块被邀请到联想参加。大家所关心的肯定是怎么做价保,怎么把售后做好,怎么让联想给最低优惠价。那所谓的网络会议折腾了半天,最后好像也没什么大的情况,经销商反应的很多问题,也没得到解决。并且当年开会前,联想的客户经理专门叮嘱我们,别说过头的话,别给领导难堪。等等
当年反应最厉害的是华东和华南的经销商,直接在网络质问当时的市场部经理:这把款打了,货还没到,路上出事情了。联想自己降价了,价保天数没办法给我算啊。等等。。。。
我们这些人在电脑上看到后都是在想:这哥们以后会不会受特别照顾。呵呵,不仅仅是联想,中国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毛病。会上不准说有关实质的问题。有问题,下来慢慢商量。
我和一个当时算联想比较大的经销商的市场总监聊过这个问题,就是联想现在的情况是:上情下达,绝对没问题。那下情如果上报,那就有麻烦了。 中国市场这么大,每个区域情况不同,每个领导对市场的把握都有限度,那是从全局看问题,还是从本位看问题呢??当年dell已经紧追联想了,联想当时对dell特别关注。
我觉得联想一直就是全体只看能出多少货,从来没时间,没精力考虑其他问题。这个就是书中提到的,从内部的角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
并且员工不是没想法,而是那有想法的人没办法呆。我的很多在联想的朋友,现在都出来了,联想真的成培训学校了。
联想就算收入达到那500强的范围了,那还是一个卖pc的公司!!联想就是一卖白菜的!~!~
联想就从来没想过,怎么成为一个高技术研发的公司。
现在中国的pc厂家那个不是卖白菜的,所有的种子,化肥,品种都是人家国外核心厂家做好了??大不了就是中国pc厂家把包装换换,把有些配置变变。还能有什么呢??
看了这本书,我更理解现在联想的问题,不仅仅是联想的问题,而是中国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这个书中有些观点,作者没继续激烈的论述,呵呵,这个我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作者那欲言又止的难受,与联想现在高层的腹背受敌相比,到底那个更痛?
难道明知道有错误,还一定要用“斯巴达方阵”坚持走下去吗?
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