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公司的概念》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29 03:3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公司的概念》的读后感大全

  《公司的概念》是一本由彼得·德鲁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司的概念》精选点评:

  ●弃

  ●想买了

  ●从这本书开始喜欢德鲁克

  ●德鲁克早期是研究政治/社会的,但是从这本书开始标志着他的研究领域开始转向了大型组织。本书是作者在对通用汽车今昔了18个月的深入考察后的作品,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发现德鲁克是如何在其社会学/政治学功底的影响下分析大型组织的,这为组织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分析方法和视野。是理解德鲁克管理理念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他许多关于社会的美好期望都最终被寄托在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组织中。所以,他真的不只是管理学家,他是要为现代人找一个意义的家园,找一个生存的空间,是一个思想者。

  ●值得五星推荐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来判断大企业组织管理的方向,强调工业人、企业、社会的整合和各自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功能。斯隆求教“术”没料到他却整出一些“大道”来。

  ●经典。。。

  ●还不到读懂此书的层次,跳读了。

  ●给4星是因为糟糕的翻译。

  ●#恒阅#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一):已经被熟知的概念和未被认真阅读的思想

  彼得·德鲁克的这本书估计已经被中国管理人们说烂了,到不一定是读烂了。因为里面的概念已经被人熟知,已经成为事实,这些概念就不像“赢在执行”这些新鲜又垃圾的句型那样吸引人。读起来也就一目十行。

  而真正的大师从不是就事论事的,他们往往纵横捭阖,讲具体事物放入社会科学、历史变革中全盘研究和探讨,他们的层面是哲学的。

  读《公司的概念》,应该读出这些才对得起大师啊。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二):公司:一个人类社会的童话

  圣彼得大师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是1993年。那一年,英特尔百万运算级的CPU正式投放市场,微软发布了里程碑式的Windows3.2,网景公司初露锋芒……,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新一代企业正生机盎然。圣彼得的这本书就像一本预言录,是《工业人的未来》一书思维路径的深化和延续。圣彼得试图说清楚一件事儿:企业应该如何按照社会的要求组织起来,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在当时还过于前卫,难怪斯隆看后勃然大怒,他本期望这本书成为带领通用汽车走向下一个辉煌的指南,没想到特约作者圣彼得借研究通用汽车的机会,写出了一本与通用汽车未来无甚干系的巨著来。这也不奇怪,自称以写作为生的圣彼得非常推崇德国大牛马克斯•韦伯,他试图超越韦老师的辉煌,从“政治社会学”进入“组织管理学”,研究“官僚科层组织”。可惜,圣彼得对于社会冲突理论的领悟未能有所新突破,这也制约了他在企业组织结构分析上所能提供的创见,但作为半路出家者,已可赢得足够多的褒扬和尊敬。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三):预言的经典

  以前看过一本德鲁克的书,很多的东西都是一种预言性的东西,这本书写在二战之后,可是现在看起来却是那么的正确,能够看到未来,确实很厉害,很多东西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这些东西对思考公司的概念,公司的运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些东西在过去发生过,在现在也正在发生,在未来也许还是会重复,也许所谓的经典就是永远不会过时,永远读起来都跟新的一样,给人以新的启示的东西。打破了时间的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的就应该称之为经典。

  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了美国标杆似的企业----通用汽车,从方方面面来解析通用汽车的组织结构和产生的问题,也能从中看到美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美国文化的企业的发展。公司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以利益为中心又要以社会的发展为纽带,并且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这才是公司应该做的事情,也是公司的社会责任,但是管理上却让这些东西哦越来越偏离原来的位置,很多时候都是出发的时间太久了而忘记当初为何要出发了,这也许是做企业最悲哀的一件事情了。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四):《公司的概念》读后感

  我们只知道我们不知道答案。不过我们还知道教条主义肯定是错误的答案。

  看完一遍后,合上书印象最深的部分:

  1)管理是一门实践,而不是理论科学。有基本问题,但没有唯一正确恒久不变的答案。德鲁克全文都没有太过绝对的表述,尤其涉及解决方案/问题答案的部分,多次提到他提的解决方案只是一个引子,引导大家思考潜在的解决方案。

  2)让成功者反思使其成功的政策很难。让通用汽车成功20年的政策,可能就是下个20年失败的原因。而让成功者去反思自己的成功经历总是难的(罗马史也是一样,元老院的老元老们坚持过去的做法无视现在罗马的变化,可能不是因为已有的权利而就是因为他们更坚信过去成功功过的经验,所以新的变革需要由年轻人来完成)。“灾难很少以同样的方式再次出现,所以一次灾之后采取的防范其再一次发生的措施难通常是无效的。我们防备的可能是已经发生过的萧条,而不是将要到来的萧条”。

  3)领导者问题+衡量标准+政策,是小公司可以自然解决,而大公司要考虑怎么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分权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领导者问题最让人有启发,就是现在很多企业要做和在做的。专才VS通才,以及要在更低职位上锻炼潜在的领导力,越早锻炼失败的损害就越少。集中制生产可能效率更高,但是在产生源源不断的领导者这一点上一定是处于劣势的。比如雪佛兰,其采用集中制生产,但是因为通用汽车其他小的分权分部可以提供领导者,所以集权的劣势一定程度被弥补。(罗马史中的汉尼拔也是这样,一个人集权很高效,但是无法解决后继者的问题。)

  4)作者并没有认为自由企业制度就是应该的,但是是符合美国人的信仰的,所以分析的重点在于自有企业制度的优劣势和如何发挥优劣势。

  5)德鲁克对于萧条问题的理解。工业社会的结构性复杂是其生产条件,无法弄清楚萧条的原因,而应该关心改变萧条的方案。

  (德鲁克如何在那个时间点有这样超前的理解的,包括对经济运行和对组织规律,令人叹服。)

  《公司的概念》读后感(五):你是社会人吗?

  地震后的捐款、毒药、毒奶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家的良知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议论,众说纷纭。没有一种体制去制约这些见利忘义的企业,是社会的悲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好像忽略了对企业家的“思想教育”这么一回事儿。君不见,那些靠毒奶发了财的人是有名又有利,至今都还在露着大脸,说着大话。反倒是官员们替他们尝毒奶,替他们拍胸脯从今以后的奶不再有毒!作为普通小百姓的我等,该相信谁?能相信谁?

  企业的原始目的当然是要赚钱,就像一个自然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一样的道理。即使是为了吃饱穿暖,自然人也要环顾四周,思考跟周围的关系,原始人都离不开与同伴、部落而单独生存,也就是说“自然人”只有变成“社会人”才能生存。企业也一样,离不开社会这个生存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俱来,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员工、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有机联系,互相依赖,互为生存。作为有机体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罔顾别的器官和整体而过分地扩张发展,否则就会像恶性肿瘤一样,毁了相辅相成的其它器官和赖以生存整体,最终也会毁了自己。

  这是伟大的彼得·德鲁克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来的观点。

  尽管彼得·德鲁克被尊称为“管理大师”,但商学院或是管理学院里却很少读他的书,应为他的理论不“实用”。MBA的课程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实用”得如同手电筒,教会学生如何埋头检地上的钱;彼得-德鲁克的理论像高瞻远瞩的灯塔,照得很远,却没法帮助急功近利的人们。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不是雇主借以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的存在于外部,存在于社会责任之中;利润是企业能否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结果,而且只是检验企业有无效能、有无存在价值以及能否存在下去的一个衡量指标。

  每次重读读彼得·德鲁克的书,总是有种“抬头看见北斗星”的感觉。其实他的书就是“红宝书”,每个读过他的书的人都知道“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把他视为圣贤的企业家一定不会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会做出只为企业的利益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事情。

  当然了,如果做企业的原始目的本来就是想杀人越货、打家劫舍,那彼得·德鲁克的理论就一定不受欢迎,应为那是一面照妖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公司的概念》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