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10册)》是一本由(宋)司马光 / (元)胡三省(音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0元,页数:97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治通鉴(全10册)》精选点评:
●胡三省注的版本最好,大四到研一,用了整整两年时间读完,
●本人收藏为中国文史出版社10卷白话版本
●读书要在静心,与环境关系不大。想当年单身寄居在少年宫楼梯间,早晨闻着煤气醒来,夜里听着远隔壁极其生猛的叫床声入睡,饶是如此,还是一口气读了半部通鉴。
●偶尔看几页这个。以前的20册平装本看过一遍,有几册居然书脊开胶,散了,可见中华书局那套平装书质量何其次。但新出的20册精装封面颜色和装帧设计实在太俗。最后费了很大力气淘到10册精装,而且价格合理。就是不知道会读到何年何月去?
●三年前从熟人书店里买的,原来说的是二十册的,后来居然变成了硬封十册,打折下来也就没有比Z.cn核算多少。每次去上课都要多带一半的重量。一个人讲两周来读到了哪儿,什么感想,有什么问题,然后师父挨个的解释。丸子与我轮着讲,加上师父三个人上课到中午十二点去吃饭。。。想起来很温馨。留了一本读通鉴的笔记本。
●只读了唐五代部分
●胡三省的音注版很值得一看
●好是好,但是10卷本太不易携带翻阅了,是一大缺点,中华书局新版资治通鉴精装本已经改正了这一问题,与平装本一样,拆成20卷了。
●暂且放一放,有机会在研读~
●从图书馆借的是1956年中华书局初版,精装本,全十册,质量很好,目前只发现一个错字。
《资治通鉴(全10册)》读后感(一):人物栩栩,如在目前
讀之,數語之間,千年人物,栩栩如生,其中翹矯者,良可仰慕效仿之。
字数不够,段子凑。唐朝時,揚州采訪史班景倩要到京城長安任職大理寺卿,經過大梁時,汴州刺史倪若水爲他踐行,班景倩車馬走遠了,若水仍凝望景倩的車帷,羡慕地跟身邊的官属說:班景倩去京城做官,跟登仙沒分別呀!
乙未,侯景自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
《资治通鉴(全10册)》读后感(二):南北朝
在图书馆六楼社科阅览室见到一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精装版,全十册,参与点校的多是当时史学大家,如顾颉刚聂崇岐等,装帧排印也很好,读来特别舒心。
因为以前读过《史记》,对三国事也比较熟悉,便没有从头读起,直接跳到东晋,从公元317年读起,正好是南朝的开头。现在刚把第五册读完,东、西魏分裂。
知道历史在不久之后便是侯景之乱,江南沦为丘墟,衣冠人物扫地而尽。再之后,北周灭北齐,隋又代齐,继而渡江伐陈,统一天下。从317年算起,至此南北分裂已近三百年,如果从汉末董卓入京算起,则是400年了。这400年中间,初开西晋短暂的统一外,几乎无年不有战争,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盖自生民以来,天下破败未有如此时者。
当此乱世,英雄竞出:王导、谢安、王猛、崔浩、刘穆之诚千古良相,桓温、刘裕、高欢、宇文泰亦一时枭雄,文章则范晔、庾信,武功则刘劳之、檀道济……
可惜不得回头亲见那样的时代,也幸不生于那样的时代。
《资治通鉴(全10册)》读后感(三):起 -- 概论
《春秋》夫子所作。夫子不见用于世,遂退而著《春秋》,以笔传己之道,立千古之正论。
《史记》太史公所作。太史公上论不和主意,受腐刑,遂退而著《史记》,为千古文章之极。
此二书,无论质量、地位,自不必谈。然有一点需注意,此二书皆为私人所作,有所抑扬。读《春秋》者,夫子之门徒也;读《史记》者,太史公之同类也。皆非为君所作。
中国人对于史之重视与解释,异于他国。世论“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经不可同日语也”此等史实亦有之,然非国史之正统。国人著史者,其本不止为记事。盖以读史方知历代之事,其兴也有因,其亡也有因,不读史何以知之。知其因,方可为君,方可为臣,方可为人。
历朝历代之兴亡,实有天命,然此非我辈可知。除此,其因虽多,要之最重要一点,实在君之一人。君明则国治,君昏则国乱,此乃中国式封建集权社会之本质。(亦有君甚明,然大厦将倾,己亦无可奈何者,然甚少)。君不知治国之事、兴亡之理,何以畜群臣、何以驭天下。而知此之法,唯有读史,知过往之事,知过往之情,方能知之。
且史书,为学者亦当读之,读史终较读经较易入门,其一也;经读过多则易成腐儒,其二也。且君子之读书,本为先知世事,进而能自立于世,进而能有益于世,上则能辅君以治国,下则能知世事以自善其身。
《春秋》《史记》之后,传于世之佼佼者,唯《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宋之司马光所作。温公受君命而集合群贤以纂此书“汉则刘攽,三国汔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遍略历代旧史,旁採诸家传记,删繁去宂,举要提纲,纂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下终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间,贤君、令主、忠臣、义士、志士、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其于前言往行,盖兼畜而不遗矣;其于裁量庶士,盖拟议而有准矣。士之生也,苟无意于斯世则已;如其抱负器业,未甘空老明时,将以奋发而有为也,其于是书,可不熟读而深考之乎!”
此书又有天台胡身之为之注。胡氏,宋史无传,受父命释《通鉴》三十年,兵难,稿三失,然注此书,谨严至极,后人读《通鉴》者,皆受胡注所益。温公尚食国粟,胡氏则一生飘渺,传于后世者唯此书之注。然古之典籍传于后世者,注之者甚多,而《通鉴》通注者唯胡氏一家,盖后人望之,知己之不可及,遂退注之之心。胡氏若地下有灵,视此当含笑九泉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之、知之、志之,习圣人之学,知往昔之事,而终能自立于世,终能有益于世者,方可称君子,方可称大丈夫!
初稿于09年2月25日...
《资治通鉴(全10册)》读后感(四):读通鉴记之二:大司马大将军
读通鉴记之二:大司马大将军
百度的“大司马”词条中,对其解释有这样的段落: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
读通鉴的过程中,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司马”是霍光。
前两年读《史记》,曾经翻看过一部电视剧——陈宝国版《汉武大帝》,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汉武帝让霍光观看“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图画,司马迁断言汉武帝是意在将大政托付霍光,让他学习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汉武帝幼子。虽然这个情节本身或许在历史上不存在,但我想以司马迁的智慧,是有这个判断能力的。
大司马霍光,不负汉武帝所托,忠心辅佐汉昭帝,取得了昭宣中兴的历史成就。汉昭帝本身比较聪慧明辨,可惜比较短命,二十一岁就死了。
皇帝死了,大司马霍光也升级了,他这次不仅是辅佐皇帝,而是立皇帝、废皇帝、换皇帝。由于汉昭帝早逝无子,霍光得选个人来继续当皇帝,选来选去选了个昌邑王刘贺。但此哥们即位不久,就呈现出昏君的全面特征。而后,在霍光的主导下,废掉了这个只坐了27天的皇帝。霍光后来从民间找到了汉武帝的孙子,也就是被汉武帝废掉的那个太子的儿子,拥立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汉昭帝、汉宣帝这两代皇帝,修正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错误政策,取得了史称“昭宣中兴“的历史成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霍光主导了这一段中兴的历史历程。历代史家对霍光的评价都比较高,将其与传说中的商代伊尹并立。有个词叫”伊霍之事“,指的就是大臣废昏立明、臣主君的创世之举。
可惜,像霍光的这样正面的大司马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多数大司马大将军由于大权在握,行的是飞扬跋扈之事,东汉的梁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梁冀的妹妹是东汉汉顺帝的皇后,梁冀身为外戚逐步爬上权力的高峰。汉顺帝死后,梁冀立顺帝之子刘炳为皇帝,是为汉冲帝,这位帝即位时年仅两岁,即位后四五个月也死了。汉冲帝死后,经过一系列谋划,梁冀决定拥立一位叫刘缵的皇族为新一任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质帝。
梁冀没想到的是,这位即位时仅有8岁的小皇帝却比较早慧。有一次,小皇帝看着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这使得梁冀颇为忌惮,由于担心皇帝长大后受到清算,梁冀使用毒饼毒死了汉质帝(使左右置毒于煮饼而进之)。这位早慧的小皇帝,当皇帝也仅仅当了一年。
当时的有大臣上书言:“天下不幸,频年之间,国祚三绝”。可以说,是跋扈大将军梁冀导致了这一局面的出现。
跋扈的梁冀为了把持大权毒死皇帝,但自己却没有取而代之的行为。东晋的桓温、桓玄父子则更进一步,前仆后继,终于完成篡位。
东晋晋哀帝司马丕当政期间,拜桓温为大司马。晋哀帝死后,桓温就屡屡透露出不臣之志,曾经发感慨说: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司马丕死后,司马奕即位,但朝政却已被桓温把持。司马奕在位六年后,被桓温找理由废黜。桓温再立一位新皇帝司马昱,这位皇帝几乎已成傀儡。通鉴记载,有次司马昱对桓温说:如果晋朝的天命还能延续,还请奉诏书而行事;如果晋朝的气数已尽,我请退位让贤。(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
桓温在世时,因各种原因,没能实行篡位之实。这一“使命”就交到了其子桓玄身上。桓玄官拜大将军,最终决定篡位,让当时的皇帝司马德宗禅让。不过,桓玄由于才略所限,其政权很快覆亡。在攻打桓玄的军事力量中,有一位叫做刘裕的将领,而这位刘裕最终也靠军功走上大将军之类的职位,并最终建立宋朝取代晋朝。
可以说,除了皇帝外,大将军大司马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从以上举的例子来看,这个“除了皇帝外”有时候也不需要。但总结一下三位大将军的结局发现:霍光虽然得到了善终,但其妻女以及门族在其死后却因嚣张跋扈,被皇帝下令全部处死;梁冀跋扈一时,但最终被逼自杀,其民族男女老幼皆被杀(无少长皆弃市);恒玄篡位一时成功,但终不免兵败被屠。
权力是春药,可以让人暴爽于一时,但权力又像刀锋,可杀人亦可伤己。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距离当今2015年最近的一次大司马废掉皇帝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呢?
线索提示,当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姓邓。
《资治通鉴(全10册)》读后感(五):读通鉴记之一:暴君三五事
读通鉴记之一:暴君三五事
我知道,明末三大儒之一、被曾国藩推崇、王进文曾“一生俯首拜船山”的王夫之写过《读通鉴论》。实际上,那是我计划读完《资治通鉴》后必然要读的一本书。所以,我写此文时,不敢用“读通鉴论”这样的题目,因为我之见识,远不到能论的地步,只能称之为记。记,记述而已。
昏君和暴君的概念还是要区分一下,“昏”主要着眼于能力,而“暴”更着眼于动机。昏君主要在于辨识不明,按照“蠢即恶”的标准,身为君主而没有能力,本身就会对民众造成很大的损害;但暴君不同,暴君本身可能是可以意识到自己之恶的,他追求恶是一种主动行为,甚至以作恶为乐。历史上的昏君很多,喜爱做木匠活的朱由校是著名的一个。但如果他是个普通人,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并不为过,他的主观恶性也不强,但由于历史的错误配置,造就了民众的悲剧。不过,与下面要写到的几位暴君相比,朱由校就显得可爱很多了……
孙权有个孙子叫孙皓,他呈现出了暴君的明显特征。孙皓有个爱姬,抢夺百姓的财物,被一个叫陈声的官员依法惩处。这个陈声此前是被孙皓宠爱的官员,但这个事件却让孙皓大怒。孙皓后来找了个借口,用烧断的锯把陈声的头给锯断了,抛尸四望山下(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
孙皓还喜欢虐待属下,他经常大宴群臣,大臣喝了酒不免举止失仪,孙皓就令人偷偷记录大臣们酒后的表现,如果有仪止失态的,比较严重就通过剥皮或者凿眼的方式杀掉(或剥人面,或凿人眼),程度轻的就录入罪案。
但孙皓明显智商没什么缺陷,后来东吴政权被司马晋政权所灭,司马炎对孙皓说:我在这里为你设座已经很久了,孙皓回答说:臣在南方,也设置了一样的座位等待陛下。这一回答不卑不亢,还颇见功力。
不过,孙皓比一位叫符生的比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位符生,跟著名的苻坚(淝水之战主角)是同辈,实际上,苻坚正是谋夺了符生的皇位。符生由于天生一只眼,心理扭曲进而变态。
他常带着弓箭刀具面见大臣,锤子、钳子、锯、凿等东西,常放在身边(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备置左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这TM就是恐怖片里的经典影像啊。这货当皇帝没多久,妃嫔公卿以及侍卫奴仆,被杀掉了500多人。
和孙皓一样,符生也大宴群臣。有一次宴饮,尚书令辛劳是酒官,符生喝到兴起,看到大臣里还有没有醉倒的,于是大怒,当场用弓箭射死了辛劳,要知道这个辛劳还是个开国元勋,位极人臣。(生怒曰:「何不强人酒而犹有坐者!引弓射牢,杀之。」)
这货由于自小残疾,对残、缺一类的字眼极其敏感。因为不小心说了这类字眼的而死的人,不可胜数。这个病态的人,喜欢生剥牛羊驴马鹅鸭之类,剥皮后暂时没死,让这些动物在殿中奔跑,供其取乐。动物看腻了就看剥人,剥皮后的人还能歌舞,我不是很确定,但资治通鉴确实如此写:或剥人面皮,使之歌舞,临观以为乐。
我们再来看一位皇帝—刘子业,此人乃刘宋政权的一位皇帝。所谓刘宋政权,就是刘姓的宋朝,与赵家的宋朝相区分。实际上,刘家的宋朝要比赵家的宋朝早几百年。
刘子业当皇帝后,很没有安全感,这种心理倒是可以理解的,皇帝毕竟是个高危行业。但是,刘子业为寻找安全感使出的手段,就过于残暴了。
他把几位叔叔大爷都逮捕到首都南京,拘押一处,经常进行肉体虐待(殴捶陵曳,无复人理)。由于其中三位长得比较胖,刘子业很有“创意”地把他们装进竹笼子里,并称其中一个为“猪王”,另两位分别被称为“杀王”“贼王”。不仅装进竹笼,刘子业还像喂猪般让猪王叔伯进食,用木槽盛饭,并加入杂食搅拌,地上挖个坑,把猪王刘彧裸体放入坑内,让他凑近木槽进食,以此取乐。(尝以木槽盛饭,并杂食搅之,掘地为坑,实以泥水,裸彧内坑中,使以口就槽食之,用为欢笑。)
嗯,正是这位猪王叔,后来谋夺了刘子业的皇位,也算是因果报应吧。
总结一下,以上三位暴君下场都不好,而且由于下场不好,史官对其恶行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三位本身是暴君也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但无论如何,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来龙去脉、起承转合。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从小的生长环境以及天生的缺陷等等,都可能造就暴君之暴。
但研究其原因,并不等于支持其行为,这点是脑子清醒的人能够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