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是一本由宇文鸿吟 / 何崴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精选点评:
●按文化史来写的,建筑方面反倒介绍得不那么清楚...多一点图更好~
●感觉文化史的成分多于建筑……但是还是很不错
●比较系统的列举了欧洲的宗教建筑,西方建筑史也穿插其中。从同学那借来看的,不错。
●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葡萄美酒夜光杯。一片冰心在玉壶。*^__^*
●介绍欧洲史,穿插介绍建筑风格变迁
●大法師。第三極書局。嗯。
●封面很好看。
●高中买的书,十分喜爱,建筑,文学,诗歌。艺术本就相通,更与历史交织
●趁着最近闲看了看。比较感兴趣其中关于历史的简介,简短精辟。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读后感(一):带在身边很多年的书
记得很清楚,2004年在白云机场买的,然后就一直带在身边了。
书里对古希腊人的描写让我向往无比,超出一般建筑类书籍,有很深的人文精神内核,两位作者,一位专攻建筑专业知识,一位提供浩瀚的西方历史背景知识,好书推荐!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读后感(二):深入浅出的欧洲建筑和文化的简史(非常简的史)
5块钱在地摊买的,居然是正版,旧是旧了一点,但是很好看的一本书,深入浅出的欧洲建筑和文化的简史(非常简的史)。作为了解和普及,很有价值。文字也是不错的,小散文似的文字,就算不感兴趣建筑,当文艺读物也可以。蛮好的,常常会翻一翻,很喜欢的一本书。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读后感(三):罗曼式教堂一般都是当年的贵族教堂
罗曼式教堂与哥特式教堂在功能与形式上的区别 功能上: 罗曼式教堂一般都是当年的贵族教堂,他们代表着宗教、行政和经济权利,并构成城市当时的中央功能区。而到了哥特式建筑的盛行期,随着民间大众的信仰需求,大量为平民服务的教堂开始兴建。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哥特式教堂多为当年的平民教堂。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读后感(四):爱君笔底有烟霞 腹有诗书气自华
很好的一本书,是两位作者用了心写的。好比一杯奶咖,有牛奶的滑顺、咖啡的香气,调配比例得当,饮之有益。说的是西方古建筑,却不单说建筑,而是以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为铺垫,让读者触摸到孕育这些建筑的土壤和气息。
西方古典建筑,是西方文明发展产物之一,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地理风俗、宗教信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此,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西方古代文明的风景图卷,真不错。引用一些片断:
“如果不能领会古希腊人的精神和气质的话,是绝对无法理解其建筑和美术的精义所在的;而不了解古希腊的历史渊源和社会结构的话,也不可能准确把握人民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造物,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也被变革更新后的环境所改造着,在不断循环式互动中,人类的主观和客观世界都在日变日新……编年史、风俗史和艺术史,其实都是互为表里的同一发展运动中的一部分,是同一块钻石的不同外切面,孤立研究,就不能将其真实加以全面客观还原。”
“古希腊人虚心好奇,多思好辩,善于借鉴学习,喜爱到海外去旅行,在途中总是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他们开放地探究一切事物,将所有的问题用理性地尺度加以衡量。……恪守中庸,朴素自然,趣味高尚,纵使富有人家,住所内也是器物寥寥,日常饮食不过是非常简单的面包、葡萄酒和少许橄榄。在衣着方面力戒奢华,在叫做‘chiton’的短外衣外穿宽松的白色粗布斗篷或者裙袍,绝不奇装异服……在运动场和其他公众场合,体格健美的人常常以裸体坦然示人,敢于展示自己没有缺陷的身体乃是自信的表现”
“古希腊人采取世俗的积极人生观,认为生存是朝气蓬勃的赏心乐事,单纯充实的行动本身就是生存的目的,而其核心意义就是完满地实现当下个体的天赋和个性,发挥潜能,最终达到心智和肌体的美和完善”……有史以来,从来没有那个民族做出过这样高大自信的自我定位,而这样一种定位进而影响到与神的关系上。古希腊人对他们所遵奉的神灵从来不采取诚惶诚恐的卑微态度,反之将神看作与自己相似而且亲近,区别之处只不过在于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神同样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嫉妒,也会犯过失,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人性。”
希腊神话故事是幼时就很喜欢的读物,且在后来看到的许多油画中反映这类题材的也很多,那些神也如凡人般地有着诸如虚荣、好色、好胜、心胸狭窄、恶作剧……等缺陷,也会耍赖使诈,当时只是觉得有趣得紧,却原来还有这样的一层底蕴了;所以对作者关于希腊人的诠释深表认同,也很是佩服。
美中不足的是,书的后半部分要逊色于前半部分(仅宇文鸿吟写的部分),从中世纪开始文史部分就开始稍显薄弱,关于基督宗教改革的部分过于冗长,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后,就没有文章前面那么多个人独到的见解,偏重于学院派的叙说了。
《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读后感(五):19读书计划二十一之《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
19读书计划二十一之《欧罗巴的苍穹下:西方古建筑文化艺术之旅》,暑假有带小朋友出游计划,必须得来点文化熏陶,这种历史文化和建筑结合的书正好,但某东某当都没货,第一次在网上买了本二手书。 1、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书是作为文化史来写的,希望成为历史参考书和旅行指南书。刚开始读有点担心,市面上各种粗制滥造旅行小册子太多,能同时驾驭欧洲历史文化和建筑两大领域,还能深入浅出的不多。读下来有点超期望,很不错。 2、整本书按时间纬度展开,一共六章,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和近代,每一部分先从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开始,再以典型建筑为例进行介绍。 3、以希腊为例,在第一章中,作者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希腊古典城邦历史文化,最后总结出希腊人冷静的理想主义和积极的现实主义、自然质朴的审美情趣和生气勃勃的人本主义、爱智思辩的批判态度和自由平等的平民意识。 作者说,希腊人不追求豪宅美邸,而是将饱满的热情和灵感注入到充分体现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宗教建筑中,主要就是以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为代表的各种神殿和神庙。主要特征是充满了尊荣和张力的各式柱廊,加上富有崇高感和纪念性的正立面顶部的三角形山墙,有人总结是一堆柱子顶着个三明治。 4、到了罗马时代,斗兽场、凯旋门反映了罗马征服四海的荣耀,大浴场反映了奢迷享乐主义,而主要的建筑特征,一个是圆拱,一个是穹顶(包子),这两个技术能够实现在于意大利丰富的火山灰可以用来制作混凝土。万神殿的穹顶整个主体都由混凝土浇筑,迄今两千年仍然稳固,43米的直径在工业革命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书的封面照片就是万神殿穹顶直径8.9米的开孔光泄入。 5、拜占庭在西罗马灭亡后,文化上逐步希腊化,除了查士丁尼时代荣光乍现,疆域逐渐龟缩在希腊和小亚细亚境内,成为西方天主教文化和东方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缓冲区。 圣索菲亚大教堂,来自公元530年代查士丁尼平靖罗马疆域后立下的,超越所罗门王耶路撒冷圣殿的宏愿。教堂里最突出的依然是气势宏伟逼人的穹顶,虽然直径33米比罗马万神殿略小,但不同的是,万神殿的墙是弧形的,和穹顶可以无缝结合。而圣索菲亚教堂的墙是平直的,为了解决直墙和圆形穹顶的结合,又引入了半穹顶和副穹逐级支撑,完美。 不太完美的是土耳其地震多发,后来修复增加的扶壁扶垛,以及改成清真寺后增加的各种外围建筑,使得外观变的有点不伦不类。 6、中世纪是哥特式建筑的黄金时代,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乌尔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典型代表,主要特征是尖拱和尖塔、飞扶壁和玻璃花窗。教堂越建越高,尖塔一刺冲天带来的飞升效果,使得人们相信更接近上帝。而玻璃花窗的光学效果,作者说,耶稣的“我是光”这句话在哥特式建筑上得到了直观再现(还好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没怎么烧掉) 7、文艺复兴起点在佛罗伦萨,人文主义兴起呼唤复兴经典,圣母百花教堂标志性的穹顶和圆拱,呼应了古典时代的建筑语言。同时教堂放弃了尖塔和扶壁扶垛,放弃了垂直性飞升的意象,倾向于平和的水平性。 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6世纪,按书里这里作者的说法,大穹顶、集中空间布局、壁画和雕塑是圣彼得大教堂中的文艺复兴成分。这里,到底啥叫文艺复兴风格,总觉得不是很清晰。 我的理解是,文艺复兴摒弃了哥特式尖塔,回归了穹顶和柱式等一些古典建筑特征,强调了平和(网上有的介绍里把文艺复兴建筑简单定义为左右对称,觉得不太合适),但和哥特式不同,并不是一种定义明确的建筑风格。不知道理解对不。 8、书里说,文艺复兴后期有个流派叫矫饰主义,把人和物体变形和夸张。矫饰主义继续发展就是巴洛克。我觉得巴洛克风格是那种一看就知道这是巴洛克,但让你说啥叫巴洛克,又很难说出哥特式尖塔这种简洁的特征定义来。 书里的定义,巴洛克风格的几个特征:曲线和动态性、世俗性的色彩和情调、不厌其烦的细节装饰性、建筑和装饰塑造出的虚幻性。想了一下,这几句定义还真是这么回事。 开放式广场的巴洛克风格代表是圣彼得大广场,而巴洛克宫殿的典型代表是凡尔赛宫。书里说,巴洛克风格是欧洲最后一种能代表整个时代的风貌特征统一的艺术风格,是相当程度上市民化了的贵族性。 这里,我的理解是,从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更多受教会贵族等上层阶层驱动,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视角,比较统一。而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的兴起,社会逐步市民化,巴洛克是市民化了的贵族性,再后面就百花齐放,顶多有流行趋势,而没啥统一的时代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