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和慈禧太后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1 03:5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和慈禧太后读后感锦集

  《我和慈禧太后》是一本由[美]德龄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慈禧太后》精选点评:

  ●亲历者眼中的清宫生活,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

  ●我以前看甄嬛传,觉得紫气祥云和金龙是极好的搭配,然后这书里说,不行。翻译有一段马车内饰,我不太看得懂。总的来说,这书细细碎碎,女孩子会喜欢看,男生可能觉得无聊些。

  ●慈禧的日常

  ●讲述中的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在讲,在我看来大多时候是这样,或者说德龄是这样。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真假不论,比另一本枯燥一些,作者介绍物件什么的背景比较多,介绍慈禧的篇幅比较少。

  ●有解除之前对慈禧的一些误解 她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有血有肉。对慈禧旁的光绪皇帝更为感兴趣!

  ●一个权贵女人的日常

  ●满足了我对清朝皇室奢靡生活的一切想象,不过后来知道其中有编撰的成分,倒是有点失望。

  《我和慈禧太后》读后感(一):偏差之见

  全书其实很像流水账,德龄回忆然后记载在慈禧太后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一人称的叙述自然是带了感情色彩的,但我不喜文中作者透露出来的感情色彩。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欣赏慈禧太后的,不完美却不易。接连失去丈夫、孩子,一个人深处高位面对那么多虎视眈眈的视线和话语,再加上从小受到的教育,她的行为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以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和历史随意去批判她,在德龄的这本书里,我只觉得慈禧被她形容成一个讲究、爱显摆、迷信、多疑、易怒的老女人,而且全文作者总是透露出一种莫名的自信:我是留过洋的,我被选中做太后身边的宫女实乃优秀之人,身世样貌才情都不同于寻常官宦女子。诋毁着晚晴朝廷却自满太后身边人的身份。

  可能是之前看过关于慈禧的纪录片,已经自己有了对慈禧的想法,所以看到作者描述出来的慈禧和我所知所想的慈禧有偏差,所以不很喜欢这本书。

  《我和慈禧太后》读后感(二):全文笼罩在回忆叹惋的情绪中,译本颇为顺畅,雅致

  德龄、容龄姐妹二人,是清外交官裕庚之女,曾随父在日本、法国生活,并有机缘随舞蹈大师邓肯学习舞蹈。

  1903年,姐妹二人被慈禧召入宫中任“御前女官”,这里所谓的女官是个虚衔,并非走官方程序任命的实职。1905年裕庚在上海病逝,二女从此脱离清宫。

  1908年慈禧去世。1911年,德龄在美国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书《清宫二年记》,以此为开端,用英文写作了大量反映晚清宫廷生活的著作。

  朱家溍先生在《德龄、容龄所著书中的史实错误》中认为:“《清宫二年记》,和容龄所著《清宫琐记》……可以作为回忆录来看待。不过错误也不少……但还未发现凭空创造的事情。”、“《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的实质是小说,却以亲身经历的姿态出现……”

  德龄应有米国人血统,故身材高大。读文后感受,似颇受慈禧所重,当然也可视为王婆卖瓜,自赞自夸。1944年11月,德龄在加拿大死于车祸,终年63岁。容龄则成为国内现代舞拓荒者,文革受冲击,双腿残废,73年病故,享年84岁。

  《我和慈禧太后》初版于1933年美国,本作叙述重心是慈禧乘火车赴奉天祭祖,但据朱家溍考证,西太后从未去过奉天。如果不是德龄记忆有误,那只能是纯属虚构。1903年,慈禧命袁世凯督办的“祭陵专线”峻工,亲赴西陵祭祖,这是德龄亲身参予的事,应该是在此基础上作的“加工”。但在奉天故宫过夜,参拜各先帝的遗物等事叙述得有模有样,又似乎不是“加工”所能形容,几近于“生造”了。

  但不管如何,全文笼罩在回忆叹惋的情绪中,一咏三叹,应该是德龄之子病逝后所写,值得一读。译本颇为顺畅,雅致。看不到其他汉译英著作中的隔膜、夹生感,也许与原作者以汉文为母语不无关系。

  其他历史细节还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慈禧如何吃一百道菜,最喜欢吃烧猪肉皮,名曰“响铃”;如何梳妆打扮,如何洗澡沐浴,如何保养容颜,如何宠爱狗,名叫“海马”;以及自年轻时就保持的吃新鲜人奶的习惯,宫中雇了好几个奶妈,以致于宫中常有小孩子啼哭声,造成流言蜚语。种种细节,都能极大地满足读者对神秘的宫庭生活的想像。

  令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对太后容易迁怒他人的反复刻画。在“同治帝的忌日”中德龄写道:

  “女人的怨毒来得总是比男人更快也更持久,太后就是如此。当她陷入沉痛的回忆中时,如果有谁不小心惹怒了她,那么她肯定会记恨他一辈子……每当太后忧郁的时候,她的脾气就变得格外糟糕,我偷眼看过她的表情,那种威严和压迫感竟然压抑得我无法直视……我匆匆退出了正殿,在北风的撕扯下,那些紫色的丁香花纷纷飘飞,像一只只折了翅膀的蝴蝶,在风吹来的时候,它们身上那股难闻的气味散漫得到处都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夜色渐深,行宫里面的灯次第灭了,绝大部分人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的目光仍然停留在那座寂寞的正殿上。遥想那寂寞的烛光下,一个年老的妇人正在独自玩弄一只泥制的小白兔。”

  这只“小白兔”是同治帝的遗物,是他生前最喜欢摆弄的玩具。同治的死是否是慈禧的阴谋,文中是否定的。但也坦承了慈禧对嘉顺皇后(同治帝的皇后)憎厌,并借用第三人之口说:“在同治帝大丧时,太后曾对嘉顺说,一个真正贤淑的妻子就该殉夫同死,不应苟且偷生。就在太后说完这句话的当夜,嘉顺皇后悬梁自尽。肚中还有几个月的小孩,即将临盆。”

  对光绪这个戊戌政变中的失败者,德龄也花了大量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同情。毕竟光绪在外媒眼中是可歌可泣的。文中说:“凡是他想做的事情,一样都不能去做;而他极为反感的事情,却每天必须要做。这样的皇帝与囚犯又有什么不同呢?”

  形容李莲英,则是:“李城府很深,平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除非看见别人受罚,否则绝对不会露出半点笑容。除去那半点笑容,常年都是那种一点表情都不带的死人脸。”

  

  《我和慈禧太后》读后感(三):出门只带行李箱哪够,太后要带着朝廷去远行

  

写完上一篇关于慈禧太后的文章(德龄公主《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读后感)之后,我继续读了作者另外一本《我和慈禧太后》。

读过之后发现前一本书所呈现的真实的慈禧太后只是冰山一角,后一本书中展示出的才是更加贴近现实的慈禧太后。

感觉很有必要再次整理成篇,使读者朋友更进距离了解真切的慈禧太后,也为这次阅读划上一个句号,于是就有了这一篇。

有一天,太后突然决定去一趟奉天,正好可以乘坐她之前花天价买的“御用列车”。

太后出行是大事,更何况是长途远行。依照规矩,自然是下一道上谕,征询一下大臣们的意见。

不料,大臣的奏章纷纷呈上:“吾泱泱大国,历代帝王轻以万乘之尊试彼迅捷之器者,未尝有之。而我皇太后年事已高,尤宜珍重再三,以免我大清子民惴惴不安于贵体之安好。……故臣等斗胆恳请太后,……东幸之事暂且搁置不提为宜。”

大臣不同意。

皇太后对此态度漠然,奏章一拿到手里立刻就成了碎纸片。这是太后一惯的做法,只要见到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奏章,随手便撕掉。

已是古稀之年的太后愤愤然:“这些奴才,他们居然敢说我年纪大了!”

但太后心意已决,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她还是带领大家,在选定的黄道吉日出发了。

一般人外出,带几件行李就出发了,但太后可不是一般人,她出行,几乎把皇宫都搬到了火车上。

御用列车共挂有十六节车厢。

太后专用一节车厢。这节车厢面积虽小,五脏俱全,内部有卧室,有客厅,有茶水间等。

后部是卧室,从轮廓到摆设都按太后的寝宫来布局,看起来就像缩小版的寝宫。

客厅与卧室用柚木板隔开,便是列车上的“小朝廷”。里面的布置与装横,同样富丽奢华。

地面铺着一条约两寸厚的地毡,完全用天鹅绒制成。

四周装饰着壁画、鲜花、黄色绸缎的窗帘,四个大古董花瓶装着大束不同的鲜花,使整个房间富丽唐皇又春意盎然。

墙壁上安装了精巧的架子,放置太后的古玩玉器宝贝。

车厢剩下的地方拦出两间斗大的房间,一间是太后的茶水间,另一间供当值的女官休息。

太后的御座放在休息室旁边。在宫里太后有一二十个御座,无论她走到哪,都能在御座上休息。

这些御座都是用最高贵的紫檀木精制而成,上面还镶嵌着无数的珍珠宝石,到了晚上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在小朝廷里有一个大竹筐,那是太后的爱犬——海龙的窝。里面铺着红色绸缎衬里的褥子。

海龙有自己的衣服,红色的贡缎面,最柔软的皮革夹里,脖子上系着三个金铃,时不时发出悦耳的铃声。

太后对海龙很是喜欢,派专门的太监日夜服侍。

养狗是太后的爱好之一,除“海龙”之外,太后还豢养了很多条其他品种的狗。这些狗都是名犬,每一条都出自名门。 太后让人搜集了很多关于养狗方面的书,闲暇的时候就照着书上写的进行操练。

这次出行随驾人员安排方面,光绪和隆裕皇后专用两节车厢。

李莲英独自享用一节车厢,他的车厢富丽堂皇又舒适自在,仅在太后之下。

另外随驾大臣和铁路官员分别使用两节车厢。

其他服侍人员只有八个女官和十几个宫女。

随驾的太监,有一千个,他们挤在几节只能容下四百多人的车厢里。

另外,有几节车厢专门放置太后的銮舆、光绪和隆裕两人的大轿和女官宫女乘坐的大轿。

还有一节车厢专门放置太后的衣服。

这次去奉天,太后没打算待太久,所以只带上了应季的衣服,装满了整整一节车厢,大概两千件左右。

对于平常人来说,一辈子也穿不了这么多衣服,但这些只不过占到太后御衣库的三四十分之一。

当然太后也穿不了这么多,很多衣服从制作出来就没穿过,有些穿几天就放在一边,少数会赐给下人,剩下的就等太后百年之后,同她一起葬入坟墓。

所以如果在影视剧中看到太后总是穿同一件衣服出镜,你就应该知道那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

太后对衣服的搭配颇有心得。各种衣服之间的相互配合,哪几种合适,哪几种不合适,她了解得非常清楚。

除此之外,太后的穿衣观点也很独到。

她说,我们的美丽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还要给自己看。在外面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服装穿戴,回来以后同样也要讲究,就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也丝毫不放松自己。

在她看来,服饰不仅仅是一套玩意,经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精神上我也会感到高兴一些,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愉悦感觉。

太后不仅要求自己了解,还非常希望女官们也能了解。

每次上朝之前,她都会仔细审视八位女官身上穿的衣服,看见有不合适的,就会大声呵斥,责令赶快去换。

太后对穿戴的研究让德龄公主佩服不已,离开皇宫之后,她也会按照太后教给好的知识去打扮自己,往往能够取得非常棒的效果。

这次太后带的鞋子倒是不太多,只有三四十双,但也只占鞋库不到十分之一的量。

太后的鞋库里存有差不多四五百双鞋子,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太后喜欢珍珠,她觉得珍珠最适合放在鞋上。

太后的凤履上,每双都有珍珠,多的达三四百颗,少的也有三四十颗。

这样一来,所需要的珍珠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不过太后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的。这些珍珠大多是各地官府、京城内大小官员和朝鲜等属国进贡上来的。

太后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贡品,她私人金库里存放的珠宝翠玉,不知有多少,足够她穿戴用的。

另外,太后想要的珠宝首饰,不管花多少钱,也不管需要经历多少困难,都要得到。

据说因为太后的浮华,内府里的银两经常告罄,引起许多麻烦。不过太后才不管这些,她只要开心就好。

除鞋子精美之外,太后的袜子也很讲究,需要花费很多银两和精力。

每一双袜子都是用上好的白色软绸手工制成,做工非常讲究,大小刚刚合适,袜筒缝合处绣着精美图案。

太后每天都要换一双新袜子,并且穿过一次的袜子不会再穿第二次。

御用列车开辟出四节车厢来,专门给太后当御膳房。

里面有五十座炉灶、五十个厨子上手、五十个厨子下手,还有不计其数的杂工。 准备的菜品,正菜有一百种,糕点、水果、干果之类的也有一百种之多。 正餐每天有两顿,按照规定,每一顿正餐都要上够一百道菜,并且每一道菜都不能重样,即使在火车上也不例外。 此外还有两次小吃,小吃也有四五十碗左右。

我们平时去餐厅吃饭,顶多一桌也就十几道菜,读者可以想像一下,一百道菜是怎样的规模,而且还不重样。

这就是太后出行,所动用的人力物力都超乎人们想象。

慈禧太后是任性的,她几乎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

小到设计化妆台、首饰,养花养狗,大到在宫里开展制鞋业、手工业、缫丝业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为她一个人服务的。

而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时的社会所处阶段,社会制度,她所处的社会地位等,都给了她无上的权利,让她能够想要什么要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 正像作者在书中有论述的那样: 如果皇宫是皇家的象征,是大清朝的象征,那么慈禧太后就是这宫里的孩子,也就是大清朝的孩子,只不过这个孩子未免太珍贵了,需要动用如成千上万的人力、物力来照料。

整个大清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滋养了太后,但却让她畸形发展到极端地步,真不知这到底是应该悲哀还是应该无奈。

  《我和慈禧太后》读后感(四):《我和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如果生活在现在会是个什么人?

如果慈禧太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她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猜至少是个网红博主。慈禧太后

  最近读了《我和慈禧太后》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的了解到慈禧太后大体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慈禧太后的贴身女官裕德龄(1886~1944)。她少年时随父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精通多国语言。17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裕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离宫。后“应亲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写下了她在宫廷内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所以这本书也算是史料了,也正是因为她留下的这些作品让世人更加认识了慈禧。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认为慈禧太后是一个为了政权不择手段、生活及其奢华不顾国家安危的老太太,但是看完这本书颠覆了我的看法。世界并非是二元对立的,所以人也更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天子也不例外,慈禧太后虽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人,但她也不例外。

  我想如果慈禧太后没有一个国家的责任压在她身上,而是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她应该会是一位KOL,一位粉丝众多的博主,毕竟她有颜、有料又有钱,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01慈禧太后是位美女

  如果不是出生在皇宫,那能入宫做皇帝的媳妇自然说明样貌是上等的,这点在留存的慈禧的照片也能看出。可慈禧偏偏还是个很努力的美女,在保养、搭配等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甚至她也看不得身边的人搭配的不和谐。如果身边的某个人穿的不好看,她会立刻要求换掉那件衣服,可以看出她是对美有追求的一位女子。

  慈禧不仅会保养,还懂得化妆和搭配。

  她会用自制的玉棒按摩面部,自制面膜减少脸部的皱纹,服用珍珠粉让自己看起来光彩亮白,甚至常年喝人奶以保证自己年轻。也许,你会认为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老太太想要什么保养方法没有呢?大把的人奉上保养秘诀吧。其实不然,慈禧太后的很多保养方法都是自创的。

  甚至她知道自己的化妆品是如何制成,如何使用那些粉和胭脂能让自己看起来自然光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画淡妆)。她懂得各种衣服之间的相互配合、哪几种合适,哪几种不合适,什么心情适合什么颜色。有一次她跟身边女官谈起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肃王福晋比以前老了许多?其实是因为肃王福晋不懂佩戴翡翠和玉石首饰的精髓,玉石首饰是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饰品。这种东西不是什么人任何时候都能戴的,它最适合的对象和时机是年轻女子性情愉快时。如果容颜已老,或者正值忧愁之际,戴上他们不仅不会显出自身的美丽,就连首饰的色泽也会黯淡下去。如果是年轻女子佩戴,两者会相得益彰,再有笑容相伴,更会分外美丽。“可以说慈禧太后对首饰的搭配非常有心得了。

  如果你认为慈禧只是爱美你就错了,当我看到慈禧她对女人穿衣打扮的看法时,还真是敬佩起这个传统封建社会下的女人了,要知道在当时那种男尊女卑、妇女没有任何权利的封建社会下,她居然不认为女该为悦己者容。

现在很多女人根本就不明白穿衣的真正含义,她们只是把衣服看成一套展示自己的玩意。每逢有什么宴会啊大典啊,才会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平日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决不肯多花一点功夫,有些人甚至连头发都懒得梳。这些人显然是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我们的美丽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还要给自己看。在外面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服装穿戴,回来以后同样也要讲究,就是只有只有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也丝毫不放松自己。在我看来,服饰不仅仅是一套玩意,经常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精神上我也会感到高兴些,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愉悦感觉。 慈禧|《我和慈禧太后》

  我想如果慈禧太后活在现在,把她的这些保养和心得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大概会成为一个美妆博主吧。这样一个爱自己的女人我突然有点爱了。

02慈禧太后很有才华

  慈禧就是传说中是集美貌与才华与一身的女子。

  慈禧会写戏,会设计,她的梳妆台就是由自己设计的。懂得养蝉的流程工序,知道如何制作胭脂水粉,也懂得花草园林之术,知晓历史,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慈禧太后的表达能力更是让作者多次称赞的能力。

  在治国方面,虽然慈禧在外交上多次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主权和土地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政治手腕还是非常干练的,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慈禧太后在位期间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是有口皆碑的,她手下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等当时的一大批能人。同时,她也积极的推动改革,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等等。

  更让我惊奇的是作者说慈禧太后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如果有什么事情是她说错或者做错的,她并不会为面子而不承认,反而很乐于认错。我在查找慈禧太后的相关资料时我发现有这样一段记载也充分说明了她的这个特点。

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样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女子,放在现在恐怕不是生活博主也会是个情感博主吧?

03慈禧太后的生活很奢靡

  我想关于慈禧太后的奢靡生活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甚至很多人说最终大清帝国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奢华无度。

  那到底有多奢华呢?慈禧太后每顿饭都要做100道菜,每道菜只吃两口甚至很多菜都不会吃。每天会制作一件衣服。每双鞋子上都有珍珠,多的高达三四百颗,平均每双鞋上都有七八十颗珍珠,这样的鞋子有四五百双。每天换一双新袜子,穿过一次坚决不穿第二次,而她的袜子都是上等的白色软绸制成并且会秀上精美的图案。被子每两三天就要更换一新。

  除了吃穿用,在她的娱乐上她更是绝不手软。为了听戏专门供养12个高级裁缝,从早到晚缝制戏服。为了看养蚕专门雇佣养蚕人养蚕。为了自己的花园专门雇佣专业的养花匠。为了自己养的一群狗专门雇人训练。为了出去游玩带一千多个太监伺候日常生活。奢华程度比现在在社交媒体上炫富的博主不知道要高多少个档次。

  当然,这也是她被后人诟病最多的地方了,她的奢靡不会考虑其他任何人甚至是国家。在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时赶上要为她过寿。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也许,这就是慈禧太后众多缺点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了。

其实慈禧太后很可怜

  在这个曾经妇女没有任何权利的国家,一个能垂帘听政47年的女人,不管世人如何评价她,她都是值得尊敬的。一个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儿子又要肩负国家责任的女人在那样的封建社会还是挺难的,有人可能说她可以不垂帘听政的。可当一个女人带着一个5岁的孩子依仗一些大臣时她会有安全感吗?也许正是深居皇宫看过了太多的血雨腥风,这个女人选择吧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慈禧太后不是太后,而是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吧!至少也是个意见领袖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和慈禧太后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