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份子》是一本由Eric Hoffer著作,立緒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280,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熱份子》精选点评:
●我并不认为这本书很有价值,总结出人都有鼻子有眼这么有道理的结论也并不一定就是值得一读的。
●非常6。非常實用。非常適合對號入座。
●在已然不狂热的时节,终于读完了狂热份子的圣经
●
●看到第二遍我就茫了.似乎水有點兒深
●主觀判斷大於反覆論證,對於人心的捕捉很精確。
●继续探索群众意识,摆脱大众催眠
●埃里克霍弗对人性有种奇特的洞察力
●里边有些地方挺有趣,但是整本书都比较主观片面。
●就算你先知先觉,又能奈何后知后觉…………
《狂熱份子》读后感(一):狂热份子
如果一种教义不是复杂晦涩的话,就必须是含混不清的;而如果它既不是复杂晦涩也不是含混不清的话,就必须是不可验证的;也就是说,要把它弄得让人必须到天堂或遥远的未来才能断定其真伪。……即使最有学问的忠实信徒也会有点文盲的味道。
《狂熱份子》读后感(二):人们在不断寻求自我中迷失
读完本书,令人唏嘘不已,不断想着书中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越是孤立的人群越容易去参与革命?
我想,对于人类这种社会性的动物来说,恐怕始终是需要融入社会,需要不断接受社会关系带来的正向反馈的吧(如家庭的温暖,团体的共鸣)。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支零破碎后,就会变成书上说的畸零人。而这样的一群人,孤独、自卑、自责如影随形。他们即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办法融入社会团体。内心失衡,导致他们奋不顾身的投入一场群众运动,无论这场革命是宗教、社会主义还是其他。他们希望通过这场群众运动来获得自我的认知,来减轻自责,甚至是无情人性的破坏整个世界。
《狂熱份子》读后感(三):乌合之众的狂热
最容易体现乌合之众群体特征的事件,是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那能让群众充分展现他们狂热份子的特征~
因此,有两种人最容易被吸引进群众运动中——最成功的和最失败的,成功者通过运用群众而产生永恒的错觉;失败者以参与群众而得到认同,从而形成成为永恒的一部分的错觉。而且,最成功的和最失败的,都怀有改变世界的愿望(成功是出于自负,失败是出于逃避),所以也最容易被以变革为口号的群众运动的吸引~
因此,群众需要的是煽动,武断,缺乏逻辑,飞扬跋扈的语言,让他们狂热笃信,他们急切想要寻找信仰,因此迫不及待想要被融合,集体的团结度越高,个人的落寞感才会越少。
因此,无论是团结还是自我牺牲,都需要群众的参与,这要求他们具有完全自轻的精神,正因为群众总是没有方向的,他们需要的是信仰和归属,因此自由对他们的迫害会比专制更严重——现代化的落寞感正是自由与方向迷失的体现~
只可惜任何群众运动,一旦实现或最初目标,就会变得失去斗志,因为群众运动的精神本就是为对抗“现实”而存在,因此没有了外敌,群众就会互相碾压,最后沦为成功者的权力工具和失意者的精神鸦片,正如西塞罗所说:“爱国主义成为了罪犯最后的归宿”~
以此观天朝内的乱象,可作为很好的范例参考~
《狂熱份子》读后感(四):一点随想
在我小时候,经常听见大人教育孩子时,总是这样说,你得替我们争气啊,我们怎么怎么了。但是意思也很清楚,父母的愿望也很明确,自己这代没什么希望了,孩子担当其一切,包括为自己争光,慢慢的我大了,我发现这种父母很多,以前实习的时候,一个经理婚姻不幸福,她就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她的女儿,而她生活的乐趣也就是夸她孩子学习多好啊。后来我发现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我看这本书时,我看到一句话,当一个人失意时,他就会对别人的事业感兴趣(原话可能不是这样),我联想我以前所思所以,我突然明白了,很多父母自己可能因为事业 婚姻,很多原因,感觉自己抱负没有实现,感觉自己活得没啥成就,把所有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美其名曰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小小的孩子就担负其家庭未来的重担,我没资格评论这种教育方法的恰当性,但是我只想说,这孩子或与以后真的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这孩子是否健全,或许他在成长的路上得费很大的劲才会明白本、来父母改教她的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对爱情 友情 亲情的正确的认识。也或许,这孩子自己没有明白,那他长大后,或许也和他父母一样,把所有希望寄托与下一代,继续重复这这个循环。就如那个笑话,放牛为了结婚,结婚为了生娃,娃长大了在放牛,无穷尽呢。
个人观点 ,不喜勿喷
《狂熱份子》读后感(五):关于传销和微商(狂热份子读书笔记)
传销的洗脑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偷换概念,在狂热的培训洗脑的环境下,参与者很难理性的分析其相应的逻辑。所以当其与人争论时,就会有一种诡辩的既视感。比如在攻击微传销拉人头为主,不能产生销售闭环,最终货都是各个小代理手上,而不是消化在消费者手里时。诡辩的方式,就是小代理卖不出去,自己用掉了,他自己就是消费者。多少傻逼的逻辑才能给出这样的诡辩。
当诡辩的逻辑被推翻时,常有的反应就是用成功励志学的套话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宛如红卫兵拿出红宝书一样。就像“狂热分子"这本书里讨论的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传销给其一个自己必定成功的优越感的错觉。所以对于别人的质疑,会表现出歇斯底里
举个简单例子:传销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树立一个榜样,比如半年赚了一千万。是她努力的成果。来设定一个标准,卖不好是你的无能,罪恶,使其愈加依赖该集体。就像最狂热的毛左,大多是社会底层。狂热参与传销的也大多如此。从政治角度来说,为什么专制的拥护者大抵有两类,最成功的人和最失败的人,成功的人在该体制中尝到的是救世主的优越,底层有的是精神归属感。
注:我从来不抵制微商,且觉得在移动互联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信誉做担保。
但凡认真从事商业,都会获得尊重。但我攻击微传销,更多因为这种精神病会害了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基本是不付出惨痛代价不会治愈的,年轻人能有多少资本和时间来被坑?被掺了传销那套屎的脑子,这辈子就完蛋了。所以,就个人而言,即便撕破脸皮也要从各方面攻击这种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