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是一本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60元,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精选点评:
●虽然不是本人写的,但其中很有简短的话都有着王尔德式的睿智。
●世界读书日,终于读完了当年@胡蓉萍 同学送我的这本珍贵的毕业礼物。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笔触,摹写出王尔德的天才与情爱,又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看清他狷狂背后的纠结、恐惧和孤独。究竟是要有多少深沉的爱,才能写出如此一本书。
●居然不喜欢珍珠般的女人,好吧,我也不喜欢
●YY产物
●语言很直接,类似王尔德,但没他那么狠和赤裸裸,感觉好克制。王尔德到死都是在追求美的路上,他没错,只是出身的时代错了。还是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王尔德的矛盾和扭曲展现,哎,别说1900,现在同性恋都不接受好嘛!!!
●还是要看一下原文,语言一定很棒。 想象的貌似有点过头了,什么王尔德是私生子一刚!什么王尔德enjoy看另外两个男人搞一刚!
●我看到粉红色的朱鹭嘴里含着星星;我看见巨大的蜥蜴死去,变成青铜;年轻的涅瑞伊得斯从沙中升起,我去拥抱,她就变成海浪
●噢 我亲爱的王尔德
●当时看了还难受了好久
●有几分神似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一):好书
这本真是超级好书,精彩也许不亚于王尔德的作品本身。(因为首先,王尔德的生活就不亚于他的作品。)如果你有一个那么喜爱的作家,但他已经去世,他的创作生命也不很长,巅峰作品也不很多的话……有这样一本“仿照”他的口吻写的书又不亚于他本人,真是少有的好事。续貂未用狗尾,何其幸运。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二):又闻书香再叹名作
做起了互联网的事情,似乎和印刷书籍生分了,许久都没能再有多年前打开《穆斯林的葬礼》时香气扑鼻的通身舒泰。这感觉失落了很久也怀念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始终无果的原因想来有二,一是没有了一口气读完大部头的时间,二是网上太多的信息和太方便的搜索让落上灰尘四下堆放的书籍愈发视而不见。然而就像是车进车出惯了的人们忽然间眷顾起灵活轻便的自行车,近来突然觉着念想起沉默不语的大家们。可巧月中于金陵得见供职译林的旧友,又得了一批好书,欣喜之余谨慎负责地挑了最为轻薄的《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才读了数十页就禁不住要拍案叫绝。
一个特行独立的主角。初识王尔德应该是在初中课本里的《夜莺与玫瑰》,当啼血的夜莺为了痴情的学生献出了自己生命和最后的绝唱时,读者似乎都到了为崇高爱情可以自我牺牲的地步;当富家小姐嗤之以鼻地扔掉夜莺生命的化身玫瑰时,读者几乎想要冲到小姐面前指鼻痛斥。王尔德在童话里表现的完全是对人性的批判和揭露,机敏睿智语言成了王氏作品的品牌。世纪初英国文学因为王尔德而发出光芒,然而舞台的主角自身却有如笔下传奇作品的经历,由辉煌到遭人鄙弃,由富有到窘迫潦倒,人世间存在的极端都加之于王尔德,而他也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过去我对现实要俯视,因为我处在个性的巅峰。现在我的处境一落千丈,,现实就显得高不可攀,我都能看出它的阴影和纷乱的裂隙,发现了延续生命的内在力量,从卑微屈辱中站起来,勇敢面对世界,这本身就在无形中谴责了当代社会”。
一个非凡的他传作家。《唯》的出彩除了王尔德毁誉参半的身世之外,应该要归功于彼得∙阿克罗伊德的非凡才华。甚至《暂停》杂志评价说王尔德在世的话都希望是自己写就了这本书。彼得为英国的几位文豪都曾写书立传,而本书更是获得了毛姆奖。大凡牛人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彼得最近称莎翁不敌俄国作家就语惊四座,不过和老公的偏好倒如出一辙:P 彼得借王尔德之口的经典是:“圣方济各那样的艺术作风对我毫无吸引力,他们的童话是太监的童话,他们的孤独是完全被人看穿的孤独。" 这样的评语总是能让人会心一笑。
一个少有的好译者。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显示出方柏林很著名,但《唯》书的翻译确实可称绝妙无比,从对原意的推敲到译文的达雅都堪称范世佳作。近年来即使是译林、翻译出版公司和中信这样的大社出版的外文作品都鲜有经典,尤以中信为最,曾经因为《玛莎的公司》一书几乎要闭气便秘。所以偶然间获得这样的认真优秀文人实在是要赞一下,方先生的文字推敲实在是非一日之功。
最后要对译林惋惜一番。旧友说敝社为了自负盈亏如今也出网络小说了。听罢如同五雷轰顶,不由得要泪如雨下,仿佛有人为了盖楼盘要拆了四合院。人家给几万块拆迁费,你不搬吗?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三):一个唯美主义者的死亡
“丑陋的建筑物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时更丑陋的建筑,对浪漫派运动唯一作过贡献的贫民区也被拆迁,为的是修几条纯属多余的马路。据说有位老人被埋到了新牛津街的地基下——真希望那就是设计师!”
以上这段话是王尔德刚刚离开牛津来到伦敦时发出的感叹。普普通通的心境描写,却是整本书里面我相当喜欢的一句话。虽然没有“他们的童话是太监的童话,他们的孤独是完全被人看穿的孤独。”那么经典,可是那个味儿--王尔德的味儿--相当的浓。
类似的王尔德式的的妙语警句时常可见,当然如果你硬要把它和《道连格雷的画像》相比,那你肯定会失望的。不过说来说去,用王尔德的口吻拟其日记归根到底也只是个形式,很重要,但绝非全部。关键,我们看到了这个唯美主义者最后的内心世界--姑且把这个“别传”看成是他本人的独白吧。
王尔德是个很单纯的人,这个单纯单指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记得当初看《道连格雷的画像》时,关于“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点我始终是一头雾水。现在想想,如果把作者“唯美主义者”的身份标签作为注释来看的话,似乎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王尔德的诗充满隐喻,形象丰富,音律优美,堪称最美的英语作品之一。
王尔德的个性华丽,放荡不羁,奇装异服。
王尔德的最大爱好就是贪嗜美酒和美少年,而按照他本人的话讲,显然后者的味道更纯美。
说到底,王尔德是个不折不扣彻彻底底的“唯美主义者”
记得在监狱里,看守托马斯好奇的问王尔德对这些男孩“做了什么”。
“我吻遍他们全身”
“为什么?”
“对一个迷人的年轻人,你除了吻还能干什么?”
在他看来,和“美”相比,“爱”和“道德”不值一提。他的被人津津乐道的性取向,何尝不是在为这个“唯美主义者”身份作脚注呢?
这样的王尔德,藐视的不仅是英国“上流”社会,更是“主流”社会,所以被世人嘲笑,唾弃,不容。。。本来就是注定的。不要说是十九世纪,就是放在今天,也必定是个争议人物。
至于王尔德本人,也不可能不为此痛苦。但他的痛苦多数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身的迷惑,矛盾,顿悟。。。王尔德的监狱生活让他改变了很多。可以说,在坐牢以前,他不知道什么叫“生活”,他只知道“艺术”――他的生活是由诗和美少年组成的。直到有一天他不得不直面以下东西――带着箭头的囚服,乏味的工作,“惩罚室”,他才发现以前那些美丽的句子,世人的追捧和有着光滑皮肤的美少年原来是那么的苍白和虚幻。
“在回来的路上,我能听见这男孩的哭泣,现在我也能和他同哭了――这是我第一次为其他人流泪,这泪水带着我向前,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生活”
“我意识到,原来我是通过自己的智力和它所滋生的骄傲来安代生活,而不是通过现在这种让我感到震撼,并让我第一次甘心承受的感情来看待它。”
“悲痛叫我理解。爱叫我宽恕。”
监狱生活对王尔德的改变是具有毁灭性的,不仅就他的身体来讲,更是他的性格上。我固执的认为,监狱中的王尔德完成了自身从“美”到“爱”的转折,出狱后的他已经不是一个颠倒众生的王尔德,而“进步”成一个凡人了――会哭,会爱,会怜悯。
这对于一个“唯美主义者”无疑是最大的悲剧。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四):王尔德:一个永远的例外
以现在的话来说,王尔德是一个很会作秀的人。他奇装异服,奇谈怪论,惊才绝艳。全盛时期,伦敦最好的剧院同时上演他的三部戏,而他坐在伦敦最风雅的沙龙里,被高贵的女子包围着,神情忧郁,眼神睥睨,懒洋洋地发表高论;他穿着美丽的天鹅绒礼服和用彩线抽出精美花边的丝绸衬衣、系着金色丝线精心刺绣的宽大腰带,戴着与众不同的鲜艳领带,抽着金头的香烟,手里拿着一朵象征美的向日葵或者百合花。他奢侈到好像没有明天。他骄傲地宣称:“我生来就是一个道德废弃论者。我不是为定则而造的,我是那些为例外而造的中间的一个。”
王尔德无疑是个例外,天才都是例外。他以轻而易举的姿态,理解、玩弄和颠覆一切19世纪后期的正统观念。他慧黠而犀利,才情出众,仿佛荷马史诗里女妖塞壬的有魔力的歌声,能不知不觉把你引入胜境或者说迷途。有人说王尔德代表了英语的优美,这不能算言过其实。“我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伟大到了想以自己的形象改造世界的地步。”彼得•阿克罗伊德笔下的王尔德,就是这样骄傲地宣称。
假如他一味恃才傲物缺乏真诚,他的作品就不过是堆砌的七层宝塔,而不会被抬到唯美主义代言人的至高位置了。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像《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的爱,对痛苦和苦难的怜悯;连唯美主义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是以心灵战胜外表而收场。据说有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己编的童话《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他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泪。王尔德总是讲着寓言和哲理,娓娓道来,欢笑而又哭泣,美丽得令人心碎。
有人说王尔德超越了他的时代,所以在他的时代里无法被理解。其实确切地说,他是超出了那个时代的容忍度。如今,丑闻缠身,对人来说也许恰是得名得利的天赐良机,可是在那个一本正经的维多利亚时代,为同性恋锒铛入狱的王尔德,注定要背负命运的十字架。
王尔德的性格悲剧在于,他喜欢把真诚掩藏在机智的悖论后面,他喜欢让真理走走钢丝。他爱炫耀、爱挖苦、远远不够世故,认识不到世人悄悄酝酿的报复的狂潮。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抓住了这一点:作者笔下的王尔德总是说自己在沙龙里扮小丑。
看过《纸牌的秘密》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小丑。在纸牌里,小丑是一个尴尬的例外,他不属于红桃、黑桃、红方或者黑方。在这个井然有序的纸牌世界里,他是一个异数,一个破坏者。他没有明确的定位,也没有成规的思考。他总是跳来跳去,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却在世俗的眼光里被打上可笑和危险的烙印。对每一个时代来说,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总是像小丑。
就在王尔德以小丑的姿态跳来跳去的时候,危险在他身后等着享用他。他走钢丝走得太久,激怒了道德俨然的上流社会。
更何况,走钢丝的不光是真理,还有王尔德他自己。巨大的荣耀后面是无法启齿的秘密,荣耀越大,秘密揭开后的耻辱就越深。
——当我们仰望走钢丝的人的时候,我们总要为他捏一把汗,可是潜意识底,是不是也希望看他摔下来的惨状?
昆斯伯里侯爵与他的儿阿尔弗瑞德•道格拉斯——也就是王尔德最重要的同性密友——脱离关系,并公然指责王尔德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同性恋。被激怒的王尔德状告侯爵败坏他的名誉。他本该知道,侯爵正等着和他对簿公堂,好把他彻底整垮呢。没有任何悬念地,他被判“有伤风化罪”服苦役两年并被剥夺财产,锒铛入狱,身败名裂。
王尔德,曾经那么才高八斗,风流自赏。可是世人折断了他洁白的羽翼,把他缚在高高的刑台上,欣赏他嘴角流下的鲜血。这个骄傲的天才可以惊世骇俗,喜欢欣赏世人的瞠目结舌,但他无法忍受他们的唾弃。从雷丁监狱出来的王尔德,收敛起他的浮华嚣张,拖着被折断的灰色翅膀,离开可爱的老英国,来到巴黎安身立命。穷困,病痛,青春不再,亲人离去,额头上刻着“耻辱”二字。他在岑寂中度过这一生最后的两年。对于世人来说,这最后的两年是个迷。也许他用语言无法来表达的,只有用沉默来表达了吧。在这沉默之下,是天才的倨傲,是道德败坏者的反省,是看透人世的淡漠,还是不愿再表达的伤痛呢?
这个名为“例外”的王尔德,留给后人一百年的谈资,留给我们太多的的惊叹、惋惜和想像空间。每一个爱他的人,都会为快乐王子的蓝宝石眼睛哭泣,为莎乐美死亡之舞喝彩,为亨利伯爵的妙论发笑,也会为他生命的黯淡结尾低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