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白色寂静》是一部由Herbert G. Ponting执导,Robert Falcon Scott / Herbert G. Ponting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白色寂静》精选点评:
●时间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100年前的南极,真不容易。
●好珍贵的档案资料;The Great White Silence 1924 1080p Blu-ray FLAC x264-DON 100年前的南极
●8.2
●伟大的悲剧 极具历史价值
●成功在于失败
●南极航行,我渴望自己是这伟大航程的一部分,然而,我常常察觉到,我只是冰川表层突然碎落的一块,像熟睡的婴儿被母亲悄然抛弃一般,只能滑落,只能分裂,只能趋向沉默,沦为时间里无关紧要的一秒,沦为世界里一个恰巧被目睹的误会--坠入一片白色寂静,只是一次乏味的正在完成的死亡,这样的生命活动本不该被冠以伟大和自豪之名。
●探险队的那个一层套一层的一体锅灶好高端啊。
●看着一百年前的人和事那么单纯简单并快乐着,能在一起旅行探索未知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
●除了时间似乎也别无可述
《伟大的白色寂静》影评(一):白川静
fi修复的这部影片绝对是电影史的大福利。从这里你可以窥见纪实类纪录片的模样。
伴随着人类第1次发现南极。
因为也可以当成历史片来看,1924年,英国探险队的纪录片由英国人修复是最恰当不过的。
染色胶片与正片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补,有红色有蓝色。
最惊喜的还是修复后的配乐,展现无人区的寂静,白色。河川具有的壮阔之美。
fi回收了那永恒的诗意,让我们沉浸在它的音画之中。
《伟大的白色寂静》影评(二):勇敢及高尚的“白色人格”
首先,要向伟大的探险家和先驱们表示由衷的致敬。 希望你们知道,你们的精神在百年后依旧感染着年轻人。
当看到奥兹拍摄的探险队在帐篷内整理自己的鞋袜并准备晚餐时,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他们一路上的风景。因为这时我才深深的置身影片之中;因为前面我一直在纠结,他们到南极的目的是什么。是探寻新大陆还是带有侵略意味的?这让我一直没办法专心。 当看到斯科特一队抵达南极点时,发现有人捷足先登,那份复杂的纠结的痛苦的心情以及回程的痛苦,都让我开始为他们担心和惋惜……
影片前期记录队员不得不食用新鲜的海豹肉,却从虎鲸口下救了海豹母子。这时,我在思考几个问题:
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考察队一方面为了全人类而探究未知,另一方面我总觉得带有一些征服意味。单这个问题我得到了答案,不管南极北极月球还是哪里插上哪个国家的国旗,都算是全人类对知识的探寻。
但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我们人类探寻是否是一种“打扰”?打扰生态平衡?今天又凑巧看到一片南极生物因为气候变暖不断死亡的文章,又看到了非洲野生动物长期遭到捕杀、贩卖……这让我陷入深思。
后来,奥兹重伤导致病情加重,为了不拖累整个队伍,他在一个暴雪夜离开了他的队友,走前也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我出去走走。" 剩下的人,为了维护这位英国绅士的尊严与高尚,没有上前与他告别。两天后,队友在离补给站还有18公里的路上,被大雪冰封,他们以平静、自豪和足够的勇气去走向最后。斯科特小队集合了。
此时我认同了影片一开头作者所说的话:“我希望所有英国的年轻人都能看到这部电影,因为它有助于培养成立帝国所需的冒险精神。”
的确,鲁迅先生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里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先驱们献出的生命,是连死亡都是生机勃勃的。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活着意义呢?只能说,哈哈鲁迅先生 但愿吧。
《伟大的白色寂静》影评(三):永不止息,直到世界尽头
对南极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但也一直带着竞争的性质,正如当时西方国家对北极的探索一样,对地球两极的探索始终同时混合着科学考察目的(对两极海域特性、洋流、气象、矿物、自然史、对航海导航关系重大的地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认识与研究)、国家抢地盘行为和竞争精神、探险家与航海家的冒险精神、私人追求荣誉与建功立业的企图,从来都不纯粹,18-19世纪对北极的一系列探索更肩负有找航道和确定地磁极位置的目的,攻克两个地理极点本身在两极探索早期还不是非常紧要的第一目的。英国人在19世纪上半叶发起的一系列北极探索是为寻找西北航道和北磁极,其中西北航道在1850年代陆续发现了几条,但没有单从海路走通过,半个世纪后才由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完成通航,地磁北极在1831年由苏格兰海军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找到和抵达,在这一目标领域使英国人成为了世界第一(尽管罗斯叔侄的那次北极远征是爱国商人私人出资赞助,并非海军部支持的国家行为),在1827年英国探险家爱德华·帕里带队发起过一次向北极极点的远征,当时罗斯为副领队,未能成功,但创造了纬度上的最北记录:北纬82度45分,这一记录半个多世纪后才被打破。正因为英国人抢先找到了地磁北极,所以1839年地磁北极的发现者罗斯上校又带着英国南极远征队向南极进发(在此期间,法国和美国同样组织了四年期的南极探险队,比罗斯略早一两年出发,但罗斯后来者居上),主要目标是沿线定点架设地磁观测站链,确定地磁南极位置和如有可能设法抵达它(这与19世纪当时世界性的地磁学研究运动背景是相适应的),以及创造纬度上的最南记录,同时附带有一些次要的科学考察目标,这三个主要目标只实现两个半,地磁南极的位置确定但当时无法抵达,因为罗斯只环绕南极大陆航行,没有登上大陆,但他在1841年初打破了同胞前辈威德尔船长的纬度记录。后来的罗斯海、罗斯岛、罗斯冰架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因为他最早发现了它们,罗斯岛成为阿蒙森与斯科特们发起极点冲刺的起点,这是距离南极极点最近的路线。他所创造的纬度记录又是半个世纪后才被从他的路线登上南极大陆的后人打破。从人类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起,攻克南极极点才有了可能性,进入了人的思维。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的目光瞄准了两极极点,北极极点先由美国人宣告攻克(尽管这次“攻克”在其后引发争议),还未起航即宣告目标破产的阿蒙森当机立断改向南极进发,从而形成了与英国人斯科特队伍的竞争,后来阿蒙森又乘坐飞艇第一次从空中抵达北极点,略为弥补了他失去北极点第一人桂冠的缺憾,阿蒙森最终的命运是消失于北极冰雪之中,他一生与两极相连,为极地而生,也结束于极地,这似乎是当时一些极地探险家的共性,要么死在魂牵梦萦之地,要么退出极地事业后也未能安享晚年。综上,西方人对两极的探险一直带着强烈的国家竞争实质,这和探险活动中的科学考察和探索——认识地球成分并不矛盾,也不能由此否定探险家们本身的智慧、勇毅、开拓、进取、同袍情谊、自我牺牲精神与卓越的航海技术。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队伍返程中殉难之后,一战期间英国的沙克尔顿爵士又率领坚忍号向南极进发,试图完成一次经过极点横穿南极大陆的历史性目标任务,他自己的船队从威德尔海走,接应分队极光号从罗斯海路线走,但这次以坚忍号被困威德尔海海冰之中、队员最终被迫弃船逃生、极光号损失告终,坚忍号船员的历险求存是另一个史诗般展现人类之勇毅的传奇故事,其中最为人惊叹的篇章便是坚忍号的沃斯利船长凭借简陋的导航仪器将他和沙克尔顿乘坐的寻求救援的小艇James Caird成功导航穿越800海里的长距离安全抵达南乔治岛,从而为留守在象岛的队友们赢得了生机,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在地球人类对地球两极区域的探索中,从来就不匮乏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时以惊人的励志剧告终(像是罗斯叔侄的1829-33年胜利号北极远征死中复活奇迹、沙克尔顿的坚忍号奇迹),有时以巨大的悲剧告终(1845-48年富兰克林北极远征全军覆没、1879-81年德隆船长的珍妮特号北极远征连船长在内折损2/3人员)。人类对世界第三极珠峰的历史性探索同样如此,从来不纯粹,却又激荡人心。这也许正是人这一物种的复杂性的缩微体现,光荣与阴暗始终并存,能极度卑微亦能献身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