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意义创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30 00:4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意义创新读后感精选

  《意义创新》是一本由[意]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 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义创新》精选点评:

  ●应该是在《第三种创新》基础上的更清晰地讲解意义驱动创新和过程方法。我想在国内能完整应用的机会是不多的,因为这个理念比较超前,但是可以根据书末的案例(意义改变类比)来关注和思考产品和服务的新意义范式,培养思维习惯,有机会再加以应用。

  ●2019.9.25 要不是本创任务,我应该不会看完它。 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作者非得翻来覆去地故弄玄虚~

  ●里面提到了流动的时代。我就知道这本书不简单。

  ●两种创新都是重要的,但关键是我们总慢慢不知觉地停止对意义的思考,视一切理所当然。这在过剩时代是非常要命的。 意义创新当富有远见充满假设,迎接批评反思走出第一步,借选择性增强的诠释者检视完成第二步。寻找类似方向或体验的伙伴,小心地在分歧点上长出新的枝丫

  ●意义创新使创新提升到了更高的层级,它提出了人们使用某一产品的新原因,和一种新的价值主张,对市场中哪些产品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新的诠释和新的方向

  ●创新能力很需要,创新和想象必不可少,很有趣的一本书

  ●黄金思维圈Why-How-What的应用,还提供了更细化的操作技巧。 产品已经生产过剩产品更需要有人文关怀,更便利更人性化更适应消费者使用习惯,而不仅仅是为了让消费者使用产品解决问题这么普通,更希望带来惊艳的感觉

  ●创新是由内而外,从自己到世界。想起一句话,别问客户要什么,客户只能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车~

  ●简单点说就是不是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而是创新意义,一个新的愿景,即我们所说的产品。从自我出发,经由批评、辩论、融合,产生一个不仅自己喜爱,也是大家喜爱的产品。

  ●世界在急速地变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想应对只能被动接受其意义的世界。我们想创建意义,创造更好和能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想为人们,也为我们自己制作礼物。只有通过制作,我们才能传递礼物;只有通过制作,我们才能享受创造意义的极致喜悦。礼物是为了送给人们,而制作礼物的行动则是为了我们自己。

  《意义创新》读后感(一):烂书!

  这本烂书居然定价62元!我好心疼我的银子!

  可能关于创新的书我看过很多了,这本书提出的什么意义创新根本就是陈词滥调。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创新解决方案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重新定义现有产品的意义和对人们的价值(结合使用场景)。这其实就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思路而已,根本谈不上是创新方法论。用书中的例子来解释,现在我们都用电灯照明了,那如何找到蜡烛这个产品的新意义呢?作者教你----告诉消费者他们买的不是蜡烛,而是温馨的氛围!就好比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间“的概念,甚至是逼格。这个思路早都被我朝商家用烂了好么!你买的不是xxx这个东西,而是生活的仪式感和各种小确幸!例子太多了,你们都懂的,就是教你如何寻找消费者的精神诉求,把现有的产品用新说辞卖出去。

  观点不新就算了,这个作者的表达能力也很捉急,啰哩啰嗦,絮絮叨叨,每一章来来回回讲的都是一个东西,而且图表什么做的很乱糟,条理性很差,最后面给的很多例子很牵强。而且整本书里面总有莫名其妙的加粗词句,就好像编辑一直在给你划重点,大部分地方都是莫名其妙的,毫无逻辑,阅读体验实在太差!总之是特别烂的一本书!

  《意义创新》读后感(二):推荐序一:做有意义的创新

  

创新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创新不仅能显著地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还能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模式,这样做虽然能提高效率,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不小的贡献,但这种创新模式较为“短视”,缺乏对创新的长远洞察,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

当今及未来,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承担起对全球环境、人类幸福生活、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等责任。从短期的商业驱动转向长远的意义驱动,从以工程科技为基础的创新转向基于人文、艺术的创新,更要走向基于哲学思考的创新,实现科技、人文和哲学的整合式创新。

意大利创新学者罗伯托·维甘提教授是近年来崛起的杰出创新学者,是设计驱动创新的主要研究者。在其出版的《第三种创新》一书中,维甘提教授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创新模式。他认为,只要产品传递的信息及其设计语言的新颖程度超过了产品功能和技术的新颖程度,就可以创造出更具差异化的产品,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在这本书中,维甘提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崭新的创新模式——有意义的创新。他对创新的思考从语义提升到了意义——在创新者内在的爱心中构想伟大的创新。有意义的创新,这一充满人性的创新模式,将极大程度地提升技术创新的层面,使得创新的思考层面从科技层、市场层上升到人文乃至哲学层面。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一种创新精神。

我国自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在工程科技领域和数字科技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借鉴意义创新这一新模式,将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的层次,更好地传递我们对全球经济与发展的仁爱之心,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式崛起。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整合式创新创始人

  《意义创新》读后感(三):推荐序三:创新应该从“自我”出发

  

说来也巧了,我和这本书的译者吴振阳先生都和浙江师范大学颇有渊源。吴振阳先生是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我于1982年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学习,1986年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当年的杭州大学)哲学系读硕士。后来我的指导老师薛克诚老师还去了浙师大当校长。我1991 年去美国后,一直到 2016 年参加同学会时才第一次回到浙师大。看到浙师大今天的成就,我倍感高兴和自豪。

本书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书中谈到了产品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创意。作者罗伯托·维甘提先生是管理学界的大咖,他的许多思想本身就是非常有“创意”的。

从业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告诉大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然而作者在2010年为《哈佛商业评论》在线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更进一步强调,与由外而内的解决方案创新不同,意义创新是由内而外的,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假设出发,从我们希望人们会喜爱什么出发,也就是说意义创新应该从 “自我”出发。细究之下,深以为然!

当然我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从业者,并不完全同意他所有的观点。比如他提道:

“人工智能的新算法和数据分析都不能帮助我们进行筛选,并找到新的东西。这些算法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基于以往的选择方案,即我们过去的状况而不是未来的状况。这些信息无助于促进变革,而促进的是因循守旧,使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框架之内。”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未来、从经验中提炼出崭新的创意。只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也许人工智能永远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但它无疑是帮助我们进行意义创新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没有停留于理论的研讨,而是进一步提到了许多实践指南和蓝图。其来源于作者近十年来进行意义创新的实践体会。这些体会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本书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哲学命题,但作者的行文风格却很清新。特别是文中关于“蜡烛”的个人生活体验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温暖的生活气息。

我在浙大研究生期间也翻译了一本书,名为《哲学的十大误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深知翻译工作的艰辛,有时会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推敲一个单词的译法。吴振阳先生和他的团队选了一本好书。这本书不但探讨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主题,而且为商业机构如何创新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观点。此外,吴先生及其团队的翻译功底扎实,书中的许多术语,我第一次看到。离开祖国太久,我已经不太了解很多新词汇的中文翻译了。这次有幸读这本书,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再学习的过程。

汪关盛

2018年5月30日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美国 Maxaur 集团公司和美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意义创新》读后感(四):推荐序三:创新应该从“自我”出发

  

说来也巧了,我和这本书的译者吴振阳先生都和浙江师范大学颇有渊源。吴振阳先生是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我于1982年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学习,1986年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当年的杭州大学)哲学系读硕士。后来我的指导老师薛克诚老师还去了浙师大当校长。我1991 年去美国后,一直到 2016 年参加同学会时才第一次回到浙师大。看到浙师大今天的成就,我倍感高兴和自豪。

本书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书中谈到了产品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创意。作者罗伯托·维甘提先生是管理学界的大咖,他的许多思想本身就是非常有“创意”的。

从业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告诉大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然而作者在2010年为《哈佛商业评论》在线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更进一步强调,与由外而内的解决方案创新不同,意义创新是由内而外的,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假设出发,从我们希望人们会喜爱什么出发,也就是说意义创新应该从 “自我”出发。细究之下,深以为然!

当然我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从业者,并不完全同意他所有的观点。比如他提道:

“人工智能的新算法和数据分析都不能帮助我们进行筛选,并找到新的东西。这些算法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基于以往的选择方案,即我们过去的状况而不是未来的状况。这些信息无助于促进变革,而促进的是因循守旧,使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框架之内。”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未来、从经验中提炼出崭新的创意。只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些目标。也许人工智能永远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但它无疑是帮助我们进行意义创新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没有停留于理论的研讨,而是进一步提到了许多实践指南和蓝图。其来源于作者近十年来进行意义创新的实践体会。这些体会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本书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哲学命题,但作者的行文风格却很清新。特别是文中关于“蜡烛”的个人生活体验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温暖的生活气息。

我在浙大研究生期间也翻译了一本书,名为《哲学的十大误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深知翻译工作的艰辛,有时会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推敲一个单词的译法。吴振阳先生和他的团队选了一本好书。这本书不但探讨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主题,而且为商业机构如何创新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观点。此外,吴先生及其团队的翻译功底扎实,书中的许多术语,我第一次看到。离开祖国太久,我已经不太了解很多新词汇的中文翻译了。这次有幸读这本书,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再学习的过程。

汪关盛

2018年5月30日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美国 Maxaur 集团公司和美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意义创新》读后感(五):推荐序二:想创新,请先问一个 WHY

  

近五年来,我在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担任创业导师,接触了很多创新创业团队及其项目。几乎在每一次公开课上,我都会邀请几位创业者

用三句话介绍自己的业务,很多人会这样介绍:

• WHAT:我们是做什么的?我的产品是什么?

• HOW:我们是怎么做的?我的产品优势是什么?

• WHY: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我们基于什么信念?我们要改变什么?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用 WHAT 介绍业务的人几乎占 100%,用 HOW 介绍业务的人大约占 40%~50%,用 WHY 介绍业务的人只占不到 10%。

之后,我会列举很多鲜活的案例,告诉创业者们,一些伟大的企业家是这样做的:

• 他们往往先说WHY:我们为什么干这件事?这件事对客户有什么价值?我们干这件事的信念与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存在?

• 然后,他们再说HOW:为了这个信念与目标,我们是如何做的,进行了哪些创新?

• 最后,他们才说WHAT:为了客户的需求,我生产了什么产品、提供了什么服务……

这个环节非常受学员们欢迎,然而至于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我在看完《意义创新》这本书之后,才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这本书是创新管理权威专家、米兰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设计学院罗伯托·维甘提教授的一部新著。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价值来源于构建更为明智的方向,即构建有意义的愿景;提供客户喜爱的,也就是更有意义的产品。即早在创新创业之始,就要不断地扪心自问 WHY: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干?这样干对客户真的有价值吗?这件事对我们的意义何在?在作者看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意义。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里,生活中的关键问题不是“如何”,而是“为何”。

在我个人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常常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创新创业者发明了一项技术或掌握了一种商业模式,便会主观地认为:这能解决客户的问题,这就是客户需要的东西;客户就应该付费,投资人就应该投钱!而我往往会在这时追问一句:“凭什么?”正如作者所言:意义创新关注的是事情的原因。它提出了人们使用产品更有意义的新原因。它是关于新方向的愿景,是创新者与客户内心里所共建的目标以及构建出的心理契约。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要回归创意稀缺的过去、抑制创造力和反对变革,而是在于倡导创新、期望更多的创意。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本书旨在帮助你构建富有意义的创意,从数量创新推进到质量创新,在创新之旅中找到具有重要意义的方向;帮助你在丰富多彩的机会中抓住重要价值,而不是迷失方向。”

有过管理实践的人都知道,创新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对现实问题的“不安”。眼前的种种“不安”,更容易让人们陷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怪圈,而没有想到,持续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管理者要想走上持续创新之路,改变“组织创新的心智”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需要马上做出反应。特别是当我们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先把问题“悬挂”起来,重新考量“意义”与“价值”,然后从新的“视角”(尤其是未来的视角)出发,探索全新的“系统”,并在新系统中开展一系列的“创新行动”!这便是本书所谈的“意义创新”过程的一部分。毕竟,产品成功与否不取决于你设计了哪些功能,而取决于你从自己出发为用户带来了多么棒的体验。成功的产品并不是产品本身可以做什么,而是用户使用它之后可以做什么。

“我们从工业时代继承而来的工作模式,让自己成为囚徒,”伦敦商学院战略和企业家精神课程教授朱利安·伯金肖说,“我们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能找到适应未来的更好的方法。”

是时候了,让我们重新定义“管理”!重新定义“创新”!

傅强

智囊机构董事长、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导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意义创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