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精选点评:
●费孝通先生观点论据精辟,洞察力强,遣词造句精确到无可取替。
●“……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费先生通过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观察做出了一些自己的解释,提出一些用来描述文化,社会现象的概念。能增加我们对乡土社会的了解。不过,他自己也说了只是讨论性的。现代的社会学不这么搞的吧,起码证明一个结论得拿出数据,证据吧。而且,费先生里面谈到同性恋是变态的,他也支持计划经济。最后,孔子被黑出翔了。
●多年后再来重温费老这本经典著作。因为先生在司法行业,他时常会说起下乡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司法问题。在读到《〈乡土中国〉之(9)无讼》时,面对这篇文字竟有种异常熟悉的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送法下乡”的艰难依旧存在。
●要想了解中国的最传统文化世俗观念清规戒律风土人情等等,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
●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差序格局的理论很有道理
●还算不错,有独特的见解。
●让我们明白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明白了中国人做事的原因。好书也。。。只是社会学的只是实在欠缺,读起来有些吃力
●缩略版
●读懂容易,弄通很难,很多知识点都需要长期思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把《乡土中国》与《新乡土中国》一起看
建议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看,费孝通所描述的中国与现在中国已经很不一样了了。所以看看贺雪峰写的《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你才能在纵向发展的中国深深理解今天的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根儿
觉得对文科的东西来说,社会学和史学应是两门基础教育。城市的浮躁更让人觉得漂浮无根,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背景,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逃避不了它的根。
不管曾生活在这个村那个镇,在这本书中能找到根儿的感觉,始终熟悉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同性恋就不激荡了吗?
费先生谈到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比如维持生育,“现代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使社会关系不稳定,使生育事业摇摇欲坠”),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所以异性之间的感情必须冷淡,冷静。得有个规矩管着。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之类。
为了佐证这个观点,他说,他观察到乡村里很多夫妻都是不怎么讲话的。
还有,夫妻(女子有“三从四德”),父子(讲究服从,负责),长幼,等等的关系之间都有人伦,有纪律,不能逾越,这些纪律主要来自孔子。
另外,相比较而言,西方家庭的夫妻,他们留有更多亲密的情感空间。
然而纪律性,是一个稳定的乡土社会诉求的,是事业社群的特色,所以家族可以在承担更多的功能的时候比较有效率(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所以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情感空间比较少。
正因为异性之间的情感冷静,淡漠。所以,同性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义的是在同性和同龄人中间。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在我看来,是生育之外很多功能拉入这社群之后的结果”。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乡土的中国
《乡土中国》,一本我很早就想看的书。我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查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直到某一天在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里见到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我不禁一愣,方才激动不已。
在未见之前,我以为《乡土中国》是一本厚厚的满是难懂的社会学名词的理论专著,我想看它完全是因为社会学老师的极力推荐,以及费孝通的鼎鼎大名,还有我对社会学那些微的一点热情。事实上我是非常厌恶甚至痛恨论文的,这种枯燥死板的东西毫无美感可言。
我在书店见到这本《乡土中国》是,眼睛都没眨一下,想也没想就买下了,好像我自然就应该买它似的。它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而当我打开书页开始阅读时,事实又再一次向我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乡土中国》收录了费孝通14篇论文。然而这些论文在今天看来格式上是很不符合规范的:没有关键词,没有摘要,也没有注释。它就事论事,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特点,还与西方国家社会结构作比较,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在后记中他还专门阐释了”社会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这个问题。费孝通作为中国早期杰出的社会学家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本书一开始就是写给普通民众阅读的,如散文一般的优美。引用举例幽默贴切,观点新颖,说理分析透彻清晰。普通人也很容易读懂,但要真正领会作者对中国社会结构层次的分析及理解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而我认为这不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值得反复品位的书,它的篇幅不是很长,但句句都是精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看着亲切
本来不想写什么评论的,但看到乡土中国居然做出看起来这么漂亮的封面,仔细看还是大家小书系列,所以觉得不说点儿什么是实在说不过去的了。
本书于我,有特别的意义。在所谓文化热的年代,我还是一介书生,囊中羞涩是自然的了,每每忍不住买书,只挑2块以下的,三块以上的书,只能忘而却步。乡土中国就是在这样情况下买回家的。但由此书,却引致我以后见了费孝通的书就不论以上的禁令。这样,美国与美国人(名字可能有些许误差)、江村经济、禄村调查(?)就这样进了我的藏书,即使买回后发现后两本实际上太专业,我也没后悔,后来读研还差点投考北大社会学系,只是因种种现实的原因而作罢。现在虽然该书早已被不知哪个人借去未还,但当年那本简单的黄色封面加上毫不修饰的书名的薄薄的书,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隔的时间太长了,书中的许多精彩之处记不起来了,但有两点是不会忘的,一是对于中国人关系的比喻,书中把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比作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一圈一圈的类似石子在水中激起的波浪一样的形态,形象、生动又深刻,类似的观点现在常见,我以为费老是始发见着。另外一点是对于权力的分类,费老把权力分类成三类:暴力、委托(选举)的权力、教化的权力(大意如此),我以为至现在都是特别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特别是教化的权力,传神地描述出了中国人宗族制度铸成的伦理力量。
本书可比于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