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29 01:07: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00字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本由歌德著作,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340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维特之烦恼》精选点评:

  ●或许对外国文学的欣赏里总带有一层隔膜,让我无法通过翻译感受到词句之美,或者在思想上找到共鸣。渲染维特死亡之后的影响无疑是后来众多人效仿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这本书里面两篇小说,作者似乎当时也经历了情伤,所以总用极端的方式去追求所爱。我无法认同亦无法理解。

  ●敏感多愁少年心 有些自由永远遥不可及

  ●...

  ●你说 你爱了不该爱的人 你的心中满是伤痕 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 心中满是悔恨

  ●不太认同维特的爱情观。 但是歌德对一个少年人“爱不得”的描绘,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感情对人的影响,及不可控制。

  ●作为初中时期就应该读的作品,在十二三年之后来补充,我觉得书中的韵味,自然没有当时读起来强烈,更何况这是正对青少年的爱恋苦楚的题材,正与当时自己的青涩情感相呼应呢,嘛~~本书细细的展开了少年的情感,首先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朝气有才华的细腻少年,逐渐的陷入无法自拔的情感之中。凡是爱过的人,都能体会这种痛苦。沉沦之后,只剩绝望,书信体的展现好处是,它非常自然的展现给我们维特的心境变化。我不能说维特想法偏激,我也不能指责绿蒂不敢正视自己的情感。无疑绿蒂和维特应该是非常合适的一对,但是世俗的束缚让她无法释放自己,让人又爱又恨。我不禁感叹人类的脆弱和悲惨,感情的美妙及痛苦。悲剧让我们感到悲伤,问世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苦难,人生而苦痛,却又要坚强的活下去,从无限的痛苦中获得片刻的欢愉,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

  ● 人格分裂直男癌之烦恼 不过话说回来,看到后面还是挺精彩的。

  ●这个版本的书大小特别喜欢,超喜欢小开本。当时看外国文学史的时候找来看的,纯粹是为了感受一下浪漫主义。

  ●我也曾是少年维特,但回望之际,我只会想维特在断气的那夜,会不会后悔,如果给他机会重来,他还会做一样的事吗?维特爱上的是爱情啊,这份情,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可以延续的,何必要那么执着。

  ●越往后的描述越压抑,甚至让人喘不过气。爱一个人竟能如此浓烈,有时真觉自己生性淡漠,被这份浓烈震撼得好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来。不肯承认自己真心的绿蒂,亲手把维特推进死亡的大门,可笑的是维特竟在绝望中存着星点的幸福,因为他死时用的手枪是绿蒂亲手擦拭过的。最后这个版本大家真的不要看,错字连篇,本来就压抑的心情被错字弄得更上一层,嗯。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一):全书结束之后

  小学六年级第一次认识维特,那时云高天远,麻雀叽喳。我趴在一张油绿的旧书桌上看着一封封讲诉他跟绿蒂故事的书信,新鲜,刺激,感觉他就是个比我年长几岁的大哥哥,把我带进一座森林深处的小别墅,在那里我同他一起高兴一起忧愁,维特也告诉我很多道理,年轻的我受益匪浅,比如“爱是自由的。”“爱可以是私密的,但不该羞耻。” 阔别逾十载,期间见过两三面。今再聚,我已早过及冠年,喝酒吹牛,他却依旧穿着一身体面的蓝色燕尾服,一如当年。 窗外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我或坐或躺,对着一块5.8英寸的电子屏幕思考过往种种。 维特望向窗外,有心无意,三言两语。 到了该道别的时候吧。 他走出门时我看了下天,霁日现虹,忽然笑了,我懂了。 他回头望我,一脸疑惑,你懂什么了? 若将来有人问起你的烦恼,我会跟他说维特的烦恼少年懂,看懂却已非少年。

  ——2018.9.30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处于爱情的风口浪尖的人读的书。整本书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青年维特的爱情悲剧。维特爱上了美丽的女孩绿蒂,但是绿蒂已经是别人的未婚妻。维特一边为爱苦恼,一边承受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压力,最终选择了自杀。

  整部作品语言极尽流畅,情感真实坦率,无一丝矫揉造作。将维特的欢乐与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即便结局是死亡,也给人一种“生如夏花般绚烂,死若秋叶般静美”的浪漫。

  《少年维特之烦恼》写于1774年,当时德国正处于“狂飙突进运动”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城市青年发动了文学解放运动,他们推动文学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创作的作品均感情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在青年中引发了一场“维特热”,甚至有人模仿维特自杀。

  维特的行为并不值得效仿,但不妨碍我们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跟随他感受内心的波澜起伏,并祈愿世间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三):情深不寿

  读完这部小说,我真心觉得对我来说,这部小说并没有什么新意。

  所以,“情深不寿”,成了我唯一的感慨。

  我有一个朋友,感觉他就如故事中的维特一般,将他对这个世界的美好认知全部维系在了一个人身上。若是没有那个人,他的世界就如同崩塌了一般。然而,也如故事中的维特一样,他所爱的那个人,也不可能和他一起。纵使曾经有过绚烂美好灿烂的日子,纵使我这个朋友如此情深不肯忘却,很多事情已然无法改变。

  所以,我的这个朋友经常处于一种悲痛的状态中,仅仅因为爱情。

  我时常感到不解,这个世界明明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值得铭记,明明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可以去体验,何故要因噎废食,因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没有得到满足而忽略全部的生命?

  小说中对维特的细致的心理描写给了我们答案。

  其实,爱情的美好很多的时候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维特幻想着,如果他能和绿蒂在一起,世界将会变得怎样的美好,他将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愉悦中。而且,他越是得不到绿蒂,这种幻想就来的越强烈。而在这之后,幻想中的美好与现实中他无法得到绿蒂的落差,使得维特的痛苦就会更加强烈。痛苦一旦强烈,维特就只能继续幻想,幻想的美好就继续推动维特痛苦变得更加强烈……恶性循环,不得终结。

  其实维特早就知道最后绿蒂是不能和自己在一起的,他早就知道这个结果,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接受,他自己一步一步的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但是为什么他不及早退出?为什么看见是绝路还照走不误?

  首先,爱情的盲目让他很难认清这是一条绝路。应该这样说,在他的内心里他拒绝承认这是一条绝路,反而通过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幻想把这条绝路掩饰成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他把自己的幸福系于绿蒂,殊不知实则是将自己系于绝望。

  其次,对绿蒂强烈的爱让他觉得,放弃这条“绝路”更加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走上绝路。

  情深不寿。

  但是,我们每个人,是不是身上都有那么一点维特的影子?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像维特那样,沉溺于自己的爱情里,亦是痛苦亦是快乐?

  维特,就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影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四):错的时间遇不到对的书

  

早上正在读《西方正典》的他跑来给我念了一段话,说“布鲁姆说:‘我被一再地告诫说,孩子们读什么无关紧要,只要他在读书就行,不管他读的是《哈利·波特》还是斯蒂芬·金。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因为学着去读《哈利·波特》会使你进而要去读斯蒂芬·金的小说。’”

我嘴里还吃着面包,光提取出了“孩子读《哈利·波特》和斯蒂芬·金”这几个词,想了想说,我要是小孩子,读完《哈利·波特》不会读斯蒂芬·金啊,可能会害怕?(成年了也没读过斯蒂芬·金,在电影院里看到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预告片都恐怖得不行。)

他说,这是布鲁姆的讽刺,说读《哈利·波特》和读斯蒂芬·金一样不入流。

哦,我这才明白过来。我说小孩子读《哈利·波特》很好啊,可以培养想象力,我要是小时候多读几本故事书,说不定现在会写小说了呢。(脑子里闪过几个小时候爱读故事书的作家。)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早上的事告一段落,白天读完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不时感叹已经是老阿姨了,还在这看少年的烦恼,烦恼个啥。作为“过来人”觉得小孩子根本不懂爱情,所以书里的内容怎么看怎么别扭。一半陷入自我感动的少年相思恋,一半距离百年老店一年都不差的经典老鸡汤。

歌德的文笔优美流畅,浓浓的浪漫主义风格,挑不出半点毛病,但我就是读起来哪哪都别扭。看到前面描写自然风光、崇尚自然生活的时候,想到卢梭的《爱弥儿》,简直一个路数,一查果然——“歌德一生的思想较多受到他的老师赫尔德影响,而赫尔德的思想则受惠于卢梭。这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格外重视凭借理性之外的能力,比如感性和激情,对世界进行把握。(冯庆 语)”《爱弥儿》体现了卢梭的教育哲学,在我看来像是本养娃宝典,我还暗下决心,将来养娃的时候再看一遍。随着脑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的发展,里面肯定有过时内容,但也有很多对我来说比较“新”的观点,不仅“新”还觉得“似乎很好用”。维特像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下养育出来的儿子,我在想这两本书中对自然描写的区别时,感觉歌德没有往深里走,仅仅是把一些观点用语言美化了。

少年维特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可以概括,维特爱上少女绿蒂,绿蒂已经有未婚夫、后来结婚了,爱而不得的维特陷入深深的痛苦中,最后举枪自杀。维特写给威廉的书信串起了整个故事,这就搞得很暧昧,坐在书桌前的读者,也就是我们,都是威廉,这样或许能够更轻易地走入维特的内心世界。

歌德所书写的情感,少年对少女的相思,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它没有超出一点儿我们现代人所预料的范围,就连那些正确的“鸡汤”都不知道曾经在网络上读过多少回,所以我在看的时候,无比怀念《追忆似水年华》中小普跟希尔贝特的情感纠缠,小普的心思捉摸不定,让读者觉得这份经历即便放到现在仍是新奇,我也明白了毛姆说的:“我宁愿被普鲁斯特的作品无聊死,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这句话很狡猾,普鲁斯特的作品才不会无聊,其他作家的作品也不能解闷。歌德的这本小说就是很好的例子,我有时候会把维特心中天使一样的绿蒂看成《追忆》中的交际花奥黛特,绿蒂的未婚夫看成受妒忌驱使的斯万,这样加点戏才会好看。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秋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后,就成为畅销书,也让歌德一夜成名。很多人读完这部小说后,把维特视为一位偶像,成了维特的追随者,当时出现了书中描述的黄裤子、黄马甲、蓝外衣的“维特装”、“维特杯子”和“维特香水”,对于那时有教养的市民来说,喝茶、喝咖啡的时间成了接触文学的美好一刻。当然,也有些心有戚戚的青少年,学着维特走向了自杀的道路。维特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段痛苦的爱情,更代表那个时代的烦恼和苦闷,新兴市民阶级觉醒,他们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渴望打破这种等级的界限,建立自然的社会秩序。这就了不得,小说的含义不再是它本身的含义,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呼声,成了一群人信奉的纲领。

歌德和席勒是18世纪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听听“狂飙突进”这个名字,比什么“文学大爆炸”还虎,耳闻之下觉得它攻击力极大、战斗力极强、思想特别激进。狂飙突进运动是发生在德国的一项文学运动,由新一代进步的热血青年发动,它提倡自然、情感和个人主义,主张民族统一、发展民族文学,反抗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理想,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可以说上承启蒙运动,下启浪漫主义。《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品,这风口浪尖让它站的——在对的时间、出现对的作品,想不火都难。

我认同《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时代意义,但放到现代,让我这个已经脱离少年时期的人来看,就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这本书。有些书,在个人成长中还是很看时间的,比如我之前觉得同样错过最佳阅读年龄的《小妇人》、《简·爱》,这些都属于该早看的书没早看,我也错过了读金庸的最佳年龄,因为太长,现在很少有精力再去读武侠小说了。与之相应的,有些书属于小时候不该看的看早了,看不懂硬啃下来的倒没什么大坏处,还有的给幼小心灵留下了阴影,比如我过早地看过村上春树的某些不太适合的作品,就会产生某些偏见,这种偏见根深蒂固,再有就是觉得《金瓶梅》这类也不适合小孩子读。

我不是在指导别人读书,而是想,我要是有小孩子,会给孩子看些什么书,能够弥补我小时候没看留下的遗憾。后来觉得无论如何我都弥补不了自己的遗憾,而且不论计算得多么好,也总会给别人造成新的遗憾。

读书这件事,还是自己随遇而安吧,遇见了就是遇见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生中遇到的事喜忧参半,不是这一件就是那一件。

错的时间遇不到对的书,就像错的时间遇不到对的人。维特以为有未婚夫的绿蒂是真爱,但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爱情,只是年少的一时冲动,他只是想拥有绿蒂像得到一件漂亮的器具,女性地位在那时候还是很低,真正相处起来,保不齐死在什么鸡毛蒜皮上。现在人多半不会有维特那种为爱而死的行动了(冲动或许会有),所有年少时最深的爱恋,都随时间渐渐消弭。

如张爱玲所言: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少年维特,就是这一生一世,对于成年人,烦恼的又何止爱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