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的旅行》是一本由[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一):鳗鱼的旅行
寥寥的几幅插图甚合我意,这是很少遇见的情况。特意去找到了内文插画者的名字,孙显。 这本书关乎弗洛伊德,关乎蕾切尔.卡森,关乎父亲,关乎哲学、环保,关乎神秘物种——鳗鱼。成长、思考、探寻交织在一起,缓慢而明确地推进,让人在放下书之后,喟叹一声:要怎么办才好呢。 鳗鱼是一个悖论,是进化抛出的一个问题,它存在了4000万年,却在极速消亡。它是时间跟人类开的一个玩笑,是不屑,更是惩罚。在时间无涯的旷野里,许多伙伴不陪人类玩儿了。 人类不干涉鳗鱼才能生存。人类干涉才能研究,使鳗鱼有可能免于灭绝——有意思。是悲剧啊。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二):当鳗鱼开始消失,世界是否也在消失
记《鳗鱼的旅行》,一部科普佳作,忧伤动人,思哲悠远。
每一条都缄默不言,
把所有的秘密藏在身上。
仿佛鳗鱼向着马尾藻海游去,
我们的人生,或快或慢,也走向终点。
诞生,一旦困于幽暗的井底,
便停止长大,隐身于死神的眼界。
“我把独自待在黑暗中的150年
想象成一个醒着的永夜。”
那是这样的夜晚:
我们的时间,每一秒接着上一秒,
每一分钟与另一分钟换位。
寻找,一路向着命定的方向。
爸爸啊,我想起你对我说过的那些话,
当鳗鱼开始消失,世界是否也在消失。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三):有意思
很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四):《鳗鱼的旅行》
低调的一生 从柳叶状幼体-玻璃鳗-黄鳗-银鳗的变化,不知疲倦地走完漫长旅行,然后为繁衍耗尽一切,悄然死去。如果说「鲑鱼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爱慕虚荣的鱼」,鳗鱼则显得随遇而安,无足轻重。它们对食物不太挑剔,对藏身之处也毫无所谓。它们躲在暗处,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等待、忍耐,甚至忘却个体的意识,唯一的目的只是繁衍后代。否则,就会一直等下去…… 反而,即使等待的终点是为了繁衍,但各地鳗鱼的基因差异却极小。没有血统,没有先辈,仿佛都一样,又仿佛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带着无人知晓的秘密,大隐隐于市。它们「都独自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没有继承性,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时间和等待 事实上,我们人类所能忍耐的「漫长时间」其实太短暂了。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总与衰老联系在一起,然后沿着一条可以预测的时间轴行进。人无法像鳗鱼一样,经历真正意义上的蜕变,与此同时,又无法忍受单调乏味的时间,和无聊漫长的等待,因为这让我们觉得「时间是如此具有存在感,如此顽固」。我们无法想象,自己像鳗鱼一样,在黑暗的井底,孤独地待上150年,被剥夺所有的感官。 当没有事情和体验能转移我们对时间的注意力时,时间就变成了一个怪物,一个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但鳗鱼不会感到无聊,对时间不会焦虑和不耐烦,也不会有那种「无法做想做的事情而不得不去忍受缺乏成绩感时」的空虚无望、毫不餍足和万般不耐。 但每一秒都会终结,每一个生命都会走到尽头,而我们,似乎太急躁,太无法随遇而安了。 生死之悖论 鳗鱼是无法人工饲养的,甚至到现在,我们依然不知道它们到底靠什么为食。这是一种种类和数量已经急剧下降,被列入濒危物种的鱼类。而对于在北爱尔兰的内伊湖、在巴斯克的阿吉纳加、在瑞典的鳗鱼海岸的渔民们来说,禁止捕捞鳗鱼不仅意味着失去职业和收入,「还带走了一种传统、只是和一种正无法挽回地消失的有价值的古老文化遗产。」他们深信,如果不许人们钓鳗鱼、捕鳗鱼、杀鳗鱼、吃鳗鱼,人类也就不会对它们感兴趣,这就意味着,人类其实已经失去了鳗鱼。 地球在30多亿年的漫长旅途里,经历过5次大灭绝,动物和植物来来去去。「生命是变化的,这是进化的第一法则。生命也是易逝的,这是生命本身的第一法则。」如果将生命置于历史的坐标轴里,灭绝似乎也不只是一种正常过程。因为对于你我,离去和告别始终在发生。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提到了父亲对于猎杀动物的生死观。让动物活着或死亡是一种责任,有时候需要抱着某种尊重,去为它选择死亡。「对动物的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包括对这种责任的尊重。」没有高高在上的政治正确的怜悯和关爱,而是将生死至于两端,公平地、反绝对化地进行决断。 真正的理解?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早已开始研究鳗鱼。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解开鳗鱼交尾繁衍、迁徙征途的种种谜团,这是一次次漫长的等待和无数的失落。人们曾经认为动物只是会机械反应的肉体,人类才有灵魂、有意识。但也许,我们作为人类的意识恰恰限制了我们,让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自然,从而阻碍了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描述它,掌握它,理解它。 后来的蕾切尔·卡森使用了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她发挥想象力,用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和理解鳗鱼,让它变得有意识、有情感、有思考、有记忆,因为「要想真正理解另一种动物,必须能够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东西」,就好像让耶稣同时具有神性和人性,从而让人们获得某种理解上的认同和共鸣。 然而,也许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的,甚至也许等不到完全理解它,鳗鱼就已经消亡了。在人和鳗鱼几千年的对视之中,我们发现,生命的确是平等的,我们各自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未来、自己命定的剧本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所谓真正的理解,始终是人傲慢的奢望。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五):鳗鱼告诉我的事情,但我们真的懂吗?
低调的一生
鳗鱼的一生经历了从柳叶状幼体-玻璃鳗-黄鳗-银鳗的变化,不知疲倦地走完漫长旅行,然后为繁衍耗尽一切,悄然死去。如果说「鲑鱼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爱慕虚荣的鱼」,鳗鱼则显得随遇而安,无足轻重。它们对食物不太挑剔,对藏身之处也毫无所谓。它们躲在暗处,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等待、忍耐,甚至忘却个体的意识,唯一的目的只是繁衍后代。否则,就会一直等下去……
反而,即使等待的终点是为了繁衍,但各地鳗鱼的基因差异却极小。没有血统,没有先辈,仿佛都一样,又仿佛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带着无人知晓的秘密,大隐隐于市。它们「都独自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没有继承性,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时间和等待
事实上,我们人类所能忍耐的「漫长时间」其实太短暂了。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总与衰老联系在一起,然后沿着一条可以预测的时间轴行进。人无法像鳗鱼一样,经历真正意义上的蜕变,与此同时,又无法忍受单调乏味的时间,和无聊漫长的等待,因为这让我们觉得「时间是如此具有存在感,如此顽固」。我们无法想象,自己像鳗鱼一样,在黑暗的井底,孤独地待上150年,被剥夺所有的感官。
「当没有事情和体验能转移我们对时间的注意力时,时间就变成了一个怪物,一个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但鳗鱼不会感到无聊,对时间不会焦虑和不耐烦,也不会有那种「无法做想做的事情而不得不去忍受缺乏成绩感时」的空虚无望、毫不餍足和万般不耐。
但每一秒都会终结,每一个生命都会走到尽头,而我们,似乎太急躁,太无法随遇而安了。
生死之悖论
鳗鱼是无法人工饲养的,甚至到现在,我们依然不知道它们到底靠什么为食。这是一种种类和数量已经急剧下降,被列入濒危物种的鱼类。而对于在北爱尔兰的内伊湖、在巴斯克的阿吉纳加、在瑞典的鳗鱼海岸的渔民们来说,禁止捕捞鳗鱼不仅意味着失去职业和收入,「还带走了一种传统、只是和一种正无法挽回地消失的有价值的古老文化遗产。」他们深信,如果不许人们钓鳗鱼、捕鳗鱼、杀鳗鱼、吃鳗鱼,人类也就不会对它们感兴趣,这就意味着,人类其实已经失去了鳗鱼。
地球在30多亿年的漫长旅途里,经历过5次大灭绝,动物和植物来来去去。「生命是变化的,这是进化的第一法则。生命也是易逝的,这是生命本身的第一法则。」如果将生命置于历史的坐标轴里,灭绝似乎也不只是一种正常过程。因为对于你我,离去和告别始终在发生。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提到了父亲对于猎杀动物的生死观。让动物活着或死亡是一种责任,有时候需要抱着某种尊重,去为它选择死亡。「对动物的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包括对这种责任的尊重。」没有高高在上的政治正确的怜悯和关爱,而是将生死至于两端,公平地、反绝对化地进行决断。
真正的理解?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早已开始研究鳗鱼。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解开鳗鱼交尾繁衍、迁徙征途的种种谜团,这是一次次漫长的等待和无数的失落。人们曾经认为动物只是会机械反应的肉体,人类才有灵魂、有意识。但也许,我们作为人类的意识恰恰限制了我们,让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自然,从而阻碍了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描述它,掌握它,理解它。
后来的蕾切尔·卡森使用了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她发挥想象力,用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和理解鳗鱼,让它变得有意识、有情感、有思考、有记忆,因为「要想真正理解另一种动物,必须能够从它们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东西」,就好像让耶稣同时具有神性和人性,从而让人们获得某种理解上的认同和共鸣。
然而,也许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的,甚至也许等不到完全理解它,鳗鱼就已经消亡了。在人和鳗鱼几千年的对视之中,我们发现,生命的确是平等的,我们各自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未来、自己命定的剧本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所谓真正的理解,始终是人傲慢的奢望。
人和人之间,有时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