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匈奴》是一本由高建群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0,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个匈奴》精选点评:
●一个抓髻娃娃 一段陕北人的变迁
●所谓的 陕军东征 时期最喜欢的作品,作者是有思考力的,但语言较为杂芜。
●之随意
●不如白鹿原写得好
●看完了,晚上的火锅吃得特别香
●我真想问问初中的自己,看最后一个匈奴是一种什么感受。
●和《白鹿原》差了好几个段位。有野心,想写史诗,可是,凡是涉及了红色的故事都不要想成为史诗。不然《白鹿原》前半部分关中民俗故事波澜壮阔,怎么后面革命往事跟电视剧一个档次呢。
●原来不是说匈奴的
●2014-
●作为匈奴的后人,本来看着书名是来寻根的。没想到是本红书!
《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一):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
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从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这本书看完,印象最深的不是杨岸青的坎坷,不是黑大头的豪迈,不是黑白氏的情义,而是这略显唐突的《七笔勾》
反复读了很多遍,愈发的觉得有韵味,使一部平凡中难见真章的小说显得精神了许多,如画龙点睛一般,有了灵气。
可能这么说略显夸大,但是这陕北民风,这匈奴气息,我认为是很好的体现在了这一《七笔勾》中,尤其是这句: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十分妥帖。
不管如何,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二):第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很不习惯作者的写作方式,这本书也就成了第一本让我读到一半就无法再读下去的书。作者似乎想把这本书作为共产党发展的编年史来写,大段大段的穿插引用文献资料,大段大段的叙述红军的发展历程,大段大段的议论抒情,弄的小说不像小说,编年史不像编年史,繁琐累赘杂的很!
不知道作者为什么给这本书取了《最后一个匈奴》的名字,它描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儿女,扯点匈奴的血缘关系又是为何?
杨作新喜新厌旧那段故事和《人生》里的高加林那段好相似,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据说《最后一个匈奴》与《废都》、《白鹿原》并称“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但个人看来,这本书与《废都》和《白鹿原》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单就写作水平而言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三):无题
感觉并不是那么精彩,故事的叙述并不连贯,作者通过杨家和黑家几代人的人生经历,想要反映出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刻画陕北人的性格特征。看得出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于陕北土地的深厚热爱,对于陕北的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但是就故事性而言,我觉得,小说太单薄了,作者刻意加入了匈奴的历史,但是却感觉与小说内容没有太多的关联,读到后来让人丧气,这种为了拥有历史的厚重感而历史到最后,就是忽悠了读者。其中,小说拼接的内容太多了,抒情的部分太多了,讲历史典故的东西太多了,小说的深度厚度有了,但是却发现不是从故事中体现而是作者穿插进去的,所以我经常会游离在这部小说之外,到最后我只记住了“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所以还是为为作者的真挚感情和执着而叫好吧。
《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四):我猜,你从大漠流落
终于在小台灯下把《最后一个匈奴》看完了,忍不住搬起自己的脚丫子“端详”了半天,还是不能确定小拇指甲到底是一块还是分成了两半?当然关于这个判断的由来,其实还有一个版本:明朝初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的移民,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故乡,也曾把指甲一分为二已示和其他地方人的区别。那么,那个解释才是本源?我还是更倾向于前者,毕竟大槐树还是汉族的“根”嘛,而且此传说时间太短,弄得一点神秘的色彩也没有了。
显然,这观察指甲盖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匈奴“崽子”的方法行不通了。
换些科学点的,据史料记载,东汉年间,匈奴分裂之时,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内迁,政府设“河东三郡”安置。这里所言的河东之地,就是现在山西是也,尤其是指的是包括太原在内的晋中一代。到了“五胡乱华”的年代,太原几乎成了匈奴人的老巢,包括下边要写到的赫连勃勃也是从这里起家,几乎统一了北方。
那么,我到底是不是匈奴人呢?
我想,我向往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逐水草而居,驰骋发迹与大漠……
《最后一个匈奴》就是取材于这支“消失”的民族,却把故事铺叙在近现代的时间轴上,从而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汉民族唤醒了那些来自大漠的历史记忆……
先不论小说所写的内容如何,光从作者高建群取材的角度:从一个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可能只有一个章节简单介绍的族群里发掘故事,给看似狭小的历史记忆文字这个寄托来讲,作者无疑是独具匠心的。
我们这个民族不仅仅是汉族,也不仅仅是五十六个民族,那些消失在悠悠岁月里的古老记忆:匈奴,羯,羝,羌,突厥,鞑靼……他们也应该在你我身上留下了痕迹。无论是奇异的样貌,还是豪放的性格,每一个点滴都值得我们好好的歌颂一番吧!
不知道是多少缘分,换做了你今世的融合。
小说的魂是匈奴,而它的肉体则是陕北高原上两代人。
小说家似乎不可免俗的将这两代人的故事设定在了近现代陕北最辉煌的两段日子里:一段是红色革命时代,一段是老区转型时期。但是,正像我说提到的那样,由于有了匈奴人的灵魂,看似被前代多少人演绎过的这段历史也多了许多来自大漠的豪迈。
陕北这片土地本来就是那么苍凉的震撼,它和匈奴这样民族的结合才能孕育的这样浑然天成一般。
陕北人的个性在这本书里让我更加完善了。
这是一本更像是武侠的小说,读起来欲罢不能。
当你也曾踏上那荒废在大漠中的“白房子”,曾经属于匈奴末代君主赫连勃勃的“统万城”……
那是小说结尾,来自东方的“匈奴后人”陕北人杨岸乡和来自西方匈牙利的姑娘索菲亚相恋野合的地方。
还记得变形金刚里男主角和女主角在月光下的金字塔相拥吗?
小说最后,仿佛就是这种千年的交融。
或许,千年以前,我就曾经从这里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