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22 01:5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100字

  《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50图书,本书定价:0.35元,页数:19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介亭杂文末编》精选点评:

  ●= =我家的《坟》就是这个版本,不过没齐

  ●“若见美人甘下拜,凡闻过失要回头”的太学生,“文言中不避俚语,白话中多放之乎”的林语堂,嘻嘻,蛮忍俊不禁呀呼哉的哩。

  ●长沙旧书店偶得,岁月抹不掉

  ●割舍

  ●藏人文社魯迅自編集單行本(2006版)。

  ●《面包》;32;34魔鬼辞典;《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死了正好当宣传工具,也不能跳出坟墓反对;65第二段开头;75“一把辫子,至少十多个”;78黄克强;《我的第一个师父》,“读书人意中的鬼怪”,“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114-5;116;124-5;《女吊》

  ●掷地有声

  ●三六年的文章,次年许广平编定,最后一篇写于先生去世前二日(10月19日)未完,为曹靖华译作写序在十六日亦去世前三日,先生可谓累死的。先生此年对版画木刻喜爱推崇,非仅艺术安心之用,亦在于此类美术天然属于社会底层如杜米埃,此外两个口号之争实在不必,而先生对托派看法受其时苏联成功影响可惜未及看到后事。我要骗人论不明黑暗底色之好心昏睡者,孩儿塔序微光响箭,写于深夜论暗暗的死及民国监狱,出关论小说形象,太炎先生两篇我的师父女吊皆是朝花拾遗一类作品百读不厌更惜先生之逝,半夏小集回归小杂感写法论喂尸于狮虎鹰隼见伟美壮观绝不喂养癞皮狗又云沉默乃最高之轻蔑其他数则之主题皆论披着各类外衣如爱国清高正直等之癞皮狗,这也是生活见先生心事浩茫而自认平常,死论中国人死观且遗嘱七则并云: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精读

  ●犀利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一):犀利的鲁迅

  一如既往的犀利风格越发的老辣了,对死的看法也更成熟了,对中国人的自欺欺人剖析的很有道理!

  病中的鲁迅对生死能够处之泰然,这自然跟他的阅历以及对死亡的静默思考是分不开的,这其中的悲凉也是让人萧然的,不过有些部分先生似乎有些强词夺理!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二):死

  读书笔记169:且介亭杂文末编

  写于1936年,先生十月病逝上海,算是最后的遗言。今年李敖死前留下文字,希望跟这个世界各界,他作为斗士骂了一辈子。鲁迅在九月自感身体不行了,写了一篇死,对身后事做了安排,他说了八条,不要因为丧事收钱,赶紧埋了,不做纪念,就此忘记,孩子长大,去做实事,不要做空头文学家,周海婴后来在北大读物理系,做了无线电专家。鲁迅跟这个世界作对一辈子,将死之时,他想了想,要不要跟这个世界和解,决定却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大家都很烦教科书里的鲁迅,要背诵,要做题,他曾经写道,我家院子里有两棵书,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问为啥要这样写,我觉得先生自己都未必知道答案。

  以前读过很多民国文人的书,张爱玲,林语堂,周作人,丰子恺,夏丐尊,梁实秋,梁遇春,胡适,郁达夫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五四两大旗手的文字始终经受了考验,穿透漫漫的岁月,匕首始终锋锐。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三):杂感杂谈

  这是36年的集子了,距离鲁迅去世已不远。除收录的部分序言外,多数是一贯的打笔仗和杂感:关于文学、关于人性、关于痛苦…… 印象深刻的有对柯勒惠支的大力推崇、对章太炎的回忆、有对师父师兄的怀念,有一种温馨在里头。让我想起汪曾祺的《受戒》。

  杂感中,印象最深是《半夏小集》,这篇和《论辩的魂灵》很像,充满讽刺。另外就是《死》一篇了。 我一向不喜欢读年龄很大的作家的作品,他或者她,年龄大了,就无法避免死亡这个主题,很容易变得暮气沉沉,甚至神神叨叨。这个时候鲁迅也病了很久了,大概已有感觉,所以写了这样一篇,然而他毕竟年龄又不是那么大,就很难得没有失去自己的风格,立下了那篇著名的遗嘱,我尤其喜欢最后一句: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很真实。 谁说面对伤害,尤其是故意的反复的伤害,人一定要宽容要原谅呢?那些死前的彼此宽恕,那些仪式,谁又知道不是健康人一厢情愿的以为呢? 倒是不如彻底放开,随心所欲。反正也要死了,还不能痛快点么?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四):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且介亭续编》中鲁迅先生多次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 “谁一听到珂勒惠支的名姓,就仿佛看见这艺术。这艺术是阴郁的,虽然都在坚决的动弹,集中于强韧的力量,这艺术是统一而单纯的——非常之逼人。” “有了这画集,就明白世界上其实许多地方都还存在着“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是和我们一气的朋友,而且还有为这些人们悲哀,叫喊和战斗的艺术家。” 这是鲁迅推崇珂勒惠支版画的原因。 《我要骗人》一文中,鲁迅又显得这样可亲可爱,“我明明知道着,却好像也相信款子真会到灾民的手里似的,付了一块钱。实则不过买了这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喜罢了。我不爱看人们的失望的样子。”我认为这句比“俯首甘为孺子牛”要有力得多了,因它是具体而自然生发的。 鲁迅的《写于深夜里》字字皆血,甚至令人痛哭,“直到现在,那青年的惨白的脸,凹下的眼睛,两只满是鲜血的手,还时常浮在我的眼前,使我难于忘却!使我苦痛!……”也许在读《半夏小集》时会因他的短文里的幽默,读着渐笑出声响,但笑过之后,看见的却仍是悲凉。“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最后竟又是这样的坚韧。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五):鲁迅及所说的女吊

  真正想到先生的时候,不免又接下来去想先生所说的女吊。

  女吊的具体含义在这里并不十分清楚,到时只会看见黑漆漆的夜里一只绝灭着的鬼魂,她迎风怒号的样子总是凄厉着卷过沉寂的旷野。那时透过溶溶的月光有意无意看见那张惨白的脸,那里实在包含着太多沉重的内容。

  但我说的毕竟已非人间,所有美丽的真实一如沉淀。透过阳光的侧面也难免看见人类自身反侧晦涩着的影子,那时就想起说话,毕竟有时星星点点不甚看懂的东西还不能完全地代表阳光。说到这时应该说到先生。

  我盼望我希望先生能够复活。

  但先生已被埋葬。彻底得如大雨洗过一样容不下半丝痕迹,是他们把先生埋葬了吗?他们在先生的嘴里塞上珠子让他不能够说话;给他戴上厚厚的冠冕、拥上沉沉的龙袍不能够动弹,然后头上脚下地倒放在香烟鼎盛的祠堂里享受着净坛的美差。倒放着的先生嘴不能够说话但眼还能够动弹,眼内外一大片倒插着的大旗挥过来舞过去吵吵闹闹还是没有结果。最后一柄大旗轻轻拨弄了几下荡涤天地尘埃又是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其间不免有人想起吃先生的肉,白白胖胖的唐三藏那一身颤颤的肥肉也便铺演成了取经路上一段接着一段的佳话。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但是到了最后仅仅长生不老的只是唐僧。然而吃了先生的肉究竟会不会长生不老?于是便有人提出要分食先生的肉,先生不能说不能动转眼便被洗剥干净眼睁睁瞧着等待被人分吃,先生的肉味苦而又不乏辛辣,到头来分食他的人一个个一不小心便被呛出了眼泪,我知道仅剩一堆白骨的先生一定会在那里暗暗冷笑。

  在这里我倒宁愿先生被埋到遥远的不知处的地下,我想在寒冷中他不妨打了个哈欠,梦游似的从巨大温暖的棺材中坐了起来,或许他突然想到了顶断不周山的共工,所以不知从哪儿冒出来裂棺的勇气,冷不防地从那遥远冰冷的地底下一下子冒了出来。我先前曾经说过,他的眼里还在滴着血。

  这是不乏便想起了女吊,接下来的或许仅仅只是女吊的故事。

  我看见了冢中的枯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且介亭杂文末编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