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挖眼睛》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0-12-21 03:28: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挖眼睛》经典影评集

  《挖眼睛》是一部由徐童执导,二后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挖眼睛》影评(一):……

  故事本身很惊悚,看完只觉得怎么都到现在了还会有这么愚昧无知的人,真的太可怕了,害人的人还为了确保他们不偿命,只挖眼睛不害命,听二后生把挖眼睛的过程嘶吼着唱出来的时候,那些吓人的细节真的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作为纪录片,从拍摄的角度看缺了点儿什么,或者就是导演故意这样设计的,粗糙到接近赤裸裸的真实。

  《挖眼睛》影评(二):谜一样的风土人情

  在纪录片课堂上看到的这部片子,徐童在纪录片届算是很有成就很有思想的导演了,这片子就是想了一个唐小燕的亲戚挖眼睛被挖眼睛的故事。

  很喜欢他表达故事的结构方法,但是,挖眼睛这个人我是真的不喜欢,我承认他也许是有魅力的,但是他并不是我欣赏了。

  于是

  the end

  《挖眼睛》影评(三):活下去的理由

  每次看徐童导演的电影都是一次大脑的洗刷,这次也一样。镜头的距离原因,从始至终有一种灵魂身临其境感。二后生说完故事镜头照了一下他20几岁军装照的红领章,一瞥惊鸿,提醒你他说的不是故事,血就是那么留在那一刻了。二后生的遭遇让他想过自杀,后来被他自己当作舞台上的故事一遍一遍的说唱,成了谋生的工具。

  人活着没有意义也没乐趣,活着,就是活下去的意义。电影的配乐还是老风格,歌曲就是老旧粗糙,但却是恰恰的得体。让脑子里惯性的做作无所适从。道在屎溺就是意思吧。

  《挖眼睛》影评(四):挖眼睛和直面人生

  我觉得越长大越喜欢那种直面人生的人。

  而西北人就有这种猛烈。

  没有人会挖眼睛吧?也许有?

  在太多的电影里面,包括郝杰的美姐和光棍儿,我发现爱情真的是个球。算毛啊,毛也不算。

  我不喜欢苟且生活也不喜欢妥协生活因为妥协的太多了。还是喜欢挖眼睛这主题。

  但是这个很生猛。主人公也很生猛的活着。

  东北唐晓雁不是一样生猛吗。我看她比金星还猛。她爸爸老唐头也一样生猛。问题是居然当了制片人了。猛。

  还有麦收里面的妓女,也是很生猛扎实的人。

  我觉得主题选择和导演性格有关吧。因为他缺这块,所以总是找这块来拍,看来导演很懦弱。

  不能接受的是他在妓女不同意的情况下还把东西曝光了。这,缺德。让小姑娘一辈子承受社会舆论。就算是妓女也不用受这份罪吧,家人看见了咋办? 导演缺德。

  作品还行。切入角都是生猛的人。

  佩服这些人。

  《挖眼睛》影评(五):“鲜血淋漓似桃花”

  从结构上,在末尾将挖眼睛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现场演唱来还原,比开篇直接讲述这个故事的力量更强。在讲述的过程中,导演将主人公挖眼之前的健全照片、案发地点照片,案件涉及的人物居所的照片穿插进来,还有演唱中的他和台下观众的正反打,我不知道是不是还能有别的方式。放健全照片配合挖眼睛的极为详细的细节,着实叫人受不了。台下观众因为天冷很多也只是露出眼睛,他们都没什么表情。如果有一个角度,能够知道这些观众对于“挖眼睛”是个什么态度,哪怕是听他们的闲聊也好。他们听二人台荤段子也没什么表情。

  同样眼盲的母亲是一位哲学家。二后生抱怨给她的钱都给嫂子们拿去了。母亲说,不给钱,谁照顾你。还一个劲夸儿媳。二手生 走了,摄像机还留在母亲家中,看着母亲从里屋摸到厅房,“望”着儿子的背影,嘴里念叨着,舍不得“肝肝”儿走。

  二人台这个吃饭的家伙,救了被剜去双眼的二后生。他用一种残忍近乎麻木的方式,用自身血肉做调料,来喂食观众。其意义不下于,将自己手脚砍折乞讨那般,只不过,他是被别人夺去器官的。

  《挖眼睛》影评(六):真实的,才是最有力量的

  两个字,真实。虽然充斥粗口,但听着并不讨厌,这才是鲜活的生命。二后生在台上演唱他的悲惨遭遇时,很多人都忍不住动容,因为是真情实感。尤其老太太和儿子聊天那段,老太太认为媳妇对她好,儿子认为只是自己给钱她用,二后生说起当年为什么被挖双眼,最让人叹息的就是行凶的是三兄弟,可主犯只判六年,其余两人花钱20多天就出来了。太他M现实了。活脱脱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的生活史,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不由想到近日的张扣扣杀人事件,如果二后生能看到但换作被打断了腿或者废了一手,他会否复仇?不过他是有错在先,大概会放下恩怨往前看。

  耍艺好耍做人难:折射出娱乐圈的现状。

  二人台就是东北的二人转啊,太黄了。其实我们乡下(粤西)也有类似的剧种,就是狗乸戏(听名字就不是好东西是不是?充满了偏见、歧视,“狗乸”在我们乡下的方言里有着淫邪的意思)。不过那时候还小,根本看不懂,连鬼头戏(木偶戏)、三脚撑(大的木偶戏,大概有点像布袋戏)这些都看不明白。据说如今乡下还有狗乸戏,草台班子弄的,有机会要回去看看。

  《挖眼睛》影评(七):吃饭抽烟喘气

  这部挖眼睛没有故事,毫无脉络的凌乱,主人公没有任何真情流露,所有的情绪甚至所谓的真相都被掩盖在墨镜后面,被眼皮紧紧捂在空洞的眼眶里了。我猜想经过了一年的跟拍,如果最精彩的素材已经得到了呈现,那么导演应该会深深的失望吧,可是你能指望他有什么故事呢?他的故事在被人挖去眼睛那一刻就结束了,他的世界已经黑掉,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世界里,连回忆都掉色了吧,还能发生个屁故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别人还指望我有故事,我大概只会说,去***吧。

  吸引我看下去的,除了游民三部曲留下的好印象,还有对一个没了眼睛的男人的好奇——在经历了那样让人想一想都不寒而栗的酷刑和让人绝望的打击后,他竟然还愿意活下来,我自问是做不到的,所以想找到答案。

  答案被他大声唱出来了。他把那段可怖的经历编成段子,一遍一遍的给人唱,夹着咒骂的脏话,疼痛的惨嚎,悲伤的哭泣,麻木的自嘲,血淋林阴煞煞,起承转合活灵活现,收获了人们的同情追捧和钞票,更重要的是一吐为快,那些让人发疯的回忆憋在心里会变成毒药,唱一次就减一分,于是他活了下来。

  我们劝解遭遇不幸的人,总是说,不要沉溺在过去,要向前看,谈何容易。

  《挖眼睛》影评(八):有味道,有颜色,有痛感。

  1.之前看过一个类似于民间版本的二后生的影像资料,以为二后生找了一个肉嫂嫂生了一男一女过着小日子也是个让人欣慰的结局。看了徐童的片子才知道,故事的后面另有故事,而且情人关系什么的说出来好像很自然很随便,不知道是不是那个环境中的常态。

  2.《疯狂世界》两次出现,意味有些不同。片尾的出现更有力量。“鸟儿为什么唱?花儿为什么开?”“什么叫痛快,什么叫奇怪?”如果之前的是疑惑与追问,后面的这个就有了点儿指着伤口的控诉的味道了,无奈无力也更深重。“我不要这疯狂的世界,这疯狂的世界。”

  3.老母亲的“二肝儿”一声声叫得让人感动,嘴里一边喊着二后生一边一步步挪出去,扶着墙……扎心。想到自己每次去看奶奶,走的时候,在楼下都能看到奶奶在阳台上朝我挥手,喊着“再来呀!”的情景。

  4.不知道是不是有的拍摄素材没有剪到片子里,二后生的形象不是很丰满立体。是因了际遇,略显麻木?也可能是他那段血腥的经历太重了,显得其余的都有点儿轻。

  5.本期待看到借二后生周围的人展现更多,或者将本有的应挖掘更深一些,比如其他艺人与他的交往,对他的评价,看台下看戏的人的观感,情人,妻子,哥哥,曾经的三女子,等等。有点遗憾。

  6.唱《挖眼睛》那段,配上穿插闪现的剪辑手法,太生猛残酷,皱眉皱得我额头疼。家里烤箱“叮”了一声,吓得我心悸半天。

  《挖眼睛》影评(九):几点看法

  在台北国际华人纪录片展看了此片。徐童导演本人也到了现场,携出品人和制片人,制片人是《算命》的女主角、老唐头的女儿——唐小雁。而唐小雁也在《挖眼睛》中露了几次脸,个人觉得对于没看过《算命》和《老唐头》的观众,唐小雁的出现会令大家感到莫名其妙,因为片中对她完全没有介绍,而且她的东北普通话与全片的内蒙古方言也格格不入。对于看过徐童前两部片子的观众来说,就更摸不着头脑了,我会觉得导演过于自恋之前的片子或是太信这种机缘。

  说到剧情片和纪录片,我觉得完全可以打破两者之间的界线,镜头前不存在绝对的真实。非要比真实,我反而觉得某些剧情片更接近最深层的真实。而《挖眼睛》这部片子更适合于拍成剧情片,二人台唱得是传奇,二后生唱自己,他被挖眼睛这件事就是传奇,传奇本来就是用来听的,如果非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拍到的多是些物是人非的情感和人物的口述史。导演在映后也提到在片子结尾二后生唱《挖眼睛》时加入了大量当时事发地的黑白照片,想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焦点访谈》播的案件报道。

  关于此片的剪辑,从影片开头的舞台表演和各种人物的口述中,导演加入了很多空镜头,也许是想表达某些隐喻(我没看出来),有些空镜头内容很诗意,比如路边翻到的卡车,冒烟的房子,但的确没看出有什么寓意。我以为导演是怕观众看二人台看烦了、听口述听烦了,因为我的确看得不耐烦了,但是突然跳出的空镜头又会让我很出戏。没有直观的叙事,对于这种问题,也不知有什么更好地办法解决。《麦收》和《算命》拍的是现在时,吸引人,口述史讲过去,难拍,如果人物本身不生动,很容易拍的枯燥。所以回到了之前的也许只有剧情片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较之早些的《美姐》是讲二人台的剧情片,猎奇程度和戏剧性完全不如《挖眼睛》,但《美姐》中人物的情感却表现的很细腻、饱满。徐童导演很生猛,很浓烈,往往一上来就抛给你一个酷的一逼的人物,但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干瘪、或者说麻木的二后生,很希望看到这个盲人的眼泪,但是没有,反而看到了唐小雁的眼泪。

  《挖眼睛》影评(十):琐记:顽强翻新的个体生命力

  知道题材后,有些疲惫,但还是坚持去看了看。

  1 看了之后感觉太bloody了 ..有些东西 也许用文学作品表达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而不是影像 谁说影像就一定比文字有冲击力呢 在某些时候 影像反而更单薄。

  2 王小鲁用鲜血淋漓似桃花(若我没听错的话)来形容,正呼应了我的那个英文词bloody. 王又用了生命力赞歌,艳俗的绽放(提到了八九十年代的艳俗艺术)几个词。认为徐童的作品是在真实上进行构建,超越了纪录片的界限。

  3 放映后与友人微信简短交流。友人认为这部作品不如游民三部曲,前三部的人物都是立体的。但是这一部的角度太单一。

  4 这个片子有出彩的地方,比如好几个观众认可的他与他母亲炕边谈话那段。为什么大家都对这个更有共鸣而非挖眼睛的故事本身呢?因为那是平凡的真情流露。但这种题材和风格令我作为一个老观众产生了疲惫。他自成风格,风格非常突出,但这种风格却也成为他的局限。

  5 这种凌厉残酷,是否是有意为之刻意追求的呢?作品的气质一如既往的江湖蛮气横生。所有人还是用生猛来形容徐的片子。可我已经对他的动机和拍法产生怀疑了。我认为应该停下来,给自己一段思考和放空的时间。

  6 拍这种人物的时代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得不想。真的如知识分子们所说的那样,绽放出这个时代某种群体身上的光芒?我更愿意从个体上去理解,就是个人生命力的一种顽强翻新。与时代无关。

  7徐童的主题和人物,几乎是连锁拍下去的。他人的苦难痛楚,成为纪录片人的一个拍摄兴奋点?

  8徐说和拍摄对象连续生活四五个月,很过瘾的经历。某些时候,这又何尝不是对自身生活的一种逃避?

  9 徐在摄影上没得挑,很好。

  10 我更愿意他将摄影机对准那些在台下看戏的群众,走入他们的生活。比如那个脸蛋冻得红红的憨笑着走开了的穿着中山装的老年男人。如果是丛峰来拍,那么他很有可能将摄影机对准这些更沉默的羞于表达的群体。如今我的状态,更愿意接受丛峰的那种拍法,内敛平凡,以小见大。

  11又想起段锦川的那个关于小人物的一个采访。

  12 有机会拍剧情片吧。这些素材是储备和参考,但不要成为纪录片成品。

  思路比较琐碎。暂且一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挖眼睛》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