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是一本由王道俊 / 王汉澜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6.4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学》精选点评:
●内容写的有点啰嗦,怪不得大学时期没看下去,好好的教书非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也是醉,某些案例过时的不忍直视,然而,其中的某些教育史理论还是可以看看的。
●kindle上面读的是2009第六版,又买了2017年新出的第七版。对于课程和教学,我觉得还是挺有感觉的,可能过去经历的就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
●所谓经典的教育学课本丛书,就是说他的理论永远经典,能给人当模板。但是里面的举例太搞笑了啊。喷了我都。
●其实没怎么看。。。
●比起12所重点师范学校编写的《教育学基础》,我更喜欢这本,理论体系系统严谨的同时,里面有更多对现实中的教育现状与问题批判性思考的部分,有输出态度和价值观,充满了思辨精神和人文情怀,读着不觉任何枯燥生涩,值得每个投身教育事业的学子认真研读。
●每一本书,只要你读了它就是你生命的一块基石。没过几年,已经完全忘记那本书里讲什么,但是当你与一个人谈论时,他是否在吹嘘,你顷刻间就发现。这大概就是书对一个人最基本的意义:增加判断力。
●温故而知新
●有的地方不是特别清晰,作为普及来说还行,其中有很多让人思考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内容我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笑起来了。。
●“理想世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共产主义社会”妈的编辑滞涨。。要不就是混进去的高级黑。捷尔任斯基在后面的段落被描述成知名教育家,有点历史常识好不好。。。严重脱离时代的教材。
●(。。。。。。。。。。
《教育学》读后感(一):内容相当详实
在教育学的著作中,如果不是出于研究的目的来读,而是以学习和了解的角度出发来选一本教育学的话,我想这一本是最为适合的。。。通过这本教育学,我们可以从一个大致的范围内了解教育学以及一些关于教育学的内容、事件等。。。
《教育学》读后感(二):实在罗嗦不堪,没有多少真知灼见,普通的道理讲得啰嗦,充斥着政治说教
二王编著《教育学》375页:思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我们必须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武装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育高尚的品德。如果学生对社会主义毫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怎能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
读到这里我只有一个感觉:荒谬!至今包括政界高层和理论界无法弄清楚我们究竟处在哪样一个时代?无法解决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真正意义上的合法性,如何做到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全知全解!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都是一种基于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的盛宴是资产阶级的鲜血和脑髓”,想想真是可怕。反过来想,饭馆的堂倌天天喊着斗争和解放,将饭馆砸掉,将老板打倒,那么堂倌你又会到哪里?
马克思教人恨人,基督教人爱人。谁高谁低?
说到马克思的学说,啰嗦两句。马克思的学说其核心应该是反对异化和反对剥削,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斗争,我觉得他提出的这个解决之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阴一阳的两面,互为依存,一方的消失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无法存在,所以斗争绝不是解决剥削和异化的最好途径。
《教育学》读后感(三):高校教育很悲观
不知道大众是否关注中国高校的教育现状问题。我想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说几件这方面的事情。
可能大家的眼光和视线多数都关注在重大事件上,但存在于高校中的问题,我觉得是从底层开始向上变质腐败的。
《教育学》读后感(四):教育学课程的体会
首先声明,虽然这本书是我们专业方向的指定书目,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胡老师(教育学讲师)有意识地淡化了大片大片的理论呻吟,而是以言传身教的形式灌输给大家不一样的知识。
学了一学期的教育学,对于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共同活动,决定了教与学是一个统一整体,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俩者协调配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教与学的结合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并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促进和鼓励他们加速学习进程。教与学二者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应是主体,学习好坏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和勤学苦练。胡老师的教与学这一点体现得很好,因为老师没有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法,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讲课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提出至今,已有很多教师在践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事物,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按书本规定的方式去学习。
同时,教学体现出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而道德规范是调节师生关系的客观需要,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推动学生朝良好的方面进步。师生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育学中提到“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实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石。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出现过很紧张,不自然的气氛,课堂氛围一贯都很轻松,这与老师平时的作风密不可分(老师总是笑容可掬,语气温和,循循善诱式的发问),学生不会感到为难,即使答不上来也不会很难堪。
总的来说,教育学课堂上虽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热闹场景,但也不乏见仁见智的模范,所以,教育学课程是算得上成功的。只是有些疑惑在此,我们的教育学似乎很少关联教材,当然,教育学的授课方法完全不用拘泥于课本上那些固定的理论知识,老师平时给我们讲的很多都是案例分析,这样更贴切实际。也许有些理论性的知识在教育学课堂上没有展示,不过课后可以翻书阅读,自己充实。这种知识的补充,可能是老师想让学生自主了解,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手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