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师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师读后感10篇

  《大师》是一本由王废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读后感(一):倾心

  就在胡适对于韦莲司一见倾心的同时,韦莲司对于这位黄皮肤黑眼睛一身儒雅气息的“小师弟”也颇有好感,她觉得胡适学识渊博,人又健谈,是个不错的年轻人。就这样,两个相互倾慕的年轻人开始一点一点地靠近,他们经常给对方写信,也经常向别人打听对方的近况。在这年秋天的时候,他们终于开始约会了。在一个天气爽朗的周六,他们沿着落满了秋叶的凯尤卡湖散步,一直走到了几英里之外的艾特娜小镇,最后又慢慢地踱步回来,散了三个多小时的步后,他们不但一点儿不觉得累,相反还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从这一天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约会,一天不见面两人心里都觉得很失落。不过,这段令胡适毕生难忘的美好日子并不是太长,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后就因为韦莲司有事儿外出而结束了。

  《大师》读后感(二):自此无缘相见

  有人怀疑于右任去台湾不是被迫,而属自愿,这种怀疑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如果于右任真是自愿去台湾,应该很早以前就开始安排家属了,按照当时国民党的纪律,高层直系亲属是一定要跟着一起去台湾的,但他明显没有这么做,原配夫人高仲林、长女于芝秀等亲属仍留在大陆,一家人自此无缘相见

  《大师》读后感(三):德、智、体、美

  梅贻琦高等教育理念的最完美的表达就是他的通才教育思想,他始终提倡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他的德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旨在让学生学会完善人格,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志向;在智育方面,他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学术自由上,使学生在学识广博的基础上,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此外,他也非常重视体育,并且规定“在学校体育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这个规定在当时的国内大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他认为学生思想健康的前提就是身体健康,主张体育的主旨“不在于练好肌肉,而是团队道德的培养”;希望学生在参加团队活动的同时能够舍己从人,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合作精神;在文学和艺术的多方面熏陶下,让学生拥有高端的审美品位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的追求。

  《大师》读后感(四):启发民智,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此时的蔡元培已经考中进士,并被清廷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民族危机让蔡元培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西学的流入,蔡元培开始广泛涉猎外文书报和刊物,并积极留意外国的新兴学说。在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四年时间里,蔡元培不再对仕途感兴趣,甚至放弃了从政的的念头,他在自己的书斋中写了十个字表明自己的态度:“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感到十分愤怒,同时也看清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真实嘴脸。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分析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缺乏革新人才。于是,蔡元培毅然决定离开北京,继续投身教育,希望启发民智,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大师》读后感(五):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父亲在老家硖石为徐志摩举办了一场追悼会,一直对陆小曼非常不满的徐父在这个时候还是拒绝了她,他强烈阻止陆小曼前来硖石参加儿子的追悼会。迫于无奈,作为亡妻的陆小曼只能托人送来了一副自己写的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然而,不论活着的人再如何的哀悼与伤心,徐志摩却是再也不会站在大家面前了——诗人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走了,“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师》读后感(六):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从伦敦辗转来到柏林的傅斯年马上和陈寅恪、愈大维等人成为了好朋友,并在这里再度遇到自己的北大同学罗家伦和毛子水等人。当时,在柏林留学生中最著名的就属陈寅恪了,他与傅斯年一样都出身于家学渊源的官宦世家。在来到柏林之后,傅斯年马上和陈寅恪一样,成为了柏林留学生中的青年翘楚——与傅斯年同年进入北大的一位校友在听说傅斯年到来之后曾说了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陈寅恪与傅斯年,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觉得自己人文学科造诣十分深厚的愈大维在认识傅斯年之后却决定改学自然学科,因为他发现傅斯年的人文学科造诣是他永远也无法企及的——被傅斯年的渊博学问给彻底“征服”的愈大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搞文史的人当中出了个傅胖子,我们便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大师》读后感(七):失望

  由于对婚姻的失望,陆小曼开始成为了阔太太们牌桌上的常客,经常是徐志摩忙完工作回家后,陆小曼还打牌未归。可就是这样,徐志摩并没有太责怪陆小曼,相反,他认为陆小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做得不够好。为了投“妻”所好,他还经常陪着陆小曼登台唱戏,在陆小曼主演的戏中当个配角。可渐渐地,徐志摩也对于这样的婚姻生活感到厌倦起来。1927年12月27日,徐志摩写下了这样苦涩的文字:“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戏袍登上台去客串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大师》读后感(八):望我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此刻,当我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更能体会到于右任的那种悲痛与失望。

  1964年5月1日,是于右任所过的最后一个生日。这一天,于右任勉强支撑着病体,会见了12名侨生代表,同青年人们谈了“立志”的问题。

  生日不久后,于右任入院。其实在入院之前的几个月,他已经是言语困难,饮食顿减、脚腿浮肿。但是,因为没有医药费,又拖了三个星期,身体已经濒临衰竭的于右任才住进了荣民医院。

  《大师》读后感(九):不过

  不过,胡适毕竟只是一个不擅长外交的知识分子,在尔虞我诈的国际外交中,他的“诚实与公开”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因此他出任驻美大使之后一直在国内遭受各种非议。据他的学生和好友傅斯年说,当时胡适的朋友中就有人这样议论胡适:

  (1)馆中staff(职员班子)始终未曾组织好,凡事自办,故efficiency(效率)难说。……又言馆中纪律亦缺乏,先生看到人家打牌,自己也加入。此事似值得考虑也;

  (2)对介公(按,即蒋介石)未能“奉令承教”,去年说是介公有一电,先生回电径告以不可行。当然介公的想法不见得做到,然此等对付法,非其习也;

  (3)近日高贼宗武夫妇常住大使馆,此则此间友人大有议论。

  《大师》读后感(十):以示吾党。

  《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

  纤云归大壑,皓月行太清。

  不然卷卷者,褫我聪与明。

  冥然逐嗜欲,如蛾赴寒檠。

  何为方寸地,矛戟森纵横。

  闻道既未得,逐物又未能。

  衮衮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孟夏天气柔,草木日夕长。

  远山入吾庐,顾影自骀荡。

  晴川带芳甸,十里平如掌。

  时与二三子,披草越林莽。

  清旷淡人虑,幽蒨遗世网。

  归来倚小阁,坐待新月上。

  渔火散微星,暮钟发疏响。

  高谈达夜分,往往入遐想。

  咏此聊自娱,亦以示吾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