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是一本由[美] M. 罗斯托夫采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7.00元,页数:7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精选点评:
●没读懂,遗憾!
●发人深思啊,发人深思
●古史现代派的观点,不能苟同。作为经典可以四星。帝国都会化与阿提卡的衰落明显矛盾,不能具体解释东方行省的问题。开头关于希腊化的论述好评,结论可直接看序言部分。
●人名多不同于如今通行的译名,不熟悉者可能较费力。
●厉大师,你的脸红了吗
●或者,每一个时代的人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差别大的都是身外之物,都是浮云,但是浮云决定了人能够干什么说什么,虽然不能改变你的快乐
●全民借贷毁了罗马
●很遗憾,几个世纪的罗马文明的衰落也代表着整个古代文明的衰落。有教养的阶层逐渐被低阶层吸收,经济方式退回到“家庭经济”条件,文明走向野蛮。知兴替,文明还需扎根群众?
●作者很努力地想证明自觉自信的资产阶级古已有之……什么心态
●还在读中,资产阶级的名讳有些别扭。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读后感(一):读书笔记694: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
读书笔记694: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
读的比较粗,之后可以再仔细读一遍。作者是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去分析罗马帝国的,书的开头自然要叙述下希腊城邦,之后是罗马共和国自身历史的简单回顾。奥古斯都通过军人建立了帝国,之后他的家族统治罗马近百年,随着罗马的征服,外省的范围越来越大,势必会影响到本土经济。城市的建立是个复杂微妙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罗马的城市并非千篇一律。一度罗马的农民被奴隶冲击的很厉害,随着新贵们大量购入土地,对于佃户的需求大大增加,罗马依然是个农业国家,虽然在商业上资本主义已经非常发达。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地方,特别是罗马,罗马市民成为了特殊的存在。罗马的建设能力是很弱的,他更倾向于征服,源源不断的财富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一度把地中海变成内海,成为西方所谓的文明世界的中心。
读书笔记698: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下)
作者主要分析的是罗马帝国前期的社会经济,也就是从公元前后到公元三世纪这段时期的罗马帝国。从社会结构看,早期的罗马贵族不存在了,士兵的来源实际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皇帝比起共和国来更加依仗军队的支持,而帝国军队的雇佣兵话,使得罗马的守护者变成了以前的蛮族。
有一种理论认为,罗马的衰落是由于精英阶层生育率不足,而低等阶层拼命生育,这种观点现在也很有市场。此外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兴起也是导致帝国崩溃的原因。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读后感(二):“国家利益优先”压垮了帝国
开始读罗斯托夫采夫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满篇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无产阶级,穿越感太浓。
第二章,搞了半天罗斯托夫采夫所谓的古罗马“资产阶级”是把旧贵族子弟、退伍战士和释奴拼凑起来自己臆造的一个阶级,相当勉强(p90、91)。虽然这条骨架不正,材料倒是都有血有肉,说罗马垄断葡萄酒和橄榄油生产,以支付进口消费品,我觉得比芬利大人的“消费城市说”靠谱,但把奥古斯都没有经济政策说成是“自由放任经济”,我相信已经被芬利大人驳倒了。译者相当靠谱,把immunitas翻译成“复除”,说关闭雅努斯神庙大门是“偃武修文”,高级。
第4章,说到奥古斯都致力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扩大帝国统治基础,值得注意,“面包和马戏”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能够团结市民。
读了60页《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觉出好来了,确实是体大思精,顺着历朝的政治事件和社会政策来讲,清晰扎实,通过军队阶层分析和都市化这两条线索穿起社会经济变迁,第五章论弗拉维乌斯朝和安东尼努斯朝通过公民身份的渠道将帝国文明计划推广到意大利之外,在各城中培养出一个拉丁贵族阶层,军队的成分也由共和国后期的城市无产者恢复成为有产者和农民。二世纪诸帝的造城运动大大扩充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也改变了欧洲世界的面貌。可惜的是阿里斯提德的作品还没有翻译成中文。
第五章中作者认为意大利此时的工业和商业已经被各行省超过,失去了原先的重要地位。极力称颂各地的工商业发展,但也同意行会collegia的经济职能没有应付帝国派发的政治职能重要。
第六章讲西部诸行省的情况,强调驻军在不列颠、日耳曼和伊利里亚等各地带来的变化,通过军需传播帝国经济模式,另外由于军队成分变得多种族多来源,复员军人在各地方也成了促成罗马化的桥头堡,是军事制度的社会影响。各行省打破葡萄酒、橄榄油的垄断使得意大利的经济地位下降。这两种产物在西方文明早期的地位很值得深究。
第七章最后总结了Flavius朝和Anthoninus朝的社会经济特点,一是农业至关重要,二是经济作物种植遍及各省,三是土地趋于集中,小农的科学务农方式趋于衰落,第四是乡民居多,但城乡二元分化(p488)。第八章总结这两朝的社会经济政策,弗拉托夫采夫不同意地力耗竭说和人口减少说,认为帝国衰落的主因是因为把国家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强制性的差派越来越多,真是振聋发聩。古罗马帝国有中国的版图和人口规模,却没有完备的公共管理制度,完全靠征发力役和公民私人负担公共开销。从作者梳理的线索可以看得出来,公共事务从自愿的荣誉责任变成富有阶层的义务,再到谁干谁吃亏,谁干说明谁没本事的强制负担,这种“国家利益优先”的观念从东方和希腊化国家传来,压垮了帝国财政,各种新增的税负被强加到行省城市,又被转嫁到贫民身上,成为沉重负担。res publica能激发的热情越来越黯淡,国运自然转衰。所疑者,“国家利益”或许该说“皇家利益”更准确?第九章进入武力专制的混乱时期,作者将卡拉卡拉的“推恩令”放到皇帝拉拢下层,打击中层贵族和豪门的背景下来谈,有助于理解。
第十章《混战时期》,p622作者清晰地拎出两条统治原则:一是安东尼代表的开明专制,皇帝与元老院双轨政治,军人官僚化,二是塞维鲁代表的军事恐怖统治,皇帝代表军队利益,官僚军人化,排斥贵族,一元政治。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文主武从”还是“武主文从”。后者发展到最后就是军队变成了帝国的异己力量,成了蛮族取代并压迫公民的渠道。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的最后两章真是气势磅礴。第十一章《混战期间的罗马帝国》,作者反对乱世是因为君权与元老院斗争的观点,因此时元老院已无实力。他认为原因在于军队构成变成了农民,他们仇视城市特权阶级,同情农民,故三世纪的乱局反映的是城乡对立。
最后一章《东方式的独裁政体和古代文明衰落的问题》,罗斯托夫采夫认为搞垮了罗马帝国的不是基督教,不是经济衰落,不是奥勒留传子不传贤,不是未能实现代议制,当然更不是什么医学和生物种族的原因。他认为帝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早先的贵族政体无力维系,元首加共和的精微政治原理难以为下层理解,希腊罗马神话赋予的合法性比不上“上帝-皇帝-臣民”的东方式帝王观粗暴有效。戴克里先之后的皇帝们选择了一条以军事力量无情榨取各阶层的道路,各自治市逐渐失去了自主治理权,文明化的精英阶级沦为下层,这方法残忍有效却让帝国断绝了生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拯救罗马帝国是为了把它变成一个容纳几千万人的大监狱,这样做是否值得”(p722)。
罗斯托夫采夫虽然有俄国革命的心结,采取了虚构的“资产阶级”视角,但问题意识和材料论证都脚踏实地。芬利的攻击只是纠正了几个套用现代经济概念的问题,他们的结论其实是相同的,都认为经济是帝国政治和社会的一部分。罗斯托夫采夫体大思精,从通史角度掷地有声地用“国家利益高于人民利益”视角总结了帝国危机的历史教训,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啊!
读这书的感受是先抑后扬,渐入佳境。罗马帝国史很多地方都堪中国社会对观,值得深思。翻译总体不错,保留了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名词点赞,就是用“芮罗”来翻译nero,有点莫名奇妙。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读后感(三):【转】晏绍祥:罗斯托夫采夫及其史学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罗斯托夫采夫(M.I. Rostovtzeff, 1870一1952)是著名的俄裔美国历史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古史学家之一。早在生前,他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和《希腊化世界社会经济史》就被西方古史学家奉为经典之作,他在杜拉一欧罗波斯所从事的考古发掘活动也受到古史学家的高度称赞,其学术影响至今不衰,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在中国,罗斯托夫采夫的两部社会经济史也是倍受重视著作,《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早在80年代就己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有关古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读后感(四):非常值得一看的經典。
有點後悔這麼晚才看這本書,不過,有時候,有些經典好書是要有點底子才能看懂的。
《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是一本陳舊的經典,作者羅斯托夫采夫光聽名字就知道出身,不過他是移居美國的俄裔,是出於對“十月革命”的反感而離開祖國,這點對於閱讀本書時,是不可不知道的。
誠如譯者所指出,本書運用了社會學的階級觀來談論羅馬帝國的社會經濟跟盛衰,這是個頗有爭議的做法。筆者個人反對的是一種“濫用,為了解釋而解釋的套用”,正如過去對岸左派史學界喜歡把西方的發展歷程硬生生的架上傳統中國一樣,讓人反感。羅斯托夫采夫雖然運用了諸如“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之類的詞彙來描述羅馬帝國的社會大眾,但他的論述有據,邏輯清晰,確實的引用了許多考古學的證據,筆者更願意相信的是,他只是借用了這些詞來做其歷史解釋罷了。
只是,我們也不該忽略的是,羅斯托夫采夫的政治立場,也是明顯的表示在他的這部著作中:“一種資產階級歷史觀”,這點後文會談到。
回到內文。
《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顧名思義,本書敘述的帝國早期到君士坦丁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變遷及其意義,對作者而言,四世紀以後是一個另外的,需要用別的專著去討論的年代。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羅斯托夫采夫運用了社會學的階級觀來探討羅馬帝國的盛衰,這並不是令人覺得新奇的觀點,之前筆者曾介紹過,芬利的《古代世界的政治》也主張,在當時的“政治”,就是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鬥爭。羅馬共和末年的騷亂,除了擴張過度後的制度適應不良外,誠如另外一本大作《坎奈的幽靈》所指出的,還有內部軍人的安置問題,貴族掌握過多財富,拒絕再跟平民分享及妥協等等。
長期內戰過後,不論是哪個階級,都厭倦了混亂,渴望和平。奧古斯都在這樣的背景中崛起,算是“眾望所歸”。但是是由他而非凱撒完成帝國轉型,還是有其原因。當時羅馬的知識份子其實都有一個矛盾的認知,過去的寡頭共和已經一去不復返,也不再適合當前的帝國,但他們出於對傳統的眷戀,以及對於東方王政的強烈反感,所以無法接受凱撒的主張;接受這個教訓的奧古斯都表現了他完美的演技,他把王權偽裝建立在元老院及羅馬人民之上,掩飾了其“槍桿子出政權”的本質,成功了完成了一齣“軍事獨裁”的大戲。而羅斯托夫采夫指出,直到五賢帝時代為止,這段時期最大的特色,就是皇權跟“城市資產階級”的聯盟。
所謂的“城市資產階級”,簡單來說,就是在共和末開始冒出頭來的騎士階級等新貴,他們藉由著商業、掌握大地產等手段致富,擠身上流,但卻沒有貴族的顯赫家世,於是又被劃分出另外一個階級來。就筆者的認知中,比較希望把他們解讀成現代的“中產階級”,但這尚有待商榷。總之,這群人的政治力跟財力在內戰後取代了殘破凋零的古代貴族世家,形成新的統治階級,他們富有教養跟文化,居住在都市內,是帝國的核心,也是維繫皇權的中樞,是羅斯托夫采夫的重要論點。奧古斯都正是跟他們達成了共識,將個人的獨裁偽裝成一種由現在已經屬於城市資產階級的元老院跟羅馬人民所賦予的“開明專制”。與此同時,為了統治廣大的土地,帝國必須積極的都會化,藉由各自治市及其內部的“資產階級”來控制鄉村。這種做法也不算創新。過去共和時期對待其他征服城邦,羅馬就一直賦予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來達成統治,只是現在已經不再征服,而是“創造”。吾人甚至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自治市聯邦帝國”也不為過。
在經濟面上,羅斯托夫采夫認為,雖然城市資產階級是依靠商業起家,但農業依然是主要的生產,畢竟當時的經濟規模並不足以撐起一個龐大的工業,這是受限於科技、交通運輸外,還有消費市場不足以刺激人們進步。英國的那場革命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史學界的一個論題,這邊先不討論,但它的發生是有多方條件的促成這毋庸置疑,顯然羅馬固然繁盛,但卻沒有達到引發一場革命的境界。同時,這也使帝國的經濟基礎變得脆弱,因為主要支持這龐大機器的僅僅是城市資產階級,承平時期或許還不至於彰顯出來,一旦進入戰亂時代,很快就會變成重擔。
盛極必衰是歷史論述中常有的觀點,羅馬帝國在最強大的五賢帝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日後衰退的種子。
除了前面所提的經濟問題外,羅斯托夫采夫指出,在維斯帕先時代開始,帝國的兵源就開始轉變,過去都是徵召城市出身的資產階級年輕子弟入伍,但這群人已經開始腐化,他們逃避兵役,而且少子化的問題也十分嚴重,逼的皇帝不得不開始向農村選人。這之中最大的差別是,其一,當時的農民羅馬化(文明化)的程度明顯低於城市,這使軍隊有“野蠻化”的趨勢;其二,階級對立始終存在,過去的貴族被取代,兩邊的鬥爭並沒有趨於緩和,事實上成是資產階級的墮落程度有而過之,而軍隊主流變成農村,這代表武力開始落入平民手中。
三世紀引爆的那場危機,正是城市資產階級跟農民之間的內戰,塞維魯以農民軍隊的支持奪取了政權,在他們的期盼中,開始一場社會革命,希望能重新分配財富。但是秩序一旦失控,要恢復它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羅斯托夫采夫的解讀是一種自成一家的學說,認不認同是一回事,但它嘗試解釋這個命題,並為一個值得重視的意見又是一回事。
前面說過,帝國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城市資產階級中,他們固然享有特權,但同時也承擔了許多社會責任,要知道,在當時擔任城市公職是沒有薪水,要自掏腰包的。此外,帝國的財政也沒有現代那樣的健全系統,戰爭爆發,臨時徵收的稅金跟許多“派差”(繇役),首當其衝的是這是這批人,跟著倒楣的才是下層農民。三世紀後的內戰不斷,外患頻仍,國家猶如殺雞取卵般的壓榨這個階級,很快的就把它們拖垮。殘存下來的,不是那些擁有更多特權的狡詐之輩,就是一些苟延殘喘,只能惶惶度日的人。他們成為新的統治機構,不再像過去那樣還能多少為社會付出,只知道持續的掠奪財富,部分給國家,大部分中飽私囊。於是貧苦階級流亡了,城市跟農村都同時崩潰,皇帝又不得不凍結階級流動,使用國家機器來把人們綁定在各行各業上,形成一個大牢籠控制整個社會結構。
在這邊,羅斯托夫采夫辛辣的指出,下層階級企圖用社會革命來改變現狀,但是他們換來的結果卻是兩敗俱傷。城市資產階級是消滅了,但冒出來的卻是更惡劣的官僚系統,他們奴役農民的手法是有而甚之,是否得不償失?
行筆至此,正好看到了一篇關於近日埃及民眾對於推翻穆巴拉克感到後悔的報導,又想起了那位擅長搞鬥爭的毛主席的名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倒是頗有感觸。
當然,羅斯托夫采夫對於三世紀危機的解釋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他對於俄國革命的觀感,尤其是在今日已經看到這場試驗結果的時刻。但筆者個人認為這並不該影響到本書及其論點的價值,他的許多說法都是富有邏輯性跟說服力的。就像他對於羅馬軍隊的變質的解釋:兵源蠻族化,軍人“階級化”,導致其不再是“羅馬國家的軍隊”,而構成晚期內戰不斷的根源;是筆者理解為何同樣是依靠武力建政的前期皇帝能夠控制住軍隊,而後期皇帝往往淪為傀儡這個問題的很好思路,這不單只是個人能力或威望能夠說明的(Aurelian難道不夠才具跟威信嗎)。此外,羅斯托夫采夫還指出,正是因為晚期帝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才導致他們在絕望之中,轉而去信仰充滿救贖思想跟來世學說的基督教,它才能壯大,最後稱霸。另外,對於戴克里先跟君士坦丁的評價也是相當有趣的觀點。
總之,羅斯托夫采夫的這本著作在外國姑且不論,在華文界中對於羅馬帝國史,是不可不讀的經典,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跟大家推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