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論語正義(全二冊)》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7 03:5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論語正義(全二冊)》经典读后感有感

  《論語正義(全二冊)》是一本由刘宝楠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8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論語正義(全二冊)》精选点评:

  ●此书自二〇一五年十月始读,断断续续,至今日卒业,人之怠惰,有如此者。前所用皆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末后数卷因家居未携归,用此本耳(上海书店)。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我今三十将过五矣,其于学问之道亦有以自立乎?思之愧恧,勉之勉之。十七年四月九日筱堂记于宁乡梅家田寓次,是日天阴微雨也。

  ●上下两册

  ●排版不好,正文和传注字号差距不大,找正文好难。

  ●在学校时从前往后看 寒假里从后往前看 突然在中间相遇了

  ●大山说这是最好的本子

  ●读书的时候,刘宝楠的是课本 杨伯峻的算参考书之一。这个书有两百个评价,杨伯峻的有两千个,哪怕放大十倍也不到五百万的十分之一。就像豆上诸贤,以为人人都应该有与之等同的兴趣能力时间去看某某书的某某注某某版,殊不知,自己其实是极少数的少数。至于那些大多数嘛,当然是蠢笨傻坏咯。

  ●要籍補錄。

  ●刘宝楠果真厉害!点校得很好,看了以后大获收益,对我写论文很有帮助。第一次看繁体竖排还这么顺手。论语真是个好书,浅显易懂,哲理深刻。

  ●20150827-1018.R1. 20150816.南山书城.

  ●集注,是端点,正义,是成长,一句一天,被洗理的感觉,来吧体会一下!

  《論語正義(全二冊)》读后感(一):2019年九月十二日读毕

  409页第十行,“肉有如米者似星”盖即感染猪肉绦虫之“米猪肉”,古人亦知不可食。

  432页第八行,详看经注文,“不内顾”“不”字当衍,包注之意,亦是不可外顾而当内顾,盖车行疾,外顾则掩人之不备。

  512页第四行,注明卿大夫不当世义甚明,于今日,世亦不特指父子相继,同一团体把持国政,亦犹是也。

  559页第八行,“君子不以变数疑常数”,真至论也,今日常有引不学之人变态发迹之事而证读书无用,真荀子所谓“小人道其怪”。

  586页,24章,此章似尚有一意未收。

  718页第一行,“三月不违其任,孔子甚专”当做“三月不违,其任孔子甚专”。

  723页第三行,“夫人怃然”当做“夫子怃然”。

  764页第二行,“为强臣所夺子,孙皆无罪囚而绝”当做“为强臣所夺,子孙皆无罪,囚而绝”。

  刘氏此书,人多病浩繁,然刘氏去取,实已即为精当,怪异牵和之说,一并不录,有多意可通,亦不嫌多,尤为难得者,其态度平和,清人治学多有疾言厉色者,但得一义,好做长论以指摘前人,刘氏尚好。

  《論語正義(全二冊)》读后感(二):野狐出没

  记忆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应该是初一时的《论语》六则,相信八零后这一代学习过人教版教材的人都有深刻印象——这是我们对之乎者也的最初认识,知道古人说话原来是这样的。

  其中有一则,原文如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几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当年教科书的解释是:默默记住,学习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什么呢?一直对这个解释是深信不移的,认为这几句话同时体现了圣人的勤奋与谦虚。这几日翻到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又细看这一节,发现书中集录了几位大家对这一则的注解。郑注(郑玄)认为“何有于我”的意思是上述几种德行是夫子独有而别人皆无;而朱熹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我除了上面的几个,也就没有别的优点了。

  虽然这两种说法并不比人教版的解释更合常理,但毕竟郑与朱去古未远,对圣意的理解不至于偏差太大。刘先生又旁引《孟子》中的典故,说明孔子也认为自己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德行,所以最后的“何有于我”理解成“我只有这几个优点”比较合理。

  我不知道人教社的老先生是怎么得出他们的解释的。或者他们在别家书里找的到出处,或者干脆是他们的臆测。因为他们做出的解说,即容易让人接受,又会同时对学生们进行德育,可谓一举两得,至于是否忠于孔子的本意,那倒是不重要了。

  自有六经以来,各家的注解就是众说纷纭。《论语》因为口语化程度高,争议相当较少。佶屈聱牙的《尚书》与微言大义的《春秋》,才是真正的难解读。所以少见语文教材里有从这两部经里选文的。作为基础古文教育的课本,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原文的本意,至少要把几种不同的理解罗列出来,这才是严谨的态度,而不应该只依据教材编写者以及他们背后指示者的喜好,把所有的经典都解说成又红又专的檄文,好像古代社会一直有两个对立的阶级,那些诗歌文章都是被压迫人民的悲鸣。当时学习过《诗经》里的一首《七月》,硬是把“殆与公子同归”解说成“女奴隶被奴隶主强抢回家去”,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攻击可谓不遗余力。以至于我现在听到蟋蟀叫,想有一点浪漫的联想,立刻就会想到奴隶主的狰狞嘴脸,完全破坏了这首诗原先的美感。

  所谓“六经注我”,对经典的解说本无绝对的是非。但是教育家的任务是把各种可能性介绍出来,让学生有自己的判断。而不应该只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本来干净的语句变成洗脑工具。这种做法一直有,直到现在电视上的各种XX说《论语》《庄子》,他们在那里信口开河,哪里知道注释一部经典有时是一生的事业,需要多少考据的工夫与白首穷经的勇气。佛经故事里讲,乱讲禅理者,死后堕入野狐道,不知乱讲《论语》者,又得何种业报?

  近期,某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宗教界人士一直在湾区活动。在一次公开集会中,他一直大讲慈悲行善等等,听得外国人民云山雾罩。不过湾区人民对他的一个论断很是理解:”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神(God)“。我不知道活佛的这句话引自何典,应该不是出自佛经。据我所知,活佛转世仍在轮回中,那么,就不可不对自己的言行谨慎,免得落入野狐道中了。

  《論語正義(全二冊)》读后感(三):《论语》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天命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4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5“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6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論語正義(全二冊)》读后感(四):《论语》中诗、礼、乐的关系

  本文试图阐释《论语》中诗、礼、乐的关系。诗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的特殊地位。而诗教与礼乐的紧密联系也尤其值得重视。“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者,《诗》《书》也;‘行’者,礼也;‘忠信’则礼之本。《记》 所谓‘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者’也。《诗》可自学,孔子‘引而不发,以促其自学。’……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其父曾皙,固己白道暮春会友之乐,而终之以‘咏而归’矣。”(张须,《论诗教》),可见这三者在教育中是互相启发、不可分割的。孔子的教育方式非常特别,他总是能不依成法,把活生生的经验体会传授给他的弟子,他打开弟子们的心灵的界限,使他们的心灵敞开,向着某种东西——这就是由诗启发,在诗中体悟礼、仁等的活的精神,最后进入乐的境界,孔子所谓的“吾与点也”。从孔子的燕居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这种乐的精神:“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马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四书集注》:燕居,闲暇无事之时。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中庸教导君子贤人曰:“君子慎独。”而孔子的精神境界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无逾矩”,无须再“如履薄冰”地“三省其身”,而是一言一行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合于道,这正是“成于乐”的表现。

  阅读古代经典要“以子解子”,以经典解经典,并结合后人的注疏理解古典作品。这里的注疏主要采用的是清人陈宝楠注疏的《论语正义》。着重阐释下面这一句: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古人对这句话的注疏中强调诗、礼、乐与性情,与教育(修身)的关系的,大致如下:

  兴于诗:包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王制》:……盖诗即乐章,而乐随礼行,礼立而后乐可用也。

  《易》与《春秋》,夫子不以教,其教唯以《诗》《书》礼乐。《论语》不及《书》者,《书》言政事,成德之后自学之也。

  朱熹《四书集注》: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如此而得之。

  诗言志![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云: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志”乃“心之所之”。

  【从以上疏解我们看到,诗可以作为学的起步,乃是因为,诗言志,首先体乎情也,学习者能够融入诗境。孔子并不教学生诗的意思,而总是“引而未发”,鼓励学生自己去在生活,修行中体悟诗的丰富意义。这种例子我们能在《论语》中找到很多,如,“小子何莫学夫诗?……”,又如,孔子对他的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之所以不教诗,很大可能是孔子认为诗三百决不限于当时作诗人的具体语境和单一意义,而是随着新的语境,诗三百的意义会呈现出无穷无尽丰富的意蕴来。在学习、政治、体仁上都有很大作用。如《论语.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由此可见孔子是很重视诗的活学活用的。又如《学而》中,子贡能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理解成不断修身,锻炼自己,由“贫尔无谄,富而无骄”达致孔子所言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注意在这个对话中,诗、礼、乐的关系——诗刚好融会贯通了乐、礼。)。《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两句实则为形容词,形容“像切磋好的骨器,琢磨好的玉器。”子贡则运用成“精益求精”的意思。孔子赞道“赐也,始可以言诗也,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孔子的赞扬,我们看到,诗不仅是学习的起步,而是贯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过程始终的。而孔子说的“始可以言诗也”,不能理解为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发掘《诗》的新境,而言诗在于体会礼,乐,体会仁的精神。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诗对性情的陶冶。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政治问题,犹以诗教为重,诗教不同于近代的所谓“教育灌输论”,正因为美德是不可灌输的,但却可以由体会诗的意境达到对人性情的陶冶,达到潜移默化,所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为读诗已经是个体心性的美好的经历,经历自然不同于只是听人说出来的道理,后者完全可能不进入听者的耳中的,而诗则不同,尤其在孔子的时代,诗是入乐的,诗教首先就是乐的精神,所谓“其乐融融”,有了这种对乐的体悟,才能立于礼的精神而不是囿于礼的形式。所以《礼记.经解》中记载了孔子之言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立于礼: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只有乐于知礼守礼,才能真正地立于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诗乐的陶冶正是使人融入一种乐的精神,不能够乐于此,亦不能立于此。《里仁》中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正义》疏此句时,言礼曰:“先王虑民之有争也,故制为礼以治之。礼者,所以整一人之心志,而抑制其血气,使之咸于中和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中和。”可见礼也关乎性情。礼节人情以“中”。“立于礼”的过程中由始而勉强,继而自然,正在于诗乐对个体生命脉络的滋润。学礼通道。“通道”有欣喜。于是礼的运用是达乎的境界是美的,是乐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成于乐:[集解]包曰:“乐所以成性。”

  皇疏引王弼云:“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感应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必感以声乐,以和神也。

  李曰:诗者,起于吟咏性情者也。发乎情,是起于诗也。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删诗而乐正雅颂,是成于乐也。三经一原也。退之得之矣。

  论语传注:诗之为义有兴而感触,有此而肖似,有赋而直陈,有风而曲写人情,有雅而正陈道义,有颂而形容功德。……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天地之命,中和之纪,学之则易直子谅之新生,易直子谅之新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是成于乐。

  【《礼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舞,含礼,含乐,上升到理论之美。《王制》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重浊时学重浊之事。“学而时习之。”“时”因而也有适时、恰时的意思。诗与乐的关系前已述,不赘。另外注意礼与乐的关系。《史记》中提到,礼法乎地,有奠基,规矩之效。而乐犹如天的运作一样,始终生生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乐的精神正是如天地般“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种德性的交互作用所生发的有所执守、有所革新的精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論語正義(全二冊)》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