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是一部由Roni Ezra执导,皮鲁·埃斯贝克 / 拉斯·米克尔森 / Gustav Dyekjær Giese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战日》观后感(一):“排长,命令是什么?”
“排长,命令是什么?”“自行车再蹬快点!”“排长,命令是什么?”“子弹上膛!”“排长,命令是什么?”“注意隐蔽!”“排长,命令是什么?”“掩护队友”“排长,命令是什么?“马上撤退!”“排长,命令是什么?”“站着别乱动”“排长,命令是什么?”“一切都结束了!”“排长,命令是什么?”“我先出来投降!”“排长,命令是什么?”“都跟在我后面一起投降!”
《开战日》观后感(二):开过枪就是打过仗
有一种感觉叫做:汗!同样是二战中的一幕,丹麦军队连战壕都没挖过战事就结束了,同时也就创下了被德国用最短时间打败一个国家的纪录:4个小时。后来历史对这一段的评述是:由于丹麦的及时投降,整个二战中伤亡极少。看过一些老照片,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这仗也真没法打。老兵们回忆的一段令人感慨万千,毕竟他们还是开过枪、付出过生命代价的。
《开战日》观后感(三):至少,我们抗争过!
小国与大国之前的战争,还没开始,其实已注定是败局。
你还在骑自行车夜行,练习换轮胎的速度,而人家德国的坦克已经开进了你的国门;
你还在一颗一颗装子弹到弹夹里时,坦克已经开到你的面前。
但是,至少,丹麦也有抗争过!
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军人,军人与普通平民的看法就有天壤之别。
平民说,20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的,不管是属于哪个国家,我都不在乎。
军人说,但是我在乎。
《开战日》观后感(四):小国的悲哀,小人物的悲歌
看完很难受
小国的悲哀在阴郁的气氛以及传闻中的德军异动中凸显,让人感受到惶惶不可终日之感。少尉的尽职,几个士兵的惶恐让人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不平衡。影片最后,主角被俘后,他们被德国人押送走的同时,他们所保卫的人民却在欢迎德军的到来。一来一去深意自显。
丹麦忘了,没有亡在士兵的作战不利,没有亡在实力悬殊,而亡在军队所保卫的人民,政府投敌。
连德军都不习惯了,正如最后德军军官问被俘的少尉:我只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抵抗久?
这么久,其实不到18个小时而已
《开战日》观后感(五):政府投降 不等于战士缴枪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几个小时,这个北欧小国就沦陷了。德军拥有坦克飞机装甲车,丹麦人只有自行车和打一枪撸一下的“三八大盖”,即使这样,丹麦边防部队还是拼死抵抗到最后一刻。
《开战日》观后感(六):看似客观实则胆怯的三观
抛开剧情,逻辑,演员什么不谈,只想吐槽这片子的立场——看似客观实则胆怯。怎么看怎么觉着三观有问题。
丹麦对德国的战力等同于同时期(二战初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步兵对抗机械装甲部队(日本拿得出手的也没几个装甲军团),怎么中国国军就能整团整装师的拼掉了,马革裹尸;片子里的丹麦军队一个小排而已,开始到结束总共就挂了2个人,立马缴械投降了,还整的满脸的痛苦状。
相较之下,深感中华儿女抗战的可歌可泣(特指国军,你懂的)。
这种片子丹麦人自己看看了解下自己的对敌斗争历史也就罢了,真别拿出来给打过大仗的国家看了,丢人。
《开战日》观后感(七):陌生的战争
对于惯于平静的丹麦人来说,战争之于国家,不过是历史教科书当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如影片中老妇人所言:“我的家20年前属于德国,现在属于丹麦,也许我该感到惭愧,这对我来说不意味着什么。”;而对于真要历经战争的每个活生生的人,却意味着种种生离死别~痛失战友、痛失亲人。无用抵抗之后的无奈投降失去了最终可能只是然并卵的“尊严”,但保全生命和家庭之后的生活要继续。“实际”甚至“实惠”的北欧思维让以民族社稷大业为先的天朝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我们非常熟悉战争对于国家民族它意味着什么,而我们又非常陌生战争对于个人家庭意味着什么。大概就是这样吧~
《开战日》观后感(八):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虽然交火场面不多,没有一点快进的看完了。
丹麦在1940年4月9日入侵4个小时就投降了,丹德边境的丹麦边防军,以非常差的装备抵抗,最后弹药打光不得不投降,才知道丹麦政府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
电影中的2个点:1.战斗双方的实力相差巨大,丹麦军队装备非常差,电影中部队的运输手段主要是自行车,步兵只有40发子弹,这样装备的战斗节奏是缓慢的,跟眼前的敌人一发一发的拼步枪。而德军虽然也显得经验不足,但他们的装备已经是装甲车、坦克和飞机了。2.丹麦边境曾经是德国的领地,当地居民对德军的到来没有强烈反感,人们出门围观甚至欢呼。
《开战日》观后感(九):注定失败的坚持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自行车排迎击装甲师比不上波兰骑兵挥舞马刀砍坦克的悲壮;四个小时阻击比不上中国八年——现在更正为十四年抗战。但是小国有小国的尊严。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我正奇怪丹麦如此重要的一部电影,国宝级演员米科尔森(《皇家赌场》《奇异博士》)居然没有参演。查演员表发现有一个“米科尔森”。原来这个米科尔森(《神夏》第三季大boss)是那个米科尔森的哥哥。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 1940年4月9日,丹麦投降日。就在同一天,挪威国王也在进行着是战是降的艰难选择。(《国王的选择》2016)
《开战日》观后感(十):二战中的北欧战场是什么样子的?
北欧的二战是什么样子的呢?《开战日》中当德国黑科技般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在向丹麦边境集结时,镇守边疆的丹麦自行车排正在紧张练习如何在一分半钟内补好轮胎;当德军装甲车越过边境时,丹麦士兵们不知所措地跨上座驾,在夜幕和泥泞的小道上哼哧哼哧地赶往战场;当短兵相接时,附近居民备上牛奶和咖啡,赶紧跑来围观打算看场真人秀,什么德国鬼子来了赶紧跑?二十年前这里就是德国的领地,我丈夫就是德国人,给太君不对是给王师带路都不用点语言技能......终于上尉在付出了二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后向德国投降,德军长官犹如看着邻家小哥一样笑脸盈盈地对上尉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吗?来来来抽口烟,换上我们帅气的德国制服一起去踢斯拉夫人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