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战》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26 03:3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开战》观后感精选10篇

  《开战》是一部由史蒂芬·布塞执导,文森特·林顿 / Mélanie Rover / Jacques Borderi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战》观后感(一):难以改变的规律性。

  想到历史课上老师讲的压榨黑人劳动力,各种群众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人有多复杂又有多简单,复杂到人的心理随时会改变,简单到事情的结果有一种难以打破的规律性。

  像是电影版的人民公敌,带头付出的人并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而真正帮助大家的他却被他拼命帮助的人逼上绝路。

  《开战》观后感(二):法国式的悲剧

  客观,真实,导演的操作让整个过程呈现得引人入胜。

  看完先是很同情法国企业,一面是民族大义,一面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电影中充满了精彩的对话博弈,每一方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发挥。

  工人们在拉高自身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条路上一去不返,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体制如此,逼着他们走向绝路。

  这就是法国式悲剧。

  《开战》观后感(三):如何理解《开战》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非常明显的亲劳工立场!

  在一个劳资纠纷和工人运动的叙事中,工会似乎是整个叙事的主要推动力。

  虽然最后以悲剧收场,但仍以资方的部分妥协作为结尾。

  对爱丽舍宫的描写也是基本是消极被动形象,除了迫使德国资方出面协商一力外,似乎完全是花瓶般的存在。

  综叙而言,这是一部基于对工人和工会有深刻期望,同时也有无尽失望,对资方和政府持怀疑否定态度立场的片子。

  《开战》观后感(四):每件自焚背后都一定有事件

  形式是一部伪纪录片,影片里罢工者遇到的好多挫折,或者说好多镜头都似曾相识,和另一个纪录片里一场运动极其相似。可能这就是工人运动或者说学生运动一定会遇到的挫折,个体在资本机器或者国家机器面前永远是弱者。中国有过下岗潮、买断潮,我爸就赶上了,但电影里所有的冲突在当年可能就是一个动员会便能解决的问题,《地久天长》里也有展现,开个会就回家了知道吧,就此而言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这点最打动我。每件自焚案背后都一定有事件。

  影片里面配乐太优秀了,结尾自焚情节手机视角画幅的变化展示足了压迫感。

  《开战》观后感(五):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且震撼,虽有人说全程在吵架,但对我还是挺大冲击的。一群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联合起来罢工抗议公司裁员。中间有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推来推去,有内鬼想谈个高价拿补偿走人,有虚伪的官员或高管说着一些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却是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屁话,有民众愤怒不可抑制最后由一场抗议演变成了暴力事件,有人在高高低低中不同嘴脸,超现实,超压抑,超沮丧,没想到最后的翻盘都要让一个被推翻的运动领袖的自我牺牲,很像宝玉那句我就挖出这颗真心给你看,他真的这么做了。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懂得他的选择,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他选择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争取大家的权益。但,真要这么大的牺牲才能保全吗?可惜对于虚伪嘴脸能否看懂这个电影,我持悲观观念。懂了又能怎样?真是心酸啊

  《开战》观后感(六):肮脏的资本无论穿上多么昂贵的西装,也掩盖不了丑陋的本性

  回想一下马克思吧: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剧中资本家丑陋的嘴脸暴露无疑,在他们眼中只有利润、股东利益,1000多个家庭的死活根本不在它们的考虑范围。

  看着劳方的男主挂在眼角的眼泪,心理说不出的无奈。最终的火焰是用生命诉说还是宣泄,个中滋味……

  其实,剧中有个人说破了劳方的诡计却没人重视,这个故事告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想干倒资本家不能只依靠团结和冲动,更需要谋略!其实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在斗争时真应该看看我们的毛主席语录。

  《开战》观后感(七):“假如那是一道墙,我们也会冲上去,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影片真实地呈现出一场罢工的全貌!剧本对罢工过程细节、利益关系陈述和人性博弈交锋的过程都描绘得很细致;男主是工人抗争的理想主义殉道者,他渴望坚守旧秩序,提出理想化的条件,但面对全球经济退行和资产转移的大背景,他的理智和人情味宛如螳臂当车,最终被残酷和讲究效益的市场思维吞噬,令人唏嘘。工人抗议阵营的内部分裂,也更凸显了主角牺牲的英雄光环! 导演政治立场鲜明,站在底层工人的立场上,控诉着打太极的高层、事不关己的政府部门和歪曲事实的新闻媒体,都是肉食者糜!导演展示出纯熟的写实视听功力,通过手持很好地还原了罢工抗议的现场感,尤其在重金属音乐烘托下,几场警察对抗议团体暴力执法的戏拍得紧张、震撼!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开战》观后感(八):罢工,并不真的如一场约会般的轻松

  伪纪录片形式讲述一场完整的罢工,跟艺穗节看的《柬埔寨》类似,群众运动往往很难自始至终团结一致。开幕式映后,导演谈到罢工,每年一度的罢工就如约会般,在这部片中却闹出人命来。影片对话密集,很考验观影耐性,一度以为邻座半途退场,影片开始工会领导批评其中一名工人,其对不回应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口出恶言,是会对罢工运动产生坏的效应,这是结局的伏线。随着时间过去工人开始分化。对于罢工很陌生的我来讲,觉得抗议集团关闭工厂有点理亏,特别是后来法院已经判定工人败诉之后,他们升级行动的诉求是与集团总裁面对面对谈,见到又能如何呢?果不其然最终与总裁会面,谈不拢发生了暴力事件,直接导致罢工行动失败。不喜欢最后工会主席极端的行为,从前面他的言行看来,并不是一个不理智的人,为什么要用此来承担责任呢?撇开对事件逻辑不理解之外,演员跟气氛的紧迫性还是很抓人的。

  《开战》观后感(九):作壁上观

  以前很少关注此类电影,因为好奇,选择试看下,结果被震撼到,当然这属于个人观感,可能难以引起共鸣。罢工对于欧洲人、尤其法国人是司空见惯的,以纪录片的手法、手持拍摄就成为非常合适的选择,与之贴切的是,演员们丝毫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可能他们平时经验丰富),特别是两场工会内部起内讧的戏,再真实不过了,观众们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我站在哪一边呢”;另一方面,欧洲人人文素养的高度另我等草民望尘莫及,以几场谈判戏为重点,无论工人、资方(大小BOSS)、政府官员等各方可以坚持底线、针锋相对,但都以尊重为前提、法律为界,试图一步一步达成各自的目的;但最终的悲剧还是发人深省,到底是资方的逼迫,还是工人的暴力导致的?我倾向于后者,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看有关西班牙内战的电影时,也描述了工人运动最终走向暴力的事件,近一百年了,这个话题欧洲人早已给出了解答,而我们似乎没有认知上的变化。最终,我们还是作壁上观吧。

  《开战》观后感(十):为权利而斗争

  故事的大幕一拉开,布莱希特的这句名言就奠定了《开战》这部戛纳特别奖电影的主旨。希望保住工作饭碗的法国小镇工人与追逐更大利益的跨国企业集团激烈碰撞,一场声势不算浩大但意义重大的工人运动展开了,斗争、挫折、斗争、失败、斗争……导演布塞用跟拍的手法,记录着这个虚构却写实的故事,镜头感相当中立和克制,像是游离于这个故事之外,做一个静静的旁观者,一帧一帧把这个堪称当代欧洲工人运动的范本展现在观众眼前。同时,观众们也能体验到镜头所传递的愤怒与冷漠、动摇与坚持、退缩与牺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好恶。影片闭幕那一刻,不由想起耶林那本著名的《为权利而斗争》。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权利人的固有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为他人的义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战》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